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何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大话民国


张之洞不愿奉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担心义和团南下,霍乱东南各省。另一个是担心列强加兵东南,战火烧至东南各省。

除了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其他东南封疆大吏都是类似的想法。比如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邮电大臣盛宣怀等等。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南方督抚接到勤王的诏书,是在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向列强宣战以后,列强尚未攻占北京以前。因此张之洞等人有一个秘密的提议,说如果洋人打进北京城,光绪慈禧遇难,则他们推举李鸿章为总统,跟洋人交涉,处理混乱局面。对各省发出勤王诏书的负责人是刚毅,张之洞以刚毅“矫照”——也就是假传圣旨——的名义,拒绝奉诏勤王。

当时首先提出不奉诏的好像是两广总督李鸿章,他告诉东南其他督抚和朝廷,“两粤”不奉诏。其他各省督抚随即也发表了不奉诏的电告。此时李鸿章被满清宗室里的载漪,刚毅,荣禄等人挤出中枢,只能在两广做个封疆大吏。

那么义和团在北方干了什么让东南的督抚们如此担心?

首先就是灭洋教,具体的表现,一开始是攻击教堂,杀教民,烧教民的房屋。义和团初始兴起于山东,后来蔓延到直隶,也就是河北,做的事大概还是那几样。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他们尊崇的神祇是“鸿钧老祖,梨山圣母”。

一开始,虽然义和团渗透进了北京城,但是由于山东直隶都在镇压清剿,所以北京城里的义和团并不成规模。所做的也只是前面几样,小范围地攻击教民,教堂,外国使馆。

但是,由于载漪和刚毅等人想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所以这帮人建议慈禧太后也加以利用。这时候由于义和团在北京已经有了攻击教民和各国使馆的行为,各国已经陆续准备派兵去使馆保护。在不断地拉扯中,好像还有外国使节被拳民杀死的事件。

于是慈禧太后连开了两次御前会议,清朝中枢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以后,慈禧太后决定也利用义和团。因此,义和团大批涌进北京城。

在义和团大批涌入北京的过程中,他们的攻击范围不再仅限于教民和使馆,他们认为洋人的东西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沿途开始攻击铁路,电线,二毛子。据清人记载,涌进北京城的义和团达几万人,他们到了北京以后,破坏行动突然增大许多。

包括刺杀在京洋人,连片焚毁教民居住区,无论老幼的教民都杀光,焚毁各处教堂,由于拳民没有官府的限制,甚至伤及无数无辜。例如,由于他们焚烧教民居住区,导致一场大火把当时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正阳门外商场也给燃着了,据估计,当时被义和团烧毁的民房达四千多家。大火三日不灭。而期间死伤人数据说也达到十多万人。所谓教民,大部分还是中国人。

慈禧太后甚至把成规模的各股义和团编入刚毅领导的神机营,号称神机虎神营。例如董福祥的甘军。载漪刚毅等人还唆使拳民攻击洋人使馆。

面对义和团如此的破坏力,洋人们开始逐渐往北京城各使馆增兵。一开始是各国管各国的。后来他们发现,慈禧太后领导下的清廷根本无法控制北京城的局面,于是洋人们就合起伙来了,他们要求慈禧太后赶紧控制局面。

当时甚至有流言说,如果慈禧太后不控制局面,保护各国使馆和教民,即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洋人就转而支持光绪帝,让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帝。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先跟列强绝交,后向列强宣战。后来有史学家分析慈禧太后的宣战行为,有的人认为,因为慈禧太后在压力下,惊慌失措,从一个政治家变回了一个女人,所以才有这种疯狂的举动。而有的人认为,慈禧太后此举是想利用义和团要挟洋人,特别是让洋人答应不让她归政光绪帝,让洋人不要支持光绪帝。

无论怎样,东南各省督抚对于慈禧太后的宣战,都是非常震惊的,而慈禧太后不能惩治义和团,反而助长其焰势,更令东南各省担心义和团南下以后会破坏南方的稳定。

而且,在慈禧宣战以后,列强不但缔结八国联军从天津进攻北京,而且还试探性地想增兵南方,从而扩大他们在中国的利益。比如英国就通告美国,想从吴淞口进军上海,然后攻打江阴炮台,江南造船厂,和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

