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憑蘇聯一個國家,真的可以打敗納粹德國嗎?

鵲·鷂丶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我想先知道題目中的德國是單指戰爭初期的德國本身,還是戰爭後期德國本土加上其控制下的眾多國家,如果是後者,那麼德國具有的優勢是很大的,畢竟有那些國家提供各種資源,而蘇聯如果不允許接受盟軍的幫助,只能孤軍奮戰,這樣來對比就沒意思了。不過我們還是先按照歷史走向來看看,如果是第一種情況根本沒法寫。

1.蘇德的實力對比

▲蘇聯的工業規模大

我個人認為德國的工業實力在於水平上,而蘇聯的工業實力在於規模上,通俗來說,就是質量跟數量的差別,因為當時德國的工業水平在世界也是頂尖的。不過從二戰時期的戰爭形式來看,我認為蘇聯具有更大的戰爭潛力,再從德國的“閃電戰”來看,德國追求的是速戰速決,喜歡各種斬首行動,因為作為一個內陸國家,戰略資源的豐富性影響了他的戰爭形式,而且蘇聯的國土有多大想必不用我說,所以打持久戰吃虧的絕對是德國,因此,只有出其不意、速戰速決德國才能取得效果最大化。不過,這只是單一的德國本身,如果是加上後期的僕從國,那麼這樣的德國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2.戰爭初期蘇聯損失慘重

▲蘇德戰爭戰況慘烈

再來看看蘇德戰爭,在戰爭初期,蘇聯面對德國攻勢基本上是毫無抵抗之力的,只能說是節節敗退,造成了大量的物資損失與人員傷亡。在戰爭開始那年,也就是1941,蘇聯紅軍就損失了三百多萬人,工業產值減半,軍工方面的生產更是基本上被打廢了,各種用於製造武器的有色金屬、精密零件、滾珠軸承等趨於停產,這些材料可都是用來製造飛機、火炮、坦克的。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蘇聯對於德國的突然襲擊是沒有任何準備的,完全處於被打蒙了的狀態,以至於一路潰敗,直到第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才遏制住了德軍的進攻勢頭。

3.盟軍的作用

▲盟軍的諾曼底登陸

我個人覺得盟軍對德國的影響是很大的,當然,德國的多線作戰也必然會導致這樣的後果。對於蘇聯來講,盟軍帶來了各種物資、技術上的援助,緩解了蘇聯紅軍在戰時的面對德軍咄咄逼人時的窘態,也對蘇聯自身各方面元氣的恢復起到了一定的幫助。從1942年開始,蘇聯自身的軍工生產也開始慢慢恢復,斯大林格勒戰役更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蘇聯從那時開始逐漸進行一系列的戰略反攻。在這其中,盟軍對德國的牽制也是方方面面的,諾曼底登陸、戰略轟炸等等,還有就是封鎖德國的還是貿易線,總之,盟軍在這裡面起到的作用不能忽視,蘇聯的很多工廠恢復生產也是少不了盟軍的幫助的。

最後總結一下,我認為單挑的話,如果是單指德國本身,那麼蘇聯後期依靠戰略縱深應該還是能取得勝利的,但是加上那些僕從國的德國,蘇聯又沒有盟軍的一系列幫助,想打贏德國可能要 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直接是打不贏 。


哨兵ZH

當然不能,以蘇聯當時的實力,不僅沒有辦法獨自打敗納粹德國,甚至如果沒有冷空氣的幫助的話,1941年納粹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聯連自保都會不暇的。納粹德國不是日本,日本的軍事實力或許真的在蘇軍之下,但是納粹德軍可不是,納粹德軍擁有當時世界上一流的裝甲部隊,一流的空軍和潛艇部隊,蘇軍實力根本不是對手。

蘇聯決策層在1941年6月德軍進攻蘇聯之前根本沒有料想到德軍會如此之快的進攻蘇聯,儘管蘇聯領導層相信納粹德軍一定會進攻蘇聯,但是沒有料到會這麼快。所以蘇聯是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被德軍閃擊,所以從戰爭一開始蘇軍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曾經最多的一次戰役就損失了60萬人。

而且在戰前蘇軍剛剛經歷過大清洗,從中級軍官到高級軍官百分之八十以上被清洗,蘇軍的戰鬥力嚴重削弱。因而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蘇軍組織和動員能力完全不如此前。

而蘇軍為什麼能夠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依然沒有被德軍擊垮呢?天氣當然是一方面,實際上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英等盟國對蘇聯進行了大力援助。1941年8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決定開始對蘇聯進行援助,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一共接受了美英援助的飛機就多達18000多架,已經遠遠超出了蘇聯自身的哦生產能力。此外,還有一萬多輛坦克和數百艘艦船。

因此,單憑蘇聯自身的實力是很難徹底擊敗納粹德軍的。這也證明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重大作用。


青年史學家

不能!

