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痴心追逐“海南改革夢”

迟福林:痴心追逐“海南改革梦”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特別報道——改革記憶(4) 本報記者 周子勳

回望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海南是抹不去的重要一筆。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也因改革開放而興。

近日,有關海南的利好政策接連不斷:11月28日,財政部將離島旅客(包括島內居民旅客)每人每年累計免稅購物限額從此前的16000元增加到30000元,不限次。免稅額幾乎增加了一倍,且增加了部分家用醫療器械商品。

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海南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方案》《海南省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實施方案》等5個支持海南的重要方案。

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中國將抓緊研究提出海南分步驟、分階段建設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加快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進程。

無疑,進入新時代,中央賦予了海南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新的國家使命,海南將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杆。

曾記否,1988年有這樣一句流行語:到海南去,幹一番事業。“海南夢”由此在無數人心裡盪漾。遲福林就是其中一位——從30多歲到60多歲,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一段年華留在了海南。

遲福林,現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下面簡稱“中改院”)院長、海南省社科聯名譽主席。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中國發展研究獎、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等多項榮譽,入選“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家”。

作為一名改革研究者,遲福林立足海南,卻放眼全國。他,既是海南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也是海南改革開放的見證者。

在海南30年發展歷程中,一些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讓遲福林歷歷在目:從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批准設立海南省並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到2009年年底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再到2018年探索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海南已從一個邊陲海島發展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

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每每回憶起這些改革開放故事背後的點點滴滴,遲福林都感慨萬千,激動不已。他說,海南發展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見證。每一項重大改革的落地都烙印著時代的記憶;每一次改革創新的突破都牽絆著難忘的歷程。

追逐海南夢:痴心熱土三十載

1987年年底,遲福林從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辦公室調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體制改革辦,任主要負責人。由此,他和海南結下了不解之緣。

遲福林為什麼要從工作環境優越的北京隻身南下封閉落後的海南,成為第一個到海南報到的中央下派的廳局級幹部。

事情還要從遲福林那段難忘的人生經歷說起。遲福林回憶道:1968年,16歲的他離開黑龍江省肇東市家鄉,成為瀋陽軍區技術偵察支隊一名學員,從此開始了長達20年軍旅生涯。1977年,他在國防大學先後任政治部宣傳幹事、馬列基礎教研室教員。1979年,他又獲北京大學進修的機會。而真正研究改革開放的理論是從1984年開始的。當年9月,他考入中央黨校理論部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開始專注於經濟體制改革方面一些重大理論研究,系統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深入研讀西方經濟學著作,為研究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課題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10月,他在中央黨校一次關於改革的理論研討會上作了發言,大膽地談了一些改革開放方面的觀點,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關注。1986年10月,他調入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辦公室工作,開始了國家層面上的體制改革研究。

“在海南正式建省前的1987年10月,時任海南建省籌備組組長的許士傑來到北京,要網羅一批具有改革頭腦的青年才俊,第一個便找到我。”遲福林清晰記得許士傑邀請他來海南參與籌備建省時的情景。

遲福林說,“這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拐點。雖然對那套穿了20年的軍裝依依不捨,但還是痛快地接受了許士傑的邀請。” “為自己能夠投身我國最大經濟特區的改革開放事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和價值感到興奮。”遲福林說,海南就像一張白紙,是中國改革最好的“試驗田”,可以在這張白紙上繪出最美的畫卷、寫出最好的文章。

遲福林表示,真的是“說了就做”。他上午從國防大學辦理轉業手續,下午3點多就拿到了戶口本。此後的30年,遲福林便與海南緊密聯繫在一起。

“30年前,雖然海南島一躍成為我國最年輕的省份,但是全島最大最好的城市海口,沒有紅綠燈、沒有出租車、沒有程控電話,電力還特別緊缺且持續多年,就是個半天便可以走完一遭的邊陲小城。”遲福林說,1988年年初,他在主持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體制改革辦公室工作時,為了大特區的發展出謀劃策,經常不分晝夜、加班加點。遲福林把這段經歷稱之為“改革開放激情燃燒的歲月”。

令遲福林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討論海南“大開放”方針、做“特別關稅區”研究時,和同事深夜加完班滿街找大排檔的情景。“1988年,海口滿街找不到宵夜,只有泰華賓館門口才有個大排檔。那時候天氣很熱,條件很艱苦,在辦公室裡大家穿著大短褲,搖著扇子,滿身大汗,探討著海南的發展大計。經常汗水將稿紙打溼,但是大家仍然熱情高漲、幹勁十足。”

直至1991年中改院的成立,遲福林雖然從全省最年輕的廳局級幹部變成一名學者,但從未忘記用改革的方法辦院,也從未放棄對海南改革開放事業的追求與探索。

遲福林說,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回顧中改院27年的發展歷程,最深切的感受是,中改院的每一步成長和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與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直接相聯繫。

