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罷官,李鴻章能鹹魚翻身,翁同龢為何卻被連根拔起?

用戶69001851



李鴻章能翻身是因為李鴻章的老闆慈禧太后贏了,而翁同龢被連根拔起,只是因為他的學生輸了。


成王敗寇,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對李鴻章的認識不能機械,李鴻章在中國歷史舞臺幾十年,不可能,也不是“始終如一”的,李鴻章也是在不斷變化的。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李鴻章的職業生涯分為兩段,以“甲申易樞”為分界線。


“甲申易樞”以前,李鴻章和他老師曾國藩一樣,恪守漢臣本分,絕不參與清廷中央滿人權貴之間的鬥爭;要知道他老師曾國藩當年可是受肅順百般優待,但是就是一封私人感謝的信件都沒給肅順寫過,結果辛酉政變後抄肅順的家,絕大多數疆臣都和肅順有私下親密通信,唯獨曾國藩沒有。


李鴻章早期在這一點上學他老師學的很好,反正他效忠中央,恭親王也好,兩宮太后也好,他都聽命而行。


“甲申易樞”成了李鴻章職業生涯轉折點。


從“甲申易樞”之後,他逐漸從一個“社稷臣”變成了“後黨”。


當然客觀原因是慈禧通過“甲申易樞”把恭親王勢力一掃而空,加之慈安去世,禮親王和醇親王不過是慈禧傀儡,從此清朝朝堂上慈禧大權獨攬,李鴻章既然“拼命做官”,那也就只能聽慈禧的。


還有一點就是皇帝年幼,還沒有親政,李鴻章就算想做“帝黨”也做不了。更何況李鴻章和翁同龢還有私人恩怨。


“甲申易樞”後的李鴻章,用他女婿張佩綸的說法徹底變成了以保自己功名利祿為先的昏聵官僚,“合肥(李鴻章綽號)素仁厚,止以喜用小人之有才者,晚年為貪詐所使,七顛八倒,一誤再誤。”


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所創辦的北洋海軍以及淮軍幾乎被一掃而空,李鴻章更要依靠慈禧太后以自保了。所以我們看到甲午戰爭後被革除一切職務,僅有“總理衙門行走”差使的李鴻章悍然插手中德膠州灣事件,不惜越俎代庖(光緒帝派自己老師翁同龢與自己寵臣張蔭桓處理,張蔭桓擔任過駐美公使,通曉英文)擅自聯繫俄國,表面上看是“聯俄製德”,實際上是企圖達成中俄聯盟,李鴻章自己順便也借中俄聯盟以固寵。



為此李鴻章不惜嚴重損害中國利益,被沙俄玩弄於鼓掌之間。


當然,李鴻章所作所為也引起了光緒帝以及翁同龢、張蔭桓等帝黨的切齒痛恨。所以在“戊戌變法”時光緒帝曾下旨罷免李鴻章“總理衙門行走”差使,準備把李鴻章徹底趕出朝堂,而李鴻章也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大肆宣揚光緒帝寵臣,戊戌變法幕後操盤手張蔭桓“想殺他”(日本公使回憶)


假設戊戌變法光緒帝和帝黨,包括康有為的謀劃成功了,那麼李鴻章最好的結局可能也就是革職為民,永不敘用,稍微糟糕點,發配充軍也不是不可能的;然而李鴻章的後臺老闆慈禧贏了,自然李鴻章能“鹹魚翻身”。


至於翁同龢,雖然翁同龢在戊戌變法前就覺得局勢太詭異,利用自己學生的性格弱點,故意激怒光緒帝把自己“免職回鄉”,但是大家請注意,清朝官場規矩,凡是革職、免職官員,只要有人保舉通過,就可以立刻官復原職,所以翁同龢雖然被免職,但是他可沒回鄉,而是到他擔任江西布政使侄子家居住。



為什麼翁同龢要住他侄子家?是因為他侄子是江西布政使,可以最快速度收到朝廷消息,他還做著“變法成功摘桃子”的美夢。


如果戊戌變法光緒帝贏了,張蔭桓是捐班,康有為官太小,光緒帝還真只能重新啟用翁同龢。


不過很可惜,光緒帝輸了,那翁同龢作為帝師,作為NO.1的帝黨,自然是被連根拔起咯。


蘭臺


李鴻章和翁同龢,是清末政治大舞臺上的一對老冤家,二人政治生涯中,都曾經歷過被褫奪職務的遭遇,之所以之後李鴻章可以捲土重來,而翁同龢卻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主要原因在於兩點。