雖然蘇聯很大,有極為廣闊的縱深。

戰爭雖然打得是綜合國力,打得是資源。但本質上打得還是拼的雙方的戰爭潛力,拼的是雙方的戰略視野。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那麼德國是完勝蘇聯的。

1、戰爭潛力

為什麼德國的戰爭潛力要大於蘇聯呢,這是因為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通過納粹政黨迅速將德國民眾的戰爭情緒煽動起來,幾乎所有德國人都認為德國將用自己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這種洗腦的力量是可怕的。

而且最恐怖的是,希特勒確實通過擴軍備戰,幫助德國度過了經濟危機,提高了德國人的社會福利水平,這是希特勒能夠獲得空前威望的主要原因。因為希特勒是合法競選上臺的,所以德國民眾的民心對於希特勒的政治生涯至關重要。

希特勒確實兌現了部分諾言,即通過對周邊國家的掠奪實現了德意志民族自信的重塑,實現了德國實力的爆炸式膨脹。

而此時的蘇聯在做什麼?30年代蘇聯正在進行兩件大事,一是底層的農村農莊化,而是高層的大清洗。其中農莊化過程中因為執行問題導致很多社會問題的產生,讓相當一部分農民對社會主義產生了牴觸心理;而大清洗的惡劣影響則更為可怕,一方面,蘇聯損失了大量的精英力量,這讓斯大林在面對德國時幾乎到了無將可用的地步,另一方面,因為大清洗,導致了蘇聯境內的民族問題更加激烈,蘇聯的凝聚力出現巨大問題。

如果沒有二戰,或者二戰延緩幾年爆發,那麼希特勒將在蘇聯攫取更多的利益,德國將會更加強大,成為當之無愧的歐洲老大,而蘇聯則會因為各種問題而陷入舉步維艱的地步。因為僵化的體制註定會讓蘇聯逐漸遲緩。

2、戰略視野

瓜分波蘭是希特勒和斯達林都想到的一步棋,而在這一步棋中,希特勒是在為斯達林挖坑,為閃擊蘇聯做鋪墊,而斯達林則是為了報一戰的仇,順便擴張勢力範圍。

一念之差,決定了戰爭前期迥然不同的結局。瓜分波蘭後,蘇德成為鄰國,希特勒可以從容地將陣地推進到蘇聯邊境,而為了保住新的領土,斯達林不得不將蘇聯的武器人員佈置在德國邊境,也就是希特勒閃擊戰的覆蓋範圍之內。

蘇德開戰,德國迅速創造戰果,而蘇聯則一潰千里,好不容易得到的波蘭土地成為希特勒的盤中餐。

希特勒之所以選擇在1941年6月22日,是因為德國在幫助意大利擺平希臘浪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因為拿破崙的教訓,希特勒知道冬天的蘇聯意味著什麼?但是無奈還是 耽誤了時間,因此希特勒最終沒能逃過蘇聯的嚴寒。

為什麼德國最終沒有迅速達到莫斯科?這是因為蘇聯國內的硬件設施太過落後,泥濘的土路根本就不適合德國的機械化軍隊推進,導致行軍速度大大下降,給了蘇聯喘息的時間。

但是從開戰開始,希特勒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德國應該怎麼做。反觀斯達林,在開戰前還在和芬蘭爭奪土地,忙著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不能不說是個短視。

老實說,如果不是意大利屢屢拖後腿,相信德國的進攻會更加凌厲!而蘇聯也會敗得更快!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靜夜史

歐洲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挑納粹德國

1941年6月22日,橫掃西歐的納粹德國突然揮師東進,帶著300多萬個兄弟衝著蘇聯就殺過去了。

真是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你就這樣出現,在我的世界裡,帶給我驚喜,情不自己。

蘇聯人在戰爭初期完全被打蒙了,戰鬥打響的第一天,蘇聯紅軍損失1200架飛機,德軍在短短10天之內,突進蘇聯領土600公里,如入無人之境。

據時候統計,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00輛坦克、300000名蘇軍被德軍俘虜。

開戰後半年,蘇軍共損失300多軍隊和70%的工業生產能力。基礎工業產量只有德國及德佔區的33%。到了1942年,蘇聯鋼鐵產量為德國的25%、銅產量和鋁產量為德國的20%、煤炭產量為德國的17%,僅石油產量略勝於德國。

