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太監寇連材因干政被慈禧太后處死,梁啟超為何稱他為“烈士”?他做過什麼事情?

文史磚家


目前關於寇連材的觀點多以“為國事而上奏或言說”,也兼有宦官間內鬥說法。主體上無論批評還是讚揚寇連材的觀點者,都支持其“為國事上書十建議”。

梁啟超先生的觀點只是觀點之一,對寇連材說了什麼有許多觀點。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就是慈禧對消息嚴防死守,人們只能靠“聽說”,再加上每個人都喜歡按照自己的觀點“宣傳”。因此,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已經很難說清了。

寇連材的影視形象

所以說,離我們越近的歷史觀點越多,野史越多,謠言也越多。

(1)寇連材到底說了什麼

我目前收集的八份觀點如下圖,還有一些資料沒看,等看到後我會有更詳細地彙報。本資料還在完善中,轉用時只要註明來源於本號“今日頭條:坐古談今”即可,不註明請勿轉用。

在這八份資料談及的建言中,談及最多的當屬為光緒皇帝立儲事宜,八份全說;

參劾李鴻章、張蔭恆第二,八份又六;

廢止鐵路第三,八份有五;

慈禧應回宮不要住在頤和園排第四,八份有四;

慈禧不應攬政排第五,八份有三。

毫不客氣地說,梁先生的《烈宦寇連材傳》有過於拔高嫌疑。

(2)從目前的證據看,寇連成被殺有一股顯線,一股隱線

除了梁啟超先生的觀點屬於此事過後數年的觀點外,另外七份都是寇連材被殺次日到一個月的觀點。“寇連成被殺”的“顯線”——“帝后之爭”、慈禧攬權天下皆知。

“寇連成被殺案”背後引發了權力鬥爭即文廷式被次日就被轟出京城、永不為官。

參奏文廷式的人,正是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的兒女親家楊崇伊。

楊崇伊正好以文廷式交結宦官、稱兄道弟為名義打擊被宦官刺激到的“攬權”軟肋;

文廷式正好是“甲午戰爭”時連上“殺李鴻章”等68奏摺的安維峻的幕後指使;

文廷式交結的聞姓宦官正好是皇帝、珍妃的親信,參與珍妃買官賣官案,相關三名宦官在1895年被慈禧下令全國通緝並可就地斬殺!

時間總是這麼巧,為什麼這麼巧?此時的李鴻章正在外訪歐美各國中,即將接受隆重的歡迎,李鴻章也對英國人說出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豪言。


坐古談今


寇連材,是慈禧身邊的太監,因做事能幹,頗受慈禧喜愛。可寇連材不同於李蓮英,他幹過不少讓人拍手稱快的事,連梁啟超都稱他為“烈士”,那他做過什麼事情?


寇連材,雖說是位太監,但這太監的覺悟與別的太監不同,他頗有憂國憂民的姿態。當時,慈禧派寇連材去監督光緒,讓他把光緒的一言一行都向她彙報,可寇連材是有憂國憂民的心,他一看慈禧獨攬大權,排擠光緒,覺得這是禍國殃民,就暗地裡與光緒交好,並冒死向慈禧進諫。甲午戰爭中,中國遭遇大敗,而慈禧還是沉迷於享樂之中,寇連材就冒死向慈禧進諫,說國家已經到了如此危亡時刻,請求慈禧多做打算。但慈禧對寇連材沒有理睬,將寇連材趕了出去。雖然寇連材被趕了出來,可他心裡一直不服氣,覺得國家到了如此危亡時刻,他雖說是位太監,可他心裡還是心懷國家,他便寫了一封奏摺,裡面寫下了十條內容,包括勸慈禧不要專權,應當任用賢臣,多花錢在軍備上等等。可慈禧怎麼聽得下去一個太監的話,慈禧一看寇連材一個小小的太監都敢這樣說,就以以“內監言事者斬”的朝例,加上“私通宮外,洩露宮內事”的罪名,下令把寇連材送交刑部,沒多久寇連材就被處死。

寇連材的事被梁啟超知道後,就大加渲染,給寇連材塑造了一個“烈宦”形象,於清亡後愈發深入人心。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晚清太監寇連材是北京昌平人,15歲淨身進宮當了太監。在古代,只有窮人的孩子為了活命才做太監。比如安德海、李蓮英、魏忠賢、王振等人,這些人之前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其實不難理解,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孩子,誰捨得割掉小雞雞進宮伺候人呢!

