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員死刑, 行刑前問犯人: “你祖宗是誰?” 聽完又說:“ 免五次死罪”,這人是誰,你怎麼看?

老和尚888


這人是範文從,洪武年間的御史,他是《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的嫡後代。也算得上屬於名門之後。

某次,範文從直言進諫,搞得朱元璋很是生氣,一怒之下,判了他個死刑,打入監牢。死刑是最高的刑法,每到執行之前,需向皇帝不斷奏請,以免造成冤假錯案。


比如唐太宗的地方“三複奏”,京城“五復奏”。朱元璋繼位後,吸取元朝滅亡的教訓,對於貪官汙吏更是嚴厲鐵腕手段,殺了很大批人,但死刑複查上,他尤為重視。

洪武十六年,他讓刑部尚書等人,商定“三審五覆”之法,還多次告誡有關司法官員。

相關官員向朱元璋遞呈上範文從的資料籍貫,供其核查。坐在龍椅上的朱元璋看了看,心中驚然。連忙叫人讓範文從來一趟。

朱元璋看著下面的範文從問道:“你是範文正的後人嗎?”(范仲淹逝世後,諡號“文正”,後人多稱“范文正公”)

範文從如實告知,他說:“我是他十二世孫。”

朱元璋沉默會兒,便讓人取來五塊布,然後在上面寫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寫完以後,朱元璋將它賜給範文從,並對他說道:“拿好了,可免除你五次不死。”

五次不死,可是大大超過免死“鐵卷”,一般“鐵卷”免死兩三次,那批開國元勳以及皇親國戚掌控有。

但再怎麼免死,有一種罪不能免,即謀反。還有,君要臣死,有千萬般辦法,臣不得不死。比如藍玉,當年打仗時強暴元妃,朱元璋沒動了他,可是太子朱標去世第二年,就爆發了著名的藍玉案。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所以,這件事表面上歌功讚揚了一番朱元璋的仁心,但對範文從,沒實際作用。五塊布依舊免不了死罪。那只是噱頭!

當然了,也頌揚了一番范仲淹,連朱元璋都要給他面子。


非常茴香豆


被朱元璋判處死刑的官員,在行刑前說出了祖宗的姓名,朱元璋得知後,竟然承諾免除其五次死刑。這種事情簡直就是讓人不可思議,不過卻在《寄園寄所寄》和《朝野紀略》中記載了。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穩定社會、發展生產,於是制定了很多的國家政策。這時有一個御史大夫名叫範文從,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後代,因為性格耿直,所以經常頂撞朱元璋。

後來有一次範文從忤逆朱元璋,搞得朱元璋非常氣憤,所以朱元璋直接把範文從下了獄,並且交給了刑部審理。經過刑部的審理,最終接把範文從定為了死罪。並且將案件的奏本交給了朱元璋定奪。



朱元璋接到案件的奏本後,看了看死刑犯的籍貫和身世背景,覺得範文從很可能是范仲淹的後代。於是身為范仲淹粉絲的朱元璋趕緊從監獄裡叫來範文從。

朱元璋叫出範文從後,詢問其是不是范仲淹的後代,範文從說自己是范仲淹的嫡傳十二世孫。沒想到這時的朱元璋因為得知範文從是范仲淹的後代,瞬間下令免除了範文從的罪過。並且立刻命人拿來了錦帕御筆親書范仲淹的兩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完之後把錦帕賜給了範文從,之後還說此錦帕可以免除五次死罪。



在《寄園寄所寄》中關於這件事誇讚了朱元璋的仁義,更重要的是讚揚了聖賢人物對子孫的福澤綿長。

實際上關於這件事,越關感覺編造的可能性比較多。首先說朱元璋對待官員是非常的鐵面無私,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刑罰過重的人,所以根本不可能因為個人的好惡而改變刑法的輕重。即便是親侄子朱文正犯了過錯,朱元璋也會依照律法懲罰。