南方督抚一方面要面对义和团南下的威胁,另一方面要面对列强把战火燃烧到江南的威胁,于是才提出“东南互保”,既要劝阻洋人对南方用兵,又要劝阻慈禧太后的疯狂宣战。

所以才有了张之洞的“坐拥东南,恕不奉诏”。当时东南各省跟洋人商量,他们会上疏劝阻慈禧太后不要跟洋人打仗,私下里当然也整军备战,防止洋人突然袭击。

而且东南各省的督抚还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就算他们愿意勤王,时间上也来不及,所以何必劳师动众带兵北上呢?说不定勤王的兵马还没过长江,京城就沦陷于洋人之手了。


西堤君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逃亡西安,各地勤王的军队也做鸟兽散,当然打得最猛的不是义和团而是清军的各部,聂士成战死,他在前方打仗时后方的义和团把他一家都给屠了 ,董福祥的甘军打得很猛以至于联军在条约里说要杀了董福祥,但是你要看这场战争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慈禧以光绪的名义颁布宣战诏书但是东南并未卷入这场战争,当时由于很多明事理的大臣知道慈禧发疯了 ,这么打国家是要完蛋的 ,李鸿章直接说是伪诏,于是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保护了富庶的江南地区没有再次遭到战争的摧残。最后清廷也默许了这一事件没再追究。

但是李中堂却死在了签订辛丑条约的事上,一个七旬老翁顶着万世骂名。





梦泪孤舟


慈禧:我向11国宣战了,你们,赶紧来给哀家护驾!

张之洞:爱找谁找谁去,我老张不爱搭理你......

张之洞是一个牛人,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且不管腐朽的晚清到底有没有真的中兴,张之洞可是实打实地发展起了一批利国利民的实业,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他是一个晚清重臣,是一个官僚,也是一个实业家。

但是,这个晚清重臣,曾经在慈禧落难的时候,却做了一件近乎“落井下石”的事,不知道当时慈禧气得有没有怒骂一声“狗奴才”。

20世纪末,一场来自山东的“拳乱”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蔓延到了直隶,威胁到了在华洋人的利益,洋人于是向清廷施压,要求镇压“拳乱”以保护他们的利益,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慈禧老祸爷竟然脑筋发热地向他们宣战了!对于一向恐惧和讨好洋人的慈禧为何突然向洋人宣战,一个原因是洋人曾经阻止她废了光绪帝,让她的权威受到了威胁;一个是她以为凭借“刀枪不入”的拳匪真可以给洋人一个教训。

洋人更不是吃素的,慈禧不肯打拳匪,他们便自己组织军队去打,打完了拳匪还要连你这个给脸不要脸的老祸爷一起打!洋人临时组织起来的一支只有16000余人的“乌合之众”,从天津出发,劈里啪啦地打到了北京,攻占了北京,慈禧老祸爷吓得老脸发黑地架着光绪跑去了西安。

实际上,在慈禧向11国宣战后,她已经将宣战诏书发到了地方,我向11国宣战了,你们这些狗奴才速速带兵来勤王,不,是勤后!收到诏书后的地方督抚看了,面面相觑,老祸爷你怕是疯了,洋人不是什么好货,拳匪也不是好货,你想驱狼逐虎,最后怕是只能连累百姓呀!说实话,如果只是连累百姓的话,他们倒不是很在意,关键是很可能会让他们自己遭殃。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的牵头下,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加入此列,越过清廷中枢直接与洋人各国驻沪领事馆,商议达成《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史称“东南互保”。

李鸿章当时给慈禧回了一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我认为李鸿章当时之所以会这么回复慈禧,很可能是因为他远在广东,受到了张之洞等人的裹挟甚至是威胁,所以后来才会拖着病体急匆匆北上议和、签约,辛辛苦苦给慈禧擦屁股,最后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张之洞给慈禧的回复更狠,李鸿章起码还掩饰说是“矫诏”,老张狂妄地回了一句:“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老张的话,彷佛是一巴掌一巴掌地扇在了慈禧的老脸上。