唯一和這些太監不同的是,寇連材沒有像以上這幾個太監禍國殃民,也沒有這幾個人的榮華富貴。儘管他有能力實現這一切,但他選擇做了一顆流星,擊穿了慈禧黑暗的統治,震撼了人們的心靈,閃耀著一顆平凡而偉大的愛國情懷,很好詮釋了“位悲不敢忘國”的古訓,以至於革命先驅梁啟超稱其為“烈士”,寇連材到底做了什麼事呢?



▲寇連材

話說寇連材15歲進宮後,由於機靈人又長得俊俏,慈禧就把他留在了身邊,和安德海、李蓮英一起成了慈禧“御用”梳頭師。

寇連材雖然沒有讀過書,但是很聰明。有道是“宰相府裡三品官”,寇連材在慈禧身邊日子久了,他沒有鑽研如何奉迎拍馬屁這一套,而是關心起了國家大事。

看到大清黑暗腐敗,上層勾心鬥角。慈禧專權誤國,荒淫奢侈無度,他就勸諫慈禧要以祖宗大業為重。以國事為重。慈禧聽了,以為他就是一個小孩子,除了對他呵斥幾句外,並沒有往心裡去。反而越來越喜歡他,估計就是覺得他挺逗的,一個太監不研究“美髮”研究起了“政治”,有點另類。

不久,慈禧提拔他當了奏事房的太監,派他去伺候光緒,實際就是讓他監視光緒一舉一動。



▲慈禧

在光緒身邊兩年期間,他接觸了一些進步人士,尤其維新派中的領袖人物康有為和梁啟超,同時瞭解了一些國家“變法圖強”的大事。這時候他看到慈禧監禁光緒,千方百計破壞維新變法。寇連材對國家前途憂心忡忡,決心再次勸諫慈禧。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這一年寇連材18歲。進宮三年來,他也知道了宮中一些祖制,其中知道“太監不能幹政”這一古訓,慈禧臨死前都把這條寫成了遺詔,可見對這一規定的重視。

寇連材明白勸諫有被殺頭的危險,但國家滿目瘡痍,作為一個“愛國青年”豈能袖手旁觀,【“國家興旺,匹夫有責”】“未悲不敢忘國”雖然我人微言輕,這麼多太監渾渾噩噩,苟且偷生的活著,我寇連材做不到!

他進行了長時間的思想鬥爭,然後毅然走進了慈禧的房間。寇連材跪在慈禧面前痛哭不已,聲淚俱下地說:

“國危至此,老佛爺即不為祖宗天下計,獨不自為計乎?何忍更縱遊樂,生內變也!



慈禧一聽,以為他又犯小孩子毛病,大聲呵斥道:“小毛孩子,你懂個屁,滾出去”。寇連材只好退了出去。

寇連材看勸諫不能起到任何效果,第二天就請了五天假,他回到家中,看望了雙親,然後把積蓄都給了弟弟,囑咐弟弟照顧好父母。

第六天他仿照宮中大臣上書的樣子,寫了一篇奏摺,決定冒死上諫。摺子上共有十條:

請太后歸政於光緒;不要幽禁光緒;要顧及京師特大水災,立即停止擅自動用的海軍軍費去修建頤和園;贖回被日本佔領的臺灣,寧可賠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專用阿諛奉承之人;皇帝沒有後嗣,請擇天下之賢者立為皇太子等。

奏摺送了上去,慈禧一看勃然大怒,這些都觸動了她的利益,尤其歸政這一條,這是所有人不敢說的話。慈禧幾乎要被氣樂了。寇連材吃了熊心豹子膽了吧!

