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对宋朝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历史的荒野


澶渊之盟看似宋朝吃亏,实则是宋朝君臣大智慧的一次集体绽放,所谓大智若愚也即如此。听牧渔君娓娓道来。

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清楚宋辽之间的对峙的基本情况。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元与亡国的柔然帝国,是个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地,刚学会定居也没多久,但是有好马,能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遇到灾年了养不活自己,人口太多了也养不活自己。春夏相安无事,遇到冬天没吃的就南下抢劫。而宋朝人作为农耕民族,最希望的就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足自己的小日子即可。

澶渊之盟时期的战争,就是发生在契丹人南下抢劫的过程中。并不是宋朝不想抵抗,而是你今天把他赶走了,明年他照样会来。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不至于让自己吃亏?宋朝的君臣可是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的。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签订了貌似吃了大亏的澶渊之盟。而这个澶渊之盟,宋朝不但没有吃亏,而且占了大便宜,最终还导致了契丹民族逐步沦落。

澶渊之盟主要约定了四件大事:

一、宋辽两国以兄弟相称,互称南朝、北朝。这一点比石敬瑭强多了,谈不上吃亏,更谈不上丧权辱国。二、划定边界。燕云十六州不是宋朝划出去的。现在看样子没有能力收回来,那就先划界停战,也谈不上吃亏。三、宋朝每年给辽岁币10万两白银,绢20万匹。四、边境设立榷场,开放两国贸易。

猫腻就藏在这三、四条之中。

到底每年给辽国多少钱呢?是多还是少?换来的是什么?

拿宋朝官员的工资说吧!开封府尹包拯每年的正俸(标准工资)为300贯/月,加俸(奖金)为30石米粮/月和1500贯/月公务开支,职田(生活补贴)2000石米/年。同时还有大米、小麦、绫、绢、罗、绵、木炭、柴禾、干草等补贴。共计每年的收入为22000贯左右。一贯相当于一两白银。也就是说包拯的年薪为2.2万两白银。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折合起来,每年约为30万两白银,大约为13个包拯的年薪。当年负责和辽国谈判的钦差是曹利用,回来后直接扑倒在宋真宗赵恒的面前,大哭道:“臣罪该万死!许给契丹人的钱太多了!”,把皇帝吓坏了,等听到曹利用说“三十万两”,赵恒一脸懵逼,怎么才要了三十万两,这么少,不就是几个高管的年薪吗?还重赏了曹利用。

契丹人着实对宋朝不够了解,他们认为要的够多了。辽国就是个光脚不怕穿鞋的屌丝,宋朝就是个投鼠忌器的富豪,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宋朝每年给辽国30万两白银,换取的是长期和平,比每年一次反打劫划算多了,新招聘几个能打仗的高管也,恐怕30万两也不能打发吧!

开放榷场才是后手,宋朝给的不是钱,是投资

辽宋边境设立的榷场才是老谋深算的条件。榷场是两国指定的边境贸易地点,比现在的自贸区地位高多了。既然是贸易,我们看一下,都交易什么呢?辽国出口给宋的主要是马、牛、羊,附带着还有些药材、皮货等。而宋朝出口给辽国的就多了去了,有粮食、手工制品、绫罗绸缎、艺术品、农用工具、陶瓷品等等。这边境贸易宋朝对辽的贸易顺差非常大,相当于10:1以上。不但宋朝每年给辽国的岁币都收了回来,还又多赚回来了几十倍的钱。你说这生意划算不划算?跟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一样,给了你钱,我最后都翻倍赚了回来。所以说,宋朝给的是投资,不是贡钱。

最要命的还真不是钱,而是对契丹人的改变

宋朝的岁币给谁了?国家都分给了王公贵族呗,能大量买宋朝商品的是谁?不也是这些人吗?你说宋朝每年给这些人钱,他们还会支持去和宋朝开战吗?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鬼才会想去侵略宋朝。澶渊之盟后,只要得了这些钱,这宋朝的边境算是平息了。

宋朝不像汉唐,因为失去对草原的控制,宋朝一直缺少良马。这个对骑兵作战影响非常大。榷场开放后,一些马匹是可以用来交易的。不过当时辽国严禁战马出口,但你管得住走私吗?以榷场交易之名,行走私之实,发票都能给你做出来。你说宋朝这个自贸区建的划算不划算?

