01.05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大明風華》以永樂大帝的一場噩夢開頭。

在夢中,永樂大帝夢見那個令他無比敬畏的的父親——明太祖,似乎依舊還活在這個世界上。在金陵城奉天殿上,這位身穿戴著壽衣裝裹的開國之主不僅又把自己的寶貝大孫子建文皇帝再次扶上了皇位,而且還要揮劍斬了自己的逆子——也就是永樂大帝自己。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噩夢中令人恐怖的大明太祖高皇帝。


這場“夢”引發了不少爭議,最多的是“明太祖相貌究竟如何”這類問題。很多人對這個開頭感到不適,認為實在是太“驚悚”。但要知道,“明太祖顯聖”的段子,並不是編劇自己編出來的,是歷史上早就有相關的傳說。只不過在那個古老的傳說中目睹明太祖英魂的不是成祖,明神宗——而且,神宗所見的太祖,形象更加詭異,也更加驚悚。

這是晚明時期流傳很廣的一個傳說,內容和永樂大鐘有關:

萬曆三十五年,帝旨移鍾於萬壽寺。然數月不成,下以妖異回。帝惑,親往漢經廠觀之。見鍾置地,一人執圭立鍾旁,似若太祖,雙耳懸環,戴十二珍珠旒冕,天河帶左右及地,腰紅鞓玉束帶、緋白大帶,垂白玉雙珮,躡納石矢履,衣青衣緋裳、復身龍蔽膝,遍體十二章密佈,銷金絢爛。見帝,傲然不拜,回身擊鐘。驚雷起,地動,異光出,射其綬,六彩下,納石矢光豔奪目。帝大駭,跌坐於地。左右驚,急護之。待回神,人鍾皆隱。俄而,飛馬來報,曰:萬壽寺地陷,一巨鍾出,正永樂時造。

講的是,萬曆三十五年(1607AD),已是步入暮年的明神宗下旨將懸掛在漢經廠的永樂大鐘拉到西直門外的萬壽寺去。但是這個本來算不得什麼難事的工程卻拖了好幾個月,原因是有靈異事件。明神宗是個倔強之人,遇事從不“怕”困難,於是就決定自己去看看究竟能是什麼靈異事件。

等到明神宗駕臨漢經廠之後發現,那口像樓臺一般宏偉的大鐘已經安置在地上,但一旁站卻立著一個人······這個人的手中執著一柄玉圭,長得很像明太祖(注意,沒有說“似若”哪個版本的明太祖御真),雙耳掛著耳環——最引人矚目的是一身衣冠打扮頭戴一頂平天冠,前後各十二旒皆以珍珠穿成,左右兩條天河帶一直垂到地面;身穿袞衣,和當時的袞衣不太一樣,這袞衣不僅是“青衣緋裳、復身龍蔽膝”。而且還“遍體十二章密佈,銷金絢爛”,華麗的令人目眩;足上等著一雙納石失履······

總之,是標準的古帝王威儀氣象。這位古帝王見明神宗並不說話,回身敲了一下大鐘,只聽得大鐘竟然發出雷鳴,大地也隨之顫抖,瑰麗的光華從地面湧出,將古帝王身後的佩綬和腳上的納石失履映射的六彩紛呈——值得注意的是,這片筆記的記錄者再次強調了“納石失”——依舊是“金錦”一種由波斯傳來的奢華織錦,在大元朝風靡一時,講故事的人似乎在表示,非此不足以表明這位古帝王的身份。

明神宗被這一幕驚得渾身發軟,跌倒在塵埃之中,左右急忙過去攙扶。等到回過神時,大家定睛一看:奇怪!那位古帝王和大鐘都消失在眼前了。正在眾人驚詫之時,西直門外派人飛馬來報,說是:萬壽寺突然地面塌陷,而永樂大鐘卻從中湧出······

好了,這個故事,大家看懂了沒有?

看不懂正常,要是都看懂了我也就不費勁給大家說這個古老啦。

這個怪談,是典型的街談巷議,但是卻不是衚衕裡的歐巴桑們在夏日黃昏,坐在葡萄架下、喝著粗茶、搖著蒲扇、三五成群的扯閒篇兒。而是高等教養人階層在書齋中心照不宣的政治寓言。這個故事貌似是在講永樂大鐘是如何從東黃城根內的漢經廠搬到西直門外的萬壽寺,但是實際上卻用了很大的篇幅、很專業的術語,描述了大明太祖高皇帝的在天之靈是如何的打扮。而懂了解歷史、通考據的讀者看罷就會嚇一跳——這是明太祖還是元順帝?怎麼從頭到腳的打扮都是蒙古大汗的衣冠打扮?

