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中国当代作家的水平被严重高估或低估了?

墨水


笔者认为陈忠实被高估了。

【陈忠实】

陈忠实最负盛名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得到了文学评论界大多数人的吹捧,但这部小说写得真有那么好吗?笔者认为,这部小说在情节内容、人物塑造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是非常平庸的。

《白鹿原》所谓的写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云云,其实是非常肤浅和表面化的。

辛亥革命是平面化的交代,解决西安危急问题的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朱先生,三言两语就能让山西保皇派的军队退回宁夏,这种情节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的背景下能否成立?人物形象能否立得住?更别说朱先生那一番话毫无雄辩艺术可言。

——这不能不让读者怀疑,作者是否笔力不够,除了让朱先生滔滔大论之外,别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让人怀疑的是,在面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时候,他是否无法多方面地表现人物,只能让人物做单一的、木偶式的表演?

像这样简单粗暴处理人物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为了表现大革命之后,曾经参加过革命的队伍沦为土匪的复杂性,作者就几乎是毫无理由地让黑娃这个农民协会的狂热分子忽然就成了土匪——为了表现历史的复杂,不惜让人物做毫无内心建设的变化,黑娃当然可以成为土匪,但是他为什么会成为土匪?一个最坚定的革命分子,不是作者一声令下“你去当土匪”就能决定去当土匪的。

可惜的是,作者对此并没有多少交代,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黑娃的老婆又为什么一把抓住白孝文的生/殖/器?她到底出于什么心理,为了表现什么,作者真的好好思考过吗?这么随意、轻率地摆弄自己笔下的人物,丝毫不思考人物的性格真的好吗?

《白鹿原》的文字也是没有仔细推敲的,美学大师朱光潜有一篇文章叫《咬文嚼字》,高中生几乎都学过。里面就谈到很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为了一个字绞尽脑汁,尽可能地追求以更少的字数去表达复杂的含义,但到了陈忠实这里,语言就成了一种浪费,简而言之就是废话太多。且让笔者略举以个例子来证明一下:

白嘉轩谁也不瞅,(端直)走到槐树下,(从地上)抓起(扎捆成束的)一把酸枣棵子刺刷,……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孝文一声惨叫(接一声惨叫),鲜血顿时漫染了脸颊。白嘉轩(下手特狠),比上次抽打小娥和狗蛋还要狠(过几成)。

稍微有些文学修养的读者都不难看出,这一小段文字当中,掺杂了很多不必要的成分,这是作家本身缺少艺术灵气造成的——他可能生怕不能体会括号里的那些东西,所以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唠叨。

如果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剔除了所有可有可无的东西,杀死了大部分的形容词,亨利·詹姆斯则是花花绿绿比喻的代言人的话,那陈忠实的语言就是在告诉我们何为啰嗦和拖沓。

他不懂得净化自己的语言,也不懂得克制对于增强艺术表现力的作用,或者说他也没有好好思考过自己的语言对语境的影响,所以用起来非常随意,这显然不是一篇好小说该有的。


浔阳咸鱼


中国当代作家水平被高估被低估的太多,我就说几个吧,欢迎交流。

被高估的有贾平凹、路遥、余秋雨、三毛、毕飞宇、苏童、格非、刘震云等

被低估的有王小波、张承志、杨显惠、红柯、阎连科、余华等。


被高估的作家

贾平凹,被称作鬼才,代表作《废都》《秦腔》《古炉》,确实有才华,《秦腔》以前的作品还不错,处于不断上升状态,自此以后出版的《极花》《带灯》包括近期出版的《山本》水准一路下滑,真是不敢恭维那些评论家对他带有面子情意性的吹捧。

余秋雨,这是自称为大师的人,而且据听说说是人品差劲,在特殊时期出卖朋友保全自己,散文也就那样,有那么几篇能看罢了。

三毛,不过是爱情和个人经历传奇,文学作品拿文学标准衡量,真是太有欠缺。

毕飞宇,虽然获得了国内茅奖鲁奖,但真心讲,无论是《推拿》还是《玉米》着实太轻,作品太轻薄太稀疏。

苏童、格非两个放一块说,皆是八九十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进入两千年后,作品质量一路下降,看看获得茅奖的作品都是些什么,《黄雀记》《江南三部曲》,真是不堪入目。

