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_Terrific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由於受到國內民眾的強烈抗議和批評,被國人視為大賣國賊,李鴻章也從仕途的頂峰跌落下來。

為了躲避國內的壓力,在清廷允許下,當時已73歲的李鴻章,帶著自己的棺材,展開了一場環球訪問之旅。此次訪問歷時190天(3月18日-10月3日),訪問俄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和美國等8個國家,橫跨三大洋,行程9萬多里。所到之處,受到上至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的熱烈歡迎,萬人空巷。西方對李鴻章的印象大為改觀,許多西方人士由此對李鴻章的評價頗高。

李鴻章成為清代第一個訪問國外的政治人物。

李鴻章是從俄國坐火車到達德國開始訪問的,當時的李鴻章,主要在德國做了兩件事,一是參觀德國的軍隊、工廠;另一件是拜訪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而李鴻章的仰天長嘆,可能和這兩者都有關。

在德皇威廉二世的帶領下,他檢閱了德國的軍隊,德國軍隊的軍容令李鴻章印象深刻。隨後,李鴻章還參觀了德國的克虜伯兵工廠,那時車間裡正在生產火炮,內心很是震撼,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工業強國,李鴻章還參觀了碼頭以及港口,他看到了商船以及軍艦,也是非常震撼。

一系列的參觀活動讓李鴻章看到中國與西方列強,與工業強國德國的距離。

隨後李鴻章拜訪了俾斯麥,李鴻章與俾斯麥聊了很多,但流傳出來的不多,無月蒐集整理了一下,主要是有以下三短對話比較具有代表性:

一、李鴻章在談話提到自己曾與太平天國、捻軍作戰,向俾斯麥描繪了自己當年是如何的作戰英勇,但是俾斯麥聽後只淡淡的說道:我們德意志與貴國恰恰相反,我們以屠戮本民族人為恥,以消滅異族為榮。這句話意味深長,李鴻章聽完便一陣臉紅,

這話反映了李鴻章的功績完全建立在國內的軍事行動中,而與外國的戰事無一不敗。

二、李鴻章問俾斯麥:“作為大臣,想為國家盡力所能及之事。整個朝廷百官的意見卻與自己不相符,百般掣肘。在這種時候想實踐自己的志向,有什麼辦法嗎?”

俾斯麥回答:“關鍵在於得到君王的信任與支持,只要得到君王的支持,事情就容易辦了。”

鐵血宰相俾斯麥之所以成功,關鍵就在於德皇對他的一貫支持,君臣齊心,所向披靡,而反觀清廷,則勾心鬥角,分歧嚴重。

三、李鴻章問:“假如有這樣一位大臣,他效忠的君王耳根軟,誰說的話他都聽。君王身邊的人藉此常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攪亂大局。如果面臨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辦?”

俾斯麥回答:“這位大臣如果以至誠之心為國家著想,想必君王不會不理解。如果君王是位幼主,權力控制在婦人手裡,那就無可奈何了。”

這段對話其實俾斯麥很直白的道出了清政府的權利統治現狀。

和俾斯麥的一番對話,讓李鴻章明白自己根本不知該從何解決清政府所面臨的問題。

看到了當時中國與列強的差距,又對國家的發展感到迷茫,73歲的李鴻章只得無奈仰天長嘆。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除了因為同德皇一起檢閱軍隊受了刺激外,李鴻章仰天長嘆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同俾斯麥的見面。


李鴻章被人稱為“東方俾斯麥”,再加上李鴻章想向德國的這位鐵血宰相請教一下富國強兵之道,所以出於這些原因,李鴻章到德國,最想見的人是俾斯麥。

李鴻章見了俾斯麥,笑稱自己是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則說沒人把他當成東方的李鴻章,這是兩人的第一次交鋒,其中高低強弱顯而易見。

為了挽回面子,李鴻章便向俾斯麥介紹自己當年是如何大殺太平軍和捻軍的,豈料俾斯麥說:自己從不以殺同胞為榮。又一次讓李鴻章落了面子。


但李鴻章見俾斯麥是為了向他請教富國強兵之術,李鴻章問了俾斯麥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何使國家走向富強?