但是轉念一想,一個小太監能有這水平,不是說奏摺寫的多規範,而是這些內容就像重磅炸彈。講真奏摺錯字很多,文理不通順。慈禧想到是不是背後有人指使,尤其是光緒,梁啟超……

慈禧想到此,傳喚寇連材,拿著奏摺質問寇連材:“此折,爾所為,爾為人使?意思是說“誰指使你這樣做的?”



▲寇連材

寇連材斬釘截鐵地說:“乃奴才所為也”不信我背給你聽。結果寇連材一字不漏的背下了奏摺內容。慈禧方才確信是他所為。

“爾不知祖制,內監不準言政事乎?”寇連材朗聲說道:知道,國家到了滅亡地步,我無能改變一切,吾何惜此頭”寇連材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腦袋。你不怕死?慈禧氣急敗壞的嚷道:“怕死,拼死而上也!

慈禧像鬥敗得公雞,揮揮手,命刑部砍了寇連材,這一年他18歲另2個月。

歷史上的太監很多,像安德海、李蓮英、魏忠賢、趙高之流,為了自身利益,充當皇帝的奴才,不擇手段的殘害百姓。而像寇連材這樣的“愛國”太監幾乎鳳毛麟角,他完全可以過得很好,但為了國家,他捨棄了一切。他是歷史上最值得尊敬的太監。


秉燭讀春秋


梁啟超撰寫《烈宦寇連材傳》實際上是為了貶低慈禧抬高光緒。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康有為流亡海外,他們以筆作為武器,攻擊慈禧,希望慈禧太后能夠還政於光緒帝,把光緒帝塑造成一名聖君,而慈禧則是獨裁、惡毒的統治者。《烈宦寇連材傳》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寇連材事件其實就是一件普通的案子,寇連材這個太監不聽話,壞了皇宮內的規矩,犯了忌諱,最後被斬首。

明朝出現了很多太監干政的事件,導致國家日漸衰敗,清代明後嚴禁太監干政,有犯事者就會被凌遲處死。

慈禧掌權後,寵信太監,一些太監開始風光起來,比如安德海、李蓮英,但是這些太監都沒有干預朝政,沒有逾越祖制,就是最風光的李蓮英也沒敢幹政,但是有人就是不知死活,想“富貴險中求”

,用自己的生命去試探慈禧,這個人就是寇連材。

寇連材曾經讀過書,後來因為無法維持生活,就跑到北京城尋找出路。經過一個老太監的介紹,他被閹進宮。進宮後他給慈禧梳頭,由於他頭梳得好,而且也聰明能幹,所以深得慈禧的喜愛。

得寵的寇連材忘了自我,畢竟他是讀過書的,當時的讀書人都有登入天子堂的想法。他決定學著大臣的樣子給慈禧上奏摺,說幹就幹,一日清晨,寇連材拿著寫好的奏摺,跪在慈禧的寢宮外大呼:“

奴才有奏事。

慈禧太后在寢宮內不知情,派人出去詢問,得知這個情況後,慈禧大罵,然後派人將寇連材押到刑部受審,寇連材最後因違反大清祖制,被判處死刑,最後被押到菜市口問斬。朝廷又重新聲明太監不得干政的祖制。但是朝廷對寇連材這件進行了“冷處理”,後來便出事了,人們的想象能力是很強的,各種傳言就產生了。

寇連材至死都想不到,他居然會被歌頌,傳言將寇連材描繪成一個愛國的人,主要言論有(如圖):

最後這些言論越傳越廣,寇連材已經成了一個忠君愛國的人,之後的維新變法又推了寇連材一把,在維新變法期間,主張變法的文廷式被革職,這激起了朝中改革派、清流派的憤怒,他們寫了一副對聯;“寇太監從容臨菜市,文學士驅逐返萍鄉。”寇連材又被貼上了改革派的標籤。

後來一位大人物又推了一把寇連材,這就是梁啟超先生,梁啟超先生的文筆是很厲害的,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亡海外,他們非常痛恨慈禧,梁啟超執筆寫了一篇《烈宦寇連材傳》,在此傳中寇連材完全是一副忠君愛國的形象,梁啟超還將其與戊戌六君子相比:“

嗚呼,如諸宦者亦可隨六君子而千古矣”,下圖是《烈宦寇連材傳》的部分段落:

之後各種戲劇、小說、野史將其引用,寇連材被刻畫成一個完全的正面人物。

最後不管寇連材是否是忠君愛國之人,反正在各種版本中他逾越祖制,干預朝政的事跑不了。

如有錯誤,還望斧正,這事我心裡也沒底......