刘震云,获得茅奖鲁奖,但真是没有那么高,只是世间一万个故事里的一个,看其作品也是思想性较差。


被低估的作家

王小波,去世二十多年,如今读者每年都在增加,其超前的思想性文学观必然会促使其成为经典,《黄金时代》《黑铁时代》《青铜时代》,他小说杂文都写的好,是金子绝对不会被埋没的。

张承志,好多人应该不知其人,因为他的好做经典著作皆被禁,最有名的的是《心灵史》。

杨显惠,为人低调,写的是纪实文学,与白俄罗斯诺奖得主纪实文学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相媲美,杨显惠作品有《夹边沟纪事》《定西孤儿院》《甘南纪事》,被称作命运三部曲,现在已经不好买,已经被禁。

阎连科,今年来国际文学大奖呼声最高的作家,获得过卡夫卡文学奖,布克奖多次提名,其作品《受活》《日熄》《四书》《炸裂志》皆是经典之作,思想高度及批判性都是一流,但在国内被严重低估,主流媒体宣传比较少。

红柯,2018年去世,不过五十多岁,其作品现代性意识很强,早在两千年就火遍大江南北,为人低调,认真踏实写作品,多次说过作家就靠作品说话。作品有《西去的骑手》《大河》《生命树》《太阳深处的火焰》等。

余华,国际名声很大,但在国内很少被主流组织认可,在国内获奖很少,由于其作品批判性太强,获得好几个有影响力的大奖。


art态度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虽然现在这个社会随波逐流的人很多,但更多的是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话的人。例如你要相信世界上好人比坏人多!

以莫言为例,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确切的是巴金,没赶得上),将魔幻与历史相结合。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但是你能说每个人都喜欢莫言的书???在国内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贾平凹,余华的书更深入人心,更精彩!

每个人看待的角度不同,认知方式不同,所得的结论也不会相同!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你不可能像当今社会上的教育有那么多标准答案?认知方式,文化背景…都会影响你的判断!



就像日本的著名文学家村上春树,多部作品被读者追捧,更是多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就不能证明自己了吗?有些奖项加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会束缚了自己!

就像小四一样,她在很多少女中的心中地位,有一大部分不亚于莫言,贾平凹之类,但是你认为郭敬明的文学作品(应该称不上文学作品),或者说言情小说,有多大的文学价值???红豆初中看了《悲伤逆流成河》,除了一些我们都怀念过的所谓青春,其他就是狗血……但是那个年纪还真的读完了!

说明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只有一些真正的精品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红豆君


当代作家的作品我读的不多,但余秋雨的文学成就实在是高估了。他的作品除了《文化苦旅》外都只能算二三流的作品,但发行量之大实在吓人,也可见中国的读者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路遥的文学成就不能说高估,八零后的人很多都读过《平凡的世界》,很多人都读过不止一遍。我读过三遍,第一二遍还是连着读的。读第一遍只花了二三天时间,读的很快。读完觉得不过瘾,又接着读一遍,第二次读的比较仔细。当时读的是那种简装本,一本书一百多万字,字小的跟蚊子一样。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个版本。后来买了一部很漂亮的《路遥文集》,就又读了一遍。一部书能够让人一读再读,这部书绝对是好书。现代的作家中给低估的是周作人和沈从文,特别是周作人,成就之高,可以说是奠定了白话文的基础。但到现在也没有出版他的全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纯斋


我平时读书不多,鉴赏能力也有限,在本人看来,对郭沫若的评价有些太高了,有评价他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在文学,诗歌,考古,书法皆有不俗的建树。但也有评价他是流氓才子,其中骂得最狠的是鲁迅先生,说他是“才子加珂罗茨基(流氓痞棍)”更有人说他是文人第一耻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其,那句‘铁骨铮铮郭沫若,冰清玉洁苍老师’不胫而走。对郭老怎么评价,读者见仁见智,我就不多加述评了。



还有一位文学大家姚雪垠,他的作品《李自成》曾经获得1982年茅盾文学奖,这部200多万字的巨著有些不符合事实,比如说李自成听说清军打到北京了,还提出要和崇祯皇帝一致对外,共同御敌,但被朝廷中万恶的保皇派阻止了……



还有一位作家张正隆,他的水平被严重低估了,1988年《雪白雪红》刚一出版就引起轰动。却因其中涉及敏感人物,被封禁了十年之久,他的另一部作品《枪杆子1949》也因有些话题太过敏感,被大量删减后才得以出版,但作品已是面目全非了。个人看法,不喜勿喷。谢谢