其次,明朝時期的的免死金牌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定製,在朱元璋親自制定的律法上規定,只有獲得軍功和爵位的功臣才能獲得丹書鐵券。而範文從一介文官,根本無法上戰場爭取戰功,朱元璋怎麼可能為了他而違反已經制定的大明律。

另外在在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有李善長、徐達等34人獲得了免死金牌[丹書鐵券],而且這些人都在正史中都是有所記載的。



最後說說一下,所有的免死金牌都會寫上“謀逆不宥”四個字,而且還會製作成兩份,一份保存於皇宮的內府之中,留作恩賜的證據,防止臣子偽造。另一份才會賜給臣子。所以這種即興“粗製濫造”的“免死金牌”很可能是虛假宣傳。


我是越關


朱元璋,可謂是歷代開國皇帝中最能殺官員的,從反貪、到冤獄,他在位30年,大大小小的官員被殺了好幾萬,可以說,任何一個被判死刑的官員在他面前不過是個名字符號而已,但就這麼一個個名字符號,一個官員不僅因為自己的姓名幸而免死,還獲得了5個免死的皇恩特許。

明朝洪武年間有個御史叫範文從,他這個職位主要就是在朝堂上針砭時弊、直言進諫,顯然是個容易得罪同僚、甚至得罪皇帝的差事。

偏偏這傢伙作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的十二世嫡孫,自幼秉承家訓,自當憂國憂民,這樣麼,慢慢就老熱朱元璋不高興了,最終把老朱皇帝給惹的大怒,然後把他下獄治罪。

刑部擬以“抗旨不遵”為名判了範文從死刑,然後把法律程序都走完後,就按規矩把案卷呈送皇帝,等待皇帝簽字確認下,就把範文從秋後問斬。

朱元璋接到了刑部上呈的案卷,越來越不對勁,這個犯人的名字和籍貫……會不會……老朱可是范仲淹的崇拜者啊,恨不得全國的官員都能變成范仲淹,那他老朱家就高枕無憂了。

下面人很快按照皇命把範文從帶到了皇帝面前,皇帝問:你是哪裡人啊?範文從答:罪臣蘇州吳縣人。皇帝再問:你姓範,是否是范文正公的後人?範文從答:罪臣是范文正公十二世孫。

朱元璋聞之嘆息,想想自己差點就一時大意把文正公的嫡孫給弄死了,差點鑄成大錯,這范家可是世代忠良啊,不能殺。

朱元璋命人取來錦緞,在上面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2句話,賜給範文從,作為對他的安慰和勉勵,並宣佈賜予範文從5次免死的機會,這也算是莫大的榮耀。

當時的人知道此事後,都被朱元璋的寬厚仁慈感動,也欽佩范文正公能遺澤子孫這麼長時間。

當然,歷史上還有一個故事,也是范仲淹的子孫,叫範希榮,一次他外出做生意,遇上了山賊,準備搶他的東西,當山賊們聽說他的范仲淹的後人,立刻說“你是好人的子孫啊”,就給範希榮賠禮道歉,範希榮毫髮未損,安然無恙的回了家。

當然,範文從拿到了這5次免死機會後來有沒有用處,歷史上沒有記載,但估計用處不大,畢竟那些明朝建立後拿到朱元璋“丹書鐵券”的34個功臣,大多數都被朱元璋殺了,這免死金牌並未起到什麼作用。


雲中史記


據福垊瞭解,很榮幸被嗜殺狂魔的皇帝免死五次的人就是範文從,其祖先正是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楚國公范仲淹!此事被清朝朝議大夫趙吉士(1625—1703)的《寄園寄所寄.卷二鏡中寄.忠》所錄,最早卻記錄在明朝人王大綱的《皇明朝野紀略》之中。

該書說:明太祖洪武年間,因為老朱濫殺無辜,御史範文從拒不遵旨。抗旨不遵就是找死,範文從立即被抓,準備處死。老朱視察監獄,翻到範文從的案宗,發現他姓範又是蘇州人。忍不住地問:“你可是範文正的後裔?”範文從大義凜然地說:“臣乃范仲淹十二世孫也。”老朱驚槑了,立即令人拿布帛五方,他這是要幹嘛啊?秀書法!其實老朱的字寫的很漂亮,當即寫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條幅,並表示免死五次,最終解釋權在老朱。

那為什麼會免死五次呢?