在很多人眼裡,作為新中國最年輕省份和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的海南島,竟然有這樣一個智庫機構,不僅能夠為海南的改革發展不斷出謀劃策,而且能夠在服務全國改革決策和推動全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獨特作用,十分難得。遲福林認為,在我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需要一批改革學者客觀地從事改革研究,服務改革、奉獻改革。

掀起改革潮:經濟特區翻開海南嶄新一頁

海南改變了遲福林的命運,改革開放則改變了海南的命運。

海南的改革開放,是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起步的。而海南經濟特區30年的發展歷程是我國改革開放歷程的一個重要縮影。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設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自此,海南開發建設史上翻開了嶄新而輝煌的一頁。

遲福林說,中央作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就是要將海南推到國際市場上去,讓海南實行比其他經濟特區還“特”的經濟政策,經過若干年的奮發努力,將海南島的經濟發展起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一建省開始,大家就在探討海南如何走向大開放,全省掀起了建立海南特別關稅區的討論熱潮。”遲福林回憶道。

1988年9月1日至5日,中國共產黨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舉行。會上,時任海南省委書記許士傑作了題為《放膽發展生產力開創海南特區建設的新局面》的報告,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遲福林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感慨道,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海南省第一次黨代會報告中的一些提法在全國還是領先的。比如報告正式提出“發展市場經濟”,這在全國省份來說還是比較早的。該報告還提出,“實行‘三個自由’的開放政策,切實按國際慣例辦事,關鍵是要創造條件建立海南第二關稅區。”這是海南省第一次正式提出關於建立“第二關稅區”的主張,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

“記得當時省委建議,應當認真研究香港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法規,結合海南實際,大膽移植、大膽採用。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完全有可能成為‘在內地造幾個香港’的先行試驗區。”遲福林說。

回過頭來看,在中央的支持下,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最初幾年,遲福林親歷的幾項改革曾走在全國前列。

遲福林說,海南建省之初就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小政府、大社會”的新體制,政府的機構設置少而精,為推動我國的政府改革提供了鮮活經驗。另外,海南在1988年率先推進價格改革,改革糧食購銷體制。到1989年除糧食外的生活資料價格全部放開,1991年放開糧食價格。放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格後,1988年至1990年期間每年吸引了上萬家企業來海南註冊。再如在1991年,海南率先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當時在深圳上市的10家異地公司中海南就佔了4家。1992年,海南又率先推進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實行省級統籌的社會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

遲福林對本報記者說,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的實踐一再說明,只有大開放才能帶動大發展。在擴大開放上先走一步始終是海南發展的一條主線。未來,最大經濟特區的發展,仍要繼續走擴大開放的路子。

破解新困境:以建設國際旅遊島為突破口

作為國內第二大島,海南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面臨產業發展、勞動升級的新時期,需要尋找一個發展的突破口。

陷入困境的海南何去何從?當時,遲福林率先向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海南應該從區域開放轉向產業開放,以產業開放拉動產業升級,從而走出一條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新路子。

“提出國際旅遊島的設想,主要是考慮到當時的背景,一方面,隨著海南特別關稅區研討的終結,海南再想打區域開放的牌,條件和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另一方面,國家全力爭取加入WTO,再加上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的突變,海南發展面臨著空前的壓力。這就需要尋找一個新的產業突破口和開放之路。”遲福林對本報記者說。

擴大開放有了新思路,具體的產業開放從哪裡開始突破,成為當時遲福林思考的重點之一。遲福林和他的同事通過比較研究提出,產業開放的關鍵在於旅遊業,通過旅遊產業的開放,將海南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遲福林表示,對於這個觀點,當時各方面都比較認同。旅遊業是海南最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率先實現旅遊產業的國際化,既符合產業開放的趨勢,也是推進海南大開放進程的現實選擇。

事實上,遲福林對海南旅遊業的思考,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經開始。1992年9月18-23日,海南省舉辦了海南旅遊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他在會上以“在改革開放中加快海南旅遊業的發展”為題講了三個觀點:海南旅遊業必須以國際化為戰略目標、要有秩序地推進海南旅遊業的市場化、要在產業協調發展中深化旅遊業體制改革。

遲福林說,海南旅遊業是一個新生的行業,基礎設施和文化環境都處於起步階段,這個階段正是進行整體規劃的時期。因此,無論從海南的旅遊資源,還是從海南旅遊業的客源,以及國際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來看,海南旅遊業在創業之時,都應瞄準國際同行,以在一定時間內達到國際水平為戰略目標。而在海南旅遊業邁向國際旅遊行業隊伍的進程中,若能吸引外商投資、鼓勵全民興旅,將是積聚鉅額資金的重要途徑,這必定造成一個“百舸爭流”的局面,造成一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旅遊商品市場。

在遲福林看來,造就一個以同一尺度管理的旅遊市場應是海南旅遊業從體制上加以認真考慮的事情,否則,一個不公平的、混亂的旅遊市場將阻礙海南旅遊業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為此他建議,實行政企分開、建立多層次的行業管理機構。