那么,张之洞作为清政府的奴才,为什么会说、敢说“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此外,张之洞当时身为湖广总督,又联合起了一群东南督抚,说是“坐拥东南”也不算太过分,他们这群督抚联合起来以后,也确实有和清廷抗衡的实力。此外,他们对拳匪并没有好感,甚至极力主张镇压拳匪,但是慈禧对此却态度暧昧,后来更是借助拳匪对抗洋人,将拳匪摆在了和他们同等的位置上,你说可气不可气?既然你觉得拳匪能帮你,你找他们去。

同时,当时的封疆大吏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哪个没有兴办实业?哪个没有赚得盆满钵满?李鸿章1873年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到了国民政府时期仍然是抢手货,蒋介也想方设法将它弄到手,由此便可知当时的实业有多赚钱了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在近代中国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你老祸爷突然要和洋人开展,我们的这些实业怎么办?再说了,你能打得过洋人吗?既然打不过,不如保存实力,埋头发展。

张之洞或许是忠于清朝的,但是未见得对慈禧有多么的尊敬和忠诚,至少绝不会像李鸿章那样卑躬屈膝地慈禧鞍前马后。张之洞作为当时的清流,恐怕更想看到的是光绪皇帝能够真正的亲政,而不是一个老妇人牝鸡司晨。

近在山东的袁世凯也没有去救援慈禧,依我看来,他很可能是在试探清政府和慈禧的底线,试探清廷到底还有多少实力。

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件可笑、更可悲的事,老百姓眼睁睁看着洋人击溃了清军,却无动于衷地作壁上观,甚至给洋人打起了下手,连清廷的官员都弄了个“东南互保”,冷眼旁观洋人攻打清廷,又怎能去怪百姓们隔岸观火?

清朝如此失人心,焉能不亡?


吾与吾国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不止湖广总督张之洞,应该是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三大总督联名“东南互保”。

为什么在国难当头的紧要关头三大总督会不同清朝中央政府的调动呢?

这要从太平天国说起。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会有疑问,八国联军怎么和太平天国扯得上关系?

当然扯得上关系。

清廷平息吴三桂叛乱靠的是绿营兵,可是到了清朝中晚期,绿营兵不堪一战,被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湘军乘势而起,成了大清王朝的主要武装力量。

对于以满族为主体的清廷而言,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清廷最主要,最危险的敌人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了。

再后来,李鸿章的淮军成了清廷势力最雄厚的武装力量,特别是那北洋水师,更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可是要除掉北洋军也不是一见容易的事,一着不慎,恐怕立时祸起萧墙。

所以,慈禧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削弱,几十年不给被北洋水师拨款,不给北洋添加一艘舰船,甚至连维护的费用都不想给。

当甲午战起的时候,慈禧终于看到了一劳永逸的除掉心腹大患的机会。

其实整个甲午战争不是清廷和日本之间的战争,而是李鸿章和日本之间的战争。

战败也就成了定局。

李鸿章拥兵自重的本钱全部付诸流水了。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几乎是同时兴起的,甲午战败也就意味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西方列强一看,偌大的清廷连个小小日本都干不过,那还不瓜分了他!

于是,八国联军就开始瓜分中国的浪潮。

(八国联军最多是总兵力十二万八千余人,实际参战兵力约三四万人。如果全国上下,齐心抵抗,这伙强盗是进不了北京城的!)

而在这个时候,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三大总督同时按兵不动,这是偶然的吗?绝对不是,他们就是想借西方列强的手教训慈禧,如果清廷就此灭亡,那就更好了。

清廷从中央到地方,各存私心,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怎么能够不灭亡?