俾斯麥這樣說,君臣上下一心,李鴻章深以為然。

接著李鴻章拋出第二個問題:假如朝中有人拖他後腿怎麼辦?


俾斯麥以為他所指的是光緒或者慈禧,卻沒有想到李鴻章說的其實是翁同龢等人,所以俾斯麥說服從朝廷並不能讓李鴻章滿意。

最後李鴻章說出了第三個問題:如何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

俾斯麥以德國為例,說維持一個國家的軍隊只需要5萬人就夠了,兵貴在精而不在多,這樣的軍隊運用到中國,也是極為不現實的,所以李鴻章很失望。

李鴻章滿懷期待到了德國,見識了德國的強大,但自己想要找的富國強兵之道一直沒著落,這或許就是他回國後仰天長嘆的原因吧!


金兔歷史


李鴻章在1896年是遊歷到了德國,因為當年簽訂《馬關條約》之後,李鴻章成為了清政府的替罪羊,當時國內紛紛指責李鴻章,尤其是李鴻章的那些政敵,更是以甲午戰爭的失敗來抨擊李鴻章。這種情況之下,李鴻章提出來了去歐洲各國遊歷,慈禧也同意了他的做法,避禍於朝堂之外。

當時李鴻章第一站是跑到了美國,在美國的時候,李鴻章對中國的未來提出了很多設想,感興趣的可以去查看一下,當時李鴻章其實已經看透了封建制度天然存在的侷限性。只不過李鴻章認為在沒有其他制度可以替代的前提下,清政府的存在至少可以維持一定主權。



而當李鴻章遊歷到德國時,似乎發現了真正適合清政府的制度,那就是德國的君主立憲制。只不過當李鴻章興致勃勃的向當時的俾斯麥請教時,卻突然發現自己這個想法很幼稚。因為李鴻章就問了一下德國是如何富國強兵的,俾斯麥的回答讓他大感悲觀。


因為俾斯麥說德國的強大是因為教育,德國的崛起和統一都離不開偉大的教育,只有辦教育,這個國家才有未來。李鴻章聽了這個回答以後,瞬間明白了德國的君主立憲制也不是輕易能夠複製的,於是李鴻章仰天長嘆,因為實在是找不到能舊清政府的良藥。


小司馬遷論史


李鴻章今天“仰天長嘆”,明天“隨地吐痰”,後天跟慈禧“不倫之戀”,要是李中堂知道咱們後人在如此過度消費他老人家,也不清楚老頭兒在地底下的感想如何。

但李鴻章1896年的德國之行的確讓他感慨良多。

對於李鴻章來說,這一年是他生命中倒數第五個年頭,被慈禧太后稱為“再造玄黃”的這個人已垂垂老矣,眼見這玄黃世界群龍作舞,但去年經他之手簽訂的“馬關條約”卻像一個恥辱的鎖鏈,讓這位老人已經心力交瘁、伸張不能了。

但他仍然需要強打起精神,他身後還站著一幫淮系舊部,他需要為他們鋪路,他身後還躺著一個大清帝國,他需要思考,怎樣的良藥才能既不讓它在麻木中昏睡,又不能飲鴆止渴,讓它在狂躁症發作下暴斃於途。

清政府派李鴻章從沙俄轉赴德國訪問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爭取德國人的支持,從而可以順利的調整海關稅率,實現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那是因為隨著《中日
馬關條約》的簽訂,再加上三國干涉換遼“成功”,又需要多付出3000萬兩白銀給到日本人手裡,假如不提高關稅,清政府的財政將捉襟見肘,甚至面臨破產境地。
而德國政府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膠州,這是他們早已內定的方案,英、法、俄、日早已在中國得到了幾乎全部他們想要的禮物,德國人不認為他們沒有這個權利和實力。

李鴻章的德國之行受到了德國各界人士的歡迎,民間的兵工廠就不多說了,李鴻章素來是他們的國際大客戶。李鴻章也順利拜訪到了久仰的俾斯麥元帥,畢竟山寨版的東方俾斯麥想見到正版原主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見俾斯麥的過程暫時一放。先說李鴻章與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的交鋒。

咱老李上來先埋怨小馬,你們德國不地道啊,三國干涉日本換遼當然我們歡迎,可人家俄國主張免費還,你們德國怎麼還冒出了一個讓我們掏3000萬兩銀子的建議?讓我們到底是感謝你們還是不感謝啊?

