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通鉴|汉宣帝一不小心透露出秘不外宣的帝王术

衣赐履按:宣帝刘病已,知名度当然不如高祖刘邦、武帝刘彻,甚至比不上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但读完刘病已,我个人觉得此人是一个标准的帝王,文治不让文景,武功直逼汉武。宋人胡三省说,《资治通鉴》所包括的一千三百余年间,明理慎重的君王,只刘病已一人而已。评价可谓高矣!

刘病已深谙帝王之术。自读《通鉴》以来,我越来越觉得,所谓的帝王术,绝不是大儒们给皇帝们上的又臭又长的奏章,那些所谓的苦口婆心的劝谏。帝王术,一定是口传心授,当老子的把嘴巴贴在儿子耳朵旁细细道来,声音小了怕儿子听不清,声音大了又怕别人听见的那种东西,因为这里面太多的心机权变,太多的阴谋杀戮,与统治者所标榜的“治国之道”恰恰相反,断不可白纸黑字写出来。然而,恰恰是刘病已,无意间透漏出一点秘不外宣的玩意儿,竟然被记录下来了——

刘病已一语道出千古帝王术

前67年,四月二十二日,刘病已立前皇后许平君的儿子刘奭(读如试)为皇太子。史称刘奭“柔仁好儒”,就是说他宽温仁厚,喜欢儒家经术,特别符合儒家对帝王的要求。刘病已喜欢用精通法令的人,驾驭臣下靠的是刑律,而非儒家推崇的“以德服人”,刘奭对此颇有微词,就觉得应该给老爹提个醒。前53年的一天,刘奭陪老爹吃饭,席间,故作随意说,老爹啊,儿臣觉得您过于依赖刑法,现在是太平盛世,应该多用儒生啊。

酱香通鉴|汉宣帝一不小心透露出秘不外宣的帝王术

【是不是明君,我感觉天赋可能很重要】

刘病已一听,勃然变色,厉声说道,我大汉自有大汉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与“霸道”兼用,怎能像周朝那样,纯用所谓“礼义教化”呢!况且俗儒根本不识时务,他们最喜欢干的就是标榜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拽起文来云山雾罩,满嘴都是“名”和“实”,但说来说去,也让人弄不清什么是“名”、什么是“实”,这样的货色,怎能委以重任!(原文为: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说完这番话,一阵哀伤涌上心头,仰天长叹,说,断送我刘家天下的,就是这小子啊!

司马光评论:“王道”与“霸道”,并无实质的不同……在儒者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像汉宣帝所说的那种“俗儒”,当然不能同他们治理天下,但难道就不能访求“真儒”而任用吗!……

衣赐履说:司马老先生说了很长,读得让人心烦,我拣干货摘了两句。不是我不尊敬老先生,我只想问,司马先生,你老人家是“俗儒”还是“真儒”?王安石是“俗儒”还是“真儒”?安石变法,虽然不很成功,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您老人家一上台,就不分青红皂白,尽废新法,这才彻底将变法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而你的所作所为,恰恰是刘病已说的“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诶。刘病已说,断送我刘家天下的,就是这小子啊!真是让他说准了,西汉正是从元帝刘奭开始,江河日下,坠向灭亡。

柏杨先生评论:刘病已指出儒家的缺点:不切实际,崇拜古人古事,总认为今不如古。司马光立即出马辩护,可是辩护的论据仍是一连串古人古事,一连串的今不如古。好像不是为儒家辩护,而是挺身为刘病已作证:儒家果然不切实际,崇拜古人古事,总认为今不如古……一个重大的问题:三代(夏商周)之世的王道,既然妙不可言,完整无缺,就应该千秋万世,为什么王着王着,忽然天子权力衰退,不能控制封国?证明三代盛世的王道,缺乏巩固本身制度的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儒家学派跟君王合作,组织联合政府,而是君王利用儒家君尊臣卑的学说,奴化人民思想,使人民更容易控制。而且历史上最善于歌功颂德、自毁尊严的知识分子群,莫过于儒家系统。也只有儒家系统,才能使君王们舒舒服服、蹲在高位上过瘾……司马光当了两年宰相,努力扼杀改革的成果,引起民怨沸腾。对刘病已的告诫,儒家人才不可以任用,又多了一个有力证明

衣赐履说:刘病已几乎具备帝王应该具备的一切素质,那首先就得有神迹——

脚底长毛,头上有光

高祖刘邦,身上就有神迹,比如,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再比如,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一股子“天子之气”(咱不知道“天子之气”长什么样子,反正会望气的家伙们说有)。刘病已也有类似的神迹诶。史载,刘病已还是平民的时候,朝廷统计皇室人员,发现武帝刘彻还有这么个亲曾孙,就记录在案了。虽然已经认祖归宗,但刘病已还是一介平民,唯一一件有身份的事儿,就是朝廷组织皇族开会,他也有资格参加。每到此时,刘病已就住在长安尚冠里(里是秦汉时期的基层组织,大约类似于现在的街道或社区,尚冠里应该是一个“高端小区”的名字,达官贵人多住于此),有人看到,刘病已休息时,脱下鞋袜,脚底板上长满了毛诶!而且哈,他睡在哪里,到了晚上,那屋子里就有亮光闪耀诶。他爱吃一家小店的饼,小店生意平时不咋地,但只要他一光顾,生意马上就好得出奇,好到老板都过意不去了,干脆给刘病已办了一张VIP卡,想吃多少吃多少,全部免单,呵呵。

