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李雲龍當時已經擁有七千兵力,為何還是當了好幾年團長沒被提拔?

演盡了世間所有的繁華




首先要明確一點,李雲龍的獨立團按照當時的編制來看,屬於非法武裝,是得不到政府承認的。

按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編制,八路軍下轄三個師3萬多人。李雲龍部屬於129師386旅,386旅從編制上來看只有兩個團,771團和772團。


晉西北鐵三角的獨立團、新一團和新二團都不是政府認可的武裝,都是八路軍在編制之外,自己發展起來的抗日武裝。

1940年,八路軍已發展到100多個團,50多萬人。到了抗日戰爭結束時,共產黨的武裝已發展到100多萬正規軍,200多萬民兵。



在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後,日本人和重慶政府驚奇的發現共產黨的武裝已經尾大不掉。先是蔣介石搞起了反共摩擦,停掉了八路軍的軍費。

然後使日軍發動了幾次大掃蕩,裝備低劣的八路軍受到了日軍的沉重打擊,從幾十萬人銳減到幾萬人。

這時的八路軍,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化整為零進入敵佔區建立根據地,發展武工隊游擊隊,基本退出了正面戰場。

當時毛澤東的指示精神是: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要求八路軍,重點是發展壯大自己,儘量避免與日軍方面發生正面衝突。



李雲龍的獨立團從1000多人發展到7000多人,對於八路軍的軍隊來說並不奇怪。但真正讓人奇怪的是,李雲龍的職務卻並沒有晉升。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李雲龍經常犯錯誤,甚至還被降級,這是他職務沒有升起來的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當時戴笠的軍統已發展遍佈整個亞洲,在各戰區都有自己的情報網。如果李雲龍晉升職務太快,就很容易引起重慶政府的注意,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在《我的兄弟是順溜》中,陳大雷的六軍分區其實只有一個連,他自己也號稱是司令。共產黨的軍隊編制從來都是很奇怪的,有的會超編,有的不滿員。

這就讓與共產黨作戰的對手非常困惑,有時很輕鬆就打贏了,有時反而被揍得屁滾尿流。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這也是戰爭中的基本策略之一。


新知傳習閣


咱們就拿李雲龍獨立團隸屬的八路軍129師來說。

八路軍129師在出師抗戰初期只有1.3萬餘人,下轄2個旅4個團。但是,等到1940年百團大戰時,其下面已經有8個步兵團,外加8個獨立營!這種“獨立營”兵力遠超過一般的營,隨時可能擴編為團。

而且,百團大戰時,李雲龍的“頂頭上司”386旅也從兩個團編制,發展到4個團:第772團,第16、第17、第18團!陳賡旅長也可以當“國軍丙級師”的師長了。

等到抗戰結束時,129師發展到近30萬人!雖然,129師還只是一個國軍師的編制!但是,129師師長劉伯承以師長一職,統領30萬人!要知道,國軍的一個“整編師”才兩三萬人。129師已經是十幾個“整編師”的規模了。

為了避免“職銜”上的尷尬,我軍還實行軍區制度。

在紅軍整編前,最初的計劃是整編出三個軍!可是,蔣介石沒有同意。因為,戴笠給蔣介石情報,北方的紅軍也就兩三萬人。所以,最終只給了八路軍一個軍3個丙級師的編制。原來準備任命的三個軍長,變成了“師長”。以此類推,紅軍整編為八路軍時,軍官普遍都被降級任用了。

但是,八路軍到達敵人後方以後,擴編迅速。國軍給的“編制”和“職位”不夠用,官職級別太低。於是,八路軍自己劃分了四大軍區:山東軍區,晉綏軍區,晉冀魯豫軍區,晉察冀軍區。在四大軍區下面,還有很多軍分區。此時,旅級以上長官,基本都在兼任“軍區司令”。

