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婆婆不總是給孩子吃東西?

超愛霖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很能理解上面提問中所提到的問題。這其中涉及到的是一個寬廣的領域-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是指在生活中長期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或者部分交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祖父母們自覺地成為全面照顧第三代的“現代父母”,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

在相關的親子論壇中會發現一系列由於隔代教育引起的生活細節數不勝數。其實說到解決辦法,若有可能的話由父母親自撫養孩子是最佳的選擇,不然解決了一件還有無數教育理念的衝突。如若條件所限制必須由爺爺奶奶幫忙或者全部帶孩子,也可以嘗試一些解決的方法。在此我們先探討一下隔代教育所普遍出現的現象與問題,最後再針對這些 問題進行的一些解決辦法。

全國範圍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 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在上海,目前0 -6歲的孩子中有50% - 60%屬於“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佔到總數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孩子多達70%。隔代教育己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體制轉型,各行各業高速發展的今天,年青人肩負成家立業的雙重壓力,一方面要加倍投入工作不斷充電,爭取事業成功,另一方面又要養兒育女的家庭責任。時間和精力嚴重不足就成為撫養孩子的最大難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儘管他們對獨生子女期望值很高,也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自己父母來帶,這是隔代教育現象日漸增多的主要原因。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認為,做家長的,特別是隔代家長們的素質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和孩子成長的要求。王極盛在數萬人中間做的一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100%。

在李石華2009年出版的《隔代教育》一書中提到隔代教育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一:容易形成溺愛

多數祖輩家長常有一種因自己年輕時生活和工作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把更多的愛補償到孫輩身上的想法。這種想法往往導致產生“隔代慣”的現象。祖輩家長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弱點長期得不到矯正。

二:思想觀念陳舊

許多祖輩家長不顧時代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仍用老觀點要求孩子,教給孩子過多的老經驗,缺乏開創性精神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還有一些祖輩家長因文化低、思想舊,無意識地給孩子傳授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三:造成孩子與其父母的感情隔閡

祖輩家長對孫輩的溺愛和護短,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還容易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

因此,年輕父母不管怎麼忙,也要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把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家長,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有一項資料顯示,中國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與隔代教育有關。有不少問題少年從小都是由祖輩家長帶大的。當前在研究青少年網絡成癮綜合症時,結論也是在隔代教育和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發狀態。

若想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實其實便是觀念的衝突。祖輩家長和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思想認識應統一。兩代人往往對教育孩子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如年輕一代比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和個性發展,而祖輩家長們則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艱苦奮鬥精神的教育(雖然祖輩家長對孫輩有溺愛嬌慣的毛病),這就需要兩代人相互溝通,統一認識,擇善施教。還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維護孩子父母的威信。祖輩家長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儘量用現代科學知識撫養教育孩子。

前段時間在學校興趣班門口接孩子放學時剛好看到一個兩歲多的孩子跟在一個媽媽的後面哭鬧想讓媽媽抱著她走,媽媽跟孩子說前面就到了,你要學習自己走,不是靠在這裡哭。媽媽會等你一起慢慢走,但不會答應抱著你走。結果就是孩子一直哭鬧,媽媽則一直引導著她自己走,哭聲也沒能讓媽媽妥協。而此時我的媽媽就在我的旁邊,也同樣看著這一幕。從此以後在我自己的家庭,孩子再提出無理的理由以哭鬧為要挾,我再跟父母去溝通這一問題時提到這一幕時變得不再是那麼難以統一觀念。

關於隔代教育問題就在於如何讓兩代人的觀念相對統一。其實對於老一輩來說,他們是習慣於幾十年的思想,雖然明白時代的發展不再是幾十年前,但習慣的力量讓這些變得根深蒂固。要努力打破的但是一種習慣的思維,讓老一輩能更多看到其它家庭在育兒方面的做法。

在可能的情況下讓長輩能多接觸到其它的家長的育兒觀念,例如接送孩子時可能讓老人家一起去,甚至可能早一點去晚一點回,這中間可能由自己為主導跟其它家庭聊聊育兒的觀念,讓長輩在中間聽。學校一些家長會也可帶長輩一同參加,找一些育兒的視頻、講座給老人家觀看,孩子生病時也帶長輩一起陪同孩子去看醫生親自聽聽醫生關於孩子在醫學方面養育的建議-----

總的說便是讓老一輩多點接觸現代的育兒觀念,雖然不可能完全解決衝突,但確實能很大程度上進行改善。

退一步說,如若可能確實自己帶的好,如若條件不準,當觀念衝突時,也退一步體諒一下老人家,愛了你一輩子,在人生晚年時也不忘發揮餘熱幫著你,雖然方法不一定好,但這一份愛總沒錯。感恩他們所做的一切,也教會自己的孩子對親人的感恩,這也許是更有價值的事。


親子課堂始發站


俗話說,萬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奶奶覺得你沒吃飽🤭,因此婆婆總給孩子吃東西,也是有原因的。