酱香通鉴|汉宣帝一不小心透露出秘不外宣的帝王术

【脚上穿着毛袜子,呵呵】

衣赐履说:我猜,刘病已冬天脚不冷。

总体上看,刘病已是一位仁君

刘病已在十八岁之前,一直成长于民间,对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非常了解,也非常同情,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还是颇实施了一些善政的。比如,前66年,规定儿子窝藏父母、妻子窝藏丈夫、孙子窝藏祖父母的,不再治罪(这一条真的很不容易啊);前62年,下诏降低天下盐价,等等。

对老百姓如此,对底层公务员,也有关怀。前59年,刘病已下诏说,官吏如不清廉公正,国家就不能得到治理,现在低级官吏的事务繁忙,而薪俸却很微薄,若想不让他们侵夺、敲诈百姓,实在很难!从今以后,百石以下官吏增加俸禄十分之五。

衣赐履说:估计科股级的小干部得一边流泪一边山呼万岁吧?这也算是开了“高薪养廉”的先河了吧。

但你不要以为刘病已仅是一位仁君而已。事实上,好人未必是好官,仁君未必是明君,比如,刘病已之后的元帝刘奭和成帝刘骜,都比较宽仁,但都是烂好人,却一个比一个混球。刘病已牛就牛在,不但仁,而且——

该下狠手时,不但狠,而且有耐心有章法

刘奭已经指出过,刘病已喜欢用那些文法之吏,但他要对这些人下手时,从不手软,比如之前讲过的盖宽饶、杨恽、韩延寿、赵广汉,等等。

他下狠手时,不但狠,而且有章法,一环扣一环,让对方根本没有喘息的余地。最典型的例子是霍光死后,诛了霍家的族。具体可参详拙文《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终于被汉宣帝诛族》,此处我补充一点内容:

要诛霍家的族,就得先收了霍家的兵权,防止对方狗急跳墙,拥兵造反。削霍光的儿子大司马右将军霍禹的兵权,刘病已干得非常漂亮。前67年,十月,刘病已下诏:九月十九日发生的地震,使朕非常恐惧。如有能指出朕的过失,以及各郡、国举荐的“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之士,要匡正朕的失误,对有关高级官员的错误也不必回避!由于朕的品德不足,不能使远方的蛮族归附,因而边境的屯戍事务一直不能结束。如今又调兵增加边塞屯戍力量,使百姓长期劳苦不止,不利于天下的安定。因此,解散车骑将军张安世、右将军霍禹所属的两支屯戍部队!

酱香通鉴|汉宣帝一不小心透露出秘不外宣的帝王术

【该下狠手时可是不含糊!】

你看,干得多漂亮!以天灾为引子,谁也没话说;以解除百姓劳苦为理由,相当给力;最后,不是只解除霍禹的部队,连车骑将军张安世的部队也解散了,霍家还有什么话说?

我们有理由相信,刘病已在民间时,一方面体会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艰辛,另一方面,也一定深切感受到,老百姓也不都是善男信女(比如,刘病已年轻的时候,在长安郊区游玩时,曾经被一群人围攻);进入庙堂之后,他一定也发现了,臣僚中有正人君子,也有奸滑之徒,也就是说,到处都有王八蛋,而且,在权力面前,王八蛋的比重非常之高。因此,完全听任儒生鼓吹的那一套,靠教化带动官员,进而带动百姓,实现天下大治,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因此,儒家那一套,在搞宣传时当然冠冕堂皇,但是在执行层面上,让儒家走开!

儒家喜欢务虚,刘病已则——

非常务实

刘病已不大搞花架子。大将军霍光在世时,刘病已一言不发;霍光去世后,刘病已立即亲政,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听取他们对朝政事务的意见。自宰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那摊事儿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抱着苟且敷衍的态度办事。至于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封国宰相等高级地方官吏,刘病已总是亲自召见询问,观察判断他的抱负和打算,再考察他的行为,看是否与他当初说的一样。凡查出有言行不一的,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何在。

刘病已的态度很认真,听臣下报告并不是粗枝大叶的那种,臣下很难骗得过他。我们前面讲赵充国平西羌,一万多字,分三次讲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刘病已和赵充国之间的往来文书,就如何平定西羌研究探讨之细之实,让人不得不敬服(详见拙文《

赵充国平西羌之老将当仁不让》《赵充国平西羌之君臣讨价还价》《赵充国平西羌之父子阴阳两隔》)。

刘病已还非常重视司法公平,前67年,专门设置了四名廷尉平(复审判官),对案狱处理进行复审,确保审判公平。此后,每年秋天,当对一年中的案狱作最后决定时,刘病已经常到宣室殿(未央宫内),沐浴斋戒,亲自裁决。从此,对各类刑罚案狱的判决号称公平(详见拙文《路温舒:铁口断言大汉江山只有210年》)。

