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4000的話,相當八十年代的多少錢?有何依據?

手機用戶60959784858


4000÷100=40。現在4000元也就相當八十年代時40元上下。

我八十年代是企業三級工,標準工資43.5元,這個錢在那個年代一家三口人花銷夠用的,也算工人中中等生活水平線,如果是雙職工家庭,每月兩人收入60到70塊錢,生活肯定更富足了。

那時工資低與低物價是相輔相承的。那個時候豬肉每斤才不到1元錢,麵粉3毛多1斤,粗糧更便宜。有時朋友一抉吃飯,連吃加喝少則幾塊錢、多的十幾塊錢就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那時工廠年輕人結婚不用為買婚房犯愁,到單位免費領套平房,自己花幾百塊錢就把婚事全部力妥。

錢少也能活出精采,錢多不一定沒有煩惱。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還是始終忘不了過去那種風情純真、無憂無慮的一段歲月。


千山車神


80年代到現在三十幾年間我國一直處於通貨膨脹的狀態,人民幣一直在貶值。過去我們小的時候父母一個月一兩百塊可以養活一家人,現在我們月薪幾千還不夠自己一個人生活。

近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發表了一篇權威學術研究報告,提到經過三十多年的通貨膨脹,80年代的一萬元放在今天相當於255萬。看看這三十年都經歷了什麼,我們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食、住、行、醫來分析。

首先是食,八十年代米價0.12元/斤,肉價0.95元/斤,蔬菜0.02元/斤,現在按普通家庭的消費米價5元/斤,肉價15元/斤,蔬菜3元/斤,平均價格是30年前的60倍。

其次是住,先看租房:八十年代一套100平房子每月房租為1.2元,現在每月房款至少2500元。再看買房:八十年代三線城市買一套100平的房子1000元,現在要50萬。住房成本是30年前的幾百倍,一二線城市甚至還遠遠不止。

再次是行,八十年代出門大都是走路和騎自行車,沒有花費。現在出門要公交、地鐵、打車,出門就要花錢。

最後是醫,八十年代普通病症看病花費大約是0.98,現在平均為90,看病成本是30年前的91.8倍。

綜上,相比八十年代生活成本提高了很多,工資月薪4000元就跟八十年代的25元左右。雖然相比老一輩我們這一輩人的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但是生活壓力更大了。

你覺得有道理嗎?


我是職場達人“萍行職場”,感謝你的關注,升職加薪有套路!

萍行職場


八十年代豬肉是每斤0.73元,而且沒有浮動價格,一年四季一樣,雞蛋是3分錢一隻,也是一年四季不變,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我去西安讀書,一紮啤酒是0.5元,一盤小菜是0.5元,一串羊肉串是0.5元,有的小菜只有0.3元。

現在,一斤豬肉便宜的六、七元,好的十幾元,遇到生豬養殖減少,二十多元也有。也就是說,有10倍的、20倍的、30倍的,雞蛋最高時可能達到50倍、60倍。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當然是房價。八十年代是統一分配住房,雖然面積小點,但租金也十分便宜,只有幾元錢。現在,房子是自己的了,房子面積也大了。8成以上家庭每月支付的利息,可能就相當於以前所付房租的1000倍以上。

如此一算,現在的物價應當是八十年代的4、50倍,八十年代的4000元,按照紙面價值和理論上的通貨膨脹,應當相當於現在的400元左右。但是,如果從實際購買力來說,可能還沒有這麼多。更重要的,那時看病、上學、住房都幾乎不花錢。

不過,過去由於物質不豐富,縱然有錢,也買不到多好的東西。現在產品豐富、商品琳琅滿目,產品質量也遠高於過去(食品要考慮安全性,可能就很難說了)。所以,貨幣的貶值不代表生活質量的下降、生活品質的降低。如果要說不足的話,主要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安全感沒有以前強,生活壓力比較大。尤其是生不起病、不起房、上不起學。這個,可能就需要客觀看待了。


譚浩俊


想想,現在4000塊的工資,在一線城市也就應屆生水平吧,二三線城市也是有點工作經驗了才有這麼高。大學生真的不值錢了,要是換到八十年代,怎麼也能捧個鐵飯碗啊。


表面上這個問題看起來,把4000塊換成同類物品,然後再看看這個物品在八十年代值多少錢,這樣不就好了。但是看下其他人的回答就知道了,這麼多年,人民消費是不斷改變的。這也就意味著,改變的不僅是物價,還有物資。

如果我們簡單地把4000塊錢換算成八十年代的衣食住行,傢俱、家電等等,工資4000在八十年代的價值40-400元不等。很多人都會覺得說,八十年代物價很低,東西不貴很容易滿足幸福指數高,但八十年代和2018年的時代特徵完全是兩種樣子。


