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孙中山为何坚持定都南京?

创意风向标


辛亥革命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孙中山已经在1912年的1月1日于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因此,民国最初的国都在南京,这一点毫无疑问。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与北方清廷继续在上海进行和谈,1912年2月上旬,双方就清帝退位以及大总统的位置归属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清帝随即在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

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3月份就任临时大总统。不过,此后孙中山坚持袁世凯应该到南京赴任,还派出了蔡元培等人组成的迎袁团到北京欢迎袁世凯到南京就职。不过,最终袁世凯等人通过发动兵变的方式寻找借口,没有赴南京就职。

孙中山之所以坚持首都定在南京,主要是为了牵制和制衡袁世凯,因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的势力主要在北方,如果让袁世凯到南方就职的话就一定可以对袁世凯进行牵制和制衡。因为当时包括南京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在革命党的控制之中。

再者,革命党人普遍信奉进化论,要与过去的历史做一个区分。如果国都继续选择北京的话,在当时被认为是与旧势力妥协的一个表现。


青年史学家


如果说对辛亥革命意义最深的城市,绝对是武汉

孙中山早年也说过,如果中国要重新定都的话,武汉是最适合的,在民国时期,武汉是一个比广州还要大的城市,当时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之外就是武汉了,武汉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此在接受外来思想上也很多。

所以,武昌起义率先成功,辛亥革命真正开始的地方,建都武汉实际上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武昌起义并不是孙中山领导的,如果在武汉建都的话,很多人可能会不服,一直以来大家都将孙中山看作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实际上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孙中山还在国外,武昌起义跟同盟会也不是有直接的关系,当时同盟会将两广地区看作是最好的地方,因此黄兴领导的起义都集中在广东,但是都失败了。

所以,对孙中山和黄兴来说,孙中山和黄兴就坚持不在武汉建都,当然也跟当时的革命形势有关,武汉一直都是清廷比较看重的地方,因此遭到了清军的反扑,对于当时的革命党来说,能够拿的出手的城市,也就是南京了。

南京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建都地方

当然,基于历史上还是地理条件来说,南京并不具备建都的条件,以六朝古都来说,实际上哪一个都短命,后来明朝建都南京也好,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也好,时间也都不长。

都说南京有龙脉,实际上这是不是真龙就两说了,北伐成功后老蒋定都南京,结果全面抗战爆发,仅仅几天南京就沦陷,汪精卫在这里建立汪伪政府,实际也没坚持几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老蒋迁都南京,也是没有几天就被干台湾去了。

你看哪一个朝代在南京定都超过几十年的,而且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是在南京签的,1937年又爆发了南京大屠杀,很明显南京是一座多灾多难的城市,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却并不是长久安邦,当然,这也是迷信的说法。

综合来说,尤其是近代以来,当船舰的发展,能够突破大江大河,能够穿越海洋,南京还真就是无险可守。

孙中山坚持定都南京是基于很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迫于当时的环境,南京是革命党人控制的城市,相对来说较为安全,尤其是比邻上海是租界,上海租界是洋人的地方不能打仗,却可以购买军火。另外,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怎么说呢,一直寄希望于外国友人,从这一点来说,南京比较容易接受外国的帮助吧!

基于现实的考量,尤其是在袁世凯出山,南北和谈的时候,孙中山更表示,大总统让给袁世凯都行,但是必须定都南京,袁世凯肯定不同意啊,革命党玩革命的方式其实很埋汰,玩刺杀有一套,汪精卫刺杀载沣并非个例,孙中山的右臂陈其美就是专搞刺杀出身,袁世凯难道不怕上南京之后就死在南京了。

当时革命党里面比较有权威的宋教仁就认为,在哪都一样,不在南京在北京也可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宋教仁后来还没等到北京就被暗杀了。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孙中山想把袁世凯整南京,然后把他给弄了?

当然,从孙中山个人的角度来说,南京也算革命圣地了,首先朱元璋是驱除鞑虏在南京建立基业的,洪秀全是典型的反清斗士,也在南京建都,孙中山反清,将首都定在南京也算是一种标志了,要知道孙中山自诩洪秀全第二,洪秀全1853年到南京后再也没出过南京,最后死在了南京,孙中山没能在南京站稳脚跟,但是孙中山临死的时候立下遗嘱要葬在南京,这应该也算一种执念了吧!