最重要的,是契丹人上层日子好过了,就不想打仗了,当年的契丹骑兵一去不复返了。宋朝像养猪一样把这些契丹高层养了起来,这个民族脱离了饥饿状态之后,战斗了开始大幅下降。后期,金人崛起时,攻打辽国,势如破竹。

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看似城下之盟,但宋朝的朝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契丹人的还是比较单纯,哪有宋人的城府深呀?


牧渔子


澶渊之盟对宋朝有利还是有害,得先看看澶渊之盟的背景和内容。

1004年,辽圣宗和萧太后领军进犯大宋。辽军来势凶猛,宋军难以低挡,最后宋辽两方在汴京以北的澶州对峙,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御驾亲征。宋真宗一到澶州,宋军将士士气大振,并且射杀了在前线巡查的辽军大将萧挞览。辽军此时处于不利的地位,宋军反而占了上风,于是辽国主动提出议和,宋真宗也接受了辽国的议和条件,史称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看完澶渊之盟的背景和内容,很明显就看出来,在当时,澶渊之盟是对宋朝不利的。宋朝本土作战,已经逐渐占了上风,两军交战,大概率是宋军会胜出。而辽军在不利的情形下主动求和,在确保不会战败的情况下还在和约中占了大便宜,可以说萧太后的的算盘打得太好了。辽国在这次战争中不胜而胜,宋朝则不败而败。

表面上宋朝亏了,但是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是对宋朝有利的。大家都认为盟约中最不平等的是岁币,每年宋朝要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这个数量是什么概念,辽国君臣都认为自己是狮子大开口,宋真宗得知岁币的数目后只是淡淡的说:“才三十万,太少了。”可见当时辽国要求的岁币对宋朝来说只是九牛一毛,用这九牛一毛换取和平,其实对大宋是很有利的。

澶渊之盟之后一百多年,宋辽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对双方的经济民生都非常有利。当时每年宋朝军费在三千万两以上,岁币不足军费的百分之一,澶渊之盟后,宋朝节省下一大笔军费开支。宋朝就在这段时期繁荣起来,成为我国古代最富裕的朝代,就得利于澶渊之盟。


汤慕尧


澶渊之盟一直都被认为是城下之盟,辽国都已经打到开封家门口了,宋朝才稳住阵线,最后签订了和平协议。其实这是个误会。宋辽双方自从真宗继位之后,就一直在试探达成和平的可能性,只是双方之间缺乏充分的信任,未能达成,所以才迁延岁月,一直到澶渊之战后才达成。

大体来说,从高平之战后,因为后周南服南唐,被逼北汉,而辽国在经历了前期的皇位继承动荡之后,内部不太安定团结,所以总体上处于守势。大体而言,就是从辽穆宗到景宗这个时期,总体上都处于守势。一直到宋太宗继位之后,雍熙北伐的时候,宋军一战奔北,宋太宗仅以身免,驴车南逃,辽国才看清了宋朝实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于是开始重新开始不断南侵。

不过,辽国的多次南侵虽然每次都来势汹汹,但收效并不明显,就是被宋太祖时期夺回的三关,辽国也始终未能收复。而北宋以三关为外围掩护,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大名为后方,以定州为中心的防御体系,而且比较严密,辽国每次南侵,基本上都无法通过这一地区。但因为这个防御体系租山背水,辽国如果绕过三关,深入宋朝腹地,就会陷入宋军几面夹击,军事上就会从主动变成被动。所以,辽国这个时期的南下基本上都是试探性攻击,遇到挫折就自己主动撤退了。