趁小馬忙著解釋,老李說了,這錢壓得我們喘不上氣,看來得提高關稅啊,老李圖窮匕見。

小馬呵呵了,我們可以表示支持,那你們給我們什麼回報呢?

我們需要你們提供一處儲煤站,當做軍港。小馬圖窮匕見。

老李:你們德國當然是友好國家,好說好商量,但一開了頭,別人都來搶著要怎麼辦?

小馬:別鬧了,誰還能來?該來的都來了,除了我們,誰都有一份糖吃!而且,膠州灣最近有俄國軍艦出沒是怎麼回事?你們不會已經把它許給俄國人了吧。

老李:沒有的事,老毛子碰巧經過而已。

小馬:你覺得我們德國沒有勇氣和實力碰巧經過一次嗎?

。。。。。。

最後的結果,李鴻章的中國式承諾(我很理解,我回去就促進一下),讓德國人堅定了奪取膠州灣的信心,從計劃階段轉為實施階段。

我們後來知道,第二年,也就是1897年,天賜“鉅野教案良機,德國出兵強佔膠州。因為德國人很清楚,大清朝也很清楚。

德國人清楚知道大清不會主動談判給你一塊租借地,同時也清楚只要登陸膠州,大清肯定不敢抵抗,因為這都是“說好的”事兒!

大清朝當然也清楚,但再清楚也沒人去承擔主動賣國的罪名,你來搶佔,當然就是另外一說了!

說到這裡,李鴻章到底嘆沒嘆氣沒人記載,但假如他嘆氣,你總該明白李鴻章當時的心情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尤其是當李鴻章在熱情的東道主的邀請下,參觀了一家又一家龐大又精密的軍工製造工廠,作為嘉賓看到了德國軍人的戰鬥素養,通過給自己照X光查出了日人刺殺他那顆子彈位置也證明了德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嘆氣的理由簡直是一樁接著一樁。

補交代一下“東方俾斯麥”李鴻章見到“西方李鴻章”俾斯麥面對面的交流過程。

李鴻章:要是政府內部(清流派翁同龢等人)對我的行動老是拖後腿怎麼辦?

俾斯麥:(難道他是在說他的老相好慈禧?)你不應該對抗皇權,要想方設法獲得他們的支持。

第一回合,雞同鴨講。

李鴻章又問:假如皇帝受到其他人影響,不聽我的建議,我該怎麼辦?

俾斯麥:手裡握有軍權,比什麼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哪怕僅有最精銳的五萬人,只要能奉你號令,就足以攘外安內。

第二回合,講。

在李鴻章看來,大了他8歲,已經從權力中心靠邊站的俾斯麥元帥是有點老糊塗了。

在俾斯麥看來,李鴻章之所以沒有在剛剛結束的中日戰爭裡成為勝利者,看來思維也是有點風中凌亂。

但是,仔細想來,當兩位老強者會面時,遠在萬里之外的天津小站練兵的李鴻章的部屬——隱藏的新強者袁世凱應該是不糊塗,即便遠隔重洋,俾斯麥說的這兩點,後來的事實證明,聽沒聽見不知道,但他做到了。


歷來現實


李鴻章是晚清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慈禧太后對他非常倚重,但他也有過大的挫折,去德國時就是低谷期。

雖然只呆了半個多月,但李鴻章對德國還是有了更深的認識,接下來,悅史君就給大家談談李鴻章的見聞。

李鴻章去德國有個背景,就是前一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他去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後,就被當成替罪羊免職,正趕上1896年俄國邀請,慈禧太后就把李鴻章派出去,既是公差也是避避風頭。

李鴻章在俄國呆了一個多月,6月13日到達柏林,德國人想讓他大采購,接待方面非常隆重,但李鴻章做不了主,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了。

16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把軍隊拉出來給李鴻章開眼,李鴻章非常羨慕,認為有此訓練和裝備,甲午戰爭或許是另外一種結局。