首先是二人被革職的緣由,以及所受的革職處分不同。

李鴻章被革職的事件,發生於1894年11月,原因是甲午戰局潰敗,作為主管北洋軍務的大臣,李鴻章必須要拉出來打板子。不過因為清王朝中央也明白,當時在前敵作戰仍然需要李鴻章統御北洋前敵軍隊拼命,所以當時對李鴻章的處理其實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具體給李鴻章的處分是“革職留任,摘去頂戴”,即官職免了,但是所主管的工作仍要負責繼續去做,其實是“以觀後效”的意思。隨後不久,因為甲午戰局惡化,清王朝中央決定向日本求和,選定李鴻章為講和大臣,旋即把李鴻章之前所受的處分一股腦全部勾銷,李鴻章就此重新翻身。在辦理完馬關議和後,因為講和有功,李鴻章後來又被任命入閣辦事,最後官至督辦政務大臣,署總理外務部。

(李鴻章的特點是務實,勇於任事。喜歡抓實際工作,水平高不高暫且不說,但是敢於擔責任,慈禧太后可不就喜歡這樣的能臣)

而翁同龢被革職的事情則比較嚴重,發生於1898年6月15日,緣由非常簡單,即不合君心,不對皇帝的胃口,而且和皇帝辯論時,居然流露出狂悖情狀。對翁同龢的處分也比李鴻章嚴厲得多,當初李鴻章的處理是“革職留任”,雖然革職了,但是留了個“留任”作為臺階。而對翁同龢的處理決定,則是“開缺回籍”,即開除回老家,這其實宣告了翁同龢政治生命的完結,沒有絲毫的餘地。

其次,則關係到二人的政治站隊的問題。

中國古諺雲,朝中無人莫作官,在封建時代,要當好官員,必須要有堅實的靠山背景。對於李鴻章、翁同龢這類清王朝的高官來說,位置穩不穩,一方面依靠政績和能力,而更多要依靠政治站隊和總後臺硬不硬。

(翁同龢最大的悲劇,是被自己忠心跟隨的皇帝一腳踹開。當光緒已有自己的政治主見時,翁同龢還擺出一副帝師的老架子去教導皇帝,皇帝不罵他狂悖才怪)

眾所周知,李鴻章和翁同龢,一屬後黨,一屬帝黨,即分別站隊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一邊。帝黨、後黨在甲午戰爭之後的爭鬥日趨表面化,乃至有水火不容之勢。

作為王朝大政治環境下的官員,李鴻章、翁同龢能否站得住腳,首先要看自己能否得到後臺大靠山的力挺。甲午戰爭中,李鴻章儘管被革職留任,但是慈禧太后對其仍極為看重依賴,到了甲午戰後,依然被慈禧太后視作柱國依靠,所以其政治人生善始善終。

而翁同龢就不一樣,有自我找死的成份在內,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帝師,早在光緒帝幼年,翁同龢就開始教導這位皇帝學生,據說二人有深厚的師生感情,光緒帝的三觀也很大程度上受了翁同龢的影響。此後,翁同龢對於光緒帝是力挺的態度,極力擁戴、維護君權。但要命的是,到了1898年,光緒帝對翁同龢的那套政治理念漸漸有厭煩的態度,而光緒對梁啟超等新銳激進的維新變法思想感了興趣。本就有失勢趨勢的翁同龢不自知,在這種環境下,每每在皇帝面前對維新變法思想表示出不贊成,最終把自己的總後臺給惹惱了,被光緒皇帝下令開缺回籍。

翁同龢自己失去了政治靠山,被自己忠心跟隨的光緒帝一腳踹飛,本就是非常悽慘的事情。又加上隨後不久,百日維新失敗,光緒帝被慈禧太后摁倒,帝黨稀里嘩啦大崩塌。此時,就算光緒帝良心發現,想要重新破格啟用自己的老師,也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性了。


海研會


同樣是罷官,李鴻章能東山再起,翁同龢一蹶不振的原因就是一句話:“李中堂有真本領,翁司農是假正經”。

世人常說“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

李鴻章原為湘軍幕府賓客,出身並不高貴,但是通過洋務運動的努力,在反對聲中幹了許多實事,成為國家的棟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步,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朝中事務,李鴻章僅僅是文華殿大學士,由於常年在外封疆,並不影響中央決策。但是他以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第一封疆大吏。