花近高楼1


我生活在60年代末期,学历不高,由于生活在农村,条件所限平时接触不到太多的文学作品。当有一天进入一个事业机关做一名保安后有幸在所在单住的阅览室里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知道莫言时是读了莫言的长篇小说《蛙》(那时还没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其中对年代生活的实事和时间的跨越,还有对家乡高密一代的人情事故描写的都细质到位,包括了行行色色人等的善恶和当时时代所具有的美丑,读过后觉得振撼感人。而其它作品中描写的丑恶和低俗虽说是当时当地固有的一面,但描写的普遍和细腻又让人觉得很不自在。(这也许是大多读者对莫言作品的低贬和不认可原因)。路遥的《平凡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更是让人捧书难放。贾平凹的《废都》读完后更佩服作者的前瞻性,(作品问世多年后拜读)想是作者当时超前的思绪在写作以经有着一定的保守了。结合现在现实生活相比较下更觉得作者当时把握时代发展方向的意识不弱。


英雄猎833


对作家的高估和低估,当以我们当下这个时代为最,由于媒介过于发达,人人都可以去发表意见,这些意见都会被公众所知晓,所接受,三人成虎,于是假成真来真还假,差为好处好是差

下面我就来分别列一些被高估和低估的作家,不列网络写手,也不列青春作家,因其本来就是市场操作。

被低估的作家

被低估的不计其数。毕竟我国文学读者太少,多的是读物读者、网络读者、手机读者,这些人以跟风为业,大家说谁好就一拥而上,所以实际上这群人并没有几个真正了解中国文学现状。随便罗列就是一堆,如欧阳江河、王家新、李亚伟、韩东、柏桦、娜夜、大解、阿来、李佩甫、张炜等,他们不但是被低估,根本就没估,直接没人知道。就以诗人欧阳江河为代表。

理由:欧阳江河在汪国真去世后接受媒体采访,直言汪诗是伪诗,因而遭致广大文化水平约等于半文盲的网络暴民攻击,被打上最没文化最无知的标签。在现在这样一个大家都学乖也学坏了的年代,在那样一个风尖浪口的关头,欧阳江河选择了对那种败坏诗歌写作的作者和作品坚决予以痛斥,这是一个诗人的良知和责任。从网民认为欧阳江河是嫉妒汪国真,蹭他的热度来看,欧阳被低估得有点令人发指。

————————————————————————

被高估的:

余华

实际水平:82分 民间测评:93分 高估率:1.13

海子

实际水平:77分 民间测评:96分 高估率:1.24

路遥

实际水平:70分 民间测评:98分 高估率:1.4

顾城

实际水平:73分 民间测评:88分 高估率:1.20

余光中

实际水平:50分 民间测评:95分 高估率:1.9

席慕蓉

实际水平:38分 民间测评:90分 高估率:2.36

汪国真

实际水平:15分 民间测评:94分 高估率:6.266666666666……

以上诸位,大陆的几个除了汪国真外,虽然被高估,但总算有实力,不算过度。港台作家诗人(包括歌手)被高估现象尤其严重,与当下人们对大陆的各种制度性社会问题不满有关,转而形成了盲目崇港媚台的恶劣风气。在台湾,还有很多被严重高估的作家,如李敖、三毛、林清玄等,台湾确有实力而未被高估的有白先勇、洛夫。大陆被高估的还有王小波,被低估的还有王朔,造成高估和低估,都是各种文学之外的东西闹的。

作家被高估,也不唯港台,地域是个伪命题,真正更重要的原因是作家明星化,文学是不能被娱乐的,作家是不能明星化的,一旦把这种商业行为带入文坛,文学就不再专业,不再纯粹,不再崇高了,因此才有如今的各种炒作,各种出位,各种趋之若鹜,这都是不正常现象。


