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投資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導讀:距離本傑明·格雷厄姆提出價值投資已歷經將近百年的時光。價值投資倡導投資者從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發現紛繁變化背後真正有決定性意義的內在價值。

長期以來,價值投資理論本身也和它倡導的投資理念一樣,贏於長遠,贏在未來,反覆印證著自身的有效性,並在一次次市場波動後歷久彌新。高瓴始終是價值投資的鑑定信奉者與實踐者。我們認為,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價值投資也將持續進化,從發現價值到創造價值,從構築靜態護城河到打造動態護城河,從機會主義到長期主義。

近日,高毅資產董事長、高禮價值投資研究院院長邱國鷺先生接受了《中國基金報》採訪,全面闡述了自己多年以來的價值投資實踐:保持定力,目光長遠,發現那些簡單卻深刻的規律,然而順應規律進行投資。今天,我們摘取了專訪的部分內容,願與各位一同分享。


順應投資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跟對的人一起做一件對的事


順應投資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中國基金報記者:高毅為什麼能夠茁壯成長?

邱國鷺:合夥人之間相互投緣、和睦相處最重要,很幸運,遇到了我們另外幾位合夥人,他們人品很好投資能力也很強。我們的特點是共同研究,有很多的爭論和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把很多事情搞明白。我們很少爭論市場走向或個股漲跌,我們爭論的都是行業和公司的基本面,行業以後會怎麼樣改變,哪家公司更有競爭力,哪家公司的戰略是對的,哪家公司管理層品質更好。

順應投資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中國基金報記者:為什麼會參與創立高禮價值投資研究院?

邱國鷺:資產管理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才,怎麼招募人才、培訓人才、激勵人才、挽留人才,是公司的重中之重。招募人才方面,高毅還是有點號召力,我們的基金經理都很優秀,對人才也比較有吸引力,激勵方面,我們成立之初就想得很清楚,也很成熟,挽留跟激勵基本到位,接下來就是培訓,怎麼培訓人才?

高禮價值投資研究院由高瓴資本創辦,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大衛·史文森任名譽理事長,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任理事長,我擔任院長。一年招二十幾個學員,去年有近1000人報名,學員都是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一線投研人員,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研究員,還有股權投資人士,他們平均有5~8年投資經驗,甚至個別有二三十年投資經驗,完全可以來當老師。

具體的課程,主要由高瓴講一級市場,高毅講二級市場。合夥人講自己擅長的東西,比如張磊講零售行業,高瓴TMT合夥人講TMT,鄧曉峰講通信行業,馮柳講消費品行業。也會在外面請一些資深專家來講課。每個月會佈置做一個課題,分成四個小組,研究不同的樣本,做2-4個案例分析,研究一些我們普遍比較關注的問題,比如新能源、電動車、新零售等。

高禮價值投資研究院的一些學生的履歷、經驗不亞於我,在許多方面可以當我老師。所以,大家是亦師亦友,互為師友,過去一年,我從這些學員身上學到非常多東西,平常很難有機會聽老師們系統地講課,幾乎每次課我都會去聽。高毅的研究員可以跟著一起旁聽學習,對高毅形成系統性培養人才的氛圍也有幫助。


順應投資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價值投資第一課終生難忘


順應投資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中國基金報記者:研究生畢業後,你是怎樣進入基金公司的?

邱國鷺:我1999年畢業,正值納斯達克泡沫的頂峰,美國的就業情況非常好,失業率是幾十年的最低點。在美國,研究生畢業後一般都先去賣方,買方則很少直接從學校招畢業生,中型基金公司一般一年就招一兩個人,只有年份特別好的時候,可以直接去買方,所以一定意義上,我是當年科技股泡沫的受益者。我去了很多公司面試,最後決定去韋奇資本,這是一傢俬募機構,公司管理資產數十億美元,只有不到一百個機構客戶,在投資上也不做對沖,而是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美國有很多這樣專為機構管錢的私募基金。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策略分析師兼定量分析師。做宏觀做策略要求有大局觀,從整體看問題,定量則很客觀,什麼都要用數據、程序去測試,以前所有技術分析的指標,包括移動均線和日本蠟燭圖之類的,我基本都用程序測試過,結論是大多數都不準,沒法交給程序去用。實際上,股市中有很多是偽經驗,你正確的做法十次可能對六七次,錯誤的做法,你十次可能對三四次,但某個人可能只經歷了錯誤中對的那三四次,他就可能會把一些錯誤的東西,當作正確的經驗。定量的好處是,能夠把十次一百次都去測試,到底什麼東西好,什麼東西不好,都可以用數據去檢驗,這養成了我一種相對客觀的態度。

這段工作經歷,對我的啟發,對我形成投資理念、研究方法、研究體系,也至關重要。為什麼要有一個歷史的眼光?因為只有拉長時間,你才能夠把很多事情看清楚,它的體量、重要性到底是什麼級別的,才不會聽風就是雨,總是生活在惶恐之中。反過來,大的危險逼近的時候,你才會敏感一些,懂得去識別它。