媽媽覺得孩子冷是因為大部分女人體寒畏冷,對自己的心肝寶貝,自然總怕凍著了。而奶奶總覺得孩子吃不飽也和老人小時候所處的環境有關,奶奶的童年記憶就是在飢餓中度過的,所以才總覺得孩子小時候容易餓,其實都是個人體感引發的感受轉移式的關愛,都是為了孩子好,首先要能夠理解,體諒,不要一開始就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樣無論對家庭關係還是孩子,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那麼問題究竟應該怎麼解決呢?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千萬要冷靜,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去想辦法解決,不要把矛盾擴大尖銳化,否則適得其反,也解決不了問題。我們例舉以下三種情況,看看是否可以幫助到你解決問題。

第一種情況,如果婆婆有文化,又比較開明,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那麼可以找機會和婆婆坐下來好好的聊聊,把科學餵養和實際情況和婆婆說清楚,提出自己的觀點,徵求婆婆的意見?如果婆婆能夠接受就皆大歡喜,解決了問題,不要憋著心裡嘔氣,也不說清楚,而婆婆莫名其妙的就成了“揹包”的那個人。如果婆婆也有文化,但性格比較強勢,不肯認同你的觀點,建議千萬不要硬碰硬,換一種方式,學會借力。首先求助周邊有一定人緣或者威信的而且認同你的觀點,並且熱心願意幫助你的人,然後假裝無意的引薦給婆婆,藉助她人的家常話勸婆婆改正不好的習慣。這樣即給婆婆了面子,也給自己找了幫手,當然一定要記得感謝這個熱心人,同時也要多在她面前多提婆婆的優點,同樣借力調和與婆婆的關係。

第二種情況是沒有文化,但是為人純樸,一心就想多幫幫孩子的婆婆,這樣的情況也很好解決。但是任何事都不要妄想憑一己之力去解決,也同樣要學會借力,尋求愛人的幫助,在問題的描述上一定要客觀,得到愛人的肯定的和支持,一起和婆婆溝通,共同商議正確的餵養方案,在討論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多提建議,並拿出科學的證據,但最後一定讓愛人或者婆婆來總結,最後得出的方案才更容易得到愛人和婆婆的認可和支持。

最後一種情況就是讓多數兒媳婦控訴無門,沒有文化又自以為是的婆婆,碰到這種情況,我想先抱抱你,給你一點安慰,因為我知道無論是在孩子的問題上或是生活的鎖事中,你一定都承受了很多的委屈,而這樣的委屈你一定不想讓孩子來承擔,所以你一定要堅強的挑起孩子的教育重擔,儘量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教會孩子辨別正確的、合理的問題解決方式,教會孩子學會拒絕不正當的方式,同時一定要學會靈活的處理矛盾,多肯定和表揚,人人都需要被需要、被認同,有些時候,理解和認同很容易就把對方拉到你的這一邊,與你一起來承擔生活的擔子。

人生不易,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千萬不要讓生活的負擔磨擦出你心中的怒火,因為這把火,不但可以燒燬家庭,還會害了孩子一生。生活不易,要學會笑著面對,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和幸福的家庭環境。


南南的美好生活


這就是所謂的隔輩疼吧。婆婆對孫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甚至超過了孩子的父母。

但是因為是兩個時代的人,難免有代溝,而且很多時候婆婆對於育兒知識不是很懂。在照顧孫子時還是按照老一輩思想。比如怕孫子凍著、餓著。吃飯總嫌吃不飽,穿衣永遠不嫌多。

其實,才一歲多的寶寶,母乳餵養基本差不多了,可以適當添加雞蛋羹,米粥等容易消化的食物。這麼小的寶寶不能隨便吃糖果,大量的水果等,畢竟寶寶的腸胃太嬌弱了,容易消化不了。

我婆婆幫我照顧寶寶的時候,常掛在嘴上的口頭語是“寶寶餓了吧?”“寶寶是不是餓了啊?”我知道她對寶寶說這些話是給我聽的。一般我不不多說什麼,只是按照我的方式餵養。

有次我下班回家,發現垃圾桶裡有雪糕紙,我猜是婆婆偷偷給寶寶吃雪糕了,我很生氣,就對婆婆說,不要給寶寶吃冷飲,寶寶才2歲多,太小了,不適合吃。婆婆說,我看人家小孩都吃冷飲,又不是經常吃,有什麼關係?我心裡雖然不快,又不好意思跟她吵,只是再次跟她說小孩不可以吃冷飲,婆婆不置可否。

兩天之後,我下班回家時,一打開門,發現寶寶手裡拿著雪糕,正在舔著吃得歡,這次我真的氣極了,一把奪過寶寶手裡的冷飲扔進垃圾桶裡,一遍罵寶寶。寶寶大聲哭鬧,非要去垃圾桶裡把雪糕撿回來,被我嚴厲制止。婆婆看我真的生氣了,也自知理虧,沒有再說什麼。

那次事件,我承認對婆婆不是很尊重,直接把冷飲扔進垃圾桶,沒有顧及她老人家的感受,但從那次之後,我再也沒有發現婆婆隨便給寶寶東西吃。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婆媳之間的不快也慢慢煙消雲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