司馬長史


清朝,尤其是清末,為我們不堪回首的一頁!不僅與列強對壘中處於下風,而且,凡國內正義的力量在萌芽狀態幾乎都遭扼殺!

寇連才,被殺害於1896,直隸昌平州即現在的北京市北郊昌平一帶人,十五歲入宮,專職為老佛爺慈禧梳頭。由於聰明伶俐,慈禧十分喜愛他,提升他為奏事房太監!實際慈禧讓他充當耳目,監視光緒的一舉一動.


寇連才雖得佛爺的喜愛與恩寵,但有與生俱來的正直秉性,加上後來在光緒身邊,受到進步人士的影響.對慈禧並不阿諛奉承,摧眉折腰,在此後的宮庭生涯中,他親歷慈禧垂簾聽政,獨攬大權,鉗制,虐待光緒皇帝,殘酷對待珍、瑾二妃,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建頤和園以供一已享樂等等醜惡的現實,不僅沒有如實把光緒的舉動上報給慈禧,相反常常為光緒通風報信.

寇連才位卑未敢忘憂國,老佛爺禍國殃民的事實,他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憤懣無從發洩,常過著抑鬱的生活,從早到晚思皺著眉頭,彷彿醉酒與夢遊的樣子,甚至有人認為他得精神病。

公園1896年3月23日,經過長期的思想鬥爭後,毅然進宮勸諫慈禧。他跪在慈禧面前痛哭流泣,聲淚俱下:

“國危至此,老佛爺即不為祖宗天下計,獨不自為計乎?何忍更縱遊樂,生內變也!

慈禧不僅沒有采納,反而斥責他是小孩子,喝令退下.

寇連才更加憂心如焚,第二天就請了五天假,回家看望了雙親,把積蓄都給了弟弟並囑咐他照顧好父母。

第六天,他寫了一篇奏摺,摺子上共有十條,引用如下:

請太后歸政於光緒;不要幽禁光緒;要顧及京師特大水災,立即停止擅自動用的海軍軍費去修建頤和園;贖回被日本佔領的臺灣,寧可賠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專用阿諛奉承之人;皇帝沒有後嗣,請擇天下之賢者立為皇太子等。

自私自利的慈禧一看勃然大怒,尤其是有歸政於帝這一條,讓她喪心病狂.

由於寇連才年齡小,慈禧一度懷疑是受別人指使,寇則斬釘截鐵地說:“乃奴才所為也\

希望星晨58298869


滿清入關後吸取明朝的教訓,嚴禁太監干涉朝政,否則將判處極刑,由是宦官干政的現象近乎絕跡。不過,在慈禧太后執政期間,卻有一位太監公然上書言事,雖然事後遭到處決,但其行為卻得到很多有識之士的讚許,這在宦官干政史上屬於極為罕見的現象。這位經歷傳奇的宦官,便是寇連材。


寇連材出身於順天府昌平縣,本是一名安分守己的農民,家境雖然一般,但生活基本上算是過得去。某年,寇連材的父親因爭田界跟地主打官司,結果卻丟掉賴以生存的田地,悲憤之下竟然尋了短見。寇家連遭大難,便無法繼續生活,迫使寇連材進京討生活,結果不知何故,竟然入宮做了太監。



寇連材雖然入宮很晚,但由於聰明能幹、做事謹慎,且頗通文墨,所以很快便在宮中混出名堂,成了慈禧太后身邊的梳頭太監,極受主子的喜愛。不僅如此,由於寇連材經常奉命去服事光緒帝,而且辦事很得力,時不時也會受到皇帝的賞賜(“素嫻文墨,為兩宮所賞。”見惲毓鼎《澄齋日記》)。在帝后矛盾極深的後宮,寇連材竟然能讓二人都喜歡自己,可見有其過人之處。