17日,李鴻章見到了德國前宰相奧托·馮·俾斯麥,雖然此時的俾斯麥也已經靠邊站,但對李鴻章來說卻是意義非凡。

李鴻章是外國人很喜歡打交道的一箇中國人,外號就是中國的俾斯麥,他和俾斯麥見面後,向他討教振興中國的建議,但俾斯麥從德國的角度來談,讓李鴻章興趣索然。

7月4日,李鴻章離開德國,接著又去了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到10月才回國。

李鴻章不是一個保守的人,洋務運動他就是主力,這次出訪給了他更多的震撼,私下裡的欣賞是肯定有的,畢竟差距是很明顯的,但仰天長嘆,悅史君覺得只是網絡杜撰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因甲午戰爭之恥,簽約之後發誓不去日本,這次回國途徑日本橫濱時,不僅堅決不肯上岸,連日本小船都不坐,最後靠著一塊木板換了船。

李鴻章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但他這份骨氣,悅史君認為,是個大丈夫!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照片中間的兩位老人,一位是德國首相俾斯麥,素有鐵血宰相之稱,一位是大清中堂李鴻章,被視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兩人相會於1896年,看似聊了很多卻並未達成什麼實質性的決議。不過,這卻是李鴻章最受觸動的一次出訪。

德意志一直垂涎於大清,但對李鴻章卻是禮遇有加。不過,炫舞揚威和威逼利誘,還是一道難以避免的主菜。作為洋務運動的倡導者,李鴻章曾把畢生心血耗費在了北洋水師上,然而,經甲午一戰後,家底都拼光了。

李鴻章出訪德國時,尚沉浸於戰敗的被動當中。當他在這個西方強國參觀時,見到的卻是遠比日本強大的景象,內心不禁又多了幾絲憂慮。他知道,儘管相隔萬里,對面的俾斯麥及其國人,依然對大清垂涎不已。

不過,為了完成使命,儘量地為大清爭取一些利益,並藉機吸取對方的強兵富國之道,李鴻章還是強打精神堅持訪問,並在德意志官員的帶領下,參觀走訪了一些近代化企業和軍工廠。結果,這位大清的中堂更為吃驚,他內心深處十分明白,自己的國家很難與之比肩。

更令李鴻章為之感慨的是,當他和俾斯麥談及治國強兵之道時,俾斯麥雲淡風清地講到:

“手裡握有軍權,比什麼都重要。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哪怕僅有最精銳的五萬人,只要能奉你號令,就足以攘外安內。”

攘外安內,是李鴻章畢生的夢想,但他手中又何止五萬人馬?只可惜並無精兵!就這樣,在見識到了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的落差後,李鴻章遙想到身後的大清,不禁仰天長嘆,滿心悲愴!


夕陽下的晚楓


其實,李鴻章在1896年到歐洲並不是只到了德國,在190天的全球訪問中,李鴻章先後到達俄、德、英、法、美等八個國家,這八個國家裡面有五個是後來的八國聯軍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李鴻章走到每個國家都會仰天長嘆一番,這裡面的原因是深刻的。

李鴻章是晚清十分重要的人物,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一直到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一直活躍在清政府的權力中樞,是清朝公認的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然而,其主導的洋務運動與北洋水師,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尤其是北洋水師,更是全軍覆沒,1895年李鴻章更是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舉國震憤,都罵李鴻章是賣國賊,少年不知李鴻章,中年方知李中堂,李鴻章也不容易,雖然他把自己比作是裱糊匠,實際也是重要的舵手之一。

清政府是一個思變的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勵精圖治,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啟洋務運動,這次和日本的失敗,又讓清廷覺得應該向西方學習,可能也是出於避避風頭的意思,已經73歲的李鴻章,作為出訪使團的代表。

所謂深刻學習西方,也不過是再一次增加武器訂單而已。

很多人都說這次出訪,俾斯麥對李鴻章熱嘲冷諷,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李鴻章當時雖然在清廷名聲很臭,但這次出訪是帶著訂單來的,西方人一向講究客戶就是上帝,因此對李鴻章一行是禮遇有加,為了能讓李鴻章從德國下單,德國人費盡了心思。

在德期間,李鴻章被安排在柏林最豪華的凱撒大旅館,並且德國外部大臣、船政大臣、相國等人都相繼設宴款待,後來俾斯麥也以最高的規格接待了李鴻章。

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同德皇一起檢閱了德軍演習,這應該是李鴻章這輩子見到的最厲害的部隊了,看到德國軍隊訓練有素,李鴻章“不覺失聲長嘆”:“苟使臣有此軍十營, 於願足矣, 況更多多益善, 尚何么麼小醜之足為華患哉!”

