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从来没有“游行示威”的说法,为何明代阉人要这么做

封建王朝历来没有“游行示威”这样的举动,不过,在明朝成化年间却破了例。

这天,紫禁城外聚集了四千多人,他们不断地喊着:要吃饭,要工作。

之前,由于这些人已经在北京城游行了一圈,所以吸引了不少看客。现在他们站在紫禁城外,大声疾呼,只求皇帝能多给一些工作名额,也让他们不至于饿死街头。

原来,这支庞大的队伍,是由阉人组成的,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工作机会呢?

封建王朝从来没有“游行示威”的说法,为何明代阉人要这么做

(朱元璋剧照)

事情还要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说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了前朝的灭亡教训,严厉禁止宦官干政,并且还专门钉了个铁牌在墙上,提醒子孙后代切莫让宦官干政。

但朱元璋生性多疑,对朝廷重臣也猜疑颇重,还废除了宰相制度,朝中一应事务都要一把抓。

虽然朱元璋很勤奋,但事情实在太多了。再加上皇室膨胀,朱元璋不得不扩充太监的数量。

到了洪武28年,朱元璋把太监的官阶定为正四品,再经过一系列改革,于是内监就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官僚体系。

不过,朱元璋只是让太监帮忙做事,却绝对不给太监权力,更不可能让太监染指政务。

朱棣靖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此过程中,多有宫中的太监给他通风报信,太监对他有恩。

朱棣坐上了皇位后,深恐百官不服,于是对凡是和他唱反调一律杀无赦,同时开始重用太监,并增设了东厂。

当时出了有名的太监叫郑和,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是要扬大明国威。不过也有人说是因为城破以后,朱棣没找到建文帝,由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暗中命郑和四处查访。

封建王朝从来没有“游行示威”的说法,为何明代阉人要这么做

(郑和下西洋)

朱瞻基继位后,遇上叔父朱高煦高调造反,这让他深恐朝中大臣与朱高煦勾结,酿成第二个朱棣夺权事件。所以,他废除了关于太监不得干政的祖制,并在内宫开设学堂,教太监们读书习字。

凡是成绩好,又长得好,人也机灵的,往往能得到好的职位,比如他新设立的司礼监秉笔太监。

司礼监秉笔太监权力很大,一是负责批红,按皇帝的意思在奏折上批审,由于皇帝用的笔是红色的,也就称为批红。当然还有专门管盖章的叫掌印太监,那就是太监界的最高权威了。

到了明朝中期,由于皇帝的能力越来越差,而他们不信任朝臣如旧,因此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太监没有读书人的节操,他们阿谀奉承,极力逢迎,只要把皇帝哄高兴了,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们就会成为皇帝的心腹,甚至能改变皇帝的决定。比如朱祁镇时期的王振,就是第一个权监。

这个时候,许多人就发现走科举考试的路子,实在是万人行独木桥,很难入仕为官。倒是做太监,很容易就成为国家体制内的人。若再机灵点,长得清秀点,就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到时候就权高位重,连朝中大臣也要礼让三分。

封建王朝从来没有“游行示威”的说法,为何明代阉人要这么做

(权监王振)

于是,一些老百姓和军人的孩子们都纷纷走上了当太监这条路子。

既然想做太监的人多,京城里也就顺应而生出了许多“场子”,也就是负责阉净身的地方。当然不光是负责净身,还负责上岗培训,并实行分配。

当然,太监这份工作并不是净个身就一定能进宫的。

在净身之前先得签一份相当于卖身契一样的合同,在合同中要表明是自愿入宫为奴的。签完后,才能净身。净身前还会就意愿的问题再确认一次,并签下自愿净身的协议,就可以挨刀了。

当然,净身和培训都是要收费的。

朝廷历来对太监的数量有着很严格的规定,同时对那些自行净身的都施以很重的刑罚,不过,这并不能阻止许多人为了成功,先行净身的热情。

封建王朝从来没有“游行示威”的说法,为何明代阉人要这么做

(净身用的工具)

到了成化年间,京城里的“场子”越来越多。“场子”多了,宫里要的太监虽有增多,但也搁不住养这么多“场子”,所以这些“场子”为了招揽生意,往往很没下限,比如宫里要的太监人数是2000人,他们就敢说20000人。

不明真相的人踊跃报名。钱也交了,身也净了,岗前培训也认真学习了,可就是不能进宫。

随着不能进宫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流落在京城的阉人便聚集起来,发起了明朝第一次太监游行,也是最后一次太监游行。

不过,明宪宗朱见深不搞维稳。他直接让军队抡着大棒,把聚集在紫禁城门口的那群阉人们一顿暴打,直打得他们哭爹喊娘,作鸟兽散。

于是,这场游行就这般草草收场,阉人们也是自食其果。

(参考史料:《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