先看看這部怪談中明太祖第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雙耳懸環”即戴著一對耳環。在古代,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男子是不戴耳環的。最早時期,也就是三代之際,甚至更古老的堯舜之世,耳環不如其他的耳飾常見。比如在浙江河姆渡、江蘇常州圩墩、四川巫山大溪、安徽含山凌家灘等地出土過耳玦,吉林鎮賚聚寶山等地出土過耳墜,遼寧瀋陽新樂出土過耳璫——但是沒後世所流行的耳環。有些耳玦、耳墜、耳璫在出土時正在人骨的耳際,也就是說亡者是戴著這些首飾下葬的。現在有些人喜歡舉《留青日札》中的說法:

“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蓋自古有之,乃賤者之事。”

認為在上古戴耳環是一種“迫害”,但對照一下秦丞相李斯的《倉頡篇》中就有:

"珥,珠在耳也。"

之後《戰國策》也記載了一個典故:

"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獻七珥。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為夫人。"

可知戴耳飾絕非“賤者之事”,至少戴耳墜、耳璫不是會是標誌著身份貧賤的飾物。

在大唐那會兒,據說在繁華之至的國際大都會洛陽城中,人們可以看到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有少年包著皂羅幞頭,耳掛突厥女式金耳環,胯下白馬身配五彩絲韁,回想一下,那情景確實給人以風流瀟灑的印象。但時做如此打扮者這大概率都是胡人或是“皆有胡心”的叛逆少年,主流社會的中原男子貌似沒有這個樣子的打扮。到了宋朝,雖然時尚的男子都喜歡紋身、戴花,卻極少有戴耳環、耳釘的記錄。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宋朝雜劇《眼藥酸》中的花臂大叔。

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一樣男人大規模的戴耳環並非是蒙古人帶來的習俗,因為到目前為止,元太祖、太宗都沒有戴耳環的記載。男人普遍戴耳環是在比元朝更早的金朝。從一開始富有金國男子都帶耳環,甚至後來金宋交戰時,宋朝一方還以是否有耳環、耳洞為貴族和庶民的區別。而蒙古崛起之後,雖說對金朝是斬草除根、不留遺種的滅絕,但是卻對金朝的文物制度全部接受。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元世祖之前的“漢化”,實際多是受女真人影響。

之後隨著超級大國——大元朝的如日中天,掛耳環的習俗也就不僅只影響中原,包括韓半島的男人也都在耳朵上掛起了各式各樣的耳環、耳墜,這個習俗從此之後一直延續到了清代。所以,在大元朝治下度過了自己前半生的明太祖戴上耳環,這在當時恐怕會是一件尋常的不能再尋常之事。而且,可以作為作證的是:明太祖的好兄弟、大明朝的開國元勳、開平王常遇春肯定是戴耳環的。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根據敦煌壁畫中,于闐國王李聖天的打扮,就是漢家冕袞,耳掛金環。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明宣宗就戴著珍珠耳墜。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開平王常遇春寫真。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注意,耳朵上的金耳環。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韓劇《純真時代》復原了明初上層社會男子的打扮,衣冠如漢家制度十分高雅,但是也保留著內亞的綺麗之風黑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掛著耳墜的青年貴族。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國漫《少年錦衣衛》中男主袁曉棠就掛著一隻金耳環,僅此一點便勝過許多“歷史劇”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漢服愛好者復原的明初大臣,古雅的進賢冠和珍珠耳墜,更讓人感到一種儒雅威嚴。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如此華麗的人物、高度的還原,印證了“高手在民間”。


說完耳環的問題,就該說一說怪談中所描繪的那一襲冕旒華袞。

先看一看大明天子的冕袞都是什麼款式的——根據理論上講,大明一朝冕袞制度始於洪武元年,之後依據《明實錄》的記載,在洪武十六年、二十四年、永樂三年又做過一些細節上的更改。至嘉靖八年,明世宗君臣又對冕袞制度再次修改,這一經典制度一直延續至明亡。

有明一代,冕袞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儘量恪守周制,故比之於宋元,明制冕袞雖然沒有拜占庭式的浮華和奢靡,但卻更加古雅莊重。比如冕,也就是平天冠之上無天河帶、前後各十有二旒,每旒以五彩絲線穿赤、白、青、黃、黑五色玉珠十二枚,而不是珍珠——目前發現的明代親王冕旒也皆以五色玉珠穿成——順便說一句,五彩玉珠在晚明可能被藏藍色的鴉青石(藍寶石)珠給替代了,據《三垣筆記》中明確的記載,明毅宗的冕旒是鴉青石間以珍珠;