以129師發展出來的晉冀魯豫軍區為例,這個擁有縣城105座,面積60萬平方公里的軍區,就是以原129師總部為軍區領導機關。也就是說,129師師長劉伯承還兼任了晉冀魯豫軍區“軍區司令員”。

晉冀魯豫軍區下面還包括太行、太嶽、冀魯豫、冀南四個二級軍區。其中,太嶽軍(分)區的領導機關就是原來的三八六旅。陳賡以旅長職位,兼任太嶽軍區司令員,對外稱“太嶽縱隊”。

這個縱隊,就是為了方便軍區指揮下面的各個團設立的。團太多了,不可能直接指揮。所以,就設立縱隊來作為臨時管理單位。按部隊規模級別來說,縱隊司令是軍級。你也可以認為,陳賡旅長,現在是“軍長”!只是,我們對外就是叫“縱隊司令”。

迴歸正題,當然,李雲龍八個營,共計七千人,是有機會升官當“旅長”的。

八路軍在抗戰中後期,新編了很多“獨立旅”,“師”和“軍分區”。這些級別都要高於“團”。所以,八路軍有的是編制來安排李雲龍升官。

原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楊成武,後來就出任“獨立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後來,又改任“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抗戰勝利前,升任“冀中軍區司令員”。

李雲龍在抗戰時沒有被升官,可能還是能力不夠。當然,我覺得主要是編劇不想讓他升官,沒讓他兼任其他職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編制即部隊番號,這是個十分嚴肅,要求標準,規定極其嚴格的事情,需要國家最高軍事機關決策來定,並非是任何單位或個人所能左右的。如果講,一個師長在戰場上拼光了,僅剩幾十或幾百人,只要不取消部隊番號,這個師,照樣存在,師長還是師長。抗戰時期,為什麼八路軍裡,會出現那麼多,獨立團,教導旅,新一,新二…,旅或團,還有以戰略任務為名稱的南下支隊,東進縱隊以地區為名的這樣或那樣叫法的部隊稱號等等,,數說起來真是五花八門,為什麼會出現這一怪現象呢?主要原因是蔣介石害怕共產黨,八路軍發展壯大,危脅到他的統治地位,根本不給新發展的八路軍部隊編制番號,這是一,二呢,蔣介石給你了編制番號,部隊的一切,裝備,物資,等等一一切費用開支都要政府負擔,只此上述二個原因,蔣介石能給你部隊編制番號嗎?鑑於此,李雲龍的獨立團是7千人,就是一萬七千人,他李雲龍也還只能是團長。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國共決裂,八路軍改名解放軍,李雲龍升師長,軍長。因為這時解放軍已不是抗戰時的國軍序列了。


永遠的橄欖綠95453


沒編制,李雲龍就是有10萬兵,也還是個團長。

這要怪還得怪老蔣,因為老蔣給八路軍的編制就3個師。


根據1937年8月22日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4萬多人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下轄林彪的第115師、賀龍的第120師、劉伯承的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1937年9月11日,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但實際編制未變。

除了總指揮部的幾個主要領導沒有被降銜外,其他人都不同程度降銜壓編了。


有個故事比較有意思,那就是許世友在調入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當副旅長之前,在紅軍中已經是紅四方面軍的軍長了。所以有下屬替他不值,然而許世友卻很興奮,他說,早知道旅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陳賡啊。


所以李雲龍在長征時期就已經是主力團團長了,但是當了八路軍之後,不但仍然是個團長,還是那種沒有編制的團長了。因為386旅剛成立的時候,有正規編制的也就兩個團771和772團,5700人。所謂原新一團的原型是後來加入的東進縱隊第1、第3團合編的新1團。反而李雲龍的獨立團並沒有具體原型。

但是386旅這個旅實際發展到後來是比較特殊的,386旅雖在名義上屬於129師戰鬥序列,然而實際上386旅在抗戰時期是中央軍委的直屬部隊,直接歸屬於中央軍委指揮。這也是為什麼李雲龍的團叫獨立團,他本質上代表了386旅。

