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國、蜀國都有後方之憂,那吳國有沒有後方之憂?

小羊閒玩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形成了諸多勢力,在經過各方勢力的角逐調和之後,形成了蜀魏吳三國鼎立的局面。當魏國蜀國忙著紛亂互伐的時候,東吳在忙些什麼呢?


太子之爭

那時候孫權正在為自己家裡事心煩呢。話說孫權的一個兒子孫霸,被封“魯王”,這個孩子十分傲氣,仗著自己母親受寵,便跟太子孫和用一樣的陣仗,史稱“兩宮並闕”,這是僭越的大忌,可孫權因為寵愛孫霸的母親,便也不管。這樣以來,孫霸更加囂張,集結了一幫“哥們”幫自己想要上位,形成了一個腐敗集團,真正的對吳國“朝政”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最後孫權為了穩定朝政,乾脆兩個兒子都不用,殺了孫霸,廢了孫和,立幼子孫亮為太子。這場太子之爭背後則是四大家族之爭。

家族爭權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東吳有四大家族:顧陸朱張。這四大家族因為參與二宮之爭,互相設計陷害,整的朝政更是一團糟。

起初,全琮支持孫霸,認為孫權能放縱孫霸僭越的行為,可能是要廢太子立孫霸,於是勸說陸遜加入孫霸的腐敗集團。可是全琮有一點沒有想到,孫權會放心把帝位交給一個僭越的兒子嗎,要是這樣想必孫權也無法服眾,孫氏的統治也會受到致命的的打擊。

陸遜很聰明,斷然拒絕全琮的的邀請,並寫書信警告全琮放縱自己的兒子參與兩宮之爭,早晚會出大亂子。由此全琮和陸氏家族徹底鬧翻。

顧氏家族的代表顧雍,曾經事孫權的丞相,他的孫子顧譚加入到了孫和隊列中,結果遭到孫霸腐敗集團的全琮陷害,流放交州。

朱氏家族代表朱桓的從弟朱據,他是孫權的駙馬,妻子是孫魯育,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孫權的女兒字為小虎的孫小虎,孫小虎堅挺孫和,所以朱據也是個聽媳婦話的男人,跟著小虎也支持孫和。後來孫權廢孫和時,朱據難免也得遭殃,後又因勸諫而遭貶,最終落得賜死的結局。

孫權最後廢黜太子孫和,賜死了魯王孫霸,孫霸腐敗集團的黨羽全寄、吳安、孫奇也都被誅殺。

夜語:四大家族的下場告訴我們,當局勢不明晰時不要隨便站隊,選擇靜靜觀望才是萬全之策。孫和與孫霸的下場則說明,鬥爭沒有誰對誰錯,當局勢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了的時候,如果不盡早推出爭鬥,那就免不了被抹殺。


文史夜讀說


吳國從孫權200年開始掌權算起,一直到被晉朝滅亡,其國土面積一直處於變化之中,但大體穩定在公元222年夷陵之戰之後的面積。

此時吳國的國土面積包括荊州大部:下含南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江夏郡,揚州全部:下含廬江郡、丹陽郡、吳郡、會稽郡、豫章郡、廬陵郡這六郡,交州全部:下含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珠崖郡、儋耳郡等 九郡。



其國土內一直存在山越和蠻夷等後顧之憂,山越是東漢末三國時期江南地區越族部落佔山為王武裝勢力的統稱,主要分佈在江淮一帶,因其主要分佈在越(春秋戰國後期的越國)地,因躲僻戰亂,以佔山為依託,組成武裝集團,不聽從地方政府的號令,形成獨立的割據勢力。

蠻夷是分佈在五陵郡(現在的湘西及黔、渝、鄂三省市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數民族的總稱。



建安年間,陸遜上書孫權,討伐會稽山越頭目潘臨,得其部眾2000餘人。

公元216年,鄱陽山越尤突叛亂,陸遜與奮武將軍賀齊討伐,斬首數千。

公元217年,丹楊山越費棧被曹操策反,孫權派遣陸遜討伐,得其部眾數萬人。

公元225年,鄱陽山越彭綺率軍反叛,攻陷周圍數縣,擁眾數萬,直到227後,才被孫權派人平定。



公元231年,孫權派太常潘濬率軍五萬,討伐叛亂的五溪蠻夷,隨後平定。

到吳國後期,山越基本上被東吳蕩平,而蠻夷也沒有太大的反叛。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所處的地理位置不一樣,魏國地處北方,匈奴等國家一直是北方國家,而且經常襲擾我過,因此才有了漢武帝時期衛青和霍去病北伐匈奴。到三國時期,匈奴雖然被打的被迫西遷,但卻有別的遊牧民族興起,所以曹魏一直有後顧之憂。

在看蜀國的地理位置,處在我國西南位置,而西南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最多的一個地方之一,現在也有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宋朝還有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建立,所以蜀國的地理位置和魏國一樣,註定他的後方不會安寧。

