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沒造大飛機?

焚寂雷鳴


日本可能不是天生沒有能力造,而是一系列外部環境+自身原因,讓日本失去了自造大飛機的最好時代。


要知道,做任何事,除了考慮能不能做外,還要考慮是不是在最合適的時間點做。很可惜,日本已經過了那個時間點。



據瞭解,在二戰的時候,日本三菱公司就製造出了運輸機。然後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就量產了200架60座的支線飛機(雖然是小型飛機)。但是由於日本是美國的“小弟”這種尷尬地位,美國不會允許日本去製造大飛機,去和自己國家的波音搶生意。美國想方設法的,是把大飛機賣給小跟班。


發展到如今,在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兩強相爭情況下,唯一具備技術與市場雙優勢的幾乎只剩下中國了。據媒體報道,中國在大飛機外形的氣動設計,材料應用設計,大型機體結構設計,集成總裝,零部件表面處理上已經掌握了優勢。雖然一些零部件仍然需要從外部採購,但需要了解的一個事實是,在大飛機的零部件產業上,零部件公司往往話語權比大型整機生產企業差很多,價格也便宜。考慮到大型整機生產企業的“壓榨”,所以零部件企業其實比較願意把貨賣給中國。畢竟多了一個客戶,多了一筆收入,這就為中國製造大飛機創造了環境上的優勢。


與中國逐漸掌握一些核心競爭力相比,日本的大飛機制造,雖然在一些零部件領域擁有優勢,但日本也擁有三大劣勢。


一是日本不具備研製大型客機外形設計的能力。基本的外形風洞吹風設計,日本就沒有這樣的大型風洞設施,而必須依賴美國。而美國是否會心甘情願幫助日本呢?日本自己知道。


二是大型客機的機體鍛造和製造技術,而世界上大型客機機體結構構件都是由大型鍛壓機碾壓而成。而世界上擁有大型鍛壓機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法國和中國。如前所述,你覺得美國會去幫日本嗎?


三是第三,日本對工業的整合能力不是很強,尤其是對於非常複雜的系統的設計,存在一些天然的短板。生產大飛機需要組裝成千上萬個零件,雖然日本在部分零部件領域擁有優勢,但在組裝上並不是那麼強。


如今,日本似乎也沒有那麼多心去研發大飛機。畢竟研發成本到最後上市,可能並不符合日本現實所需及未來發展。畢竟日本不是飛航大國。而中國卻是。



北京不冷東京熱


首先,我想對大飛機做一個簡單的分類,即軍用和民用兩方面。綜合日本航空業如今水平和相關劃分標準,暫取軍用大飛機為載重30噸以上的軍用運輸機,民用大飛機為100座以上的支線客機。 眾所周知,日本航空工業在二戰前及二戰期間創造出了諸多享譽世界的戰鬥機,諸如97艦轟、零式戰機等等,可謂實力雄厚。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在該時期的優勢機型主要是各型戰鬥機,而有些戰鬥機更是有些強行提升性能的問題(比如零戰通過強行減輕重量提升性能因而抗毀性能較差),同時日本在大型飛機的製造上遠不如德國,更是和英美等強國差了一大截,不管是轟炸機還是運輸機總是無法令人滿意,究其原因還是在於飛行器基礎設計和各種理論及實驗研究上的差距,當然還有資源方面的劣勢。


二戰後日本的航空工業受到極大衝擊,再加上這一時期航空業的迅速發展,噴氣式發動機及噴氣式飛機的不斷更新迭代使得日本失去了航空工業的技術優勢,因而從戰後到現在也鮮見日本有什麼突出的飛機出現。但要說日本有沒有優勢,其實還是有的,一來是日本的電子領域的強大實力可在飛行器各種電子系統的開發上插上一腳,二來是美國大力的扶持使得日本在飛機設計和製造方面大都能得到美國的技術甚至資金支持,再之就是日本的川崎重工、三菱重工等還都保有極強的軍工產品生產實力,具備相關技術、設備及人員支撐。所以日本現如今還是拿出了幾款稱得上是大飛機的飛機。 在軍用機領域,日本川崎重工研製生產的C-2運輸機一直日本吹捧的重點,其最大140噸的起飛重量和37噸的載重還是基本能稱作一款大飛機,其主要用於替換顯得較為雞肋的C-1運輸機和C-130運輸機,總的來說還是一款不錯的中型運輸機。與C-2同時研發的P-1海上巡邏機則也勉勉強強稱得上一款大飛機,其最大起飛重量接近80噸,已經接近737和A320飛機的量級,而且其還配置了4臺發動機,這在該量級的飛機中實屬罕見,而且其作為一款海上巡邏機也確實算得上優秀。 在民用機領域,日本三菱重工的MRJ系列屬於日本近些年在民用客機領域的一大探索,其主要面對的是龐巴迪CRJ系列和巴西航空ERJ系列的中小型支線客機市場,現在僅研發出70座級別的MRJ-70,100座級別的MRJ-100還尚在規劃中。

