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官话与普通话非常接近,为什么好多词外地人听不懂?

云行雨见闻


桂林话是西南官话的一种。

由于官员来源广泛,全国各地的都有,所以,官话也就囊括了各地的方言。

我1995年定居桂林,从各方面包括语言都感觉很适应。半年后,跟同事们熟悉了,就有桂林人问我:“你以前从来没有来过桂林,为什么我们说桂林话你都能听懂?”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经他们一说,感觉是很奇怪,我为什么能听懂桂林话呢?一时找不到答案。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桂林的方言土语与我爷爷说的话几乎完全一样!我父母是地道的山西人,我爷爷及祖上在山西生活了2000年,从来没有离开过山西,到我父母这一代才从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我父母和爷爷奶奶说的是纯正的山西话。经过对比,桂林话里面有很多土语,跟山西话完全相同,尤其是骂人的话更是几乎百分之百相同,这才知道我能很容易听懂桂林话的原因。

传说桂林米粉是朝廷派到桂林的陕西兵发明的,根据我的观察,传说有误,应该是朝廷派到桂林的山西兵发明的,因为我在桂林、兴安、全州一带发现当地人有很多保留着山西人的长相特征,却没有陕西人的长相特征。所以,可以推定,古代朝廷派到桂林一带(主要驻扎在兴安和全州)的官兵以山西兵为主,所以,桂林话中包含的山西方言最多;反过来说,因为桂林话中山西方言最多而不是陕西方言,桂林人具有明显的山西人长相特征而不是陕西人长相特征,所以可以断定古代朝廷派驻桂林一带的官兵主要是山西人。

经过把桂林的西南官话与四川、贵州、云南省的西南官话比较,分别偏向不同的北方方言,所以桂林话在桂林之外的地方只有山西人能直接听懂,而其它省份的人不容易听懂。

所以我认为,桂林话是西南官话中偏向山西话的一支,桂林米粉是山西人发明的。


美食家145852835


的确,桂北官话与普通话非常接近,因为都是官话,过去是作为官方语言的,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转换下语调就可以了。如“桂林山水”,普通话的音调是“四二一三”,桂林话则是“二三一四”,也就是说普通转为桂林话,第一声不变,第二变成第三声,第三声变成第四声,第四声变成第二声。

当然这是大多数情况下,也有一些例外,但掌握这个规律,基本上就能听得懂一些桂林话了。

除了这些,有一些桂林话特有的本地词语,那是一定要讲才能听得懂。

比如讲钱,“一方水”就是一万元,“一撇水”就是一千元,“一筒水”“红翅杆”就是一百元,“青皮拐”就是五十元。

在商业街也有一些本地词语,比如理发匠把“理发”叫“扫草”,医生把“受孕”叫“装窑”,裁缝把“屁股”叫“篓子”,中医把“卖中药”叫“吊包”。

人际关系方面也有一些特有名词,比如“小把爷”就是“小孩子”,“老盖(桂林话第三声)”就是“爸爸”。

情感方面也有一些特定话语,如讲两人从小耍在一起、友谊比较深厚,就讲他们“穿一条裤”“屙尿泡饭吃”。

骂人的话也有一些桂林特色,比如“死不要脸”,桂林人讲成“那个家伙呀,死不要!”,把脸字省了克,即骂了人又不得罪人。又比如“无脸见人”讲成“哎呀,我无脸见啦”,把人字省了克,即认了错,同时又顾全了自己的面子。


云行雨见闻


桂林话中有很多来自于江淮地区(江苏安徽中部)的词语。源头是桂林的靖江王从江苏老家带领15万人来桂林受藩。例如,小孩子=小把爷=小把戏(江苏人管小孩子就是叫小把戏),脏=落水=饹水(江苏人做铬面饼时擦锅擦刮板的水,很脏),麻烦=雷堆=赖墩(江苏人形容屁股拖地不走的累赘),老家伙=老盖=老杆子(江苏语境中本意是老傻瓜,引申为老头子老爸等),完蛋啦=扑街=蒲杆或薄种杆子(江苏人骂人粗鲁且无知的意思)。



飘摇959


很多桂林话是不分平舌音与翘舌音,也不分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再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读音,使得桂林话语普通话就有相当大的差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