順應投資規律,才能事半功倍


一個策略管十年


中國基金報記者:你回國不久就開始寫微博,你強調行業格局,關注一些增速變緩但集中度提升、龍頭公司利潤大幅提升的行業,近十年的市場,驗證了你當初的判斷。

邱國鷺:很多人喜歡在早期的時候去賭馬,的確有人賭對,但賭對的概率很小。一項新技術出來的時候,總是群雄混戰,很難分辯出誰是贏家,我願意等到分出勝負,像孫子兵法中所說:勝而後求戰,而不是戰而後求勝。等行業集中到一定程度,前三名佔據半壁以上江山,這時候誰好誰壞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你不但可以投,還敢出重手。大家總擔心勝負已分的時候投資會太晚,但回頭看,十年前早就是龍頭的公司,十年後還是行業龍頭。

我一直在講要數月亮,不要數星星,數星星太累了,而且長期回報不會好,因為太難了。會有個別人是千里眼,數星星數得特別好,那他可能是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的料,因為他能夠三歲看老。就像判斷一個人是否成才,你是願意在三歲的時候去判斷還是等到30歲呢?

中國基金報記者:這就是巴菲特說的能力圈?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對某些公司、某些行業獲得超出幾乎所有人的理解,這樣就能夠對公司未來長期的表現,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邱國鷺:每個投資人都有自己的能力邊界和侷限性,沒有邊界的能力就不是真的能力。人的認知是有侷限性的,我自認更容易總結過去的規律性的東西,而不容易準確預測未來的突破和演變;更容易在變化中尋找不變,而不容易在不變中預測變化。意識到這種侷限性之後,我開始盡力尋找一些歷史上被證明行之有效的簡單法則、簡單工具,然後長期堅持。

牢記常識,順規律而為


中國基金報記者:價值投資在中國有效嗎?

邱國鷺:在價值投資這條路上,我沒有動搖過。我從業20年,見過1992年排隊買認購證時的瘋狂,經歷過1999年納斯達克的科技股狂潮及後來的大崩盤,也參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對沖基金對華爾街投行的擠兌,深知金融市場的黑天鵝與肥尾現象,每十年就會出現一次百年一遇的危機。因為對風險有刻骨銘心的認識,而且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投資邏輯和體系,不會被短期的市場走勢所綁架。

2013年,大家最愛炒的是三樣東西:電影、手機遊戲、P2P互聯網金融,記得當時有二十幾家公司轉型手遊公司,還有很多公司收購電影工作室,還有公司為了炒作股價改名叫“匹凸匹”。

投資要做時間的朋友,怎麼才能做時間的朋友?一定得抓住事情的本質,要知道商業模式是怎麼樣的,行業格局是怎麼樣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我當時分析得很清楚:手遊百分之七八十的收入要分給平臺,產品的生命週期短用戶黏性弱;而電影的現金流很差、不確定性很高;網絡銀行也不會因為用戶多而形成網格效應或提升用戶體驗,而且金融的本質是風控能力,這一點在P2P互聯網金融中卻是缺失的。

我的有些判斷,短期看上去很傻,因為需要時間來驗證。2013年9月份我寫完這篇文章後,創業板繼續走強,2014年下半年雖然市場一度轉到藍籌風格,2015年上半年創業板又暴漲,在一年半的時間裡,我看上去都像個傻瓜,但是五年過去了,現在回頭看,就很清晰了。

為什麼時間證明你是對的,就是你堅持的東西,符合行業客觀規律。當然,有時候這個時間不是一兩年,而是五年八年甚至十年。

中國基金報記者:你入行20年,無論在國外、國內做投資都取得良好的業績,你打造的高毅資產發展得也很好,你怎麼評價自己?

邱國鷺:我是一個很勤奮的人,每天工作的時間很長,我大量的時間都在閱讀和思考。我會讀很多書,讀很多報告,跟很多人交流,做很多的思考。

我試圖尋找普適性的投資規律和行業規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如果說我在投資上取得了一些成績,我只是掌握了幾個常識,掌握了幾個一般的行業規律和基本的投資規律,然後在這些規律中不斷反覆應用。其實,在很多時候,我業績並不是特別突出,但幾年累積下來卻能領先大多數人,這就是我的風格吧。高毅這幾年發展得還不錯,主要是其他合夥人和團隊的貢獻,我們也是順著資產管理行業的規律去做,當然運氣的成份也很大。

無論投資還是做公司,有些人喜歡順勢而為去找風口,我們則是順規律而為,找出不變的規律,然後順著規律去做,不計較短期的得失,時間稍微拉長一點,效果就出來了。

就像庖丁解牛,順著事物的規律、原理去做比較容易,如果違反了內在規律,要進行下去會很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