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争给大清朝带来了什么?

美丽青春您真痘


从乾隆初年开始,一直到乾隆三十年,清朝的对缅政策基本上可以用“安边保疆”来概括。随着缅军侵扰的频率和规模逐步扩大,安边保疆的政策难以维持。到乾隆二十年,清缅战争爆发,安边保疆的政策终结。

一、在清缅战争结束后的四年里,由于缅甸的不履约,乾隆帝被迫使用贸易手段迫使缅甸履约。

但是,他对贸易手段的驾驭与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间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贸易手段绝不是为了追求“梯航来贡”的局面,而是为了达到一个贸易之外的非常具体的目的,比较而言,它更像是近代以后的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

二、乾隆帝之所以会使用贸易手段,原因有几个:

首先是因为缅甸不断的请求重开贸易,几乎每次和清朝交涉都会提到贸易的问题,乾隆帝据此判断贸易问题是缅甸最关心的问题,可以利用它来牵制缅甸。但是乾隆帝没有想到,开放贸易在缅甸国王看来也是按照老官屯协议的内容正要求清朝正常履约而已,因为参加谈判的缅军向国王作了不实的汇报,将开放贸易作为老官屯协议内容之一。所以开通贸易对于缅甸的意义很可能并不像乾隆帝判断的那样重要。

其次是边吏的报告,但是边吏询问的是缅北地区的民人,缅北地区对滇缅贸易的依赖比其它地区要大得多,所以缅北地区的民人供称“日用无资”并不代表整个缅甸的生活受到了影响。事实上,下缅甸的海路贸易量比滇缅贸易量要大得多,海路贸易才是缅甸对外贸易的支柱。况且,还不排除边吏粉饰欺瞒的可能。所以,乾隆帝根据不确实的,至少是不充分的信息,坚持使用贸易的手段来推行这个阶段的对缅政策,高估了贸易手段的效用。

三、贸易成为教化、武力之外的第三种驭夷之法

缅甸最后的进表纳贡,交换兵民,更加强化了乾隆帝的贸易手段的信心。在他看来,是贸易手段达到了迫使缅甸履约的目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缅甸在乾隆四十三年政局发生了变动,孟云成为缅甸国王。由于遏罗在华人郑信的领导下复国并得到清朝册封,孟云为了避免和两个强邻交恶,改变了对华政策。

乾隆帝对贸易手段的使用和认识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贸易成为教化、武力之外的第三种驭夷之法,随着十全武功的描述和祖宗定制沉淀下来,影响乾隆帝之后的君主对涉外事务的处理。

直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还能看到这种贸易制衡的影子。

四、导致清朝对缅甸的不信任

除此以外,这个时期对缅政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即清朝对缅甸的不信任。“缅夷生性狡诈,反复无常”的观感是在清缅战争之后形成的。

明代的时候,对缅甸并没有恶感,朱孟震在《西南夷风土记》写道“原夫夷人之性,不甚凶残夷人之情,无大奸诡夷人之心,颇知忠顺。可以诚感,不可以威劫。古人治夷,以攻心为策,诚哉是言也。”。清朝立国之初,缅甸缚献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所以清人对缅甸的观感亦不坏。甚至乾隆帝也曾经对缅甸有很好的评价“我朝定鼎之初,即能擒送朱由榔,倾心孝顺。”清缅战争中,对缅观感开始恶化,但是并没有固定的评价。战争结束后,由于清朝的对缅政策按老官电协议展开的,而双方又存在很大分歧,清朝即认定缅甸负教爽约,反复无常。对缅的恶感也逐渐凝固成一种不信任。这对后世的清缅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野谈历史


清缅战争爆发于乾隆十三年(1762年),历时7年,最后以双方议和结束(清王朝在军事上彻底失败)。

缅甸曾是明朝控制的领土。明英宗正统年间以后,由于土木堡之变,大明朝实力骤减,无力管理遥远的西南地区,只能任由缅甸发展壮大,最终独立为一个王国。明朝灭亡后,后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入缅甸,也被缅甸东吁王朝扣押。

大清朝本来是无心和缅甸交战的,无奈,缅甸为了补充自己和暹罗国(现泰国)交战产生的损耗,不断掠夺大清边界领土(主要是云南),才发兵南下征战缅甸。大清基本用的是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加之,乾隆帝自认天朝大国,缅甸乃南蛮小夷,盲目自信轻敌,清兵连连失利,而缅甸也国力有限,没有能力和大清朝进行长期拉锯战,因此最后双方以握手言和结束了这场战争。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缅甸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暹罗最终将缅军击退,成功重建暹罗,并将国都从大城迁往现在的曼谷。

要说这场战争清朝得到了什么,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一.促成了中缅边境的和平,老百姓无需再整日担惊受怕。

二.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三.让清政府认识到火器的厉害,然后却因为乾隆帝的盲目自大,没有能进行武器的改良,战术的升级等等,以至于在日后面对西方列强时毫无还手之力,造成中国近代屈辱史,可惜,可悲,可叹。

不管怎么样,中缅战争是缅甸挑衅引发的,不管能不能打的赢,都必须打,大家觉得呢?