明制袞衣為玄衣纁裳,也就是黑色交領衣、淺絳色裙,不是自宋以來的藍色交領衣、深紅色裙,也就是——青衣緋裳。而且大明朝的袞衣在十二章的排布上是很有特點的:

玄衣上織日、月、龍、星辰、山、火、華蟲、宗彝八章。日月皆圓形,日紋紅色,在左肩,月紋白色,在右肩。龍為升龍,分佈在兩臂。在背後用五種顏色的圓點代表金木水火土五星。星辰之下為並列的五座山峰。而火、華蟲、宗彝在兩袖,每種紋樣各用三個,豎行排列。“火”為紅色火焰,在上;“華蟲”形似錦雞,五彩羽,紅腹,居中;宗彝在下。“宗彝”是敞口杯形祭器,用一對,上飾虎、蜼(長尾猿),虎尾較短,蜼尾較長,虎紋宗彝飾於左,蜼紋宗彝飾於右袖;

纁裳則織有藻、粉米、黼、黻四章,每種紋樣各用一對,排成兩行,列於裳前片左右。這裡的“藻”為盤繞的綠色水草;“粉米”為白色米粒,排列成圓形;“黼”為斧形,青色或黑色,白刃,有柄;“黻”為兩弓相背組成的圖案;

蔽膝也為纁色,上寬一尺,下寬二尺,長三尺;同裳一樣,織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各用一對,分兩行排列。

也就是說,明制袞衣,絕對不是“復身龍蔽膝,遍體十二章密佈,銷金絢爛”。

那麼這一身詭異的冕袞究竟是從何而來?我們看一下這段資料:

袞冕——綖之前後,旒各十二,以珍珠為之······綖上橫天河帶一,左右至地;

袞龍服——制以青羅,飾以生色銷金帝星一、曰一、月一、升龍四、復身龍四、山三十八、火四十八、華蟲四十八、虎蜼四十八;
裳——制以緋羅,其狀如裙,飾以文繡,凡一十六行,每行藻二、粉米一、黼二、黻二;
蔽膝——制以緋羅······繡復身龍。
大帶——制以緋白二色羅,合縫為之。
玉環綬——制以納石失(金錦也)。
履——制以納石失。

這是《元史.輿服志》中對子元世祖開始,歷代大元天驕所穿戴的袞冕做出的記載。也就是說,“永樂大鐘”怪談中的明太祖穿戴的是元制袞冕。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元制平天冠,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旒各十二,以珍珠為之”以及“橫天河帶一,左右至地。”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元制袞衣的特點就是“制以青羅”且“遍體十二章密佈,銷金絢爛”。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制以緋羅”、“繡復身龍”的蔽膝。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納石失製成的綬。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納石失殘片。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現代人想象的大元袞衣。


大明開過之初,明太祖確實下過詔書,希望“復衣冠如唐制”,但是這個“復古”的詔令,並不是洪武版的“剃髮易服”,而是僅就對官員的常服做了一些修改。比如之前宋元時期的展腳方幞頭改為晚唐式的垂腳圓幞頭;宋式的廣袖圓領袍改為唐式的窄袖圓領袍,革帶也很窄,大概只有二指寬。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大元朝官員的常服,除細節外,幾乎完全是宋朝的樣式。


《大明風華》的另一場“噩夢”——明太祖成了蒙古大汗

細密畫中的大明武將,衣冠更接近大唐。

但是,作為一個對於歷史有著敬意的帝王,明太祖也絕不是一個虛無主義者,他不僅寬待元朝降虜、肯定了元朝制度中合理的一面,而且對於有元一代的文物制度也儘可能的做了維護。在《高麗史 辛禑列傳》記載,洪武二十年高麗使臣與明太祖的奏對中,後者就特地說過他對元朝舊制,尤其是衣冠制度的豁達態度:

我這裡當初也只要依原(就是“元”,為避明太祖諱)朝樣戴帽子來,後頭尋思了,我既趕他出去了,中國卻蹈襲他這些個樣子,久後秀才每文書裡不好看,以此改了。如今卻也少不得帽子,這日頭、遮風雨便當。

明太祖所說的“帽子”,就是元時最具時代特徵的“大帽”,也就是鈸笠帽。這種完全是蒙古特色的首服尚且因為實用性而被接受,何況是本來就十分“華夏”的元制平天冠、袞龍袍?

這麼說來明太祖穿戴著大元皇帝的袞冕,在當時乃是順理成章的常情。而後人卻對此感到驚詫、詭異、甚至視為夢魘,這才應該是真正的咄咄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