新一團也好,獨立團也罷。說白了也就八路軍自己承認,老蔣是不會給李雲龍發軍餉的。


李雲龍的軍費一部分自己掙,一部分是386旅從牙縫裡省出來的。所以即便後來,李雲龍攻打了平安格勒,蔣介石親自打來慰問電的時候,也只是慰問到了129師這一層。

其實如果歷史上真有這回事的話,老蔣要是知道八路軍的一個非在編部隊都都已經有近萬人,具備了攻打縣城的能力時,估計一口老血都要噴出來了。

但的確李雲龍的獨立團在抗日戰爭相持到戰略反攻階段,發展到7000多人,並不誇張。


到了1945年夏天,八路軍(第八集團軍)其下屬已經包括山東軍區、晉察冀軍區、晉冀魯豫軍區、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晉綏軍區、八路軍獨立第1遊擊支隊、八路軍獨立第2遊擊支隊、八路軍獨立第3遊擊支隊、河南軍區、抗日軍政大學等。總兵力已經由當初的4萬多人發展到了102.8萬人了。是當初的25倍還多,而且還在極速增加當中。

當從1946年6月中原野戰軍成立的時候,光中野就5個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有27萬人。


此但是中野為全國解放,付出的方式的確和其他野戰軍的方式不太一樣,他的大量指戰人員和兵員都贊助了其他野戰軍,所以成立最早,但是都是給別人作嫁衣裳。後來孔捷和丁偉在進軍東北的時候,被抽掉到東北去了,而李雲龍則是挺進中原,被華野借到了淮海戰場去了,結果都沒還回來。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李雲龍幾乎是一步到位,直接就是師長了。

當形勢發展到那個階段,需要大量的指戰員來指揮大規模兵團作戰,除了像李雲龍這樣的百戰餘生的優秀將領們,還有就是即俘即改造的敵軍中層指戰人員。相比較而言,當然李雲龍更值得信任了。所以對於李雲龍而言,師長和團長對他來說其實都差不多,都是一樣的指揮打仗,都是一樣的要搞敢死隊。


所以在原著當中,後來的李雲龍建立了”梁山小分隊”這支特種部隊。梁山小分隊在金門島一戰中全軍覆沒,同時也創造了輝煌。此後的李雲龍在軍事上就沒有建樹了。


炒米視角


隱藏實力也說不定哦,表面上看是三個師六個旅,而實際上,30個師都不一定,像百團大戰,一下子蹦出幾十萬人來,因此,八路軍總部考慮到生存因素,也就沒有改編部隊,沒有番號,沒有職務,你就是一個團一萬人,你也好好的幹你的團長。

直到後來撕破了臉,開始亮肌肉,縣大隊,區小隊,軍分區等的全部合併改編,一下子由三師六旅的幾萬人,變成了三個野戰軍的幾百萬人。


掌上華為


李雲龍華野某縱二師的戰史原型,中原軍區一縱一旅突圍到華東解放區時正是7000餘人,其後改編為“華野獨立師”,師長皮定均。至於在《亮劍》中沒有顯示職務提拔這件事,一是時間節點,二是鬥爭需要,三是略有瑕疵。



就劇情而言,職銜委屈的也不僅是他,作為閻老西的嫡系加強團長,楚雲飛換裝美式軍服時仍然是上校團長,如按真實歷史,早該是個少將暫編師長了。

獨立團兵力迅猛發展的時期,發生了楚雲飛搶佔大孤鎮事件,晉綏軍有這份閒心和預留後手,意味著華北日軍已不足為慮,給中國軍隊的軍事壓力可以忽略了,那就說明時間已到了1945年初。因為直到1944年,華北日軍仍有能力發動進攻性的“一號作戰”,它真正的收縮是1944年底以後。




