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得失隨花落,一笑動千秋



無錫:得失隨花落,一笑動千秋


我在無錫,做過一個夢。

那年我10歲。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住賓館。

賓館床小,半夜我一翻身,就從床上落下。在地上,一時間有些迷惘。晚飯菜色的甜香,似乎還在口鼻間迴盪,而暗夜中透出的輪廓,又明明白白地告訴我,這不是家。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又要到哪裡去?

我大概在地上呆了10秒鐘。然後起身,滿足地躺到床上,繼續入睡。這不是家裡的擺設,也不是家裡的枕被,陌生的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刺激感。

繼續入睡後,我做了一個夢。

我夢見一個歸隱山林的骨骼清奇者,在路邊擺攤。他的眼神警惕,他的眉宇微皺。

他穿什麼衣服,他賣的是什麼?我沒有注意到。

但是,他一笑起來,很甜,很灑脫。

一、

我願意到無錫。

我的感覺,到了無錫,似乎才有真正的寧靜——

無錫話很好聽。置身這種吳語環境中,你會更樂意當一個傾聽者,而不是傾訴者。

無錫的菜很甜,無錫的糖像不要錢。吃了無錫菜,糖分刺激大腦,釋放腦肽啡。這種物質,可以讓人調節心情。

無錫的景很委婉。這種委婉,像中國書畫中的留白。無錫的空白,不需要你去理解,只需要你釋放想象力。

無錫人漂亮。無錫的小哥多是暖男,無錫的妹子公認甜美。

論休憩,論歸隱,我覺得無錫是第一流的。這種感覺,既不是成都的閒散,也不是蘇州的慵懶。

無錫最大的特色在於,她不說教,也不佈道。她沒有改變來者的任何衝動,當然,幾千年來的吳越文化,也使無錫很難被外力改變。

無錫的性格也大致是如此。

唐代有一個旅行家,叫陸羽。

陸羽旅行的目的,在於品嚐泉水。後來,他撰寫了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人稱“茶聖”。

陸羽把全國的泉水,分了座次。無錫惠山的泉水,為“天下第二泉”。廬山谷簾泉為“天下第一泉”。

雖然後人屢次質疑陸羽的判斷,認為無論如何,惠山泉不應該在谷簾泉之下。但無錫人也就笑眯眯的,接受了“天下第二泉”的稱號。他們沒有爭辯,反而把一些人看來“無法容忍”的第二,當成了景點。如今你去無錫,“天下第二泉”是一個必遊景點。這五個大字刻在石壁上,也體現著無錫的心態。

第二也很好啊。

甘於“第二”,這是無錫的歸隱,卻不是歸隱的無錫。

無錫:得失隨花落,一笑動千秋


二、

不論成敗,不論得失,無錫,都會給你留出一個空間。

一個初夏的下午,我騎著單車,穿過小巷,來到張聞天舊居。

在中共歷史上,張聞天從黨的總負責人,做到政治局委員,做到駐外大使,做到政治局候補委員,做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遵義會議前,張聞天和王稼祥,堅定站在毛澤東一邊。遵義會議上,博古做報告後,張聞天做反報告。會後,推選毛澤東為常委,從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的地位。隨後不久,張聞天接替博古,成為總負責人。

在延安,張聞天反對毛澤東娶江青。楊尚昆回憶說,張聞天給毛澤東寫了信,信上說這個人桃色新聞太多。毛澤東看了信把桌子一拍:“老子就要同她結婚,誰管得了,後天就結!”

張聞天是一個書生。

廬山會議上,彭德懷給毛主席寫信,說“有失有得”,批評“小資產階級狂熱性”。毛澤東憋了三天,雷霆震怒。會議轉向之時,張聞天依舊支持彭德懷的觀點,從此政治處境進一步惡化。

從1972年起,張聞天多次給毛澤東寫信,要求回北京治病。1974年,又寫信要求回上海養老。1975年,他又寫信要求去蘇州或無錫居住。這次終於得到了批准。

張聞天在無錫,大概待了一年不到的時間。他的這個舊居,是他一生中最後居住的地方。舊居蜷縮在居民區內。樓上樓下,5個房間,前面一個小院。作為居住,該是夠了。作為張聞天的住所,格局又小得很了。比起張聞天身後的榮光,更是一種對比。

然而,就是在這個故居里,我看到了張聞天在無錫遊玩的照片。他去了太湖,去了惠山,照片上,滿臉笑容。

我想,對張聞天來說,無錫大概是最好的歸宿了吧。

當張聞天對一切都不在意,人生所有的輝煌都已過去時,無錫接納了他,並給了他最後的關懷。

張聞天去世時,骨灰盒上寫的是“張普”,劉英的花圈上寫的是“獻給老張同志”。

無錫:得失隨花落,一笑動千秋


三、

談到無錫的歸隱文化,我們當然要提到范蠡。

范蠡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復國之後,功成身退,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攜西施泛舟歸隱。

