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國子監是什麼樣的機構?

T雀兒章1


明朝建國定號後,作為一個新朝的專制統治帝王,單單擁有一個國家形式而沒有一支龐大的官僚隊伍是不足以支撐皇權的穩固,而打造一支龐大的官僚隊伍,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朱元璋源於義軍隊伍,在一統天下後,手下最不缺乏的就是精兵猛將,但如果是要讓他安排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大小官僚,這就讓朱元璋頭疼了。


從部院到省州縣,官僚隊伍至少有十萬人左右的缺口,去哪裡找到既有行政能力而且還能牢牢受他掌控的大批文人呢? 愁眉苦臉的朱元璋試圖在史書中尋找難題的答案,但得到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朱元璋氣的扔下了史書,下定決心咱自己來創造人才,於是歷史上著名的——大明國子監便產生了。

朱皇帝那麼自信的君王,他下定決心要搞的事情,吏部勢必要高規格高效率的去執行。從明初國子監的教員到學生那都是各地千挑萬選的人才,不惜一切代價旨在打造新朝的精英官僚教育。其中民生所佔的比例最多,來源於各地方保送到府、州、縣的生員,其官僚教育的培訓方法也堪稱殘酷。


在學習的知識內容方面,朱元璋親自選定教材,在四書五經和《大明律》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所寫的《大浩》,並對那些古代聖賢褻瀆君主權威的地方進行了大範圍刪改,並給學生布置繁重的背寫作業,完不成的人總免不了一頓毒打。

都知道朱元璋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對官員的監視手段,這源於他手下有著一支恐怖的錦衣衛。對於國子監裡的這群學生他也進行著監視,不過這次不是藉助錦衣衛來實行監控了。

管制國子監的一舉一動本無可厚非,但是連同性同學之間的交流都要被限制,甚至不讓學生對學校的規章制度進行吐槽,包括學生對食堂飯菜好不好吃都不能評判這就有點過分了。違反的人輕則杖刑,重則發配邊疆或被逼死,這就把人才培養成為了毫無思想且絕對服從的行屍走肉,而這恰恰是朱元璋心中最理想的人才培養狀態。


學生們在這樣壓抑的學習環境下,心中少不了積怨,於是便有監生提出了抗議,其下場也可想而知,最終反而成為了朱元璋殺一儆百的教育案例。 雖然明初的國子監統治管理異常殘酷,學生們對統治者是又敬又怕又怨,但是相對來講他們後來的待遇還是不錯的,由於開國之初官吏緊缺,國子監的高材生們大都補充進了明朝官僚體系,成為新鞏固政權的中堅力量。

總的來講,國子監就是類似於科舉制一樣,為帝國培養官僚隊伍的地方,是維繫皇權統治的一種手段。

參考文獻:《明史》、《大明禮令》


納蘭談史


國子監在明朝既是國家最高學府稱國學,又是主管國學政令的機構。

國子監設正官祭酒一人,從四品;司業一人,正六品。首領官典簿廳典簿一人,從八品。屬官,繩愆廳監丞二人(後革一人),從八品;博士廳《五經》博士五人,從八品;率性、修德、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助教十五人(後革三人),從八品,學正十一人(後革四人),正九品,學錄七人(後革三人),從九品;典籍廳典籍一人,從九品;掌饌廳掌饌二人(後革一人),未入流。


《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鄭玄注:“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晉武帝司馬炎據此語立國子學。自此以後,或稱國學,或稱太學,隸屬太常。北齊始立專署以司其事,稱國子寺。唐朝改稱國子監,下轄六學,曰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宋元時期六學漸加合併,以至僅存國子學。元朝國子監主管國學政令,國子學是為最高學府。明朝國子監最重要的特點是具備了前朝監、學的雙重性質。

早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明太祖就以元朝故集慶路儒學為國子學。吳元年(1367)定為正四品衙門,設祭酒、司業、博士、典簿、助教、學正、學錄、典膳等官。以後改典膳為掌饌。洪武八年(1376年)又置中都國子學。洪武十五年(1382)改國子學、中都國子學為國子監、中都國子監,俱為從四品衙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國子監官員品秩、員額,俱如前文。洪武二十六年(1393)革中都國子監。永樂元年(1403)又置國子監於北京。兩京格局形成後,在京師的稱國子監,習慣上稱北監,原在南京的稱南京國子監,習慣上稱南監。


鄧海春


《明史·選舉志》說:“學校有二,曰國學,曰府州縣學”。這裡的國學指的就是國子監。國子監的前身是國子學,是明朝培養官僚的重要機構。通俗的說,國子監相當於國立大學,是明朝最高級的學府。

國子監設有祭酒、博士、典簿、助教、學正、學錄等官職,其中祭酒是正官,負責國子監的一切事物。祭酒和其他同僚,是長官與屬僚的關係,但是,祭酒並沒有聘任教員的權力,所有的教員都由吏部委派。

既然是學校,自然就有學生。國子監的學生稱為監生,來源有兩類,一類是官生,一類是民生。官生是由皇帝特恩,指派分配的,民生由各地地方官保送的。其中官生又可分為兩等,一等是品官子弟,一等是土司子弟和海外學生(相當於留學生)。民生也可分成兩類,分別是貢監和舉監。根據慣例,地方官有向朝廷貢“士”的義務,貢監則來自地方的舉薦。舉監是舉人入監的意思,洪武初年朝廷選拔年少舉人入國子監讀書。

監生入學後,還必須再經過一次編級考試,然後分級肄業。在功課方面,監生除了要讀四書五經外,還要讀《御製大誥》、《大明律令》等書。其中最重要的是《御製大誥》。《大誥》是明太祖自己撰寫的,主要是列舉他所殺之人的罪狀,以警戒人民,讓人民安分守己、納租服役等訓話。

為了培養監生服從朝廷的性格,國子監絕對禁止監生批評時政和結社。一經發現,將予以嚴懲。對待國子監的教官,朝廷也是嚴刑約束,稍有逾矩,便可能遭來殺身之禍。據統計,明太祖時期三十多年的歷任祭酒,只有一個善終在任上,其他的不是得罪,便是被殺。因此,國子監可以說既是學校,也是監獄、刑場。其目的在於培養絕對服從、奴性的官僚。


與書居


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以及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機構,類似於現代頂級大學和教育部的結合。

國子監招納全國各地的學生前來學習深造,更吸納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交流學習。

明朝的國子監延續前朝的功能,初時為國子學,後更名為國子監。當時定都南京,建校舍於雞鳴山下。後因朱棣遷都北京,建北京國子監,後稱京師國子監。

所以明朝出現了南北兩座國子監,相比較南京國子監比較興盛,頂峰時學員接近萬人,周邊各國都派員前來學習交流。

直至正德帝之後,明朝國子監才日漸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