洞察旧机


坐拥东南不奉召的不仅有张之洞,还有包括李鸿章、刘坤一、袁世凯、盛宣怀等晚清各大名臣。这个事在对晚清的振动非常大,此即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东南互保”事件。

在东南互保中,张之洞虽然是最初的谋划者之一,但是主心骨还是身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东南互保的区域,主要涵盖了南方,区域内集中了晚清最雄厚的产业基础、最强大的实力武装、最优秀的名臣良将,以及最丰富的资源。

甲午战争中,清朝不败而败,泱泱大国居然败于东洋小国之手,清皇室的权威性大幅度下降。清朝上下,尤其以汉臣为主,开始了大范围的反思,对清室统治的支持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动摇。

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奉命出使欧美八国,又见证了欧美列强的强大,对李鸿章震撼极大,清朝的国力相对列强,真的到了无力回天的局面。

因此,当庚子之乱中,慈禧太后要同各国开启战端,让中华处于极端危险之中的时候。张之洞等汉臣于是团结起来,拒不奉清朝诏令,拒绝同八国联军交战,而保持东南的半壁中立。

东南互保以后,清王朝差不多已经名存实亡,对各地的管控已经不能有效进行。因此,为了维护飘摇欲坠的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结与国之欢心 ”,送走八国联军以后,居然不得已而堂而皇之地对张之洞等人的“中立”进行了表彰,这种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由于东南互保的存在,清朝的绝大部分国力并未参与到与八国联军的对抗中,更并未因此受损。这也是八国联军在攻陷北京,抵达山西以后,依然对清朝深深忌惮而不能再有更大的动作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过,东南互保也为此后的军阀割据埋下了祸端。是非功过,实难评说。


苏绽


“这老寡妇我们要吓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张之洞接到慈禧对十一国的宣战诏书后如是说。就把原来很客气的:臣罪侍东南,不敢奉诏。改成了文中所说的。

李鸿章: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在见到诏书的时候,对英国公使如是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意思就是说:这是假命令,是义和团挟持了太后发的。正是这八个字,在后来的谈判中起到了逆天的作用。

荣禄:不必重视北京的谕旨

荣禄,荣禄是满族人;也是唯一一个到地方上锻炼国的满族官员,相比于哪些一直生长在京城的王爷们,荣禄更懂得时局是什么——首先是自己理亏,对十一国宣战前;义和团在北京肆意妄为,随意杀外国人;其次宣战就是攻打使馆。所以荣禄把主要希望寄托在了地方杜甫身上,他在宣战决定刚做出来,就

私告李鸿章说: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这一态度,使得各国公使极其关注,他们认为:荣禄正企图同汉族总督们合作,并反对端王

刘坤一:慈禧的政府完了

从北京回来后,刘坤一对英国驻南京领事孙德雅说: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她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帝国的秩序了。对于主战派的扩大,刘坤一十分的沮丧,

三大总督——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有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他们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被成为东南互保。同时,北京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京城驻兵接到炮轰使馆的诏书后,荣禄派人在大炮的标尺上做了手脚,使得炮弹并未落到使馆;同时抓到了一个逃出来的洋人,荣禄派人送去了一车蔬菜一车水一车粮食。这是这些救了慈禧太后一命,保住了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地区,救了晚清时代的中国一命……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清流的嘴炮不如龌龊的能吏。

那么这些人真的是卖国贼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不是清廉的人,但是他们是能吏,他们不会满嘴仁义道德,但是他们能让国家安定……

东南互保中商议,如果北京发生不测,导致皇帝太后挂了,那么就由李鸿章出任大总统,主持大局。另外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当时主战派是满族贵族(除了荣禄少部分人);而东南互保的总督们都是汉人。

两广总督李鸿章接见十一国公使的时候,直接说:此乱命也。东南互保的总督们称这是被义和团胁迫下的诏书,是乱命,是矫诏,是假命令。在慈禧宣战之前,张之洞、李鸿章、刘坤一就上了奏折,请求不能对十一国宣战,尤其是同时宣战。在此之前的慈禧太后已经被端王等人冲昏了头脑,

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有神功护体,杀尽洋人的鬼话;在被裕禄等人忽悠说洋人要杀慈禧后。慈禧宣布向十一国同时宣战。

义和团起源于山东,开始练拳,又叫义和拳;后来发展到了教派;号称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有神功护体,刀枪不入。义和团在山东攻击教堂,喊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出发点很好,但是方法却十分错误);到处威胁老百姓,凡是家里搜出来跟”洋“有关的,包括洋布、洋钉、洋火、洋油……,一家老小都会被杀。山东巡抚袁世凯到任之后,宴请义和拳大师兄们,问:师兄们真的刀枪不入吗?义和拳大师兄们说:当然。于是袁世凯拉到后花园,大师兄们站一排,表演刀枪不入,让袁世凯的士兵用枪射击;一顿枪声之后,大师兄们全部倒地挂了。

