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為什麼自稱「漢人」,反而把南宋稱為「蠻夷」?

欣竹_木小木幸福麼麼噠


金朝並沒有自稱“漢人”,但確實將南宋視作“蠻夷”。

金朝統治者難道還不清楚自己是什麼人嗎?我知道這其實是想問:金朝為什麼把自己視為“中國”,但問題錯誤地說成了“漢人”。

關於金朝對諸族的認知,《金史》中有一段大定七年(1167)五月的史料頗具代表性,金世宗曾指出:“女直、漢人,其實則二。朕即位東京,契丹、漢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來,此可謂一類乎?

這段材料很明顯的表明,金朝皇帝非常清楚女真人、漢人的區別,兩者地位不可混淆。

當然,金朝確實自許為“中國”,以中國的政權而自居。

我們只需要看看當時東亞的國際環境,就知道金朝何以自稱中國。女真建立的金朝,先滅遼,隨後南下攻取汴京,掠走宋徽宗、欽宗二帝,並通過紹興和議,與南宋劃淮而治。

在這種政治背景下,金朝、南宋,誰都做不到大一統;但是,金朝的國力要強於南宋,以中國自居,其實是認為自己擁有統治中原的合法性。

作為金朝的對手,南宋還曾被迫朝貢於金,有道是“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南宋被金朝視作蠻夷,按照傳統法理是再正常不過了。


HuiNanHistory


這得從遼朝說起了。遼朝建國比北宋早將近半個世紀, 漢化也很嚴重,所以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原正統王朝。等到遼朝和北宋幹架幹了25年,都打不動了,就簽訂檀淵之盟,宋遼結為兄弟之邦。實際上就是都互相承認對方也是中華正統,雙方是南北朝的兄弟關係。

金朝呢,之前一直在遼朝統治之下,漢化同樣嚴重。後來短時期內就雄起,一口氣滅了遼朝和北宋。所以他立國也比南宋早,而且他認為是繼承了遼朝的衣缽,也必須是中華正統。金朝和南宋又繼續著遼朝和北宋的故事,打戰打不動了就議和。那就是相互承認正統,屬於南北朝關係。

當然了,私底下北方政府喊南方蠻子,南方政府喊北方韃子,就是過過嘴癮而已。實際上就是自認為正統的優越感在作怪。


爾朱少帥


不用南宋,現代河北許多70後還稱呼南方人為“南蠻子”


1,因為金朝佔據了中原。

中原是當時中國傳統上的中心,佔據了中原就相當於佔據了中國正統地位。

2,因為女真人漢化了,漢化了,漢化了,重要事情說三遍。

當然,古人有民族意識,這是不容否認的。雖然有民族意識,但是古代沒有現代這種民族主義。

漢人不是民族稱呼,漢人大概就是相當於:擁有漢文化的人;在漢地生活的人;在漢地國家裡生活的人的意思。

然而女真人漢化了,既在漢地生活,又有漢文化,還是個漢化國家,那麼自然自稱漢人了。

3,因為南宋向金朝稱臣了,向金朝稱臣了,向金朝稱臣了,重要事情說三遍。

南宋殺了岳飛,拒絕收復北方,還向金朝稱臣了,還把許多從北方來的流民送了回去,南宋都稱臣了,這種情況下,金朝自然認為自己就是正統了。

加上金朝女真人是少數,拉攏漢人,金朝漢化後得到了中原漢人上層階級的承認。在地域歧視嚴重的古代人固有的稱呼,就成了這種情況了。


首席國士


貴中華、賤夷狄的“華夷之辨” 觀念,對曾佔據中國半壁江山的金朝產生重要的影響。隨著金朝漢化的加深和自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金朝由“夷狄”轉而自認為“華”,將南宋及其它政權貶為“夷狄”。

由於受到漢化的影響,金朝初期的統治者對“夷狄”一詞儘管反感,但只得默認。海陵王即位後,開始追求正統天下,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明確表示反對貴華夏,賤夷狄。

金世宗即位後,改變全盤漢化,推行女真為本政策,保持文化上的獨立性。金世宗時期,金朝的文化環境發生大變化,實行科舉考試,培養了一批屬於金朝自己的士人,這些士人對金朝具有文化認同感,即便是漢族士人,也對南宋沒有同根同源的情愫。這些士人熟悉漢族文化制度,於是開始為金朝尋找合法統治的理論依據。

