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学者:中国在维持粮食安全方面实际已经非常脆弱

11月25日,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主办,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承办,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张建华主讲的“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名校名师公益课堂第十一讲在深圳举行。

围绕当今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难题等,张建华讲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将如何突破重重农业大关及寻找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出路。

张建华认为,中国属于人口大国,对粮食和食品需求量极大,但中国在粮食和食品生产上依旧保持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由于中国主要农业资源分配不均和人为耕作与灌溉等因素,导致中国在维持粮食安全方面已经非常脆弱。

原因在于,过度种植和过度灌溉导致中国西北和华北水资源短缺,但中国的粮食安全却受制于这两个地区。

张建华说,中国西北是内陆河水系,过度耕种会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例如绿洲退化、草地沙化等。

这一地区的主要水资源来自高山地区,因此,灌溉是农业的生命线。据估计,该地区总面积为27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但近90%的人口集中在绿洲,而绿洲仅占陆地面积的4%。中国的水资源仅占全国总水量的3.8%。事实上,农业是在非常脆弱的生态条件下进行的,而且几乎完全依靠灌溉,因此,农业用水超过总用水的90%。

一个典型案例是石羊河盆地,它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和祁连山北坡,这条河发源于山的北部,终止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绿洲。全流域面积4.16万平方公里,东西分8个流域。近六十年来,长江上游的总流量变化不大,然而,在上个世纪后50年间,流向下游的民勤绿洲的流量大大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在上游和中游密集的人类活动,主要是扩大灌溉。2000年代初期,绿洲年均水量只有约6000万立方米,与20世纪50年代年均水量超过50亿立方米相比,急剧减少。它一直处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从东、北、西的入侵之下,甚至有完全消失的危险。

香港学者:中国在维持粮食安全方面实际已经非常脆弱

在张建华来看,华北地区同样不容乐观。华北平原东临渤海,西临太行山,南临黄河,北临燕山。它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平原地区,以及河南和山东省的部分平原地区。总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农业耗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70%左右。

“中国华北平原几乎生产了中国一半的玉米和小麦,但地下水位从80年代的10米下降到现在的50米 。”张建华表示,地下水资源的迅速、广泛开发确实促进了华北地区小麦、玉米总产量的快速增长。例如,根据河北省公布的数据,小麦和玉米产量比上世纪70年代增长了近六倍。然而,这一惊人的成就也使地下水开采量增长了六倍。

香港学者:中国在维持粮食安全方面实际已经非常脆弱

张建华指出,农业用水占淡水利用的70%,非持续性的利用会影响到长期的粮食安全。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发展节水农业,其中栽培节水潜力最大。

节水灌溉是应对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有效途径。在缺水危机日益严重的西北地区,能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目标应该是将农业文化用水减少到能够自我维持的水平。张建华认为,如果与80年代的“豪华”用水相比,我们应该将用水量减少一半,并且仍然保持这些地区的耕地生产力。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出路在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农田节水技术。一般来说,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农业经济、生物节水方法和管理政策来实现。

他提到,中国应根据特定区域的水资源情况,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特点,拟定特有的节水栽培方案。此外,中国应该重视和推进这样的应用研究。(思维财经出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