不過寇連材雖然是宮中的“大紅人”,但跟李蓮英等人不同,勢雖然去了,但在鄉間養成的耿直敢言性格,卻並沒有丟失。時值清朝末季,內憂外患越來越嚴重,中國有被瓜分豆剖的危險,但慈禧太后卻依然過著奢靡無度、張揚跋扈的生活,令極富正義感的寇連材看早眼裡,心中是萬分焦急。



甲午戰爭後,清廷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將遼東半島、臺灣拱手讓與日本,而且還要賠償給對方2.5億兩白銀,一時間群情激憤,上書言事者極多。寇連材因受康有為等人“公車上書”的影響,在委婉勸諫被太后責罵的情況下,最終決定上書言事,以“死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寇連材瞭解宦官干政必遭極刑的祖訓,很清楚這是一次有死無生的舉動,但既然選擇了為民請命,便決定殺身以成仁。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寇連材一口氣請了五天的假,在這段時間裡,他除了跟家人、同僚訣別外,便集中精力繕寫奏摺。二月十五日,寇連材將寫好的奏摺呈遞給慈禧太后,果然“成功”地將對方激怒。



關於寇連材奏摺中的內容,各家描述大同小異,按照史官惲毓鼎的記載,其內容有十條:一,頤和園不宜駐蹕;一,停止勘修圓明園工程;一,不宜使皇上日近聲色;一,請立皇子;一,李鴻章不宜出使外洋;一,武備廢弛,沿邊請練鄉團;一,停止鐵路工程;一,鑄行銀元;其餘二條不得其詳(見《澄齋日記》)。


從內容來看,寇連材的觀點了無新意,甚至可以說顯得空洞,跟“公車上書”的水平差的太多。然而在慈禧太后眼中,奏摺的內容並不重要,關鍵是寇連材作為低賤的奴才,竟然敢冒犯的祖訓,公然向她挑釁,實在難以姑息。果然,慈禧太后下令,以“內監言事者斬”的朝例,加上“私通宮外,洩露宮內事”的罪名,下令把寇連材送交刑部,並即刻予以正法。



寇連材上書後的第三天,便被押赴菜市口刑場處斬,一時間觀者如堵。臨刑前,面對劊子手寒光閃閃的屠刀和攢動的人群,寇連材神色鎮靜地整好衣冠,朝著紫禁城方向跪拜九次,然後又向故鄉叩頭,坦然說道:“我雖然是一個太監,但今日上書言事完全是出於忠君愛國之心,就算是被砍頭,也無愧於祖先的教誨了。”隨即,寇連材引頸就戮。


奏上,太后震怒,謂祖制宦官不許干預國政,立予斬決。至市,索袍褂著就,向東拜別祖塋及老母,雲:“我雖系內監,然所陳諸事皆忠君愛國之心,即駢首市曹,亦可見祖宗於地下。”帖然就戮。引文同上。



寇連材遇難後,為之惋惜、謳歌的官員士大夫很多,除上文提到的惲毓鼎外,還包括內閣中書汪大燮、直隸總督王文韶、福州將軍裕祿等人,可見其影響力之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梁啟超,他在《戊戌政變記》中專門為寇連材立傳(《烈宦寇連材傳》),並讚揚他是“烈士”,可見對他的推崇之深。


史料來源:《澄齋日記》、 《戊戌政變記》


文史磚家


如題所問,我覺得應該先了解一下,寇連才是何許人也,有何不同?

寇連才,直隸昌平人,是晚清時期慈禧身邊的太監,十五歲入宮,到從容就死,年僅十八歲。



之所以說不同於其他太監,主要是體現在寇連才心懷國家,冒死上奏的事蹟。由於他為國為民請命的義舉,雖最終被斬,但是其感人的事蹟,被有良知的國人所稱讚,其中也包括梁啟超,感其義舉,稱其為“烈士”。

延伸解讀:

作為慈禧喜愛的小太監,為什麼會斬殺寇連才呢?