後來即位的金章宗更是將“華”的觀念推向一個新高度,掀起了一場追求正統的運動,即“德運之議”。


五味社


金朝的創立者女真人,是黑水靺鞨部落改稱。其前身是勿吉,勿吉前身是肅慎,自古以來就生活在長白山區域。此區域在漢朝時期隸屬於漢遼東四郡,即:玄菟郡(治所在今吉林通化)、樂浪郡(治所在今朝鮮平壤)、真番郡(治所在今朝鮮半島西南部)、臨屯郡(治所在今朝鮮半島東北部)。在女真先民肅慎人的記憶中始終認定自己是漢朝人,即漢人。後期,高句麗奴隸制政權興起,不斷攻伐肅慎各部,擄掠肅慎人為奴,使其民族主體不斷向北遷徙。至中原的北宋時期,黑水靺鞨的完顏部強盛起來,統一黑水靺鞨改稱女真,並向其先祖居住的南面進攻,一直攻滅契丹人建立的遼朝政權建立大金國,但仍然不忘自己先人是漢人。


氣沉丹田13


宋朝確實被北方人稱:"南蠻子或者"蠻夷"

因為自古政權在北方,宋也同樣向遼金稱臣。





笑似花解語ID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西漢的陳湯第一個喊出來的。今世的漢族之所以叫漢族,與這口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從西方傳入進現代民族意識之前,中國的漢族是少有自稱漢族的,華夏人、中原人、中國人、秦人、漢人、唐人、華人,各段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稱謂,統一歷史時期內,稱呼也不見得統一。

唐末之後一直到元朝建立,這三四百年間,中國事實上呈分裂狀態,無非分裂程度不同而已,五代十國碎片小,兩宋時期碎片大。這段時期,得中原者未必得天下,但得不了天下,得中原者也要宣示正統。正統地位不在於老家從哪兒而來,而在於佔住這片土地。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民族成分已經很複雜了,但這片地方,人們會習慣於稱之為漢地,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稱之為漢人。可供選擇的稱呼餘地其實並不多,無非“漢唐”二字選一,其中“”字的廣告,剛才說過,陳湯打得太好,太讓人印象深刻,所以中標。

金滅遼,佔據中原,人口從關東闖中原,像之前任何一個佔據中原的少數民族一樣,文化開啟漢化模式,民族融合也大大加快。自此,金朝自稱“漢人”,而遠在南方,古代被中原人士稱作蠻夷之地的南宋,自然就要“被繼承”蠻夷的稱呼了。

元滅金後,事實上也把金地居住的人們,稱作漢人,地位低於蒙古人和色目人,但要比南宋所代表的“南人”要高上一級。由此可見,元朝統治者也認可金朝的漢人定義。


歷來現實


自古都有得中原者得天下

佔據中原,在全國各地割據時期,都想以正統身份來統一天下。

金朝都城北京,其管轄範圍內漢人居多,在文化上學習、吸納漢族文化,其國力強大,經濟發展,把南宋攆到江南,以正統王朝自居,所以自稱“漢人”。

對逃亡到江南的南宋心存輕蔑,他們認為南宋統治不如金朝,不是正宗王朝的資格,況且自古稱南方都為蠻夷,所以稱南宋為南蠻。

契丹原有地盤的漢化比較嚴重,金打敗遼後,進一步漢化,由於黃河流域被看做華夏文明的正統,金朝被蒙古人稱作中國,而逃到江南的南宋成了“蠻子國”。

南蠻的叫法源於先秦時期,是中原民族對南方民族的汙辱性稱呼。

為了以正宗王朝自居,統一天下,所以才有此稱呼。


中原一哥


首先,歷史上確有其事,而且作為漢人,我們應該感到高興。

被人家奪取了本來的稱謂卻要感到高興?是的,應該高興,因為這表明他們對我們文化的認同甚至是崇拜,認同和崇拜我們的文化難道不應該高興嗎?

其次,我想對比清朝和宋朝對外貿易來說明二者對文化輸出的的差別。



宋朝對遼金出口時,鐵器,糧食不出口,茶葉,瓷器,絲綢這類的毫無疑問肯定是出口大類,是宋朝重要的貿易收入來源。宋朝大量出口這類商品,從而從遼金處獲得大量的貿易順差,因此宋朝對遼金的那些歲幣根本就是小菜。與此同時,對於漢族的文化載體——詩書典籍,宋朝則是大量低價出口,有的時候甚至是免費送。

為什麼這麼做?輸出我的文化,輸出我的價值觀,一如後來的美國通過麥當勞、NBA、好萊塢這些東西輸出美式價值觀。

有用嗎?