於是,從2000年至2009年的9年間,遲福林帶著中改院的研究團隊提出並形成國際旅遊島的思路建議。

遲福林說,國際旅遊島的規劃出臺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2001年,他首次向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國際旅遊島的思路,但當時卻未被採納。於是他們又繼續建議,直到2007年海南省第五次黨代會召開,“國際旅遊島”的構想才作為海南的戰略性發展目標被提了出來。2008年,海南重新討論建設自由貿易區,並將國際旅遊島作為區域戰略和開放戰略。2009年,國際旅遊島規劃正式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

多年來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這是令遲福林欣喜若狂的事情。他說,從2000-2009年,他與中改院的同事相當一部分精力就是為國際旅遊島鼓與呼,為海南產業開放鼓與呼。

值得關注的是,推動海南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已經成為海南打造國際旅遊島升級版、在未來幾年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貿試驗區的重大任務。

2018年10月11日,國務院發佈《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當中針對海南就特別提出:要制定出臺海南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實施方案、為進一步擴大海南入境旅遊免籤範圍創造條件、逐步放開中外合資旅行社的旅遊業務範圍等。而海南省自2018年5月1日起已實施59國人員入境旅遊免辦簽證政策。

遲福林表示,建設國際旅遊島有三句話特別重要:第一句話,國際旅遊島是一篇大文章,不能做小了。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定要從國家戰略角度理解國際旅遊島,跳出旅遊看海南國際旅遊島,對海南而言,重中之重是發展與旅遊相關的服務業。第二句話,國際旅遊島是一篇長文章,不能把它做短了。建設國際旅遊島,絕對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恐怕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第三句話,國際旅遊島是一篇好文章,不要做砸了。海南房地產絕不能再“炒短期”。

遲福林認為,海南房地產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炒短期。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目前房地產稅收佔地方稅收的50%左右;二是海南的實體經濟不發達,企業的資本主要投向房地產行業,因為來錢快、回報率高;三是金融資源主要向房地產傾斜,房地產業佔銀行貸款的大頭。

為此,遲福林提出,要推動房地產的健康持續發展,加快房地產轉型:一是推動房地產由資本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二是推動房地產由投機型向服務型轉變,大力發展旅遊、健康、養老服務型地產,完善醫療保健、生活配套服務,提升房地產的品質;三是大力發展租賃市場,建立多元化住房供給體系,由地方政府保障百姓的住房基本需求,推動房地產健康持續發展。

走向大開放:關鍵之舉是建設自由貿易港

海南從全國最落後的地區之一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可以說,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一方面,從經濟規模來看,2017年,海南GDP總量是1987年的77.9倍;人均GDP為52.4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20倍。遲福林表示,沒有30年的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海南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實踐證明,中央關於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另一方面,海南建省30年後經濟發展尚未趕上全國平均水平,並且同發達地區的差距有所拉大。遲福林給記者展示了幾個數字:1988年年底,海南的GDP總量是廣東的1/15,2017年為1/20;1987年海南的GDP總量比深圳還略高一點,2017年僅為深圳的1/20左右。“這說明過去30年,海南發生了巨大的歷史性變化,但總體上看還沒有實現當初設定的發展目標,同時也說明海南的發展潛力還遠未釋放出來,海南的改革開放還大有文章可做。”遲福林說。

可以看到,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同時也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在這個關鍵節點上,海南改革開放再出發,提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這對海南而言,又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自由貿易港是國際上公認的自由度和開放水平最高的經濟特區。遲福林認為,海南作為島嶼經濟體,要實現大發展,需要走向大開放,關鍵之舉是建設自由貿易港。

遲福林指出,1988年8月,海南省第一次黨代會報告就提出建立特別關稅區,1988年12月份給中央提交了第一份建議《關於建立海南特別關稅區的請示》。到了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提出在內地“再造幾個香港”,海南重新燃起了希望,當時提出了“大開放”方針,並於1992年再次向中央提出“建立特別關稅區”的請求,後來由於多種因素,這件事情擱置了。而在2018年4月13日,當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鄭重宣佈“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時,包括遲福林在內的眾多參會人士顯得無比興奮,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講真的,在中央機關工作時,下定決心從北京來到海南,就是要投身到海南走向大開放的實踐中。”遲福林說,從建省之初的“建立特別關稅區”到今天的自由貿易港,30年來,從未放棄自己的觀點,一直在為建立“海南特別關稅區”鼓與呼。遲福林為這件事情堅持了30年,見證和參與了海南探索“大開放”的歷程。

遲福林感慨道,他和他的研究團隊也感到,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在推動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上升為國家戰略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一個字:值!

遲福林進一步說,黨中央支持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是希望在改革開放上做一篇大文章,發揮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的重大作用,在更高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開放,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先行先試。

“海南具有特殊的區位和地理優勢,可以利用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的契機,推動泛南海經濟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戰略支點以及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遲福林相信,按著中央的要求,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海南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就一定會擔負起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貿試驗區和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歷史重任。

遲福林表示,當前,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通過改革開放,用30年左右的時間,使海南趕上或者超過新加坡,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綠色發展的美麗寶島,這才能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在開放上先走一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範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