瘞花秀士


我以为被大众高估的作家就是莫言,尤其是诺贝尔奖颁奖词对他作品评价为梦幻魔幻愚言体小说。

其实,他的作品除了选材具备地域性特点,从文字到叙述方式到结构都缺乏新奇之处。

尤其他作品以民俗地域为借口大量暴露夸大集中高密人丑陋之处。对性的描写及视角下作肮脏无耻。


老汪看世界


"你可以反对我,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个原则普世,也平等,所以我就事论事也掺进来,讲点个人看法。第二个原因是大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我都阅读了。这很关键,因为只有有了充分的"前阅读史",才能对所涉命题进行有资格、继而有含金量的回答。我不隐瞒自己的看法: 就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而言,我一直认同陈忠实、余华和莫言是三座首要高峰。陈忠实的《白鹿原》自不用说了。余华的《活着》和他早中期的一些中短篇很凛冽,也才气狂飙,但许三观开始较福贵矫情了,兄弟更是失准,反倒一些写音乐的杂文和其他一些随笔愈见老到。宽容点看,这些汇成余华文字写作的交响,没甚不好。莫言,居然有那么多人贬低他我很惊讶,想了想,又不惊讶。管兄像塞林格一样一辈子只写他家乡"邮票般大小的地方"(记得他曾跳出去写《红树林》确实就差远了)。在他立足的高密故土上,他是写了丑陋,但更写了爱; 是展示了母亲干瘪的乳房,但更展示了曾经饱满的胸脯所滋养的生命,借此呼唤已经远逝、一代不如一代的曾经庄严和淋漓的人本该有的"活儿法"。抛开国界来看,莫言的作品是诚挚的,是炽热的,是感人的,也是大气的。三人的作品,都让我在泪光晶莹中渡过过不眠之夜,都让我激动仰头遥望到人类群星的闪耀。顺便说一点,对比莫言获奖国人的众口烁金,日本学者名字我忘了写过一篇《我为什么预言村上春树不能获诺贝尔文学奖》(《译林》上有载,好像前年),里面有日本的文评者怀着平易、坦荡和敬意对二者落差的分析,真的很中肯,各位朋友不妨搜搜看看。在三人之下,我认为被低看的作家首要一位是贾平凹。他早期的文字才气重,字里行间,收放自如(我眼中对文字掌控能力超强的是余丶贾和苏童三人,一直好羡慕),但那属表面繁花,其作品的内核显"飘"。但他有两个可贵,一是20年来在创作上始终孜孜求"变",每一部长篇都在努力突破,这种对自我的否定是需要勇气的,否定之后的昂扬前行更是令人敬重的; 二是他确实在这近年终于完成了根本性的提升,《秦腔》还不见得,《高兴》初见喷薄,《收获》上载的《匪事》,我看到的是一部半完工的煌煌巨著正在赫然浮起,屏住呼吸期待他后面的绝响。第三,我认为被高看的首位重要作家是路遥(好像网上有对此同感的寥寥者)。说到这里倏然敬佩陕西作家真的好厉害,代表关中+陕北的陈、贾、路,仅仅他们三人就足以代表今天中国的大半个文坛并斜睨诸雄。路遥的个人生平是凄怆的,其创作态度也是感人的,他用燃尽自己的方式赢得了精神涅槃。但是,实话实说,一切文学创作都是在追求人类精神品格的攀援。路遥也在攀援,但他过于黏附在个人所处的境遇中了,没有"飞"起来,其个人的生活积淀没能升化成最高品质的文学提纯,因此他所镌刻的"真",在长河的文学史上反倒显得"小"了,虽现在还在响彻,终难留下久长的回声。带感情地心怀隐痛地延想,若是他活得久些,一定也会自我完成创作境界上的再度悟道,一定会麒麟腾云…水流至此,本来还想比较更多一些作家,但自我提醒要知趣,要懂事。匆促收笔,抛砖引玉,其实网上藏龙卧虎。最后,还向更多的朋友们有感一句: 话题争论真的不重要,它只是把阅读者拉近了。在这个太匆促太聒噪的今天还能读小说,真的,有你,真好。希望以此结识更多的同道。


洄游22


仅此回答此类问题一次。

提问水平有待于提高。

首先,被严重高估或低估,严重时什么意思?怎样可以称之为严重?

其次,被谁高估或低估?是民众还是所谓专家还是官方?

你不说清楚怎么评价?

被官方严重低估或者说回避的作家最典型那肯定是余华。其他的就不罗列了,毕竟很多人的作品我也没看过。

现在被网络的所谓评论低估的是路遥。路遥曾经被捧上天,但是最近似乎又被批判。实际上那个年代捧也没有捧到位。反而成为现在大家批判的理由。

如果没有长期农村生活经历、没有一定的政治知识、没有底层青年的生活经历或阅历的人就不要恬不知耻的去评价路遥了。仅一部平凡的世界揭露了多少社会现实?描述了多少农村的无奈?什么叫平凡的世界。整天坐在楼房里,凭借对农村的想象就进行评价是当前国人通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