一、自然是因為範文正的功業高名聲好,才會福澤後裔。在年齡上范仲淹跟包青天挺有緣,他倆都是享年63歲,不過范仲淹比包青天大十歲,也比他早去世十年。范仲淹實現了四立,什麼是四立?四立是福垊創造的詞,也就是立言、立德、立功、立後!立後就是教子有方!有道是竇燕山,有五子,名俱揚。范仲淹有四子,個個功成名就,其次子範純仁還是丞相。朱元璋自然推崇敬仰范仲淹,難見其人,就善待其後。

二、范仲淹也曾姓朱,讓朱元璋感到親切。話說范仲淹嬰兒時,真是可憐的娃,兩歲時父親範墉猝然去世。記住是範墉不是範雍,儘管範雍被稱為老範夫子,范仲淹被稱為小范夫子,但他們不是父子關係,而是主政西北(抗擊西夏)的前後任關係。範墉曾是吳越王錢俶的臣子,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封太師、周國公,范仲淹排行第五,卻是名副其實的官五代,高祖都為官了。同父異母長兄範仲溫、次兄範磁、三兄和四兄夭折,故而也可以說范仲淹排行老三。範墉去世後,其母嫁給山東官吏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名為朱說(通悅)。1017年29歲的范仲淹改回範姓,並取名淹,字輩為仲。取名為淹是因為他喜歡南朝那個江郎才盡的江淹的文章。江淹是今天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那為什麼范仲淹喜歡他的文章呢?因為范仲淹曾在應天書院求學,而應天書院就在商丘。商丘在宋朝就是應天府南京。

王大綱的《皇明朝野紀略》記載可信嗎?

福垊認為不可信,原因如下:

第一、範文從在回答朱元璋的時,公然提及祖先名諱。朱元璋尚且稱呼範文正,而範從文卻直言“仲淹”,這個記載是不是與理不通。範文從就是不說祖先是楚國公至少尊稱范文正公吧。其實文正這個諡號原為文貞,是文臣最高的諡號。福垊理解的文貞應該取諡法解的“德美才秀曰文,憂國忘死曰貞”。像唐朝“意見王”的魏徵、“有腳陽春”的宋璟(意思是宋璟像有腳的春天,到哪哪都燦爛。)諡號都是文貞。在宋太宗時名相李昉、宋真宗時名相王旦諡號也是文貞。為什麼到了宋仁宗時變成了文正了呢?因為宋仁宗名趙禎,避諱啊!皇帝都有名字專利權的!元朝時又有了文貞,可到了明朝後諡號文正第一,文貞第二。現在我們一提文正,想到的都是剃頭大爺曾國藩。

第二、朱元璋嗜殺成狂,連女婿功臣勳舊都不放過會放過一個小小的御史嗎?儘管這個御史的祖先是范仲淹,就算是朱元璋真有這事,那也不過是說說。說的是君無戲言,可朱元璋給功臣勳舊頒發免死二次甚至多次的丹書鐵券,不照樣該殺的殺,甚至還滅了門,比如韓國公李善長。丹書鐵券,黑鐵紅字還是刻上去的都不管用,口說怎麼會有憑?邏輯上說不通,就是真的是說了,也只是說了,當真你就輸了,甚至賠上全家,連累親友!