再看東吳的地理位置,北方和曹魏隔著長江相望,西邊和蜀國比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相互制衡,魏國獨大,這也就註定了,蜀國和吳國打不起來。而吳國東面是大海,當時的條件下,還沒有國家可以跨越千里大海來攻打一個國家,所以地理位置決定吳國沒有後顧之憂。




夜話露秋


蜀漢有南中少數民族,西面的羌狄。曹魏西有羌狄,北有匈奴,烏桓,鮮卑等等。東吳主要就是未開化的南方少數民族了,而且東吳境內盜賊眾多,也是讓統治者十分的頭疼。這是時代的原因,東吳連接著南疆一大片新開化,半開化,未開化之地。早在孫策平定六郡時,就和大山賊嚴白虎交過手了。因此,盜賊山賊和南方少數民族是東吳內部一個不安定因素,十二虎臣和其他將領的戰功,也有很多就是討平他們而立下的。



比如東吳老將黃蓋,眾所周知,黃蓋最出名的功績就是“赤壁之戰”,用“苦肉計”詐降,一把大火把曹操燒得落荒而逃。但是縱觀黃蓋的一生,他的功績主要不是這次,而是做東吳的“滅火隊長”。特別赤壁之戰後,擔任武陵太守時武陵蠻作亂,黃蓋只有500郡兵,自為不敵,可見武陵蠻的戰鬥力和人數。於是,黃蓋把城門半開,放一批人進來,然後關門埋伏,餘者逃跑,武陵才轉危為安。隨後,黃蓋入各縣平叛,又到益陽討伐山賊,立下不少功勞。大都督呂蒙拿下皖城後,本來在此地屯田,因為廬陵賊叛亂,無人能平定,孫權只有調來呂蒙,才討平了叛亂。而且,東吳的許多將領,比如韓當,董襲,賀齊,淩統,周泰,徐盛,朱治,朱桓等人或者在討平寇賊立下功績或者就是因此發跡,成為名將。由此可見,東吳內部山賊,南蠻之患,有多嚴重。



這些佔山為王的山越,山賊,偏偏人數眾多,又驍勇善戰。所以,許多東吳的名將,都打他們的主意,希望能招撫為自己所用。早在東漢末年開始,一度作為各諸侯手中王牌的丹陽兵,就有很多原來是山賊。因此,丹陽兵是不好駕馭的,連曹操都吃過他們的虧,營帳都被叛兵燒燬了。到了東吳陸遜崛起時,就是討伐丹陽賊帥費棧過程中,得到萬餘精兵。淩統更是招募了一批山越之人,驍勇善戰,在逍遙津之戰中,就是淩統帶著百餘精銳的山嶺士卒死戰,力保孫權得脫。還有張昭之子張承,一入仕就當了長沙西部都尉,討平了山寇,得精兵萬五千人。



夷陵之戰時,劉備就曾經利誘武陵的各處酋長,作為內應,給東吳造成麻煩。夷陵之戰後,孫權聽說劉備還在白帝城,急忙派使者求和,這裡有曹丕準備進攻東吳的原因,也有內部叛賊山賊未平的原因。另外,屬於東吳的交廣地區,民風更是未開,不過在士燮,步騖,薛琮,呂岱等人的移風易俗,教化良多。後來,到了孫休時代,交址叛亂,讓東吳後方不穩,雪上加霜。直到孫皓時代,才重新拿回了交址,只是已經於事無補了,孫吳的滅亡已成定局。


大飛熊ヽ騎士


看東吳的地理位置,北方和曹魏隔著長江相望,西邊和蜀國比鄰,而吳國東面是大海,當時的條件下,還沒有國家可以跨越千里大海來攻打,所以地理位置決定吳國沒有後顧之憂。


狼哥161507250


吳國設防長江主要分為戰略和戰術兩部分。

吳國防線有一個致命的軟肋,那就是戰線過長,守不過來。吳國前期通過戰略外交解決了這一問題。交好蜀國以拖住魏軍部分兵力,在交戰時可以派遣使節赴蜀,就算不出兵,也可以搞搞軍事演習什麼的,就算不讓北軍兩線開戰疲於應付,也不能讓北軍全力運轉國家機器對抗江南。這點是一切的前提,如果北軍兵力不足,就不能多點分兵渡江決戰,吳國在本土憑藉氣候地形的熟悉完全可以抵擋。後來吳國滅亡,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蜀國滅亡後,晉無後顧之憂,全力進攻江南,多路大軍分路進攻,吳國只能投降。

