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寒風


如何激活文化的生命力?

第一,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傳統文化?

這裡當然是講的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傳統文化主要是以道家、儒家、佛家等為代表的思想觀念衍生出來的民俗風情及其行為方式的集中體現形式。


第二,何為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任何一種事物的生命力在於延續和傳承,人是如此、文化也是如此。那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是啥?箇中認為: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是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根”。孝道體現在人在面對一切自然事物敬畏的同時,著重表現在“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為人向善”,而百善以孝為先。

第三,如何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

首先,我們要認真學習傳統文化的理論知識。

毋庸置疑,國家正在大力倡導弘揚傳統文化,相關的普及已經納入現有教育體系;民間團體也在大力宣傳和普及傳統文化的內容以及開展相關活動。這裡要明確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需要相關單位進行一定的監管。我們要的是傳統文化復興,不是復古。


其次,我們要弄清楚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基因。

前文已經說了,就是“孝道”。這裡特別提一下民間有這樣一個地方,在常州溧陽的天目湖(蘇園),有一個傳統文化公益推廣基地,冠名“連根養根”的大講堂,已經持續開展一百多期的公益活動,在向大家宣傳傳統的孝道的同時,多方位普及傳統文化,面向全社會。有時間的朋友可以去感受一下。


最後,我們要意識到對我們現有生活的指導意義。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認真貫徹學習了傳統文化,至少我們的生活不會那麼的枯燥,社會不會那麼的功利。不會因為科技的日新月異,而讓人們變得浮躁。

總之,我們要認真思考分析和正確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新時代的社會特色,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中以“孝道”為先,傳承復興傳統文化的精髓,推廣並運用傳統文化的智慧,在建設我們物質文明的同時塑造同等的精神文明。如此,我們傳統文化將保有頑強的生命力,延續下去。


各位朋友,有不同的見解歡迎補充討論,感謝!


(以上文中所用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茶墨文化


我國傳統文化種類繁多,從其中有代表性的三種傳統文化談談我的看法。一,武術:武術在傳統文化中是不用激就活,並且活得比過去還瀟灑。究其原因是它有實用價值又有利益價值。也就是說把一些傳統文化,充分發掘和利用,創造它的經濟價值。二,半活不活的古代文學作品:說它半活,兒童從會說話,大人就教他們《三字經》、《唐詩宋詞》,一直到學業結束,文學作品活得挺好,但學生畢了業到了社會上,有幾個看這類書的?究其原因不言自明,假設各大媒體有這類節目,相信很多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孩子也要經常看,經常學。總比一些電臺的娛樂節目和沒瘋透似的好看,也比一些自詡為‘’歌唱家‘’唱歌,讓觀眾都為他喘氣憋得上,也比一些唱得不如嘟唸的多,自己都不知道嘟唸的什麼東西,只是背順嘴了而已。因此,導向是關鍵。三,戲劇:這幾年戲劇雖然也有演出,但進戲院的有幾個年輕人?幾十年後豈不‘’消失‘’了?我認為像這類文化藝術,應當像保護文物保存起來。並不是說把她放到博物館裡,而是像保護文物投資那樣進行投資,使其秉承發展。或許有人說,什麼用?那古文物什麼用?能吃是能喝?它有考古價值你能整天考?考過了還有什麼用?只能說是重視不重視的事情。既然邀請,說這些吧,有不對地方請諒解。





-簾幽夢245


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就在於挖掘、運用、傳承和創新四樣。傳統文化是寶藏是財富,對這份寶藏和財富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不認識,很多人不理解,結果我們抱著金碗討飯吃。

所謂挖掘,必須要承認和尊重傳統文化的巨大價值,只有承認只要承認,就一定會定下心來,會認真對待。

所謂運用,就是一定要把傳統文化的價值運用到對人、對家庭、對社會的改造上,傳統文化有價值,這些價值必須在運用時才能體現。

所謂傳承,就是必須要準確領悟和理解傳統文化,使其能夠被人理解被人接受,並代代相承傳。

所謂創新,就是一定要結合新的時代元素,讓傳統文化具備更多的時代性。

總之,傳統文化的激活在人,激活也是為了人。


網紅書記開聊


從娃娃抓起,輸罐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具體要請專業大師聯合教育部編排出通俗易懂配插圖的適合娃娃閱讀的優質教材!

從幼兒園到初中,高中設立國學課程,把其地位提升到與語文,數理化,外語同等重要的位置!還有專業學府設計國學高等學位,同時也要提供相應的就業機會,學以致用!

以上是教育,還有全民都要營造國學文化的氛圍,從建築、家居、家電、服裝、飲食等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要滲透優質的傳統文化!古今結合,古典與現代融合,提高國民的審美情趣,鑑賞水平!

在媒體宣傳中,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取其精華,去其糟帕,讓其可以與現代素質融匯貫通!對社會開放國學教育,全民參與,對國民思想實施“傳銷洗腦式”強訓!

人際交往中,對傳統禮儀,儒釋道精華,為我所用,靈活運用!

相信經過全民努力,一定會成效顯著!把優質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周泳霖


如何復興傳統文化?