明清筆記記錄這些的目的

就如同我們學習《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樣,培養我們做個好員工。這些記載就是培養士子尤其是官吏要學習他們的好榜樣做皇帝的好臣子好門生(天子門生)。關於范仲淹的後裔,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強盜搶劫,這名後裔報出自己是范仲淹的後代,強盜都感化了,善待他後把他放了。福垊認為這些歷史故事告訴那個時代他們,是民做個好人,為官當名良臣。范仲淹真是一名偉大的人物,就連范文程都說自己是他的第十七世孫。

謝謝大家。


福垊


此人叫範文從,祖宗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如果范仲淹你不知道,總該知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直到現在這句話也一直被人們所推崇,范仲淹為人正直仁義,在歷史上的評價也非常高,死後幾百年都一直被人們所尊敬,其中就有朱元璋赦免範文從一事。

范仲淹畫像

明朝時期有個叫範文從的御史,是范仲淹第十二代孫,當時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可謂是設計了很多慘案,大殺功臣,屠殺大小官員數萬人,史稱“明初四大慘案”,正是通過這些慘案,朱元璋才將皇權緊握手中,讓大明江山的根基更加牢固。

四大慘案就涉及到了範文從,範文從當時官任御史大夫,主要負責對大小百官進行監督,實行刑罰,當時他走遍了大街小巷,都沒有人心下手責罰他們,認為他們即使有罪,也不應受如此重罰,所以就減弱刑罰,走個形式。

可是朱元璋的政策本就是官官之間互相監督,這不範文從就被其他官員舉報“包庇罪”,最後竟然被處於死刑,因為這種御史大夫級別的官員處斬,皇帝必須親臨現場,行刑當日,朱元璋看了下罪證,發現他姓範,又是蘇州人,結果便詢問:“你祖先是誰?”範文從回答道:“范仲淹,我是他的第十二代孫”,同時又說出自己之所以減弱刑罰的原因,向朱元璋闡述了“立法要明,執法要嚴,是非功過要分清,法大於權”。

朱元璋一聽,發現時北宋范仲淹的後代,立刻拿出紙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4個大字,因為朱元璋認為范仲淹確實是當之無愧的人傑,之後還讓範文從以此當作是免死金牌,可以免五次死刑。

其實這也也都是野史記載,類似的還有范仲淹的另一個後代,叫範希榮,他常年在外做生意,有一次在山路上遇到盜匪,結果錢財物件全被洗劫一空,因為害怕有性命危險,情急之下就和盜匪談判,在談判的過程中說到自己的祖先是范仲淹,沒想到盜匪一聽,立刻說:“你是好人范仲淹的後代啊!”最後就放了他,還將財物悉數歸還。

其實這類也是無非都是為了一件事,就是歌頌范仲淹為國為民的情懷。


羽評郡主


祖宗積德,陰庇子孫,這句話一點不假。這不,明朝一個官員犯罪,竟然靠著宋朝的祖宗被朱元璋免了五次死刑,相當於得了五張免死金牌。

朱元璋一向被別有用心的人塑造成“暴君”形象,不但對貪官汙吏恨之入骨,甚至對普通官員、宮女、百姓、和尚也不發過,動輒發怒殺人,但實際上朱元璋是很有數的。

明末清初的文人筆記小說《樵書》、《寄園寄所寄》和《朝野紀略》記載了一個朱元璋赦免官員死刑的故事,頗為耐人尋味。


話說一個叫範文從的人,在明太祖洪武年間官拜監察御史。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順帶監督批評皇帝的,這個範文從是個很耿直的人,因忤逆聖旨,犯罪下獄,被判了死刑。

朱元璋原本忘了這件事,但有一天他在翻閱檢查死刑案卷時,又看到了範文從的名字,以及他的籍貫——蘇州吳縣人。

朱元璋腦袋裡靈光一閃:範文從,蘇州吳縣人,名臣范仲淹不也是蘇州吳縣人?難不成這個範文從是范仲淹的後人不成?