真宗继位之后,就曾遣使到辽国告哀,实际上也是试探和辽国达成和平协议的可能性,但辽国此时的判断是宋军并非无懈可击,仍然有机会战而胜之,所以没有给出积极的回应,基本上就变成了辽军多次南侵,但每次都无功而返的局面。宋朝这边,真宗也终于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部署,也就是宋真宗咸平六年对王超所做的部署,辽军的小规模入侵,依托防御体系防御就行,如果辽国绕过三关深入腹地,定州的重兵集团就可以派三万军队南下,和朝廷从南边派来的军队南北夹击,围歼辽军。

澶渊之战本身从辽国方面看,也是一次很奇怪的军事行动。一方面,辽国几乎抽调了全部能够抽调的主力部队南下,当时辽国政治核心皇太后、皇帝和韩德让三大巨头也都随军行动,分明是倾国而出,摆出一副要和宋朝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但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派人以王继忠的名义给真宗送信,要求和谈。而且,这次行动辽军没有像以往一样在定州一线过多纠缠,而是绕过了这一地区,直接南下,进逼黄河一线。综合来看,辽国这次的意图应该是以制造巨大的军事压力来达成一个要价比较高的和平协议。

辽国的要价到底是什么呢?从宋辽双方的对比来看,辽国希望达成的最高目标就是恢复辽国和后晋达成的那个协议,宋朝要归还太祖时期从幽云十六州夺回的关南之地,交还三关,同时还要向辽国称臣纳贡。称臣纳贡以前是后晋,后来是北汉,现在宋朝灭了北汉,辽国就希望原来北汉每年给辽国的岁币都由宋朝来出。同时,夺回关南之地,就等于拆掉了宋朝好不容易才经营起来的定州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可以随时直接进入中原。当然,这个目标最后并没有达成。

澶渊之战的时候,宋朝虽然得到了辽军南侵的消息,并且积极备战,确实也是当作战略决战来做准备的,但宋朝对辽军的行动方向判断有失误。包括真宗、寇准等人,都是准备到定州前线去和辽军作战的。所以,真宗下诏亲征之后,澶州上报说,为了皇帝的安全起见,要维修城墙,真宗还表示拒绝,说只是路过澶州,不需要劳民伤财。一直到真宗和宋军已经前进到了黄河边,准备渡河了,才确认了辽军前锋已经开始进攻澶州的消息。所以才出现了宋军军心动摇,真宗也有些犹豫要不要渡河过去的情况。

而且,宋廷对辽军的战略目标虽然不清楚,但对辽国不断以王继忠的名义送来的和谈建议却并没有过分积极主动的回应,甚至出现了王钦若在前线扣留了真宗派往辽国的使臣的事情。也就是说,这时候宋朝也认为搞不清楚辽国到底是想干什么,所以也不愿意贸然同意辽国的和谈要求,希望能够先立足于打赢,然后再来谈善后的问题。

辽军这次南下,投入进攻兵力最多的,其实是在瀛洲。瀛洲也属于幽云十六州,是被宋朝抢回来的,虽然在定州以南,但是个小城,兵力并不多。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城,辽军疯狂进攻了二十多天,却始终没能拿下来。在其它地方,辽军基本上都是试探性的进攻,尤其是在澶州,虽然确实进攻了,但只是前锋部队,投入的兵力并不多。真宗到前线后,宋军士气百倍,英勇反击,辽军看取胜无望,就主动后退了。

这时候,宋军的整体作战方案基本上也还是真宗在前一年的部署,真宗率军北上,王超率定州军南下,南北对进,夹击辽军。辽国这时候的一个突然的变故是,前线的主帅萧挞凛突然中箭死了,士气比较低落。加上辽国太后、皇帝和韩德让三大核心都在军中,深入宋军腹地,前进无望,四周都是宋军,而且宋朝抽调的援军还在源源不断的赶来的途中,所以辽军这时候反而比较慌了,求和的积极性更高。