(開戰後的蘇聯一片廢墟,位於東歐的工廠都基本徹底報廢)

此時的蘇聯可以說是腎虛至極。

為此,斯大林不得不緊急向美英求救。而美英出於牽制德國的目的也開始積極援助蘇聯。

從1941年起,美英開始通過海路向蘇聯運送大量物資,包坦克、飛機、火炮、槍支彈藥、糧食和藥品。

(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租借法案》,以便向盟國提供關鍵的物質援助)

美國送往蘇聯的援助共有三條路線:

第一條北極航線。是從美國東海岸出發到英國,經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最終到蘇聯的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

第二條太平洋航線。是從美國西海岸出發跨越太平洋到達蘇聯遠東城市拉迪沃斯托克。

第三條印度洋線。是從美國東海岸,走大西洋繞過好望角,經印度洋到達伊朗,再由陸路將物資運抵蘇聯。

(美國援助蘇聯的三大航線)

二戰期間,美國通過這三條航線對蘇聯進行了大量的援助。單飛機就有15481架,坦克裝甲車22800輛、卡車501660輛、摩托車30000輛、火車車廂11155節、鐵路機車1981臺、高炮7944門、衝鋒槍108293挺、艦艇672艘。

另外還有無煙火藥130713噸、炸藥132237噸、鋼材2589766噸、鋁26110噸、石油2622357噸、化學品631017噸、食物4478000噸。

在援助的清單中,還有38100臺在工業生產中極為重要的機床,這對於蘇聯後方的軍工製造有著重大的意義。

如果沒有這些援助,蘇聯對德國的戰爭是無論如何也進行不下去的。

(紀念美國援助蘇聯的雕像)


千佛山車神

沒有任何援助的情況下,蘇聯很難打敗德國,但依靠寬廣的國土和數量眾多的人口耗也能耗死納粹德國。原因有三。



一.蘇德戰爭前,蘇聯和德國國力不相上下,德國在軍事工業上更勝一籌,但蘇聯擁有龐大的人口和廣大的國土,持久下去蘇聯肯定能轉敗為安。

蘇德戰爭前,蘇聯擁有近2億人口。德國只有8000萬人。國土上蘇聯近乎瘋狂擴張德國的6倍。而在戰前,蘇聯總產值433億美元,德國561億美元,軍隊數量上蘇聯500萬常備軍,德國動員近800萬兵力。總體國力上相差不大。即使戰爭初期蘇聯慘敗,退守烏拉爾山脈以東相持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二.蘇聯集權統治下的戰力不容小視,德國佔領莫斯科後也很難讓蘇聯屈服,持久下去德國機械化部隊很難在西伯利亞地區展開。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德國一方。

斯大林的號召力還是不容小看的,集權統治下全民為兵戰略很可能會讓德國陷入戰爭泥團,蘇聯人實行西伯利亞極端氣候,德國機械化閃電戰在西伯利亞很難展開。而且蘇聯將大部分工業設施搬往西伯利亞,也為長期戰爭做好了準備,至於資源礦產方面,西伯利亞地區儲量很高,並不需要太過擔心。一旦僵持,蘇聯戰局天時地利人和,德國幾乎不可能征服蘇聯。



三.各方面都不如蘇聯的我們都能依託廣闊國土戰勝並打敗日軍,蘇聯沒有理由勝不了。當時

我們所面臨的境地比蘇聯更艱苦,尚且可以轉敗為勝,蘇聯擁有更好的條件自然也能戰勝德國,只不過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而已。



綜上所述,我認為德國並不能打敗蘇聯,相反德國被打敗是遲早的事。


快速軍事一點通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打不過。但德國也會很費力。

二戰時期在歐洲戰場,蘇聯和德國是軍事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歐洲戰場主要是蘇德戰場。但是,德國面對的不僅僅是蘇聯的軍隊。德國以一國的兵力,要面對美國,英國,蘇聯三個國家的聯合攻擊。美國給蘇聯出錢出裝備,英國出資資源,蘇聯出兵力。蘇聯和德國交戰的同時,英國和美國還對德國的礦場,兵工廠等後勤補給工廠進行了轟炸。
德國二戰期間犯的一個大錯誤就是他有一點自大,他被前期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也忘記了一戰雙線作戰失敗的教訓,進行了三線作戰。本來他滅掉法國以後,他西部要面對英法聯軍,後來又加入了美國,北非戰場還要分散一部分的兵力。這個時候他突然轉向了蘇聯變成了三線作戰。據說英美盟軍就牽制了德國一部分的陸軍,大部分空軍和全部的海軍力量。只有一大部分的陸軍在和蘇聯作戰。德國以一國之力扛著英,美,蘇三國盟軍,打了四年才最後失敗。可見德國的軍事實力在當時世界上是有多麼強大。