那是因為,寇連才的冒死奏摺中,提到的內容,直戳慈禧的玻璃心。

引:■奏摺共有十條:請歸政皇上;請勿再修圓明園以幽皇上,請止宮中演戲;請廢頤和園;請準皇上回宮辦事;請革李鴻章的職;請續修戰備與日本決戰,等等。最令人驚奇的是最後一條,說皇上至今還沒有生兒子,請仿照古代堯舜的做法,選擇天下最賢德的人,立為皇太子■



可以說條條戳心,那慈禧被氣個半死,即刻下令,交刑部問斬。

寇連才作為太監,冒死進諫,他那略帶土氣的言詞,顯得那麼的有力量,值得尊敬的人。


歷史品讀君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利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那麼就會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為吸取歷代宦官干政的教訓,曾禁止宦官識字,並在宮門口樹立石碑,以此來警示後代的子孫帝王,然而明朝非但沒有因此杜絕宦官干政弄權的現象,明朝反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繼東漢、唐朝以來宦官干政最嚴重的朝代之一,朱棣因奪帝位時有助於宦官,所以將宦官視為親信,並設立東廠,讓宦官主持。這也為日後宦官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

然而明朝的宦官專政始於英宗時期的王振,



後又有憲宗時期的梁芳、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為首的“八虎”,

熹宗時期的魏忠賢更是以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歲”而讓明朝的宦官專權達到了頂峰。

最為諷刺的是崇禎煤山自縊時,身邊跟隨的是一個叫王承恩的宦官。明朝那些咒罵了宦官二百多年的知識分子官僚大臣並無一人隨從……

清朝建立後,有感於明朝的宦官之禍,對宦官進行了嚴厲的控制和打壓,康熙帝曾親口說宦官為“最卑賤之人”直到咸豐帝駕崩。宦官這種戰戰兢兢的日子才開始結束。辛酉政變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兩宮垂簾聽政,宦官安德海因在辛酉政變中冒死為承德和京師的兩宮太后和恭親王捎信而獲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同治初年,安德海十分跋扈,有時甚至不把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放在眼裡,而唯慈禧馬首是瞻,更為離譜的是,他竟然以為太后購置龍袍為藉口,私自乘坐龍舟沿著運河南下出京,這是清朝祖制嚴禁的,龍舟行至山東境內,山東巡撫丁寶楨將其擒獲,並且上奏兩宮太后,當時慈禧抱病,東太后慈安獨自主持朝政,慈安太后立命丁寶楨將其就地誅之。一時間朝野稱快!安德海之後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李蓮英了。

期間還有個比較出名的,就是把珍妃扔進井裡的二總管崔玉貴,


再後來就是隆裕太后時期的小德張。

至於寇連才(很抱歉我實在沒有找到一張他的畫像或者照片),本來是深宮中一名默默無聞的宦官,因為梳頭好,人勤快,很得慈禧太后的喜愛,升他為奏是房太監,並派他去伺候光緒皇帝。實際是為了監督光緒皇帝,然而他並未成為慈禧的心腹,為並未監視光緒皇帝。反而他卻因目睹了慈禧太后獨攬朝政、虐待光緒而十分憂慮,冒死向慈禧進諫,慈禧大怒,讓人將寇連才移交刑部,按律處斬,可憐寇連才年僅十八歲……寇連才是清末內監中唯一關心國家大事冒死哭諫的忠臣