這就是李鴻章仰天長嘆的原因,從這一句話也能看出一二,首先是洋務運動的挫敗感,洋務運動三十年,結果一事無成,所謂師夷長技,根本就沒有學到一技之長;其次是甲午戰爭的失落感,想到自己在馬關談判時遭遇的羞辱,假如清國要是有德國這樣的軍隊,還會讓東洋小丑如此嘚瑟嗎?

李鴻章回國後,主張再次訓練新軍,因此,袁世凱在天津小站開始訓練新軍,實際上李鴻章的這聲嘆息是白嘆息,依然沒有走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怪圈,清政府想要再次富強,必須通過更深層次的,全面的變得,只有全社會都進步了,清廷也能夠與時俱進,清王朝才有機會續命,隨即兩年後的戊戌變法失敗;四年後的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一敗塗地;八年後的日俄戰爭,在中國的地盤上,我們“恪守中立”;當然,武昌起義時,李鴻章早就與世長辭,有幸沒有看到國破山河。

清政府從來都不缺乏機會,缺乏的是如何去把握機會。


史論縱橫


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我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德國後來居上,且綜合國力遠遠超過大清朝。李鴻章看到一個五千年的泱泱大國,居然遠不及一個立國不足一百年的蠻夷德國,心中無比惆悵。大清朝的強國之路漫長,且無可奈何,非李鴻章所能強為;如此強盛的德國又將蠶食大清朝,為之奈何,故仰天長嘆!

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從上海出發,歷時190天進行了全球訪問,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考查列國用時整整半年多。這其間李鴻章經過四大洲,橫渡三大洋,水陸行程9萬多里,訪問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等8個國家。在德國李鴻章深入民間與官府,仔細考查了德國的農業、工業、經濟、軍隊等,對德國的綜合實力有了真切的認識,也意識到中國與德國之間的巨大差距。近代德國成立於1815年,統一於1871年,到李鴻章訪德時,德國曆史才81年!

李鴻章在德國先後參觀了德國的兵工廠、參觀了德國的軍隊操練、進入市區參觀了德國的建築、民生。在兵工廠裡,李鴻章見識到了德國工業的強大,他們生產的槍炮不論是速度還是質量都遠遠超過了李鴻章在國內建設的兵工廠。德國軍隊的操練更讓李中堂畏懼,因為德軍士氣高漲,紀律嚴明、攻守有序,槍快炮堅,真是一支鐵軍!德國的民用建築顯然比清朝的房屋更雄偉大氣,居民的交通工具比國內先進許多。這一切讓李鴻章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國的落後,以及德國的強大。

李鴻章與德國外交官會晤,目的在於希望德國支持清朝提高進口關稅,以增加清朝的財政收入,彌補三國干涉還遼增加的三千萬兩白銀虧損。德國則以中國的交膠灣為交換條件,希望德國駐軍交膠灣,建立軍事港口。李中堂後來又與德國宰相俾斯麥相見,兩人相互佩服一翻後,李中堂向俾斯麥請教強國之道,俾斯麥顧左右而言他。最終俾斯麥建議李中堂訓練新軍,採用德國裝備,聘用德國教官,訓練一支五萬人的可戰精兵,則列國不敢侵華。中堂大人回來後,就派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讓李中堂意想不到的是這支新軍最終推翻了清王朝。


大秦鐵鷹劍士



1896年,清朝為了感謝法國、德國、俄國三國干涉還遼問題,擬派大臣出訪歐洲。由於俄國等列強指名要李鴻章出訪,因此,清朝最終詔令李鴻章為全權欽差大臣,出訪歐洲各國。

