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宋朝繁体字?

一口东204521778


我国古代钻木取火,“伊昔古皇初,结绳以隆治”(篆书歌诀),结绳,实际上具备了初级形式功用的文字。

从考古学看,甲骨文是第一个完全成熟体系的文字,属于篆书类,单独的一类。

商周时代的金文,就是钟鼎文,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属于大篆。

后来考古发现的石鼓文,是记载先秦时期的事情,是处于大小篆书之间的文字,具有里程碑意义。

秦始皇统一天下,为了方便“号令天下”,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命丞相李斯整理文字,现在流传的《泰山刻石》残字拓本,就是李斯整理的字体“小篆”,这是当时制定的官方文字。

因为篆书是中锋用笔,书写较慢,秦代末年,民间出现向汉隶过度的“秦隶”书体,就是为了书写便捷,迅速,提高效率。

汉代隶书正式登台,隶书是汉代官方文字。

六朝时出现魏碑,大多使用方笔,是向楷书过度的书体,史称“北碑”。

楷书在唐代完全成熟,是具有极大文化意义的字体。

我们今天说的正楷、楷书、正书等,都是指唐代规范的楷书字体。

宋代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也出现繁荣局面,宋徽宗就是名副其实的大艺术家。不但工笔绘画功力深厚,书法上的创造也不同凡响。创造的“瘦金书”,是我国书法史上,具有特立独行风格的楷体字。

“瘦金体”到现在还有人学习,只是难度较大,容易束缚手脚,不容易变化脱出,学成功并能变化的不多。

秦桧进士出身,宋朝宰相,书法上成就很高,宋徽宗招揽他来,就是为处理公文。秦桧考虑到书写公文还是不便,参照宋徽宗瘦金书体势,琢磨出一种笔法简单、整齐划一、便于整理文书的字体,宋徽宗大为满意,要秦桧写出字范,命予以推广,这就是今天见到的“仿宋体”。

明清时期刻书,参照价值最大的,就是“宋版书”,宋朝文化繁荣,保留了大量古籍,史料价值高,刻的书籍被称为“宋版”。

我国1957年进行文字改革,推行简化汉字。在此之前,一直都是使用繁体字。楷书繁体简体的分水岭是1957年。

如果说宋朝繁体字,那应该就是秦桧创造的“仿宋体”。当时就是繁体,不存在简体,异体字是文字使用中出现的,有一定使用范围,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不是简体。

就个人浅见,将文字发展脉络大略述说下,供参考,不妥处,还望贤达人士指正。


秋空彩练1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现在发现最早汉字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周朝文字主要是铸造在铜器上的金文,周宣王时的太史籀著籀文十五篇作为字形的规范。这是对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归纳整理(应该是称为大篆)。秦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等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兼取其它各国文字之长,删繁就简,重新了汉字字形,史称小篆。秦朝人程邈擅长篆书,对其中的利弊有自己的心得,因罪入狱后在狱中创造了汉字的新写法。楷书形成于三国时期,钟繇是最早的楷书书法家。综上所述汉字最早由陶文简化为甲骨文、甲文简化为金文、金文简化为大篆、大篆简化小篆,小篆简化为隶、隶简化为楷。所以宋朝是简化字,不是繁体字(不排除楷书有极少数简化,但不是推广不能算数)。1957年我国推行简化字,才有繁简之称。宋朝不是繁体是指宋以前相对而论,今天简化字是指1957年以前相对而论,两者概念不要混淆。有错的地方,请贤者斧正。谢谢!


陈相潮人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用的是简化后的字,在建国以前,一直都是通用繁体字的,其实就是现在的楷书,在宋朝以前官方通行文字好像都是篆书,经大名鼎鼎的宰相秦桧手出来的字体。虽然秦桧人品不咋样,但字写的是真好,不得不佩服,自此之后就一直就行这样楷书,并成为官方的通行字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