朱元璋立刻派人把範文從獄中提出來,當面問他:你難道是范仲淹的後人不成?

範文從不明就裡,當場回答:臣乃范仲淹十二世孫。

朱元璋沉默了,過了一會兒,他命人取來五尺布帛,揮毫潑墨,寫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范仲淹《岳陽樓記》之千載名句。

朱元璋把御筆親書賜給範文從,並下旨說:朕免你五次死罪!

朱元璋之所以網開一面赦免範文從死罪,還免他五次死刑(相當於賜給五張免死金牌),主要是因為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直被後世視為官員士大夫的榜樣,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正是朱元璋所欣賞的,因此便對范仲淹的後人開了綠燈。

這個並不是作者瞎編,原文如下:

蘇人範文從,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間拜御史,忤旨,下獄論死。太祖視獄案,見姓名籍貫,遽呼問曰:‘汝非範文正後人乎?’對曰:‘臣仲淹十二世孫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來,御筆大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二句,賜之。諭:‘免汝五死!’

從法治角度來講,這個處理即便在古代是不妥的,不能因為是名人之後就有死刑豁免權,甚至免死五次,這種作派也不符合朱元璋的風格,但皇帝一言九鼎,說了就算,老朱一時興起非要這麼幹,誰也阻止不了,但不足為後人之訓。

這段記載最後還有一句話:“人感上之仁,而嘆賢者遺澤之遠”。意思是說,大家知道這件事情都感慨朱元璋的仁慈寬厚,並感嘆名臣賢德,澤被後世。

這才是這則故事的真實意圖——教育官員做忠臣賢者,為子孫積德。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個問題出自明朝趙吉士的筆記小說、《寄園寄所寄.卷二.鏡中寄》中的一個故事。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基本走向了正軌,老朱閒暇時間看看前朝歷史,學習一下治國經驗。

朱元璋出生於元末,元朝滿打滿算才98年的歷史,老朱反而對宋朝的歷史很感興趣,尤其對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十分欣賞,他特意把這幾句話當做了自己的座右銘,書房和臥室貼滿了范仲淹的這幾句話,講真老朱就是范仲淹的鐵桿粉絲。

朱元璋性格好比硬幣有截然不同的兩面,一面是冷酷弒殺,一面是皇恩浩蕩。冷酷弒殺不用我多說,比如殺李善長、胡大海等功臣。這個故事說的就是他如何“皇恩浩蕩”的事。



▲范仲淹名句

故事中的案犯叫範文從,御史大夫,相當於紀檢監察院的領導。由於範文從嫉惡如仇,又敢於犯顏直諫,有一次把老朱激怒了,範文從可能沒給老朱留面子,逆了龍鱗,老朱一怒之下把他綁了,打算第二天開刀問斬。

等到了第二天時,老朱氣消了一大半,他拿起範文從的罪狀書,發現也沒什麼大問題,就是提意見方式有點耿直,看到範文從這三個字,老朱問,你和范仲淹是啥關係啊?範文從: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孫【臣仲淹十二世孫也】。

老朱一聽,我的天呢!這不是我粉絲的後代嗎?來人,快快鬆綁,這樣一來倒把範文從弄蒙了,拍拍自己的腦袋,腦袋確實還在。我不是在做夢吧!我和唐朝的名將李靖和漢朝的韓信情況有得一拼。

範文從一受刺激,胡思亂想了起來。當初李靖是隋朝將領,李淵生擒活捉他後要砍他頭,在臨刑前大呼:“明公興義兵,本是為天下除去暴亂,怎麼沒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世民(即唐太宗)讚賞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不久,還被李世民重用。難道我……,範文從不敢奢想。



▲朱元璋

韓信也是這樣,他原來是項羽的手下,被劉邦捉住後要砍他頭,他大聲疾呼:“漢王難道不想得天下而殺英雄嗎?”