《亮劍》電視劇的抗日戰爭部分只展示到1945年日本投降,再以後就是1948年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期間了,中間略去了近三年的時光。八路軍的在抗戰勝利後有個“大復員”過程,想必許多答友並不瞭解,這是“重慶談判”的結果,後來證明是個失招,因此李雲龍雖然坐擁八個營7000人馬,非但不能升官,隊伍還得精減。

雖然抗戰時期重慶軍政部只給了三師六旅的番號,但這不是重點,實際上八路軍自擬的番號很多,不過只方便增加旅和團的建制,始終沒有新組建師級番號,這也是出於隱蔽實力的需要。比如陳賡的第386旅後來只有772團是舊番號,其它什麼16團17團20團統統是自建的,第115師光教導旅就建了六個(黃驊就是教導第六旅旅長),能說總部就缺升格獨立團的一個番號嘛?


所以給李雲龍一個旅長的名份和獨立旅番號並不困難,問題在於他的部隊發展錯過了最佳時機,到1945年為了抗戰勝利以後的政治考量,八路軍已不再授予新的番號。


部隊根據兵員數量和戰鬥力進行整編髮生在1946年初,此時內戰徵候已現,各軍區開始集中和整頓部隊,建立野戰軍和地方部隊雙重體制,李雲龍就應該是在這時提升的旅長,然後突圍到華東改稱師長,就這一層來說,《亮劍》還真沒多大毛病,何況李雲龍一直還是個刺頭團長,晉冀魯豫軍區最後一個提拔旅長的必定是他。




說劇情略有瑕疵,是沒有完全展示軍史,八路軍其實存在兩套作戰序列,前者是115、120、129三個番號師的指揮系統,後者是自建的軍區和軍分區系統,對應的級別是:原師部兼一級軍區,原旅部兼二級軍區,主力團兼軍分區,到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八路軍開始獨立自主發展,基本就使用第二種序列了。

例如129師兼晉冀魯豫(太行)軍區、第386旅兼下轄的太嶽軍區、115師獨立團發展成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各級師長、旅長和團長都兼任司令員。



《我的兄弟叫順溜》裡陳大雷為什麼稱呼上級為“大司令”呢,就是因為各級軍區統稱司令員。

也就是說,象李雲龍這樣的數千人的大團,團長稱呼可以不變,但一定會有個第二套序列的兼職,從而體現主力團和後建小團的區別。李雲龍的原型之一王近山,抗戰後期職務就是386旅副旅長、旅長、兼太嶽軍區三分區司令員,以李大團長這樣的資歷和兵力,怎麼也得掛個某某軍分區副司令的兼職,而《亮劍》顯然忽略了這一點。


度度狼gg


李雲龍當年要打縣城的時候,集合手下的各地方部隊,結果人數之多讓李雲龍也出了意外。所以,李雲龍的獨立團到底有多少人在當時根本沒有數據去認真統計過。

大家想下,連李雲龍都不知道有多少人,更何況首長了。另外,就算首長知道了有多少人也沒有用,李雲龍還是個團長。在那時,人多代表著戰鬥力強,可是武器裝備等問題還是要靠自己解決,如果給你個師長,你還是要靠自己。當然了,當時的編制是有限的,一個人的級別不是完全看他手下有多少兵。