當然有用,你接受了我的文化和價值觀,你信仰了我的文化價值,你和我就是一樣了,你和我一樣了,我在文化上還是你的宗主,那還有什麼事是不能談的?

這一點來看,宋朝的當政者不是一般的聰明。從文學史來看,唐宋八大家宋朝佔六席,還有無數的宋詞大家,宋朝的文化、文明不是一般的昌盛。

反觀清朝,就非常有意思了。

清朝時,對外貿易還是以絲綢、茶葉、瓷器這三大件為主,糧食不許出口,因為我們不夠吃,鐵不許出口,防止洋人造兵器來打我們,這也可以理解,但是詩書典籍也絕對禁止出口,而且理由非常奇葩——怕洋人讀了我們的書和我們一樣聰明,這樣就不好打交道了!

怕和我們一樣,這樣就不好打交道了?理由足夠奇葩。



這樣,金朝就逐漸在文化上和宋朝一樣了:你拜孔子,我也拜孔子;你開科舉,我也開科舉;你詩書禮義,我也詩書禮義;你忠孝仁信,我也忠孝仁信,那我當然就不是蠻夷了。而我不僅不是蠻夷,按照漢族政權固有的思想,誰控制了中原,誰佔據了長安和洛陽,誰就是正統王朝。我既不是蠻夷,又佔據了長安洛陽,我當然是正統了。我是正統了,我的人當然就是正兒八經的漢人了,你處在中原以南的人,當然是就是南蠻子了。

後來蒙古人入主中原後,仍然沿用了這種習慣。歷史再次證明,漢人的終極武器不一定是武力,文化才是我們的千古致勝法寶!


真歷史


其實不僅僅金朝稱南方為南蠻,歷史上很多不是大一統的朝代都叫南方政權為“南蠻”,即使當代八十年代,我老家老年人還把說話口音侉的人叫為“南蠻子”,這和歷史傳統有關係。

炎黃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隨著時代發展,炎黃文化圈不斷向外擴張,但是向南方擴張速度不如東方北方。

周朝代商,分封天下,楚國爵位比較低,僅僅是公侯伯子男當中的子爵,封地也位於當時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的長江流域,所以後來即使楚國出了《楚辭》這部可以和《詩經》相媲美的文學鉅著,也出了春秋時期為數不多留下名字的詩人屈原,但是北方各國仍然稱楚國為“蠻夷”之國。而且楚國最強大的時期也僅限於長江流域,對於更靠南的嶺南地區也沒有實際控制,而此時最北方的燕國已經控制了遼東半島大部分地區,中原文化也在長城內外紮下了根。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著手在楚國的基礎上向南發展,修靈渠通糧道,派屠睢、趙佗征服南越,設縣置郡,整個百越之地才正式納入中原政權版圖。這也使長江流域以南迎來了第一次大發展,從原始氏族社會直接進入到封建社會。

漢朝四百年,南方經濟文化雖然發展,但總體落後於北方黃河流域,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時期吳蜀聯合才能和魏國相抗衡。

到西晉末年,北胡南下,晉皇室士族衣冠南渡,南方才真正意義上迎來經濟文化大爆發,但整體經濟仍然落後於北方,而且北方胡人建立政權之後大部分漢化。

直到隋代北周,統一全國,隋煬帝楊廣又開通了京杭大運河,這給長江流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整個隋唐時期,文化經濟中心仍然在北方。

五代十國,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國,遼國跨過長城,建立了和宋朝相持一百多年的政權。這期間,契丹幾乎完全漢化,遼國境內女真族也被同化,被稱為熟女真。此時遼國人就被蒙古人和生女真統稱為漢人。

金國雖然是生女真建立的政權,但進入中原之後也迅速漢化,而且以中原正統自居,靖康之恥之後趙家皇室偏於東南一隅建立的南宋,反倒是被稱為“南蠻”。在軍事上,南宋中興四將之後,和金國苟合,向金國稱臣。這就不可能不被金朝蔑視了。

不過在南宋時期,南方經濟全面超越北方。

後來元朝實行“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其中漢人專指遼國金國區域內的人,南人專指南宋治下的人民。

從朱元璋紅巾軍起義建立大明,中國終於不再有南北之爭。今天的南北差別更多的則體現在戲謔上,比如暖氣,比如買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