吳國的布放是依託長江帶來的戰略優勢綜合的佈防,而不是僅僅佈防長江,長江雖然險要,但是那麼長的地方,敵人不是不能過長江而是不敢過長江。吳國和魏國接壤的地方是荊州和揚州,吳國將這兩個州劃入了不同戰區,通常會有一個強力的都督經略荊州,荊州揚州互為犄角。在敵人無力多線進攻時,進可雙線騷擾交戰,退可相互支援,並利用了曹操賴以強大的關鍵政策——軍屯制最大的缺點,那就是出兵時間基本固定。軍屯制度有效解決了北方連年戰亂土地荒廢勞動力不足的窘境,但是帶來了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春天和秋天你不能出兵,不然一旦戰事不利或者陷入膠著,受到的損失那就會動搖國之根本。江南只要在這兩個時期做好偵查防止偷襲就好,一旦北軍來了,就堅守不戰,還是兵力不足的原因,北軍會急著尋求決戰,如果沒有突破性進展,北軍不會呆太久,在這一戰略的支持下,吳國前期多次反擊進攻魏國,並取得了長江以北很多地區,這些地區提供了珍貴的戰略緩衝和縱深,構成了長江防線的前哨站。

戰術上,說白了就是後勤打擊戰術,這一戰術的實施是北軍不敢輕易渡江決戰的根本原因。後勤一直是古代戰爭的根本,人得吃飯,武器鎧甲得修理,箭矢彈藥得補充,戰馬吃草能活,但是你想讓它揹著你衝鋒陷陣持久作戰,它得吃馬料,戰後兵員補充和傷病的轉移,就算你過了長江,東吳的精銳而優勢的水軍也會讓你生活不能自理,這個是完全的不能自理,箭矢彈藥糧草兵甲我就笑納了,搶不來我給你開個篝火晚會,人員我管你是傷員後撤還是新軍補充,都去江裡喂王八吧,什麼你會游泳?我剛搶來的弓箭我試試質量怎麼樣。這一來,北軍就陷入了打不過,跑不了,吃不上飯,治不了傷,先不說別的,這個士氣你就控制不住。而且江南水道縱橫,騎兵根本衝不起來,只能靠步兵慢慢推,時間又不夠,所以北軍進攻顧慮重重。不敢放手一搏,而南軍保家衛國,一寸山河一寸血,戰鬥力的差距很大時候體現在意志上。

對於長江,東吳實行分段布放,以點控線的方針。在重要地點駐紮軍隊並配備一定的快速反應部隊,如快船騎兵等,在後方不遠處設立機動部隊,隨時支援出現情況的江防各部。沿江派出細作,一旦發現敵情,快速反應部隊出動並咬住敵人,後續部隊隨後趕上鞏固防線,等待援軍。並在戰時在江底險要地區打上木樁連上鐵索禁止北軍大船行動,以防止北軍用鐵索鏈接大船強行突破水道(這招後來陳友諒用來對付朱元璋,其威力簡直是天崩地裂)在核心地區實施登陸。南軍伺機以小船快船沿途襲擾施展群狼戰術,待敵軍疲憊不堪時,主力艦隊出動尋求決戰。當然,木樁鐵索戰後還要撤去,因為長江石完全在東吳境內的,東吳需要這條黃金水道。


若愚若呆


吳國的後顧之憂主要有三,一是士族大姓,東吳很多軍隊都是這些大族的私人部曲,他們並不是一直對孫氏這個外來政權完全擁護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決定國運的戰爭中像赤壁之戰、猇亭之戰等戰役中只能派出數萬人迎戰。要知道,當時東吳可是有20-30萬帶甲之士的。二是南方數省的山越勢力,有些類似於蜀漢的南中地區,不時的反叛,嚴重影響後方的統治。三當然是西面的蜀漢,要知道荊州就是他們從蜀漢手中偷走的。蜀漢因此而劉關張殞命,喪師辱國,這個仇東吳知道分量有多重。所以一旦有機會,蜀漢是不會放過他的。


靖遠0204


吳國的主要矛盾為江東貴族頑固派和孫權等年輕將領領導下的茅盾,實際上來說,吳國地勢整體上處荊州之外,位於兵家必爭之地,屬於後方,其他等地雖是平原地帶,但是多河流,擅長水戰,孫權又經父兄三代長期經營於此,早已經根深蒂固,又有長江天險抵禦魏國,海上又無敵可威脅,所以說幾乎不存在大後方之說,這才是吳最後才被滅的地理優勢


大龍論天下


江東地區隨著戰亂去了許多北方世族,在加上孫堅孫策屬於淮地的外來戶,所以藉助周瑜張昭等江東世族穩住根基是重要的。

吳國主要問題在於山地越族經常叛亂,畢竟南方河流縱橫,崇山峻嶺無數,所以有些蠻族勢力還是根深蒂固的


蘇格拉薩


魏國的後方之憂在哪裡?蜀國未建國之前魏國一直髮兵南侵,何來後憂!後期諸葛亮北伐曹魏迎戰也無後憂!請問你的問題哪裡而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