總的來說,日本大飛機的設計和生產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約,日本航空工業的整體制造水平且不說與歐美航空發達國家,與中俄都尚有不小的差距。再加上因為軍隊使用量和和平憲法禁止出口的限制,日本製造的軍用飛機生產數量實在有限,生產一架所謂的軍用大飛機實在得不償失。而在民用級領域,因為實力的差距也只能從中小型支線客機入手,但龐巴迪和巴西航空在該領域的地位一直難以撼動,而俄羅斯蘇霍伊的SSJ-100和中國的ARJ-21也加入戰局使得日本原本看好的民用航空市場也競爭十分激烈,國內航空公司需求又沒有多大,因而難以獲得較大成功以促進更大型客機的研製生產。


李三萬的三萬裡


不是沒造,而是造不好。日本不用說大飛機,即使和中國支線客機ARJ21相似的MRJ70,也經歷了種種曲折。在ARJ21已經於2015年交付使用的情況下,一向以工作嚴謹、計劃縝密著稱的日本人,從2004年立項,到2008年“三菱”正式成立MRJ飛機公司,研究經費成倍增加,交付日期一再推遲,以至於把交付日期,從2015年推遲到2022年,到時候能不能交付,恐怕只有鬼知道。

那麼為什麼在一般人眼裡,日本的工業科技是世界頂尖水平之列,有著最好的材料、精加工、零部件,以及“工匠精神”,就是整不出一架令人滿意一點的飛機呢?這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日本在二戰結束以前,確實是航空工業大國,他們製造的零式飛機,和歐美國家的戰鬥機相比,毫不遜色,讓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吃盡了苦頭。那時候中國的飛機制造工業,不是幾乎就是零,確確實實就是零。
二戰以後,由於美國對日本航空工業的限制,在以後長達七年的時間內,日本的航空工業,變成了確確實實的零。56年中國已經在蘇聯幫助下,製造成功噴氣式飛機的情況下,日本在6年後,才在美國幫助下,造出了螺旋槳飛機YS11。可以說當時,在噴氣式飛機制造技術方面,中國的起步是比日本要早的。
其次,大飛機制造,需要舉國之力,當時除了美國、蘇聯,包括歐洲單個國家的在內的其它國家,這能力都不具備,所以出現幾個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聯合,才能造出“空客”這樣的世界頂尖飛機的例子。而日本起步晚,儘管有三菱、富士,川崎等幾個實力雄厚的航空工業大公司,但是,沒有國家層面的整合,用現在一個時髦的詞來說:“沒有頂層設計”,各自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單打獨鬥,仍顯得勢單力薄,難以順利的造出大飛機也是在情理之中。

反觀中國的大飛機制造,因為有舉國體制,自五十年代就開始了飛機工業的起步,開始有蘇聯“老大哥”的啟蒙,後來和蘇聯鬧翻,西方國家的封鎖、制裁,使中國人明白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在起步階段,就註定了我們有自己的東西,儘管那東西不那麼先進,不那麼完善,但是因為沒有“柺杖”,使我們更早地學會了自己走路,多年的積累,加上這些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有人,有錢,有舉國體制保證,才使我們後來居上,造出了讓老外刮目相看的大飛機。


防噴老司機


日本二戰戰敗,受條約限制,所有日本產的飛機都不能升空。

很多飛機制造廠,不得不去製造汽車。後來受朝鮮戰爭影響慢慢解禁,但由於停產多年,日本恢復飛機制造的時候,已經落後西方多年,生產成本高,沒有競爭力。所以原來的很多製造飛機的廠家不得不出受飛機業餘。