我們堅持“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復興傳統文化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

復興傳統文化要注意採用“揚棄”的方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和古為今用”是我們的應有的態度。

復興傳統文化要注意將傳統的傳播媒介和手段,與現代的傳播媒介和手段相結合,並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復興傳統文化要注意跟隨時代和年輕人所接受的方式和形式,接地氣,會說話,有耐心,有愛心……真誠和坦然地讓年輕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

復興傳統文化要注意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和理念,增加文化自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努力實現中國夢。


王茂先博士


存在並不等於有活力!激活傳統文化的活力,是一個‘營銷課題’,個人以為需要重視‘行為營銷’,通過活動解析、行為植入等等方式,讓人們切身感受其魅力,樹立傳統文化應用的典型案例,無孔不入地植入到人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佛教的行為營銷可以參照,一定要避免咬文嚼字,要讓受眾在通俗、直觀的感受中,受益於傳統文化所隱含的價值。更不能迷信化,要適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已經不適用現代文明需要的內容或者解析,一定要敢於糾正與改造!

筆者有意在贛州于都福田禪寺注入傳統文化的內容,期望能夠與佛教文化形成整合,歡迎志趣相投者聯繫合作!


雲端悟心


發揚傳統文化,必須追本逐源。

明白什麼是文化~人文變化。

什麼是傳統~傳播統一。

傳統文化指傳播統一人文變化。

上古時期,人民以族群繁衍,以征伐殺戮搶佔地理資源,各部族之間為生存競爭不止。

後有部族華胥氏,宅心仁厚,不忍殺伐,避居陝地~涇渭河流域。

踏雷澤而感,生育伏羲女媧二祖。生俱聖德,常感民生不易,部族交流不易,自然掌控不易。

羲皇仰觀天象,俯察地形,明生死道,白人事理,繪製河圖洛書。

以無上智慧釋道於易,

以無上勇猛證道於理,

以發明萬化術道於流,

以四情八德治道於世。

易理術德,流於治世。

立易太玄~太乙玄門。分化三教人闡截。

人者求完,闡者明理,截者取道。

人教至仁,闡教至德,截教妙術。

三教宗旨:闡明人生求完正理,以至仁至德妙術截取大道一線生機。

統攝九流之術:星佔相術遁醫兵治藝,引導民生向前。形成人文變化之基,故長久不衰。

尊華胥氏為祖母,取夏天物產豐富之意,命名華夏。

演家道為國道~天下為公,萬法當平。

擁君稱王~擁立有君子德行的人稱王治世,五行之中土為厚德,其能載天,其位居中,故稱中國。

立易之初,趨吉避凶,使人民得利實惠而生起信仰。

立教之初,修身養性,使人民廣學正理而生起信念。

立法之初,導善歸真,使人民悔悟向善而生起正行。

伏羲女媧二聖祖,以易道佈施於世,以法理執道而行,以方術救治於民。

伏羲全稱劈地開天太昊皇帝風祖伏羲氏。

女媧全稱創世孕生孝慈聖母福主女媧氏。

自從盤古~伏羲開天地,

青蓮~女媧創世孕生機。

道生福主,德生慈悲。天主壽祿,人求多福。

靈心一動生天地,性念一起法無極。

靜觀天地玄黃境,何人向道了無生。


三教之祖


首先是如何定義傳統文化的問題。

從信仰道德層面,以儒為主,佛道輔之;從政治體制層面,外儒內法;從經濟層面,農耕社會,重農抑商;從民俗生活層面,生老病死婚喪嫁娶 ,國人樂活尚福。

全球化的今天,走向現代化的中國,肯定需要和正在樹立新文化,但不是復古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必須吸收社會主義中國和市場經濟的優勢成分,儘快更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在引領中華復興的新文化中發揮作用。


行似龍


知乎生死,國家安寧!

傳統文化,講的是規律,生死的自然規律——道。

知曉生死的規律,人們才會自覺自律、自我約束,遵循規律。自強自律、從善不息!

道,是陰陽的循環,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所以,要知“道”是什麼?就必須先搞明白什麼是陰陽?

至陰(陽)蕭蕭,至陽(陰)赫赫;蕭蕭兮發乎天,赫赫兮發乎地。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發乎天者,歸於天;發乎地者,歸於地。

人死是精神和骨骸(肉體)陰陽兩分。精神歸於天,天人合一。骨骸還於地,入土為安。

所以,陰陽就是看得見的有形的(地、骨骸)——物質(黑魚),和無形的看不見的(精神)——意識(白魚)。

精神者,天之分。所以,天的實質是精神!精:是精細、細微的意思;神:神識,即意識。所以我們傳統文化的意識——是精神!

是極其精細細微的物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看得見的有形的物質,是由無形的看不見的精神(精細、細微的毫末),聚

而成氣、氣聚而成形、質,能夠顯現出顏色、質地的,能為肉眼所見的——物質(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所以,陰陽即是乾坤、天地。天的本質是精神(意識)。天行健、天生萬物,是因為天有精微的物質——精神。故曰“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有形的物質本質還是精微的物質——精神,所以物質和意識(精神)是“同出而異名”。

天道的循環,實質是:精神從無形至有形,又從有形迴歸於無形。精神就像水,凝而墜地,蒸而昇天,不斷往復、交替循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故曰:“天行健”。

所以,道即是無,無形的不斷循環的精神、太極圖中的白魚。

“知其白”,即是知“道”。知“道”,知曉生死的循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就能“守其黑”——自強自律、從善不息,遵循生死的自然規律!

“有(物質)生於無(意識)”是傳統文化、陰陽樸素的陰陽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當今前沿科學,量子力學也只是剛觸摸到:精微的粒子好像有意識?彷彿知道人在觀察它。


西蜀府河人


我的觀點是:在實踐中起很大好作用的傳統文化要大力發揚,如:周易、傳統禮儀,對現在來說用處不大,又不起好作用的還是不要激活為好,如:穿漢服去練古箏,建規模弘大的祠堂,大的祭祖形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