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傳說。無錫的地名之中,有許多與范蠡有關。蠡湖、蠡橋、蠡園、罵蠡港橋。老百姓還會說一句話:“種竹養魚千倍利,感謝西施和范蠡。

我一直覺得,無錫市井,對范蠡太好。說他居廟堂之高,是軍事奇才,助主復仇;成功後,懂得急流勇退;到江湖上,又能聚散鉅額財富,號陶朱公;末了,還將西施許配給他。

這個故事真正動人的地方在於,西施並不是亡國禍水。她成了一個真正的女人。她和心愛的男人一起,告別喧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是的,這個故事,2500年來一直感動著無錫。無錫,就是用自己的胸膛,包容了一切戰火之外的人性。哪怕在民間傳說之中,也樂於給男女主角,安排一個更好的歸宿。

這是一個超越了成敗和得失的故事。

自然,我們還要說到東林書院。這是一個從廟堂到江湖的經典故事,是另一種的歸隱。

東林書院創建於北宋,而真正使它煥發出耀眼光芒的的,還是明朝東林學者顧憲成在這裡倡導“讀書、講學、愛國”!

顧憲成一生,宦海浮沉。1587年,上疏申辯時觸怒皇帝被貶。17年後,又因舉薦皇帝討厭的人,而被罷官。罷官之後,顧憲成回家,修建東林書院,宣揚“讀書愛國”的主張,聲名鵲起。隨後皇帝要重新啟用他,顧憲成婉拒。

在江南,有許多類似“退思園”那樣的園林,供歸隱的官員消磨意志、吞吐人生。但是,卻很少看到東林書院這樣的機構,在另一個層級上,發揮人的政治主張,譏諷朝政,針砭時弊,並真正做到了朝野震動、全國嚮往。

顧憲成講學時,是什麼樣的呢?“晝則書聲琅琅如也,夕則膏火輝輝如也,過者停舟歎羨,即行旅皆欲出於其途。”

不但如此,顧憲成還將無錫作為起點,不斷前往蘇州、常州、宜興等地講學。在一次次的講學中,將自己的政治主張,推廣開去。他在東林書院中撰寫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

顧憲成在皇帝的震怒中,失去了人生的舞臺。而在不經意間,他又得到了更重要的舞臺。

無錫,包容了一個傷痕累累的顧憲成。而顧憲成又在無錫,用“事事關心”的主張,強調“實學”、“實用”、“實益”,重重衝撞了傳統道德“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是的,這也是無錫。得失隨花落,無錫既提供了休憩的場所,也提供了反彈的空間。

無錫:得失隨花落,一笑動千秋


四、

無錫不僅僅是一個後花園而已。2500年來,無錫這座城市,始終煥發著很強的原創力。

前幾天,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寫一點東西。一名同事問:“你聽的是《二泉映月》?”

我一愣,因為音樂是隨機播放的。接下來,他開始不厭其煩地解釋,《二泉映月》的樂器標準是什麼,應該如何欣賞,末了還加了一句:“這個版本不是阿炳的版本,真實的版本音質比這個要差,但更滄桑,很可以一聽。”

事後我才瞭解到,這個在辦公室默默無聞,做事偶然出一點小差錯的90後大男孩,曾獲得全國吹笛子比賽第三名。

我去找了阿炳的原版來聽,發覺雖然音質差,但曲聲之間,仍能體會出皓月當空下的喜怒哀樂。

無錫:得失隨花落,一笑動千秋


如果說,007電影所體現出的,是一種“優雅的暴力”。那麼,阿炳的胡琴聲,透出的就是“溫柔的悽苦”,“寧靜的憤怒”。

阿炳是無錫人,在無錫道觀洞虛宮雷尊殿當道士。他的音樂天賦出眾,卻又放任自流瞎了雙眼。後來,他自創的二胡曲流傳出去,被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聽到,從此這一首《二泉映月》才名動天下。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到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當時參加錄音的還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無錫報發表過《樂曲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說:“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說:“《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裡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點頭同意,於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除了作品本身的質量,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二泉映月》這樣被小澤征爾稱為“要跪下來聽”的名曲,為什麼會在無錫產生,又為什麼能保留下來。

無錫人是懂音樂的。阿炳彈琵琶,他們不滿意,要聽阿炳的二胡。《二泉映月》從初創到成型,當中有著不斷修正的過程,阿炳吸收了很多聽眾的意見。

無錫人是寬容的。像阿炳這樣,曾經生活放蕩不羈,又是身處社會底層的人,也能在生活過程中,找到種種溫暖。阿炳音樂中的力量,很多來自於這種寧靜。

最重要的,就是無錫這個城市,是見過世面的。阿炳出生於無錫,而又沒有被當成“無錫的阿炳”。在《二泉映月》的流傳過程中,既沒有地方主義的桎梏,也沒有文化上的不自信。無錫人就像一個目送孩子上學去的家長,有不捨,更多的是期望。