义和拳在山东呆不下去了,于是大师兄曹福田、张德成就跑到了直隶,被裕禄看中。随后呈报给慈禧太后说义和团扶清灭洋,刀枪不入。随后慈禧下诏义和团进京,结果有十万义和拳涌入京城,慈禧秘密会见义和团,支持义和团。义和团在北京烧杀抢掠、到处设坛,烧毁商家无数;随后发生了虐杀外国教士的事情。

而后,各国公使向慈禧政府抗议,要求惩办凶手。但是慈禧太后已经被端王主战势力冲昏了头,在主战派说洋人要杀老佛爷后,慈禧下令对十一国宣战,结果就是攻打外国领事馆,神功护体的义和团们被洋枪打的血流如注,死伤无数。

而后,十一国组成八国联军,一路攻击向北京行进;很快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山西,被称为庚子国难。

从一开始,东南五省的总督们,尤其是两广总督李鸿章就力劝慈禧太后镇压义和团,但是慈禧没听,随后逃出去的慈禧消失了十五个月,出来发声让李鸿章北上谈判……

八国联军侵华确实是国耻,义和团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不受洋人的欺凌,可是开错了药方,跳大神的方式不能治病,同样也不能给国家带来希望;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为我们自己祖国富强去努力。


嘟嘟读读



因为这是假的!假的!假的!


张之洞从来没有说过“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这句话!在《张之洞全集》里找不到这一句话!


这一则记载最早出现在近代诗人、印度学专家徐梵澄《蓬屋诗存》里,是其中一则故事:


“义和团起事,张南皮反对之。时卧榻上吸鸦片,听幕友读所办奏折稿,有云:‘臣待罪东南,不敢奉诏。’南皮奋然掷烟枪而起曰:‘这老寡妇要骇她一下!改: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则其时大臣私对慈禧有此称矣。”


首先,徐梵澄是1907出生,他第一次考上大学时已经是1926年,他既不是1900年东南互保事件当时人,也不是当时人的后人,更不是历史学家,因此,他的这一则记载是非常可疑。


其次,张之洞从不吸食鸦片,尽管根据唐浩明先考证,张之洞可能服用过浸泡过鸦片水的人参,这里我们不考证唐浩明先生考证是否是历史事实,即使按照唐浩明先生的说法,张之洞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直服用泡过鸦片水的人参片,从来没有公开吸食过鸦片;更何况张之洞在晚清政坛第一次做出政绩就是在山西禁鸦片,以张之洞之“好名”,他可能公开吸食鸦片吗?



最后,张之洞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完全是靠着慈禧的亲睐,他的探花是慈禧给的,他在光绪七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从四品侍讲学士升为内阁学士,又加礼部侍郎衔,随后外放山西巡抚全靠慈禧提拔,可以说张之洞一生功业全依仗慈禧赏识。他怎么会,又怎么敢对慈禧说这种话?


我在这里奉劝读者们一句,要想真的了解历史,别看百度百科,更别看自媒体那些没有出处的文章。


我在这里顺便简单介绍一下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时候的表现。


“东南互保”的背景是什么?


是英国人威胁如果清朝长江以南的督抚要是参与到义和团运动以及北京朝廷乱政中去,那么英国就考虑向长江地区派驻军舰以及军队,事实上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同时,上海有大约2000英国士兵驻扎;而英国的威胁得到了西方列强的响应,比如法国就表示如果英国对长江动武,那么法国也将对长江一带动武。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及两广总督李鸿章一方面确实认为慈禧发布的是“乱命”,一方面也因为列强武力威胁,所以不得以搞出了“东南互保”。


即使如此,张之洞本人在宣布“东南互保”之前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他害怕“抗旨”受到慈禧的责罚;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后来就表示张之洞在发表“东南互保”前是非常害怕的,“致朝廷误会,重遭严谴,忐忑踌躇,迟迟不敢发出”。