在戰爭年代,人多才是硬道理。更關鍵的是,就算給了李雲龍高的級別,他還是在那個地區,不會有太大的調動。


秀才會說事


李雲龍從鄂豫皖紅軍開始,就是個不守規矩的刺頭兒。過草地放任部下搶糧,曾被趕到炊事班背大鍋。

上級給他的標籤是,功勞有多大,犯錯就有好多,膽兒肥,常常抗令。

他絕對是獨立團、新一團、新二團孔捷、丁偉鐵三角中的奇葩。

李雲龍講義氣,愛護官兵同志,本來已突圍出來了,自己卻衝進包圍圈去救張大彪。這是獨立團為什麼死命跟隨李雲龍,並視他為頭狼的原因。

李雲龍雖然只有團級建制,卻能獨具眼光,放手發展。不但有騎兵,還有炮手,部隊擴展很快,一方面源於他獨特發展理念,更重要的是,李雲龍這塊響噹噹的牌子。

跟著他打勝仗,裝備牛,還有肉吃。連日本人也大為震驚,到處查他哪個軍校畢業。

他的戰術來自實踐,從不做蝕本買賣,帶著腦袋打仗。

雖然有七千人,但這傢伙常不聽調令,盡給總部惹禍,但他卻是個會打仗的主,關鍵時刻往往起絕定性作用。

功過兩抵,在團長職位上多年徘徊不前,他倒決得正常而且受用,這就是有血有肉的真正的李雲龍,也是眾多草根出身的我軍將領的真實寫照。


綠樹常青428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只剩下七千餘人,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後加起來不足十萬人,後來又經歷松潘戰役,紅四方面軍南下,以及西征等一系列敗仗,導致紅軍只剩下三萬多人。此時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扣押,為了實現全民族統一抗戰的目的,國共雙方進行談判,紅軍被編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編制是新編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這其中,新編第八路軍只有三個師,九個團的編制。



蔣介石這麼做,是希望通過壓縮編制來限制中共軍事力量的發展。但實際情況是,盧溝橋事變後,八路軍挺進敵後,創建根據地,在淪陷區建立政權,深得民心,隊伍迅速擴大,原來的三個師九個團遠遠不夠,但是新的編制要不來,於是八路軍在編制之外,建立了許多內部編制的軍隊,比如獨立團,縣大隊,區小隊,民兵和游擊隊等武裝組織,這些武裝組織沒有登記在冊,只能是內部糧票,所以在國民政府那裡也領不到軍餉和武器彈藥,這也是李雲龍摳門到家的原因。

到抗戰中後期,八路軍三個師的實力大增,每個師實際下設三四十個團,這才有了百團大戰一說,解放戰爭中,四大野戰軍就是以八路軍三個師,新編第四軍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比如三野的前身就是新四軍,二野的前身就是120師,諸如此類。

現在回到話題上,李雲龍的獨立團七千多人,夠的上一個師的兵力了,但仍然是個團長,這不奇怪,因為當時還在抗戰,國共合作還在繼續,國民政府只認三個師九個團的編制,李雲龍自然沒法升官。等抗戰勝利,內戰爆發,國共都開始按照自己的需要擴編軍隊,李雲龍當個師長也很正常了。


毒刺劍客


這是當時的鬥爭需要。

國共合作抗戰,當時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時為六千人,與徐海東劉志丹陝北紅軍合併達到一萬餘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一五師,紅四方面軍沒有參加西征的部隊不足一萬人,改編為一二九師,賀龍的二方面軍也不足萬人,改編為一二零師,三師合稱為第十八集團軍,當時三萬人的實力也只能編為三個師。

但抗戰後部隊發展迅速,卻受限於三師編制,於是大量的地方部隊出現,如河北的冀中軍區部隊、冀東軍區部隊,山東的膠州軍區部隊,陳庚的太嶽軍區部隊等,那個軍區都是三個主力團的師級部隊,就是為了既容納擴編出來的部隊,又使蔣介石抓不住我們的辮子。

那麼正規的三個師又如何解決擴容與編制的矛盾呢?辦法就是壓縮編制,改三三製為四四建制。當時普同的營都由四個連建制,八百餘人,主力營則是千人大營。所以李雲龍打了平安縣城之後和丁偉孔捷說他有四個營,外加團部直屬營、警衛營、特務營,整整七個營,這話一點都不吹牛,而且在抗戰後期的八路軍部隊中很普遍,所以李雲龍部隊雖然有七千餘人,但仍當他的團長,是不可能被提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