MrSHBK


1381年7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和沐英远征云南,并在继承延续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基础上设立了车里宣慰使司、缅甸宣慰使司等六大宣慰司,也就是说缅甸曾是明朝控制的领土之一,1531年缅甸宣慰使司土官莽瑞体建立东吁王朝,以此为标志缅甸结束明朝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762年冬季,缅甸贡榜王朝不断入侵清朝云南境内,大肆掠夺清朝的财富和粮食。乾隆皇帝对于缅甸的国内形势一无所知,认为缅甸不足为虑,传令让云贵总督刘藻出兵消灭缅甸,刘藻只是一介文人,对缅军打了就跑的游击策略无能为力、屡战屡败,而且谎报军情,最终被乾隆治罪,自刎而死。

乾隆派杨应琚出征,等杨到前线时,缅军已经主动撤退,杨应琚吃饭了撑的向缅甸下战书,缅甸举国应战,清军迅速溃败,但杨应琚却向乾隆帝报告杀敌数万,乾隆掌握实情后直接让杨应琚自杀谢罪。

乾陵真接派小舅子明瑞孤军深入缅境两千多公里,但尚未开战,三万士兵由于疾病瘴气,死亡过半,明瑞不久也病亡。

1769年,乾隆皇帝派遣傅恒、阿桂率领3万清军再次进攻缅甸,清军的主力一直推进到缅甸中北部,缅甸北部丛林密布,地势险要,地形复杂,不便运送粮草缁重,况且清军因为远道而来,将帅水土不服,主帅傅恒和几个高级将领也相继染病,士兵减员严重;缅军虽火器优良,但国小财弱,缅军亦遭到严重损失,缅邦百姓受战火荼毒七年,清缅双方的前敌将领遂各自瞒着自己的君主商议停战。

条约签订后,气得缅甸国王亲手撕掉条约,并处罚前敌将领及其家属在殿外跪了三天三夜,可见缅王认为这是屈辱的城下之盟。

清缅战争中,清朝耗费了白银约一千万两、折损将士无数,其中不乏有名臣猛将,多位封疆大吏直接或者间接地因为这次战争而去世。

当时作战人员曾经向乾隆建议向西方进购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增强自身国力。但乾隆满足于在名义上迫使缅甸称臣的虚名,又受制于“骑射为本”祖训,认为如此行径会让本来就依赖火炮的八旗军,更加进一步的“颓废”。这件事情因此作罢,为后来清朝被欺负埋下伏笔。

清缅战争历时七年,清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可是并没有真正征服缅甸,双方均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单从军事上看是清朝败了,“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这是好大喜功乾隆皇帝的原话。


美丽青春您真痘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清缅战争,又称缅甸战役,属于乾隆晚年的所谓十全武功之一。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军大举进攻云南,战争正式爆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缅甸主动求和,双方签订《老官屯和约》,历时四年的战争结束。范文澜等人编著的《中国通史》里,出于那个年代反封建的政治需要,把这场战争当做是乾隆好大喜功的对外征服,基本上持否定的评价。因此,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刻意忽略。但是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缅甸战役实际上应该是清朝的反击战,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央帝国的朝贡宗藩体系。而当时缅甸雍笈牙王朝主动挑衅,是对天朝朝贡宗藩体系的破坏,对清王朝来说,是不可容忍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影响。