你看到日本那些汽車機械製造商以前基本上都是製造飛機的。像三菱這種,都有飛機制造業餘的。

當年日本經濟很高的時候,想恢復飛機制造被一個廣場協議把經濟搞下去了。自此之後日本的飛機制造業一直沒有多大起色。

最重要的是飛機制造越來越先進,日本技術落後製造出來沒有競爭力。

而日本的飛機制造廠家都是私人的,他們二戰前最大的飛機制造商叫中島飛機公司,後來改名富士重工。

私人廠家以追求利潤為主,大飛機的研發製造需要很大的財力支持,一傢俬人公司很難承受的起。

日本現在都以發展支線飛機為主,像三菱和本田都有製造。

日本以前也製造過大型運輸機,但配件發動機都是美國的。

他的心神五代戰機已經研究很久了,但試飛都沒有完成。就更別提大飛機了。


一號風手


恰恰相反,日本在造大飛機,只是被很多媒體忽視或者處於某種考慮不願報道罷了。日本航空工業還是比較發達的,特別是一些航空子系統居於世界領先水平。由於二戰期間日本海陸軍的飛機給盟軍造成了很大損失,所以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本的航空工業打壓非常重,差點將日本的航空工業連根拔起。但是隨著美國與蘇聯爭霸激烈程度加劇,這才讓日本航空工業得以存活並且發展壯大。

日本現在形成了以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會社、新明和工業株式會社、JAMCO、昭和飛行機工業、日本飛行機等8家飛機、發動機製造和修理企業,另外還有16家機載設備研發企業、上千家專業供應商,航空體系趨於完善。

日本對大飛機興趣很大,而且用心很早。研製YS-11、C-1運輸機就是練手,積累經驗。到了C-2運輸機、P-1反潛巡邏機就是真正開始研製大飛機。C-2的最大起飛重量141噸,是大飛機無疑。但相比之下,P-1才是最具日本大飛機雄心的,因為日本並不僅僅是把它當作反潛機研製,還想以此發展中程幹線民航機。P-1最大起飛重量79噸,是與我國C919同級別的。所以對日本的大飛機發展不能掉以輕心。(S)


聯合防務


日本經歷過二戰後,國內軍工業被美國所限制,但是隨著朝戰的爆發,美國對日本的限制放寬了一些,日本也能自己自研一些武器,冷戰末期,日本也推出過一些戰鬥機,但是在新世紀後,日本的航空就跟停滯了一樣,戰鬥機方面,搞的大大咧咧的心神最近也沒了動靜,項目進展十分緩慢,除了戰機,其他的那些大型飛機更是都沒有,為何日本連自造大飛機都不行?日本軍工業早已一落千丈,航空工業問題十分嚴重,包括髮動機在內的一系列飛機部件都無法完成自產。

在二戰前期,零戰的表現著實搶眼,但是這也只是建立在前期美國空軍飛機老舊的基礎上,在後面美國新飛機出來後,零戰就淪為了火雞,最後也變成了神風特攻機,而整個二戰時期的日本航空技術其實都不怎麼樣,只不過被零戰神話弄得好像很強一樣,進入現代後,飛機的技術需求也越來越高,現代飛機的心臟---發動機,是眾多國家都難以跨越的難題,中國搞了幾十年至今仍然未滿足需求,而日本被美國壓了將近60-70年,發動機技術更是慘,目前只能製造一些低推力的小發動機,而大型飛機通常是運輸機,客機之類的,推力不夠一切都免談。

而日本目前的軍工業也無法完成自主完完整整製造一架現代飛機,而如果說讓美國支援日本技術呢?將各種先進技術拼湊起來,最終拼湊出來的還是個廢物,這是日本軍工的特點,在大件整合方面能力不足,再強的技術也支撐不起。


諸葛小徹


承蒙邀請。

前幾年有個日劇叫《官僚們的夏天》看了自然就懂了。

同樣的問題還有日本為什麼有生產高級紡織機的能力確沒能力在本土大規模自產名牌襯衫、西服?類似問題還有很多。

任何想打入大飛機制造俱樂部的國家都必須同時具備下列四個條件:

1.有錢:有一筆雄厚的產業啟動資金

2.有技術: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

3.有獨立的政權:不受外國控制的政治意願.畢竟軍用和民用只有一線之隔。

4.有自己的市場:有龐大的國內市場或者周邊友邦市場來消化早期產品,把產品熬成熟,再去拿海外訂單。

日本很明顯缺乏條件3和條件4。

很多航空強國都不能克服的一個問題是:它們的經濟體量和本國市場,都完全不足以支撐起新一代幹線客機的大量生產採購(特別是前期的鉅額補貼)。因此至今為止,很多航空強國的產品,都只能停留在輕小型飛機和支線客機的層面上。 為什麼同為日本的GDP與中國相差無幾,中國能行,而日本不行? 原因之一就是本國的需求和市場。 C919還沒試飛,國內大批訂單就足矣撐起半邊天,而日本呢? 環島旅遊,新幹線即可滿足。

在政治上戰後日本都在美國的控制下,被禁止從事飛機及相關部件的研發生產7年,落後了世界一大截,之後雖然被許可生產卻又被禁止輸出武器,失去了國外市場而不能進行軍用飛機的大規模生產而導致成本居高,沒有競爭優勢。

其次,日本材料領域雖然十分發達(例如碳纖維,單晶金屬等)但大部分廠商安於與空客,波音進行共同開發或者單純作為供應商進行合作,都各有私心。各自為戰,無法形成氣候,妄談大飛機這種層級的集成。

針對目前美國波音,歐洲空客壟斷的市場,顯然是不願意看到多一個競爭者的。說的難聽點就是,爸爸自己都嫌少不夠吃,你還想和我分享,搶我的蛋糕? 別說你不行,就算你行,爸爸也能分分鐘叫你胎死腹中……就說日本的C2,美國讓生產幾架,你只准少,不能多,多了我就查你水錶!


蒓潶銫灬Happy


首先日本有研製大飛機,目前日本就擁有自己研製的C-1,C-2和P-1等機型,另外日本海上自衛隊裝備的P-3C等都是日本製造的。實際上日本在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第一次建造的大飛機是YS-11,這個才是日本航空工業的在大飛機上的第一次嘗試。


雖然有和平憲法的限制,但是在大型運輸機的研製上顯然就沒有這麼多顧慮了。日本航空自衛隊除了裝備從美國引進的C-130運輸機之外就有日本川崎重工研製的C-1運輸機,最近幾年傳奇重工又開發出了C-2運輸機。

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C-2運輸機是與P-1同時研製,不過這款運輸機竟只用了兩臺發動機。從日本研製的運輸機看是故意設計成裝備2臺發動機,從C-1到C-2都是如此。


除了C-2之外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還裝備了川崎重工研製的P-1海上反潛巡邏機,這是一款用來取代P-3C的先進機型,日本沒有選擇美國的P-8A而使用自己的產品,這個顯示了日本在大型飛機研製上是具備一定實力的。


鷹眼戰情室


日本的科技實力比較強大,是我們有目共睹的。20世紀30年代,日本就能製造航母,在抗日戰爭時代,日本憑藉自己的科技實力,把中國打得稀里嘩啦。所以我們普遍認為日本的科技一邊倒的強過中國。

但是隨著近幾年,國家對科技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日新月異。C919大飛機試飛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世界上掌握大飛機制造技術的國家。

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今非昔比,尤其是在某些重要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某些方面,日本現在技術還不如中國。比如大飛機制造,中國能製造,日本就不能製造。

當然,我們要正視事實。在諸多科技發展方面,我們還是不如日本,我們需要向日本學習,學習日本的謹慎精神,努力科研,努力發展中國,為中國越來越強大而努力貢獻。


冬日陽光141


日本也造C一5運輸機,噸位級不大,的確算不上什麼大飛機。日本工業基礎好,高精尖加工是優勢,但日本的集成能力和配套能為弱,其工業生產體系不夠全面和完善。研製大型飛機,需要完善的先進的大型風洞設備,先進的航空理論的支撐、數字化智能化的各種試驗平臺,全系列高質量的配套生產能力。十餘萬個零部件,科學地集成到一架飛機上,佈局科學合理,飛機重心不發生偏移,內部的有效空間不被佔用,還必須保證強度、能正常起降,安全飛行。其難度之大,一般國家無法勝任。日本戰敗後,它的航空工業基本被毀掉了,其發展又受美國的限制。目前,世界能獨立自主研製大飛機的國家只有美俄中和歐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