翁同龢以文獲得帝寵愛,是一個賣弄嘴皮子的秀才,空談誤國。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


伊洛河畔看春秋


咱們先說說李鴻章和翁同龢被免官這兩件事。

李鴻章被罷官,是因為他代表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此事在國內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李鴻章也因為此事被罷官免職。

但是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時,李鴻章再次被委以“全權大臣”,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已經是當時中國最位高權重之人。

再看翁同龢的宦海沉浮。

翁同龢作為同治河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也曾在朝中擔任重臣,尤其是光緒年間曾升任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等職。

在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之後,翁同龢被革職,永不敘用,直到1904年病逝,再未獲得任用。

李鴻章與翁同龢關係不好已經不是秘密,因為翁同龢在擔任戶部尚書時期長期拖欠北洋水師經費,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翁同龢也有逃不開的責任,但是最終的鍋全讓李鴻章來背。

從表面上看,李鴻章和翁同龢雖然都是當朝重臣,但是若論實力,翁同龢與李鴻章差的太遠。

李鴻章能在朝中立足,除了擁有北洋水師軍權之外,還有多年洋務運動積累的資本,以及周旋於洋人之間的本事。

甲午一戰,李鴻章親手組建的北洋水師雖然全軍覆沒,但是他苦心經營的洋務工業還是大清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洋人看中他。

李鴻章當年之所以被革職,主要是清政府為了轉移注意力,找了替罪羊,李鴻章赴日談判之前已經得到了朝廷的授權,對於割地賠款全權處理。而且當年除了李鴻章,其他人未必能做的更好。這些在老佛爺心裡都很明白。

和李鴻章相比,憑藉帝師而獲得重用的翁同龢除了會玩弄權術,書法不錯以外,別無他長,而光緒皇帝倒臺後,翁同龢也就失去了自足的資本。


一點點歷史


說起來,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李鴻章是慈禧的人,是後黨;翁同龢是光緒的人,是帝黨。晚清時期,所謂帝后兩黨相爭,而實際上自始至終,軍國大權一直牢牢把握在慈禧一人手裡。既然如此,翁李二人命運截然不同,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

我們先看李鴻章。李鴻章被罷官,是因為甲午戰爭中,其麾下的淮軍和北洋水師在陸海戰場雙雙潰敗,隨後又前赴日本和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人們不會記得,李鴻章在簽約時捱了一槍,險些喪命,讓日本要求的賠款金額少了一億兩白銀。大家只知道,李鴻章練水師練了那麼多年,花費了許多經費,到戰場上卻不堪一擊。最讓人不可接受的,是堂堂大“天朝”居然輸給了小小的日本。因此,李鴻章遭遇到了鋪天蓋地的毀謗,有人甚至建議誅殺李鴻章,與日本對抗到底(比如湖南巡撫陳寶箴的公子陳三立)。

就在這種情況下,慈禧還是硬把李鴻章保了下來,只是革職,已經算是很好的結局了。不久後,李鴻章被任命為全權大使出訪俄國,回國後入閣辦事。戊戌政變後,外放為兩廣總督。庚子拳變中,任命為全權議和大臣北上與聯軍和談,簽訂《辛丑條約》後病歿。

抱對了大腿,一生寵眷不衰。

二、

而翁同龢,我認為更像是在光緒對慈禧的政治妥協中,成為了犧牲品。

首先,翁同龢是光緒的授業恩師,光緒可以說是翁同龢從小帶大的,他對這位老師的感情非常深厚。翁同龢被革職,是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之前。革職的上諭,是這樣寫的: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清朝皇帝有尊師重道的傳統,這像是一個學生應該對老師說的話嗎?不像。

而且如果翁同龢“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為何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這個時候拿出來,作為將其革職的罪名?

其中很大的可能,是慈禧和光緒私下達成了協議,慈禧放權給光緒變法,但前提是罷免翁同龢。慈禧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防止帝黨權力過大,因此先折其一翼。而光緒急於推進改革,因此把自己的老師當成了犧牲品。

三、

戊戌變法失敗後,已經被革職的翁同龢,還遭到了慈禧的清算。“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這個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對翁同龢來說實在是很殘酷的處罰。大清曾經的堂堂相國,快70歲的老人,還天天要到縣衙裡報到,著實淒涼。後來翁同龢病歿家中,慈禧竟下令不給他加諡號,可以說是對翁同龢生前死後的連番羞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