李鴻章先行訪問俄國,參加了俄國沙皇的加冕典禮,而後,與俄國簽訂密約,清朝和俄國結成盟國,借俄國之手遏制日本。與之交換的是,俄國從李鴻章手中索取了在東北的各種利益。

出訪俄國以後,李鴻章緊接著前往德國,並在德國受到了非常隆重的禮遇。德國皇帝、德國各重臣與商界,紛紛對李鴻章青睞有加。此外,李鴻章還前往漢堡拜訪了德國前首相俾斯麥。俾斯麥是德國崛起的重要人物,有“鐵血總理”之稱。在俾斯麥的主導下,普魯士打敗了法國,並統一了德意志,使德國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由於李鴻章與俾斯麥在經歷上有很多共同之處,再加上兩人都已耄耋之年,互有惺惺相惜之感,交談甚歡。

離開德國以後,李鴻章前往了荷蘭、比利時、法國三國。在法國,李鴻章與法國的談判中,被法國苛刻的條件要挾,不歡而散。

僅隨著,李鴻章由法國到達英國,同樣被英國的苛刻條件所勒索,談判破裂。旋即,李鴻章對英國各界進行了一番大考察。參觀了英國的議院、軍港和各類工廠,大為震驚。隨後,李鴻章離開英國,先後出訪美國、加拿大以後經日本返回天津。

李鴻章的出訪,是清朝第一次“世界訪問”,先後到訪了歐美8個國家,囊括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前後歷時190天,西方的強大程度,極大地觸動了李鴻章。

題主所問的李鴻章的“仰天長嘆”,應該不是在出訪德國以後,而是在訪問英國的時候。由於先後在法國、英國受到冷遇,李鴻章心態必然處於低潮。而在參觀了英國的艦隊以後,李鴻章被極大地震撼了,他嘆息他一手創建的北洋海軍,自以為強大,如今得以見到英國艦隊,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啊。此外,參觀完英國工廠以後,李鴻章由衷感嘆“天下不可端倪之物,盡在英倫。”

李鴻章所感觸的,不是歐洲的強大,而是相比之下,清朝已經孱弱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


蘇綻


李鴻章73歲還能仰天長嘆,一是說明他有自知之明,再一個則說明李鴻章“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哀,李鴻章老了,可憂心的事情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比如說1896年,也就是甲午中日戰爭的第二年,73歲的李鴻章遊歷歐洲各國,首先需要強調的是1896年這個時間節點,從具體來說,1896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並不耀眼,但放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卻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尤其是結合晚清重臣李鴻章出訪歐洲各國,1896年,西歐列強工業革命發生已經一百多年,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上大踏步向前,各項科學技術及工業文明成果層出不窮,整個社會展現出蓬勃的發展能力。

李鴻章所處的晚清時代,政治上風雨飄搖,經濟上舉步維艱,社會積累的矛盾就如活火山一樣蓄勢待發,從各個層面來說晚清政府都算是要病入膏肓的節奏了。


李鴻章出訪的目的不管別人怎麼想,在他心裡一定有開拓眼界學習西方,並轉而打敗西方尤其是日本,一雪前恥的雄心報復,可當李鴻章到歐洲各國遊歷一圈後發現,自己的想法太幼稚。

晚清與西方列強的差距不是朝夕之功可以追趕的上的,而且這是在正常的情況下,晚清政局就像膿包一樣,各項事業推進起來極不容易,可謂是困難重重,沒前進一步都要花費比西方列強及日本多的多的努力。

說白了,沒有發展自當工業文明的制度和體制基礎,而這種基礎是晚清完全不具備的,就是李鴻章有意為之,也不可能實現,再反觀他自鎮壓太平天國以來推行的洋務運動,與西方工業文明發展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可就是這不值一提的東西還受到多方刁難,與西方文明下蔚為大觀的工業發展形成鮮明對比,一反一正,李鴻章就知道此生不可能再實現強國的抱負了,此世也不可能,非得日月換新天不可。

在這種局面下,李鴻章只是仰天長嘆,沒哭就證明他心理素質好,沒哭就證明他接受了事實,沒哭就證明他預感到大清完了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