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61天花費104萬,擊中了人們哪根神經?丨 沸騰

住院61天花费104万,击中了人们哪根神经?丨 沸腾

住院61天花费104万,击中了人们哪根神经?丨 沸腾

花費醫療費104萬元,這足以讓一個城市中產破產。

文 | 張豐

武漢的劉女士在朋友圈曬出了父親的住院費清單,她沒想到的是,104萬這個數字讓她成為一個網紅。這張收費票據迅速傳播出去,很多網友在感嘆住院費“天價”的時候,也很羨慕劉女士的“有錢”。

據當地媒體報道,104萬住院費完全屬實,而且還只是一部分而已,目前劉女士的父親還在醫院治療,總費用已經超過170萬。

據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醫生介紹,67歲的劉先生因為急性心梗住院,右側冠狀動脈堵塞嚴重,心跳微弱,心率很低,醫院為他做了心臟冠脈搭橋術,治療過程中使用了大量先進設備。據醫生介紹,所有的收費全部符合規定,而且考慮到費用巨大,也為劉先生做了一些減免。

在網上,這張單據被賦予了某種象徵意義:“一張住院收費單據,能擊倒95%的家庭。”

據媒體報道,劉女士對此大為生氣,她自稱自己是“普通工薪階層”,為付清170萬醫藥費,家人借了不少外債。“醫療費可以報銷一部分,現在正在走程序。”看起來,劉女士似乎也屬於網友所說的“95%的家庭”,但是並未被“擊倒”。她在朋友圈曬出單據,是為了“提醒大家珍惜身體健康”。

在很多網友心中,104萬似乎成為一個衡量生命和財富的標尺。如果一個人生病要花超過百萬的治療費,是否還應該選擇繼續治療?或者是否能夠治得起?對大多數城市家庭來說,要拿出100萬現金,很明顯是不現實的,這也是這張單據被熱傳的原因。

在各大眾籌平臺,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讓人悲傷的故事。一個人患了重病,往往就會把一家人拖入困境。很多人發的求助,目標金額都是幾十萬,很少看到籌款達到100萬的案例。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即便在中國看病並不便宜,但是能夠超過100萬的案例並不多。能夠拿出100萬看病,對大多數城市家庭來說,確實是相當奢侈的行為。

但是,如果換一個領域,不是考慮“看病”,而是“買房”,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似乎又很有實力。很多城市房價不低,但還是有很多人排隊買房。超過五成的首付款,對很多人來說似乎不成為問題。

住院61天花费104万,击中了人们哪根神经?丨 沸腾

這背後可能有一個價值觀的分野:很多人願意多方籌款去買房,因為存在著漲價的預期,買房就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投資行為”。但是當一個人患上重病,有可能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是否願意傾盡財力去治病,籌款100萬換親人多活幾年,對很多人來說就成為一個大大的疑問。很多時候,即便是患者本人,在進行這樣的評估之後,也有很大的概率會放棄。

前兩年媒體報道一個案例,在大連打工的鄭彥芳,被診斷為骨癌。她的丈夫患上腦梗,左臂失去直覺。11月9日,丈夫把僅剩的一百元塞進鄭彥芳的口袋,隨後自殺。他們的兒子從學校輟學,要去照顧媽媽——鄭彥芳的100元,和武漢劉女士的100萬,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兩個極端,不管是貧富還是比較富有,面對家庭成員的重病,都會面臨艱難抉擇。

住院61天花费104万,击中了人们哪根神经?丨 沸腾

鄭彥芳丈夫自殺前,一家人全部的積蓄只有120元。11月9日,她的丈夫領兒子吃了一頓餃子,自己喝了一瓶啤酒後回到家中,把剩下的100元塞到妻子的衣兜裡,隨後選擇了自殺。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一個財力兜底的問題。劉女士還在辦理父親的住院報銷,如果是普通社保,能報多少還未可知,而鄭彥芳一家作為進城務工人員,基本上沒有任何保障,生命處於某種赤裸狀態。

或許,我們真到了認真考慮保障問題的時候了。國家層面的社保,要儘可能覆蓋更大的人群,而對個人來說,如何根據自己的收入和財務情況選擇更合理的保障方式,也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讓更多成員獲得更大程度的保障,是一個成熟社會的標誌。如今我們越來越多地討論這個問題,說明中國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個人來說,不光是面向未來的勇敢進取,也需要關注“身後”,關注自己和家人可能遇到的風險。如何更好地應對“風險社會”,是每個人都要研究的課題,也是理性社會的必然。

編輯:新吾 實習生:楊凱文 校對:郭利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