衣赐履说:我们说,设置廷尉平,刘病已每年亲自参加复审,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保证司法公平的治本之策。如果皇帝自己不尽责,那四个廷尉平也很可能蜕变成贪腐分子。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司法公平,还是得靠制度,特别是要从制度设计上来限制皇权,别说刘病已,任哪个皇帝也不可能对自家下这种狠手,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后代,不要太浑。

此外,一项政策是否可行,是与其历史环境紧密联系的。有时候,貌似很科学、很公平的政策,一旦实行,可能就是灾难。比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当然是最高的境界,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没有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民道德素质高度文明做条件,这样的政策是根本无法实施的。刘病已的务实,还体现在他对政策与现实条件相匹配的把控上。前61年,谏大夫(议论官)王吉建议废除任子令。“任子令”是什么东东?西汉政府规定,两千石以上的高官,任职满三年,就可以在亲兄弟或儿子中,保荐一个人为郎(宫廷禁卫官)。王吉认为,这种裙带关系的陋政应当废除。在我们看来,王吉的确很有道理,刘病已可能也觉得王吉的建议不错,所以并没有指责王吉,但是,他并没有废除任子令。为什么?西汉政权靠的是谁?或曰,民为重、君为轻,帝王靠的是人民。话说得是没错啦,但帝王不可能亲自跟老百姓打交道吧?帝王所仰仗的,还是忠于他的官僚集团。这支队伍散了,才是真完了;这支队伍不散,就基本上没事儿。所以,任子令本身就是官僚长期置身于官僚集团的福利,当然不能废除。另外,汉朝时还没有发明科举制,官员都是推荐上来的,即使废除了任子令,该推荐的人还是会以某种形式被推荐上来。因此,我说刘病已务实,是真的

务得很实

然而,只要是人,就逃不出——

人性固有的弱点

刘病已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宫殿、车马、衣服,这些东西,都很豪华奢侈。有大臣上书,劝刘病已要艰苦朴素,刘病已乐了,心说,这真是个迂腐的家伙。

酱香通鉴|汉宣帝一不小心透露出秘不外宣的帝王术

【朕要到天上去看看!】

手中有至高的权力,后宫是如云的美女,餐桌上珍馐美馔,身边是马屁帮闲,物质生活已到极致,人就要寻求终极意义了,哈,长生修仙!这一点上,刘病已跟他曾祖父汉武帝有点像,不过,没有刘彻那么痴迷。

那个擅长给媳妇儿画眉毛的京兆尹张敞上书,劝刘病已多研究帝王之术,少迷信方士神汉。刘病已求了半天仙,半根仙毛也没求到,就采纳张敞的建议,把方士神汉们都解散了。

刘病已只活了四十三岁,我想,可能与求仙吃药有关,而求仙吃药又往往与房事有关。帝王寿命大多不长,恐与这两者都有关。

留下了太监专权的祸根

汉朝重用太监,是武帝刘彻开的头儿。刘彻的后宫据说达到数千人(估计有点夸张),他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就是带着一群老婆喝酒游戏,估计经常会有非常香艳的场面,外臣见到,于面子上不大好看,于是,刘彻大量起用太监。时间长了,这些太监不但料理皇帝的生活,也逐渐参与到公务之中。

酱香通鉴|汉宣帝一不小心透露出秘不外宣的帝王术

【太监真招人喜欢啊!】

到了刘病已时期,他也觉得太监们不错,这帮家伙没有家人,二十四小时守在边上,聪明听话,随叫随到,好使唤。但是,武、宣二帝,都是既有魄力也很精明的人,在他们面前,太监们基本上不敢胡来,也就不会导致太监专权的情况。然而,刘病已去世后,重用太监的传统没有变,而他的儿子刘奭搞不掂啊,终于培养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中书令石显。为后世有理想的太监们树立了一个非常诱人的榜样。事实上,太监,由于与皇帝关系很紧密,如果不用相关制度加以硬性限制,非常容易专权,明朝,是太监们的天堂。

衣赐履说:刘病已朝,既重用外戚,也重用太监,但是他个人掌控能力强,所以外戚和太监能够富贵却不能专权。刘病已早已看出太子刘奭不是当皇帝的料子,但终究没有更换太子,之后,元帝刘奭,太监专权,成帝刘骜,外戚专权,终于冒出一个王莽,将大汉朝拦腰斩断。

这一点,防无可防,因为,世袭制,决定了后代既可能是文景武宣,也可能是胡亥杨广;辅臣们既可能是周公霍光,也可能是王莽曹操。世袭制的一个必然逻辑就是,皇权更迭,迟早会传位给一个混球,断送自家江山。想要一世、二世乃至万世,真的是一个千秋大梦。

昭宣中兴就到这里,后面讲元、成、哀、平——西汉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