八十年代正處在過渡時期,買衣服、糧食還要憑票,有錢都買不到,而且為什麼那時候鐵飯碗值錢,是真的工資高嗎,是福利補貼好啊。放任何時候,福利補貼都有固定工資無法企及的優勢,比如單位分房,節日物資等等。


但你有沒有想過就算物價水平再低,就算福利待遇再好,沒法生產出來的東西,有錢你能買得到?幸福都是對比出來的,能得到別人買不到的東西,就是一種幸福。對比一下八十年代,2018年的物質生活水平真的好得不只是一點點。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雖然貧富差距在不斷地拉大,但隨著生產、物流、消費方式的改變,消費水平卻在不斷地變得“平等”的。


不僅衣食住行的樣式在不斷的豐富,就算只有4000塊工資,只要不怕餓死(當然現代社會是餓不死人的),名牌內衣褲、運動鞋、LV包包,以前可能是有錢人的特供商品,現在想買還是能買得到的。

而且商品房市場也在不斷地變得成熟,公寓、洋房、毛坯、精裝、別墅,好吧,工資4000的朋友看看圖紙就好。但至少買車首付分期,門檻是越來越低了。很多家庭背景一般的人,努力工作一兩年,還是可以買得起的(買不起的是車位,而且就算買得起也養不起啊。)放八十年代這是沒法想象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羨慕物資貧乏的八十年代呢?因為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處處都是起跑線,處處都是財富良機。而對於2018年只有背影沒有背景的人來說,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那時候,只要努力讀到高中,早點來到大城市打拼,咬咬牙買個房,少奮鬥十年?抱歉,這還是保守估計。如果大膽一點,早點去深圳或者海南,下海經商,沒積攢起財富,積攢點人脈也成,怎麼也能沾上點改革紅利的邊。


這麼說雖然有點馬後炮,但是回首八十年代,誰不是掐斷大腿地後悔“要是當初怎麼樣怎麼樣就好了!”韓寒的電影《乘風破浪》不就是這樣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嗎?多少人在電影院暢想,要是我穿越回去,只做三件事:買房,買房,還是買房!

算了算了,洗洗睡吧,明天還要上班呢(淚目)……


小白讀財經


我82年大專畢業的,在上海參加工作,半年後轉正,工資是58元。當時還有兩個明目的副食品補貼,一個是8元,一個記不清楚了,大概是12元吧,然後還有獎金十幾元,車貼2元,加在一起每月收入90幾元吧,但肯定不超過100元。但那時的物價也很便宜,記得第一個月領工資,在中山公園對面杏花邨請客吃飯,一桌好幾個人,連菜帶酒才26元。一個月抽菸才幾元錢,跟現在一包最廉價的紅雙喜價錢差不多。交通費是買月票的,六元一個月,算因公的,單位貼4元,自己出2元,上海的公交車基本上可以隨便乘。在單位吃飯,掏10元錢,買10糧票的飯票2.7元,剩下的買菜票,省點可以在單位食堂對付一個月,還是包括早飯和午飯的。皮鞋豬皮荷蘭式的7.65元一雙,牛皮青年式的13.80元一雙,滌綸卡其布的外套也才十幾元一件。所以節省一點,一個月下來,總有30~40元的剩餘。


七蟲七花1199


工資4千相當於8O年代多少錢?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說明。8O年代的中年職工工資大約4O元/月。那時大米O.14元/斤,4O元可買大米近3OO斤。而今日上班中年職工工資大約4千元,大米2元2角/斤。4千元可買大米約18OO斤。180O是3OO的6倍。如果從大米的換算得出今日4千相當於8O年代的24O元。但從工業產品來比較如手錶8O年代的手錶也要1DO元,而今日的手錶也就1OO元,因為我上班一年多才買了塊手錶。從工業產品來比較,大部分工業產品還降價了,如汽車,摩托,電腦,手機衣物之類都降價了,工業產品大部分8O年代是質低價高,8O年代我買不到名牌自行車。而花3OO多元買了輛雜牌自行車叫,箭牌,自行車,質量很差,剎車還不是剎剛圈剎不死,第一次我朋友帶著我下坡就剎不住出問題,人車都摔了。車也變了型。那時的工業產品對我的印象大深了。綿綸襪子要3元/雙比今日還貴。從工業產品購買力來比較今日4千也相當於8O年代4千。從房價我們這裡是邊遠鄉村,8O年代房價是4O元/平,一個月工資買一平,而今日是1千元/平,4千可買4平。今日4千相當於8O年代16O元。當然問題是今日城市的房價大高了。如果用城市的房價來房算今日的4千還不如八十年代4O元。