一、缅甸雍笈牙王朝的崛起与扩张

缅甸的民族特别多,有一百多个,其中缅族占主导地位,但人数也不到七成。缅甸东北部散布着很多其他民族,历史上长期受到缅族的压迫。乾隆五年(1740年),缅甸东北部的桂家部落土司宫里雁不堪忍受东吁王朝的横征暴敛,联合孟族发动起义,起义很快席卷全国。乾隆十七年(1752年),起义军北上围攻东吁王朝的都城阿瓦,俘获了缅王,东吁王朝灭亡。孟族由于受压迫最深,对缅族展开了报复,到处烧杀劫掠,又引起了广大缅族的不满,纷纷组织起来反抗孟族。在这种形势下,缅族领袖雍笈牙打出了复国兴族的旗号,获得了缅族的广泛支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雍笈牙大军攻破孟族都城白古,再次征服孟族,重新统一了缅甸,建立起了雍笈牙王朝。缅甸历史上称之为贡榜王朝,西方称其为阿朗帕耶王朝。雍笈牙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缓和以前的矛盾。改革之后,缅甸国力大增,走上扩张之路。先灭了西边的曼尼坡,然后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对暹罗和老挝发起了攻击,同时对割据缅甸东北部的桂家等部落发起了攻击。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桂家部落战败逃入云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缅王孟驳在位期间,缅军攻破暹罗国都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灭亡。而老挝早已分裂,地方势力臣服于缅甸。缅甸成为东南亚的霸主。东南亚其他小国原本跟清王朝有朝贡关系,纷纷向清王朝寻求保护,清缅冲突在所难免。而桂家部落问题更是直接引起了双方的冲突。

二、清王朝对缅甸的态度

1750年左右的东南亚人口稀少,主要是因为农业时代,东南亚适合耕种的平原不多。经过孟族起义的战乱,缅甸的人口大为减少。雍笈牙王朝的对外扩张,主要是掠夺人口及物资。比如曼尼坡被灭后,缅军中专门组成了一个曼尼坡军团。而缅军攻破暹罗阿瑜陀耶城后,将城中剩余的三万人也全部掠走。与这些小国相比,跟缅甸接壤的云南可就富裕得多了。因此,缅甸就把目光放到了云南。

在历史上,由于东南亚的落后和人烟稀少,中央王朝的态度基本上就是采取羁縻控制的方式,在明朝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朝设立了六个宣慰使司,来控制云南周边的那些土司。宣慰使司当然也是由当地土司担任。这就是所谓的“众建分治”策略。中原王朝历来的防备重心都在北方,对于南方的这些小国,往往采用招抚的方式,只要他们不主动挑衅,一般不会过问。明朝时也往往只派官员去当仲裁人,轻易不用兵。不过东吁王朝统一缅甸后,逐步蚕食了这六个宣慰使司,并且一度攻入云南,爆发了明缅战争。

清朝前期,对明朝的政策有所调整,雍正时期,曾经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原本的羁縻政策改为直接管理。不过改土归流是有界限的,对于中缅边界,那些中方一边早已归附的土司实施改土归流,派兵驻守边关,而界限以外的就不管了。不过在对东南亚小国的政策上,清朝延续了过去朝代的政策,以安抚为主,即希望他们主动来朝贡。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东亚特有的朝贡宗藩体系。跟现代国家的概念不同,东亚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家天下的国际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国是家长,周边的国家都是藩属。不过藩属也是分远近的,比如朝鲜、安南、琉球属于亲儿子,而日本、暹罗关系就要远一些了,姑且算是表亲一类的吧。另外一类,就像缅甸这种,就属于远方亲戚了,是死是活其实不太过问了。

这种朝贡体系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一直是家长,这种观念影响非常深,总有一些人想体验一下当家长的感觉。争夺中原没指望的时候,就在自己家周边搞一搞。比如说雍笈牙王朝就有这种想法,把周围小国都打服,也自称天朝。

缅甸发生的一切清王朝并非不知道,只是延续以往的策略,无论谁当国王,只要来朝贡,然后中原王朝给个册封就完事。东吁王朝还在的时候,曾经朝贡过一次。现在东吁王朝亡了,清王朝就等着雍笈牙王朝过来朝贡就行了。但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缅甸的入侵。

三、战争过程

前面说过,缅甸北部的桂家部落战败逃到云南边界,结果跟当地土司发生冲突,宫里雁被斩首。云南地方官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将桂家部落遣返缅甸。缅王因此产生了错觉,认为清王朝软弱可欺,以为这时候的清王朝就跟明末一样。于是,缅军不断入境骚扰,劫掠人口和物资。

起初,缅军都是小股部队的袭扰,清朝地方官以为只是地方部落的土匪,于是上报朝廷。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刘藻被任命为云贵总督。乾隆下令刘藻前去剿匪。刘藻是一个书生,完全不懂军事,乾隆让他剿匪,就说明乾隆一直被地方官误导,并不知道对手是缅甸新王朝,还以为是某个边境部落。乾隆三十年(1765年),一支600人的绿营兵在云南境内遭遇缅军,绿营兵一触即溃。当时这支绿营兵战斗力很差,如果真的是剿匪还行,但是面对装备了西洋火器的缅军,一触即溃,而且几乎没有伤亡,后来都回到了军营。但刘藻谎报军情,说将领战死,只活了一百人。他的奏报被乾隆发现可疑之处,加上后来清军接连遭到攻击。于是乾隆将刘藻调任湖北巡抚,后来又将他革职查办,刘藻自己觉得受辱,自杀了。