而且如果大家可以去看《张之洞全集》,就能看到张之洞在“东南互保”前后的奏折、书信里“保安国家”、“完善疆土”、“保全两宫”等词屡见不鲜,可以证明张之洞事实上是对清廷忠心耿耿。



而在“东南互保”之后,张之洞在与列强以及各省督抚往来电文中都不停的在为慈禧开脱,比如他给当时清朝驻日公使电报中就说“……董、拳开衅本非上意,若非举动过猛,京城溃,乘舆危,畿辅各省同时大乱……”


之后张之洞在通过清朝驻英、美、日三国公使转交三国外交部的电文里也不忘为慈禧开脱“北方拳匪违旨滋事……大局恐成决裂。现在我皇太后、皇上已电召李鸿章来京,必系与各国妥商办理,免致失和……”


总之,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各种往来电文里不但丝毫没有对慈禧不恭敬,相反,他是利用一切机会为慈禧开脱,完全是一副肝脑涂地报答慈禧知遇之恩的忠臣模样。



《集体冒险:东南互保期间张之洞与朝廷的沟通》,作者:李佳佳, 《金田》2011年第7期


《张之洞在“东南互保”期间的对外交涉活动》,作者:赵海亮,《史志学刊》2003年第3期


《蓬屋诗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克罗采和春天


同时向十一个国家宣战,慈禧疯了,南方各位大佬可没有疯。

任谁都很清楚,大清国能打败十一国吗?不能,前些年才被倭奴揍了,现在还加十来个,这仗怎么打?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嘛。

南方地区不仅仅是税收重地,同时也是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努力经营的势力范围。把南方地区卷入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是李张一干人等绝不愿意的。

尤其是,当初甲午战争,完全就是李鸿章和倭寇在打,慈禧生日照过,李鸿章家底打没了,就被踹了,还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老李的事迹历历在目,张之洞等人又不比老李傻。你慈禧要作死,不要拉上我!

大家都是聪明人,老李吃了一次亏就足够了。况且明慈禧完全就是瞎折腾,如果自己手里家底被慈禧给折腾没了,那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呢。

李鸿章,张之洞一干人等虽然有自己的小算盘,但也认清了局势,拒绝参战,在客观上使得南方地区免去了无妄之灾。





马豌豆


关于这件事情,你还真的怨不了,湖光总督张之洞以及一系列当时在南方握有实权的那些大佬,这件事情的起因便是中日甲午战争。

在此之前,洋务运动各地什叶派迅速崛起,各个地方的地方大佬,可以说一时风光无此时此刻,慈禧为了保证中央权力的统一选择。打压一批人,提升一批人,这时候他选择依靠或者说靠著李鸿章这一棵大树,然后打压张之洞等一系列实权派。

但是不得不说,李鸿章这个人有能力,它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不仅替当时的满清政府稳定了朝局,而且创立的大量精锐的部队,可以说这个人是有能力的,但是中日甲午战争,慈禧把李鸿章拉出去打,让他硬着头皮打了这场他不想打的仗,最后李鸿章的军队被打光了,李鸿章的辛辛苦苦花了大半辈子组建起来的北洋舰队被直接弄死在了军港。

结果到了最后,慈禧还让李鸿章去签了那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要记住签这份条约,就意味着在历史书上面遗臭万年,结果慈禧这么做还觉得不解气,然后直接将李鸿章的淮军中间一部分,归了中央管辖,这里面比较著名的一个人物就是袁世凯,可以说李鸿章对于满清政府是表示一种极其的失望,因此,在接到慈禧命令他前去增援北京这一条任务的时候,李鸿章表示,接受命令,但是去不去看自己心情,就连李鸿章都是这样的待遇,其他的那些人当然是寒了自己那份对于满清的忠心。