但是德國打蘇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畢竟彪悍的俄羅斯人不是那麼容易欺負的。斯大林紅場閱兵和良好的宣傳使得俄羅斯人熱血沸騰,為保衛國家,保衛民族而戰。強悍的俄羅斯人,連女人都走上了戰場。經過了斯大林的改革以後成為了一個工業強國,鋼鐵產量雄居歐洲第一,並且蘇聯惡劣的天氣也是德國軍隊不太能夠忍受的。

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是一個不義的戰爭,法西斯軸心國為我們所唾棄。但還是不得不吐槽一下德國的兩個坑隊友。意大利完全是個拖後腿的,打哪裡哪裡輸,打個埃塞俄比亞還得德國過去幫忙。不是很厲害的日本還要去偷襲珍珠港,使得美國參戰。本來德國三線作戰就已經打的很辛苦了,突然再加入個世界實力最強大的美國,那德國就只有呵呵了。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能!二戰的情況,我們只要想知道,都不會很難,連篇累牘我都煩了,但要說前蘇聯能否打敗納粹德國,我的答案是一定的,。
從一戰後,德國倍受“屈辱”,一直養精蓄銳,以圖東山再起,這時候恰好“元首”橫空出世,把日耳曼民族的“激情”重新煥發出來,二戰隨之因德國的膨脹而發起了,在二戰初期,德國軍隊勢如破竹,閃滅波蘭,速取法國,打的“大英帝國”苟延殘喘,整個歐洲短時間內被德國幾乎“秒殺”。


當時的德國如日中天,美國都在觀望,就連龐大的蘇聯都忌憚幾分,斯大林甚至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防德國變臉,但希特勒並未理睬蘇聯的“懦弱”,不顧左右的勸阻,執意發起了對蘇聯的進攻(巴巴羅薩計劃),行動的初期,德國確實佔得絕對優勢,戰火已燃到莫斯科城下。

這時候,大多數人看來,蘇聯的命運幾近亡國,但英勇的俄羅斯民族,在此煥發了昂揚的鬥志,已斯大林的超乎常人的膽魄和俄羅斯民族固有的堅韌,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硬是把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趕出蘇聯,並一舉拿下柏林,德國隨之跨塌,這讓“元首”壯志未酬,一命嗚呼。
所以說,當時的德國固然強大,但蘇聯並不弱,工業及軍工實力已然足夠強大,況且有廣闊的戰略空間,即使沒有別人幫助,蘇聯也會打敗納粹德國的,但沒有幫助,那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海之波濤3

我覺得應該問的是開戰的時候6-22號,也沒必像一樓的朋友分的那麼細緻,個人認為德國能打過蘇聯,因為開戰的時候無論是士兵素質,武器裝備,戰術技巧都比蘇要強很多,據說當時蘇軍好多沒上過什麼學的被迫上戰場,而德軍學歷高訓練系統化,訓練週期長,在武器上德軍有坦克之父,後蘇軍有34但德軍有虎式豹式,飛機更是始終都比蘇軍強,基本一架109打兩架蘇機,


劉輕鬆高興快樂

不行,沒有盟軍的強力支持,蘇聯絕對頂不住納粹的進攻,從納粹的閃電戰中便可見一般,德國軍隊的綜合戰力遠遠在蘇聯之上。盟軍在西歐已經牽制了德國大部分精銳部隊。納粹軍隊進攻蘇聯的力量也許還不到其總軍力的二分一。如果納粹軍隊將其有生力量投放至蘇聯戰場,結局很可能會跟法國一樣,當然,以戰鬥民族的性格也不會坐以待斃,德國絕對很可能慘勝蘇聯,蘇聯會淪為德國的殖民地。


沙盤點兵

歐洲大部分國家也是蘇聯解放的吧,所以提的問題很弱智,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一二件新式武器,而在掌握這些武器的人。蘇聯到後期已經是不分,男女老少,舉全國之力了,為戰勝法西斯進行了一場人民戰爭了德國豈有不敗之理了。沒有諾曼底蘇聯照樣打敗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