無錫,是世界的無錫。

無錫:得失隨花落,一笑動千秋


五、

關於無錫的世界性,我還有一些話想說。

上世紀80年代,一批外國客人坐船來到上海遊覽。接待方詢問,上海之行後,是要去蘇州,還是無錫?結果100多人的團中,只有23人想去無錫。

此事震動了無錫。無錫與蘇州之間的比較,千百年來,一直是微妙的話題。但必須要承認,在一段時間內,蘇州的海外名聲,超過了無錫。

無錫人的應對,讓人拍手叫絕。無錫旅遊局邀請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到無錫訪問,並向他邀歌。中山大三郎被無錫美景打動,快速寫就了一首歌。

就是這首由尾形大作演唱的歌,成為日本當年度最暢銷的歌曲,並且在整個80年代,轟動日本。日本50歲以上的老人,對這首歌的旋律,都很熟悉,甚至都會哼上一兩句。

這首歌的名字,叫《無錫旅情》(很遺憾,QQ音樂並未得到這首歌的版權,但大家可以搜索互聯網聽歌)。

它的歌詞如下——

在那陌生的異國他鄉,

想起了你啊忍不住落淚。

請忘掉我吧,去追求幸福,

我已經邁上了中國的旅程。

從上海過蘇州,坐上火車,馳向太湖畔。

水鄉無錫,小船悠悠行,來到運河邊。

愚蠢的分別真讓我後悔,

那樣的愛戀,那樣的熱烈,

我賭上生命才換來的愛。

你流淚的側影,依稀閃現,

古老的城市啊,就在眼前,

古老的帆船,行駛在太湖上,

遠處的小島,就是那三山。

從那鹿頂山上,遙看太湖景,

我心中感到無限寬廣。

對不起,再一次,從新開始。

這一回啊,再不離開你。

你瞧,僅僅用了一首歌。無錫就和亞洲遊客,開始了30年的“蜜月期”。去年,無錫市公佈了一份數據:30年來,無錫累計接待日本遊客超過200萬人次。

近幾年,我常到無錫,到無錫的梵宮、靈山大佛和南長街走走。個人觀點,無錫這座城市的發展,或許不如許多“明星城市”般耀眼,但無錫所體現出的“世界性”,卻是蘇州、常州等地無法比擬的,甚至相比南京,無錫都讓我感覺超前。

2008年無錫梵宮建成。氣勢恢宏的建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讓人驚歎。

2015年,拈花灣小鎮開放,禪心不歇,確實清淨。

無錫的南長街,與附近一些城市的老街相比,燈光的搭配不那麼俗豔,客流的安排不那麼對沖,店家的設置不那麼商業。

更重要的是,南長街在熱鬧之餘,也安排了許多寂靜的角落,許多休憩的場所。這樣的選擇,顯然是更加人性化的。

我是去過幾十次歐洲的。無錫南長街,是我願意一去再去,坐下來喝一杯小酒的地方。

無錫:得失隨花落,一笑動千秋


六、

祖籍湖南、上海出生,我對無錫的認識,當然還很淺。

但是,我為無錫的打抱不平,相信可以引起一些共鳴。

這是一座千年古城,黿頭渚還在,惠山還在,城市中的舊精魂,當然也還在。從GDP來看,無錫目前穩居全國第13位,在江蘇省僅次於蘇州和南京,很有希望在今年超過青島。

然而,在一家全國性的媒體發佈的“全國準一線城市”名單中,無錫卻被全國GDP排名第19的東莞擠掉,僅為列為“二線城市”。

在國內各種城市發展論壇上,“無錫的困境”,常常是一些“專家”討論的重點。

無錫幾任領導的政壇故事,在坊間多有流傳。

對於這一切,無錫並沒有多說什麼。在無錫的歷史上,這樣的起落,是很多的,也是不稀奇的。

但就我所見,無錫的厚重,處處可見。無錫的改變,也十分明顯。而且,這樣的改變,因為並不急迫,並不刻意,所以也就更加自然,更加寧靜,更有力量。

前天,剛去了一趟無錫。路過三鳳橋肉莊,一時興起,進去一觀。未曾想天降暴雨,被困店內。靈機一動,我就走了幾步,去附近的秦邦憲(博古)故居。

這是我的二次遊了,秦邦憲故居人依舊不多,遊客服務處依舊只有4、5本介紹博古的書籍出售,但總體而言,也算是維持穩當了。我一邊逛,一邊記下腦海裡冒出的10個字——

博古何其難,知今更不易。

暴雨初歇。我走出門,依舊是被雨水灑透的馬路,依舊是泛著水光的磚牆。無錫的街頭,依舊如此。

一下子,我又想到了10個字——

喧囂是短命,淡泊即表裡!

無錫:得失隨花落,一笑動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