由于李鸿章牵头,因此当时在南方的很多地方上的大佬一看,我操,连对其满清政府最忠心的李鸿章都这么做了,其他的人就直接法不责众吧,全都不去。

实际上,不仅仅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没有去就连慈禧特别信任的袁世凯当时坐镇的是山东啊,山东距离北京可以说是咫尺之遥,袁世凯都没去。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误区变法虽然说。戊戌变法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影响力特别小,但是对于整个满清政府的高层而言,影响力特别大,这也就造成了当时,张之洞提倡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在北方的满清政府倒台以后,希望能够推选李鸿章作为当时的满清政府的总统,来统管整个满清政府,这也就表示了当时的南方各位,地方上的大佬,对于北方满清政府会不会倒台这件事情表示完全无所谓。

再说一下,这次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件事情是有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吃树上面基本上记载是三个字,义和团,此时此刻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满清对于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整个进程表示了灰心,因此这个时候慈禧不再去相信什么机械,不再去相信什么生产力,她相信的是什么鬼和神,这个时候,义和团号称他们可以杀死洋鬼子,并且刀枪不入,慈禧一听,当然是两眼放绿光了,我不依靠你们这些大臣我依靠这批对于满清政府十分钟心的愚蠢的民众,我都可以稳固江山,我要你们何用?但是只要是现如今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义和团不可能刀枪不入,大家都是一个血肉之躯,怎么可能抵挡的了刀剑呢?

很显然,此时此刻慈禧的脑子已经开始不怎么灵光了,然后慈禧听从了义和团的意见,开始要进攻在北京城里面的各国的外交使馆,这也就有了一开始的时候,慈禧一时一个国家宣布了开战,但是真实的情况却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卫戍整个京城的精锐部队,加上义和团数万的民众花了十几天的时间,仍然没有攻下北京城里面一个小小的外交租界,在花了十几天时间没有攻下外交租借之后,八国联军就来到了北京城,时间之短,令人无语,即便是在山东的袁世凯都还没反应过来,北京的部队就这么败了。

是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和南方的一些大佬都觉得此时此刻去招惹洋人的怒火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自己的家底被打光这样的话,打下来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当时所有南方的诸位大佬都选择与洋人签订相当的和平条约,就是你们在北京城无论怎么闹腾,我们不管,你只要别到我们的地盘来闹事儿就行了。

总得来说这件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得怪在慈禧自己头上,他自己不闹腾,如果他自己好好安心治国满清还有的救,但是偏偏是她自己,一个女人家在蛋的死活闹腾来折腾去,最后把满清那点家业给败光了,让那些本来可以替满清度过这场危机的大臣们也都寒了心,最后满清灭亡只不过是板上定钉的事儿。

历史如烟,散去一地繁华,只剩下的就是断垣残壁。


漩涡鸣人yy


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虽然谋略,眼见远不及李鸿章中堂,但是好歹也官居一品,能混到这一级别的人都不简单,至少都不傻,张之洞这一类人就属于老狐狸。

张之洞等人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清末,西方列强支持光绪立宪,慈禧怕光绪夺权,开始拉拢义和团,随后向十一过列强宣战,当然这就必然会要求属下各地封疆大吏一同奉诏,对抗西方列强,这道宣战的诏书很快传到大江南北,其实得到的不只是张之洞,还有李鸿章,袁世凯等人。

然而这些为高权重的大臣得到宣战的诏书后,却都做出了一个同样的举动,这是假诏书,绝不奉行,于是也就有了之后各省大员和英美等列强达成的《东南保护约款》,为什么这些封疆大吏会有如此反应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这群人,其实是最了解清朝的,大战一旦爆发清朝必败,这个时候,谁真的奉诏,谁就是傻子。恕不奉诏等同于保存实力。大家其实都明白这一点。

另外当时的中国列强的割据势力已经形成,和这些西方国家,大家都清楚,实力实在太过悬殊,何必拼死一搏能,再说当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满清气数已尽,在这之前慈禧炮制了多少不平等条约,最后都让手下人背锅,这时何必还要奉诏惹一身骚,再说了,这些大臣也明白,如果战后,慈禧光绪挂了,那么自己就变成一方诸侯,那么这样的特殊时期保全实力才为最佳选择。

加上当时的清朝已经千疮百孔了,对地方已经渐渐失去了控制,所以才有了“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并且不是以题中张之洞为首,而是以李鸿章中堂为首提出的,事实上,之后义和团变成替罪羊,也证明了“坐拥东南,死不奉诏”的正确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