接替刘藻的是杨应琚,杨应琚本来是陕甘总督,他到任后立即整顿绿营,并采取一些移风易俗的办法,来区分匪和民。他查清了“匪穴”,经过反击之后,缅军被驱逐出了云南,基本上稳定了局势,边境内外的土司也纷纷归附。杨应琚后来发现所谓的匪居然是缅甸军队,这事性质就不同了。只不过这时候缅军主力去攻打暹罗了,在北方劫掠的不是主力。杨应琚决定将附近的两个大部落收过来,削弱缅甸的实力,而这两个大部落其实早已归附雍笈牙王朝。缅王得知清军进驻,立即派兵攻打,清军战败,战争就这样扩大了。历史的争议也就在这里,有人认为这是妄图征服别国,认为是乾隆好大喜功的表现。但如果我们立足于朝贡体系来说,杨应琚的做法其实无可厚非,当时人观念就是那样,我们不能以现代人观念去强求古

人。从他的做法来说,这算是一种积极防御政策,仅仅把匪驱逐出国门是不够的,因为对方喘息过来还会打

杨应琚没有把兵败的事情上报,当时缅军虽然击败清军,但是依然求和,因为缅军主力在暹罗,无力继续作战,于是主动求和。杨应琚于是把求和当做胜仗上报,说杀敌数万、缅王乞降之类。但乾隆发觉不对,因为如果是缅王乞降,应当有国书上表。于是乾隆派了一个调查团去核实情况,结果发现杨应琚谎报军情。杨应琚被捉拿,后来被赐死。暹罗被围攻的消息也传到了北京,乾隆此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缅甸绝不是什么匪,而是要挑战朝贡体系,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忍的。乾隆任命明瑞为大将,调集精锐攻入缅甸。从这时起,应该算正式的征缅,此前不过是剿匪而已。

明瑞率25000大军直插缅甸都城阿瓦,一路势如破竹,但遭遇了粮食危机。经过连年战争,在缅甸境内征集不到粮食,而负责后勤供应的却迟迟未能支援。导致明瑞被迫撤军,在撤军途中与缅军主力遭遇,明瑞受重伤自尽,远征失败。明瑞的死让乾隆异常震惊,再次调集兵马粮草。这次由傅恒为主将,准备了充足的粮草,直逼阿瓦。但是跟上次一样,这次军队主力大多是北方人,对缅甸的水土不服,将领们包括傅恒在内都病了,士兵减员严重。清军不得不停下来,和缅军在老官屯对峙,形势对清军很不利。此时缅甸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连年战争,农民负担沉重,纷纷揭竿而起,而暹罗也开始了反击。缅甸主帅主动求和,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了《老官屯和约》,缅甸承诺按照古礼纳贡,永不犯边境,放还俘虏,获取的条件是开通边境贸易。于是清军撤退,历时四年的战争结束。

四、战争影响

这场战争中,缅军所用的西洋武器比清军先进,清军损失数万,耗费了一千万两白银的军费,不过对这个时期的清朝来说,银子不是问题。清朝在战术层面没有获得胜利,但是在战略上获得了胜利,对清王朝的影响很大。

首先,战争的结果当然是维护了西南边境的安宁与和平,打击了缅甸的野心。

其次,维护了东亚的朝贡体系,通过打击缅甸,震慑了周边小国,将缅甸重新拉回了朝贡体系,再次塑造了中央王朝的权威。清军的进攻,在战略上配合了暹罗的反击,造成了暹罗的崛起,从此东南亚出现缅甸和暹罗二强的局面,不再是缅甸一家独大。

第三,此后清军加强了在云南的防务,缅甸落入英国之手后,这些防御措施对英国入侵云南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四,清军的损失,导致短期内战斗力下降。随后爆发的大小金川叛乱中,清军平叛很不顺利,应该跟征缅的战斗损失有关。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虽然签订了和约,但是缅王孟驳对这份合约非常不满,因此一直没有派人朝贡。因为这个原因,清王朝也没有同意开通边境贸易。一直到20年之后,孟驳死了,缅甸又发生了政变。新国王派出了上百人的使团朝贡,这种朝贡关系才恢复正常,贸易也得以恢复。

总得来说,这场战争只是清王朝维护中央帝国朝贡体系的一次努力,对试图破坏这种体系的缅甸实施的一次惩罚,从历史发展来说,并没有新的东西。由于双方实力相差太大,清王朝没有意识到缅甸军队使用的西洋火器的先进性,没能总结战场教训,仍然停留在天国上朝的自我陶醉中。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