宋朝这边,真宗是第一次亲临战阵,虽然初战告捷,但他第一次亲眼目睹战争,心里还是比较紧张的,也想尽快结束战争。更重要的是,原本预订的南北对进的计划,这时候王超的定州军队虽然确实已经离开定州南下,但是磨磨蹭蹭,南下很不积极,一直都到辽军准备撤退了,他还没有赶到澶州附近。所以,在初战告捷之后,宋朝终于比较积极的回应了辽国再次以王继忠的名义送来的和谈要求,派曹利用出面和谈。

真宗为曹利用定下的和谈基调是,土地不能让,但可以给钱,以三十万缗为额度。真宗甚至认为,只要不割地,哪怕岁币一百万缗也可以咬牙接受。但曹利用出了门,寇准又悄悄威胁曹利用,你敢答应二十万以上的岁币,回来肯定要砍了你。结果最后达成的协议只有十万缗,说明辽国此时其实也急于尽快结束战争,安全后撤,太后、皇帝和韩德让也觉得自己再这么待下去,可能就不太安全了。同时,辽国也同意归还战争初期占领了宋朝的祁州、深州等地,承认之前被宋朝夺走的瀛州为宋朝占领,而宋朝则把东边的易州交还给了辽国。

所以,从宋朝的角度看,澶渊之盟远远低于真宗的心理预期,损失并不大,既没有割地,岁币也只有十万缗,这对宋朝来说,当然算是外交胜利。而从辽国来看,倾国来犯,深陷重围,又临阵折损主帅,最后还能安全撤退回来,并且和宋朝达成和平协议,得到每年十万缗的岁币,同时结束了宋辽双方长期的僵持局面,也可以稍微喘口气了,也算是赢家。总而言之,就当时宋辽双方来说,对澶渊之盟还都是比较满意的。


萧武


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问史令试图综合各方的观点,谈谈自己对“澶渊之盟”的分析认识。

首先,“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经过长达20多年的战争后,相互妥协并于1005年在澶州缔结的盟约。和约内容为: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其次,站在正统史学家的观点看,后世许多人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城下之盟,是不平等的,是屈辱的。那么“澶渊之盟”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它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吗?首先,从盟约的内容和双方意图来看,它不关乎一方面临生死存亡的武力威胁,也不是一方屈服另一方的产物,而是宋辽双方都面临着重大国内矛盾,继续战争到底对双方都会带来重大不确定问题时而相互妥协的产物。其次,从签约主体来看,宋辽双方都是彼此承认的独立的国家政权实体,是国与国之间的条约,宋称辽为“北朝”,辽称宋“南朝”。第三,尽管条约是双方妥协后真实意思的表示,是平等条约,但从条款上看,确实存在不平等的色彩。比如,岁币一条,比如“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间道”的限制,使得宋朝丧失了修整武备的合理性。

第三,“澶渊之盟”签订后,对宋辽两国的战略走向的影响。“澶渊之盟”对宋朝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使其朝着轻视武备、重文抑武的国策进一步发展。这种国策在面对金人的南下时,最终也酿成了“靖康之耻”,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但正如元朝诗人郝经所写“自古中原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导致北宋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所有原因都归结为“澶渊之盟”对北宋国策的战略影响上来,换句话说,如果宋朝定下重武尚文的国策,就不会灭亡了吗。“澶渊之盟”对辽朝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自此辽朝放弃了南下的国家意志,开启了与宋互市贸易,友好相处的国家交往。

第四,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极大增进了两国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最终都归于中华民族大一统。这才是百姓之福。

因此,站在这个角度看“澶渊之盟”对宋朝的利弊,就会得出自然的结论。


问史令


站在国家的威望,政治的角度来说,辽军深入宋境腹地,宋朝在战况有利于自己的时候由于宋朝统治者的惧敌求和心里与辽军议和,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种耻辱。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澶渊之盟之后的贸易顺差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并给宋辽双方带来百年之久的和平。个人认为弊大于利。


泪无痕21825624342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5852a2c7d44b5c8dd175cfa0326b7442\

李敖接班人野兽


有利

用不大的代价换来长期的和平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