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研發支出超多外,華為還有一項支出也是超多,其老師也學不來

小時候,父親總是和我講:三天不讀書,趕不上毛澤東;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這句話一直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前天、昨天都因為下班後需要出差開長途,沒有時間寫文章,今天得以空閒,所以必須補上。

熟悉華為的朋友都知道,華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華為非常重視對研發的投入,規定每年研發投入不低於公司銷售額的10%,這幾年則乾脆基本在15%左右。去年,其研發投入近900億,排名僅在亞馬遜和谷歌之後,位列全球第三。

正是因為有如此高強度的研發,所以華為的技術優勢非常明顯,在其經營的業務領域中,很多都是世界top級的存在。

除研發支出超多外,華為還有一項支出也是超多,其老師也學不來

華為深圳坂田F1研發大樓

華為除研發費用支出超多、超捨得外,還有一項支出也是超多、超捨得的。而且正是因為此項費用的支出,讓華為得以不斷的發展壯大,且在發展壯大過程不亂不倒,保持著持續的活力。

這項費用,就是管理諮詢費。說通俗一點,就是學費。

昨天在南京華為研發所旁的“一號茶館”裡,與幾個前華為人喝茶,他們中有幾個離開華為後正好是給其他企業做管理諮詢服務,所以對華為的學藝過程也是非常的瞭解。但是提到過去20年來,華為在拜師學藝上一共花了多少的費用,他們也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有的說是300多億,有的說是100多億美金即700多億人民幣。

除研發支出超多外,華為還有一項支出也是超多,其老師也學不來

華為南研所

不管300多億還是700多億,這項支出都是龐大的,都是驚人的,分攤到每年就是15億到35億的支出。在外人看來,這學費交的超級貴啊,但華為不在乎,華為覺得值,覺得超級值。任正非及華為都認為,正是因為不停的學習,才得以快速的成長為國際性的超級巨無霸企業。

華為最早展開大規模學習是在1998年,離現在正好20年,當時想請的是IBM這個老師。面對鉅額的顧問諮詢項目,IBM雖然也很想拿下並樹立標杆,但還是鑑於國人會還價的特點,報了個40億的高價。他們期待的是在華為砍價到一半後進行正常成交。

面對IBM的報價,華為的很多高層都難以接受,他們難以接受一個最便宜的顧問1小時300美金,最貴的1小時680美金的天價報價,紛紛提出砍價的策略。但任正非的一句反問,就把所有人給頂回去了:砍了價,你能對項目的風險負責嗎?

魄力,這就是魄力!其一是,有如此的魄力花費如此大的代價來學習; 其二是,明知是天價、明知可以還價,但竟然以絕對的魄力給拒絕掉了。

不還價,只因任正非洞悉,錢是有價的,但學習的知識卻是無價的。錢給少了,別人會否真心的教?而如果不真心的教,那哪怕砍掉再多的價可能也是浪費。是的,不砍價的目的就是不浪費,只有學習到最為正宗的知識才會不浪費,才會產生出十倍、百倍的價值。

除研發支出超多外,華為還有一項支出也是超多,其老師也學不來

華為老師IBM

華為一分錢的價都不還,震驚了IBM。本來就是還價到一半,他們也想著要把華為這個項目做好並樹標杆;現在華為一分錢都不還,他們就更是派出了最強的顧問團隊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雖然顧問很強,但學習之初,IBM還是遇到了很多的阻力的。這些阻力主要來自於華為的內部,特別是高層。他們對IBM的那一套不適應,不認可,有牴觸。他們認為,按照之前自己的方法也一樣把華為發展到100億級別的規模,有學習IBM那套的必要麼?

面對眾多高層的牴觸,任正非再次顯示了鐵腕、再次顯示了強烈的學習決心:學不好,就撤職!所有人員都必須按照IBM顧問說的做,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

為了學習好IBM的經驗,任正非後來還提出來著名的“三化”理論: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一開始,就完全按照IBM老師的來,僵化的執行;等完全學會後,再進行優化;優化好後,就進行固化。這樣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除研發支出超多外,華為還有一項支出也是超多,其老師也學不來

任正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面對如此好學的學生,面對如此給力的客戶老闆,如果還教不好,那IBM這個老師的臉面何存呢?沒有道理教不好。事實也是這樣,IBM一教成名,而華為則一學上癮。後續20年來,華為一直在持續的學習中,先後拜師了國際各領域的頂級企業,比如人力資源的Hay、財務管理的畢馬威/德勤/PwC、品牌管理的正邦/奧美等等,在學習上,華為果真就是不惜一切代價。

任正非一直將華為眾將比喻為是一群青紗帳裡出來的土八路,為了讓華為的員工成為正規軍,任正非不惜花費血本。現在20年已過,所花費的心血早已見成效。2017年華為銷售額高達6000億,但華為的各項管理仍然紋絲不亂,整個團隊保持著持續的活力,員工整體都充滿著激情。

雖然沒有聽任正非說過本文開頭我父親說過的話:三天不讀書,趕不上毛澤東;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但由於任正非是軍人出身、學毛標兵,所以我有理由推測,任正非肯定也知曉這句話,而且正是因為知曉這句話,所以才一直讓華為保持著時刻學習的激情和習慣,而持續的學習能力,知本的創造與整合能力,這些才是華為的真正競爭力所在。

2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學生在銷售額上,也於2017年正式的超越了自己的老師,這或許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