陳早華


我的答案是八十年代40元,基本上是正確,準確的。因為八十年代工資標準沒有幾等差別:除國家高幹外,另外基本上差不多,吃供應糧的,包括機關大小幹部,現在說的公務員,教師,賣布,賣肉的食品站,供銷社,理髮的人員,工資也就28元,32元,36,38,這個樣子,那時沒有多少職稱,工種,工廠裡統統差不多,工資40元以內。剛才我說的答案,為什麼說40元正確,標準呢!就是從大學生工資得來的。八十年代大學生的工資待遇,是我國標準的工資偶像,和切入點,人人羨慕死了。人人求之而不得,因為是最高,最令人敬佩的人。只要大學生畢業,不管做什麼工作,工資就是42.5元。其他吃城市商品糧的人,包括工廠所有工人,基本上不會,多數不會超過42.5工資的。如今就比八十年代年工資翻了百倍,以次類推,現在拿8000元,就相當比八十年代翻了二百倍,我算的方法就這麼簡單。







從0做起點


我山東的,1983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工資當時是49元。現在工資1萬多,按4000比較吧。

豬肉:當年是0.73一斤,能買71斤。現在12一斤,能買333斤。

自行車:當年每輛156元,要三個多月的工資可以買一輛。現在,每月買普通自行車20輛。

電視機:80年代後期,18寸彩電1830元,需要三年多的工資才可以買到。現在,買普通40寸液晶電視,每個月差不多買兩臺。

汽車。80年代後期桑塔納一輛18萬,當時想都沒想過,要是買的話,需要30年的工資。現在,新款桑塔納7萬左右,一年半的工資夠了!


山水藍天之間


我們可以用嚴謹的考證來探討這個問題,比較基準是80年代和今天的工資。

第一,以機關單位工資標準為例。

經過1985年工資改革以後,實行結構工資,包括基礎工資、職務工資、工齡津貼和獎勵工資四個部分。資料顯示(如下圖),某縣機關科員商某,其工資在1985年7月為88.6元,1989年1月為102.1元。取個平均數的話,80年代商某的月工資水平估計大約就是80元。

歷經多次改革後,到2015年,機關的工資結構仍然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當然名稱和內容有所更改,包括:職務工資、級別工資、工作性津貼、生活性補貼。根據網上可以找到的數據,浙江省某機關副主任科員劉某,2015年7月工資單(如下圖)顯示,其應發工資為4567元。據此推理,如劉某為科員,其工資水平大約為4000元。

這樣比較的話,今天4000元工資,恰好等於80年代的80元左右。當然,其中沒有考慮住房、社保、單位其他福利等因素。

第二,以職工年薪的統計數據為例。

根據統計資料,1985年的職工年薪數據為:國有單位 1148 元,城鎮集體 1213元,其他 967元,全國 平均是1436元。

而到了2017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7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74318元,比上年增長10.0%;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5761元,比上年增長6.8%。

如果以非私營單位來比較,工資增長幅度大約是 74318/(0.5*(1148+1213))=63倍。

如果以私營單位來比較,工資增長幅度大約是 45761/967=47倍。

兩個取平均數,約55倍。4000/55=73元。

所以,今天4000元工資,大約相當於80年代的73元。與第一種比較大體接近。

當然,除了工資的同等比較,用物價比較的辦法也很有價值,畢竟實際購買力才是關鍵。


沉默的投資者


工資4000千,實際上是400萬,應該是工資4000元,相當於80年代的多少錢?

其實我們國家的80年代,是改革開放後,變化非常迅猛的年代。

1985年,我們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9.3%,此後的四年這一數據分別為6.5%、7.3%、18.8%和18%。

1986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271元,平均月工資106元。據統計,1990年全國職工的年均工資為2140元,平均月工資178元。增長了68%。

如果考慮平均工資的話,2016年北京市的平均工資是7706元,青島市的平均工資是4910元。不過這些工資都是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會比整個平均工資高一些。

而我們全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不到2200元每月。

依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6年全國平均工資數據,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7569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2833元。
所以,現在月工資是4000元的話,還趕不上2016年全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了。



那個年代,我們的社保公積金還沒有建立起來,拿到手的工資都是實的。而現在扣完社保公積金,我們拿到手可能不到3500元。

貨幣比值相當於1:20左右。

也就是說我們月工資4000元,經濟相當於過去90年的平均工資178元左右。

其實這樣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購買能力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更是不斷改善。

我的過去確實有一點兩點讓我們嚮往的地方,還是我們現今的生活總體好。生在福中要知福,千萬不要不知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