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者:中國在維持糧食安全方面實際已經非常脆弱

11月25日,由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深圳虛擬大學園管理服務中心主辦,香港浸會大學深圳研究院承辦,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張建華主講的“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名校名師公益課堂第十一講在深圳舉行。

圍繞當今中國糧食安全現狀、中國的糧食安全和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難題等,張建華講述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將如何突破重重農業大關及尋找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出路。

張建華認為,中國屬於人口大國,對糧食和食品需求量極大,但中國在糧食和食品生產上依舊保持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由於中國主要農業資源分配不均和人為耕作與灌溉等因素,導致中國在維持糧食安全方面已經非常脆弱。

原因在於,過度種植和過度灌溉導致中國西北和華北水資源短缺,但中國的糧食安全卻受制於這兩個地區。

張建華說,中國西北是內陸河水系,過度耕種會導致嚴重的生態問題,例如綠洲退化、草地沙化等。

這一地區的主要水資源來自高山地區,因此,灌溉是農業的生命線。據估計,該地區總面積為27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9%,但近90%的人口集中在綠洲,而綠洲僅佔陸地面積的4%。中國的水資源僅佔全國總水量的3.8%。事實上,農業是在非常脆弱的生態條件下進行的,而且幾乎完全依靠灌溉,因此,農業用水超過總用水的90%。

一個典型案例是石羊河盆地,它位於中國西北部的甘肅河西走廊東部和祁連山北坡,這條河發源于山的北部,終止於巴丹吉林和騰格裡沙漠之間的民勤綠洲。全流域面積4.16萬平方公里,東西分8個流域。近六十年來,長江上游的總流量變化不大,然而,在上個世紀後50年間,流向下游的民勤綠洲的流量大大減少,這主要是由於在上游和中游密集的人類活動,主要是擴大灌溉。2000年代初期,綠洲年均水量只有約6000萬立方米,與20世紀50年代年均水量超過50億立方米相比,急劇減少。它一直處於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從東、北、西的入侵之下,甚至有完全消失的危險。

香港学者:中国在维持粮食安全方面实际已经非常脆弱

在張建華來看,華北地區同樣不容樂觀。華北平原東臨渤海,西臨太行山,南臨黃河,北臨燕山。它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平原地區,以及河南和山東省的部分平原地區。總面積約32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黃河、淮河和海河流域。農業耗水量佔水資源總量的70%左右。

“中國華北平原幾乎生產了中國一半的玉米和小麥,但地下水位從80年代的10米下降到現在的50米 。”張建華表示,地下水資源的迅速、廣泛開發確實促進了華北地區小麥、玉米總產量的快速增長。例如,根據河北省公佈的數據,小麥和玉米產量比上世紀70年代增長了近六倍。然而,這一驚人的成就也使地下水開採量增長了六倍。

香港学者:中国在维持粮食安全方面实际已经非常脆弱

張建華指出,農業用水佔淡水利用的70%,非持續性的利用會影響到長期的糧食安全。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是發展節水農業,其中栽培節水潛力最大。

節水灌溉是應對我國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的有效途徑。在缺水危機日益嚴重的西北地區,能否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其目標應該是將農業文化用水減少到能夠自我維持的水平。張建華認為,如果與80年代的“豪華”用水相比,我們應該將用水量減少一半,並且仍然保持這些地區的耕地生產力。農業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出路在於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大力發展農田節水技術。一般來說,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通過水利工程、農業經濟、生物節水方法和管理政策來實現。

他提到,中國應根據特定區域的水資源情況,以及作物生長髮育和產量形成的特點,擬定特有的節水栽培方案。此外,中國應該重視和推進這樣的應用研究。(思維財經出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