歷史課課代表


在中國古代,太監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丟失了最寶貴的東西,大多變得心理扭曲,一旦掌權之後就會殘害忠良,令後人所唾棄,如秦朝的趙高、明朝的劉瑾及魏忠賢等人。在清朝時期,入宮後就得到了慈禧的寵愛,他不但沒有仗勢欺人,而且有著憂國憂民之情懷,為了國家社稷,冒死進諫慈禧,18歲時從容赴死,堪稱史上最令人敬佩的太監。 寇連才,晚清直隸昌平州(今北京市北郊昌平)人。因家境貧寒,為了能夠補貼家用,懂事的寇連才揮刀自宮,經過他人的介紹成功進入了皇宮,成為慈禧身邊的太監,此時他才15歲。寇連才有一個絕活,那就是梳頭技術爐火純青,專門負責為慈禧梳理頭髮,也因此深得慈禧寵愛。 入宮不到一年,寇連才就被提升為會計房太監,此等升遷速度,令其他太監望塵莫及。由於每天服侍慈禧,日漸瞭解了老佛爺的為人,非但不像外界傳去的那般仁慈,而且心狠手辣,個人生活相當奢侈,絲毫不顧及社稷的安危和黎明百姓的死活。 之後,寇連才決定要做些什麼,希望以此讓慈禧能有所收斂。接著服侍慈禧的機會,他曾多次勸說慈禧要以國事為重,不要只顧著自己享樂。如果換作一般人這樣跟慈禧說話,有十個腦袋也保不住,但慈禧認為寇連才只是個孩子,還不太懂事,加上對他的寵愛,就沒有追究其罪責。 當時的光緒皇帝一直在謀求變法,這讓頑固派的慈禧相當憤怒,就提升寇連才當了奏事房太監,並把他派到光緒帝的身邊“照顧”他,實則是監視皇帝的一舉一動,並隨時向她彙報。在與光緒皇帝相處的過程中,寇連才看到了一個憂國憂民的好皇帝,奈何大權一直被慈禧所掌控,想有一番作為的光緒帝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後的一兩年的時間內,寇連才目睹慈禧獨攬朝政,虐待光緒,杖打珍、瑾二妃,大興土木,修建頤和園,供她娛樂享受。寇連才對慈禧的做法相當不滿,每天憂心忡忡,從早到晚皺著眉頭,像是丟了魂魄一般,周圍的太監甚至認為他得了神經病,都不敢再跟他接觸。 公元1896年3月23日,寇連才經過很長時間的思考,下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冒死進諫慈禧太后。他十分清楚,一旦他真的這樣做,後果肯定是相當嚴重,死亡之門已經為他打開。但是,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風雨兼程,為了國家社稷和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黎民百姓,寇連才已經抱著必死之決心。 這天晚上,當慈禧剛剛放下蚊帳,準備休息,寇連才突然跪到慈禧床前,並對床上的慈禧說道:“國危至此,老佛爺即不為祖宗天下計,獨不自為計乎?何忍更縱遊樂,生內變也!”慈禧非常生氣,但仍舊沒有殺他,命人將他拉了出去。 寇連才既然下了死諫的決定,就不會回頭。於是,他請了五天的假,回老家看望了父母和兄弟,並把自己寫的一本宮中見聞送給弟弟。返回皇宮後,又把自己平時積蓄的銀錢財物分送給小太監,因為他要辦一件必死的事情,那就是給慈禧寫一道奏摺,其內容如下。 請歸政皇上;請勿再修圓明園以幽皇上,請止宮中演戲;請廢頤和園;請準皇上回宮辦事;請革李鴻章的職;請續修戰備與小日本決戰,等等。最令人驚奇的是最後一條,說皇上至今還沒有生兒子,請仿照古代堯舜的做法,選擇天下最賢德的人,立為皇太子。奏摺雖然內容不合體統,話語土裡土氣,但都是人們想說又不敢說的話。 慈禧看到奏摺上的內容後,差點氣暈過去,就命刑部逮捕了寇連才,慈禧親自對他進行了審問。慈禧本來很喜愛寇連才,以為他年幼無知,經過一番教訓就免他一死。進而威脅道:“爾知此有死罪乎?”寇連才早已視生死於度外,毫不畏懼地回答:“知之,拼死而上也。”於是,寇連才被判斬首之刑,並立即執行。寇連才被綁赴前門外菜市口刑場,把手上的戒指送給了劊子手,隨後從容就死,神色不變,在場之人無不為他痛哭,就連劊子手都含淚把他斬殺。 這位敢於捨身為國、冒死直諫的小小太監“寇連才”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個亂世強權下的閹割之軀,一個年僅十八的年輕之魂,他明明可以潔身自好,衣食無憂,隨波逐流,卻選擇了挺身而出,冒死進諫,歷史應該牢記他:寇連才,中國歷史上最值得尊敬的太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