怎麼到我這說是范仲淹的後代就這麼好使呢?範文從想的頭疼不得其解。這比說“我爸是李剛”都好使。接下來的事更是讓他吃驚。

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來,御筆大書“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二句在上,賜之,諭:免汝五次死。——引自《寄園寄所寄》

朱元璋命人取了毛筆和絲帛,隨手扯了五塊,每一塊上寫上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句。五塊都給了範文從,說:這就是我寫的免死金牌,以後可免你五次死。範文從受從若驚急忙跪下高呼謝主隆恩。

小范不必當真,我認為這都是扯淡,是筆記小說為朱元璋歌功頌德,老朱和李淵、李世民沒法比,說實話,他還不如劉邦夠夠意思。為什麼要這樣說他呢?

小說的最後一句是關鍵:【人感上之仁,而嘆賢者遺澤之遠。】乖乖,拍馬屁也太露骨了,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認為老朱是仁者。





▲李善長

大家想想看,範文從只是范仲淹十八杆子打不著的後代,他比開國第一相李善長如何?

李善長可是朱元璋的淮西嫡系功臣,是開國功臣,老朱曾經一次頒給他兩塊免死金牌(免死鐵券),頒給他兒子一次。這在明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待遇,結果怎樣呢?兩塊免死金牌都沒能救李善長一命。倒是他的兒子被免了一次死。不過不是免死金牌的作用,因為李善長的兒子是老朱的女婿。不然也照樣死。

從上面可以看出,範文從也別拿這五塊免死金牌當回事,老朱不要臉了,殺你五塊免死金牌也救不了你。這次沒殺你不代表以後不殺你,殺你時,十塊絲帛免死金牌也枉然。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秉燭讀春秋


范仲淹公元989年出生,假設他20歲生兒子,也就是公元1009元,子孫皆20歲左右生子,一百年傳5代人~朱元璋洪武年是1368年開始,1368-1009年=359年,359年怎麼可能是十二世嫡孫?所以範崇文肯定不是范仲淹十二世嫡孫,其十二世嫡孫應該在公元1259年前後幾年,所以這肯定只是個傳說!嫡傳十二世,就是長子傳長孫再傳長重孫再傳長玄孫……我們中華民族叫滴傳……不過當今社會亂象叢生很多三阿姨生的孩子們不理解,可能會出現一味的抬槓……


13776009494


這個故事半真半假。先把原文奉上,和大家一起分析,不然又是我一個人自說自話: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復之。范仲淹後裔。以國子生擢監察御史,被陷得罪,以先賢后裔得免死謫戍。永樂初任金華、東安、金鄉三縣教授。卒年八十七

范仲淹家的字輩是這樣的(這個是真難找):

仲純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彥,友善可彌安。

後來改成:

仲純正直公,之家幫國廷,天元從汝起,惟允必能興。

比如說五世孫範之柔原名叫範良能,也要改名字。

這個老鐵又是蘇州人,和范仲淹後代居住地點是對的上的,字輩也是對的上的。所以故事的真實性不用懷疑。

免五次死罪這個比較不像朱元璋說的話,倒是特別像蒙古人說的話。漢人一般都是給免死鐵劵

至於我怎麼看,當然是拿手機看。

好了皮一下,中國人天生就有一種對名人後代照拂的傳統,只要名聲還不錯的,基本都會有點特殊照顧。而且書裡面說的很明確了,這個人被陷害。

作者當然不可能知道事情的原委,應該是根據其平時的為人來推斷,或者同時代有不同的聲音發出。至少,這個案子不是鐵案。

朱元璋並不是給他免罪,更加不是讓他官復原職,而是讓他到邊疆區充軍。到了晚年,他才回到家鄉教書。受的罪也不小,應該算是找個藉口給他免死而已,但是懲罰還是要有的。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砍歷史


領導的承諾像放屁,朱元璋曾賜大臣李善長免死鐵券怎麼樣?該殺時毫不眨眼,我賜予你的,也有收回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