史论纵横


开国定都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每个新的朝代都要选一个符合新国的首都,一般都是选取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地势险要之地。

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在南京商讨建国大事,经过孙中山、黄兴等人的一再坚持和劝说,参议院复议才确定建都南京。

其实,孙中山曾经提出过“一都四京”之说,一都即为武昌,四京为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最中意的建都之地是武昌,武昌起义后其他各省代表也比较中意武昌。

但是1911年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了东南重镇南京,这一消息使各省革命人士精神为之一振,各代表在武昌开会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12月25日孙中山返回国内后,他根据当时的情形放弃了建都武昌的想法,决定定都南京,但是众议员却大多坚持定都北京,经过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坚持劝说,参议院复议才通过建都南京。

孙中山等人坚持定都南京,应该与袁世凯有关,因为他们并没有多大兵权,与掌握大权的袁世凯根本无法对抗,定都南京,可以牵制袁世凯,如果袁世凯来南京赴任大总统还可能能够控制袁世凯。


司马长史


对于建都何处,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就有过详细考虑,不过当时的首选不是南京,而是武汉,早在1887年,他就曾提出过“一都四京”的主张,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后来有一次和章太炎聊天,还特别强调:“金陵犹不可宅”。后来也曾说过:“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可见最早时,孙中山是很中意武汉的。

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这时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迫在眉睫,当时武汉交通便利,铁路水运都处于中心地位,而且又是首义之地,孙中山也一直主张建都于此,所以定都于武汉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当时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当时已独立的各省代表也齐聚武汉,确定在临时政府成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很明显,这事实上是把中央政府定在了武昌。但后来形势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武昌起义很快受到清政府的反扑,不久汉阳失守,武昌吃紧,眼看起义即将功亏一篑。就在这时,江浙联军于12月2日攻克了南京,这一消息令各省代表为之一振,于是共同开会决定将临时中央政府设在南京,同时各省代表会议也迁往南京召开。于是,南京就成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个首都。12 月25 日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首都设在南京已成定局。在这种背景之下,孙中山不再坚持将首都设在武昌,转而坚定支持以南京为都。

但南京建都历来名声都不太好,建都于此的王朝都有些短命,所以当时对定都南京,有些人是不太乐意的。尤其是后来袁世凯出山,南北谈判的时候,定都南京还是北京争论十分激烈。孙中山和黄兴坚持定都南京,让袁世凯到南京就职总统,认为这样可以将袁世凯调出其老巢北京,而将其控制在革命力量的监督和掌握之下。想法是很完美的,但现实很残酷,当时就算是同盟会内部,也有不少大佬支持建都北京,像章太炎、宋教仁、庄蕴宽、张謇等等,如此形势让孙中山、黄兴非常不满。1912年2月14日,临时参议院开会专门审议定都一事,结果绝大多数人支持定都北京,孙中山大为恼火,要求参议院复议,黄兴连夜做同盟会议员工作。次日重新表决,主张定都南京的才占了多数。

但这个决议在当时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袁世凯一直不想南下,在北方大造舆论,要求定都北京,当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支持袁世凯的主张。不久南京方面派出的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的使团(有同盟会宋教仁、蔡元培、汪精卫等)到达北京,袁世凯又指使手下制造兵变动乱,造成他离开北京会导致局势不稳的假象,而英美法德日俄等国也开始附和,纷纷向天津派兵。在这种情况下,在北京的使团竟然倒戈为袁世凯辩解。在南京,孙中山也控制不了舆论,不少人开始同情袁世凯,支持定都北京,特别是章太炎,一直坚持定都北京。孙中山为了顾全大局,只好做出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同意民国首都迁往北京。


作家桑妮


这还不简单?

给我袁大总统脚下使绊子呗!

老孙这人,不靠谱的时候居多。一切看他高兴,当然,还看他尿床画出来的梦图是啥。总之,他就是那种一会儿一会儿的。我们常说不靠谱的人,这会儿知道干什么,下一会儿不知道干什么。老孙同志比这还牛,他是这会儿都不知道干什么的人。

武昌起义成功之机,他还在美国晃荡哩,甚至有说在饭店洗盘子哩。我对后面这个说法表示怀疑,他连当医生都没有足够的耐心,还给饭店洗盘子?他能忽悠大家给他募捐革命经费,也不会自己去干这种扫一屋之小事的,人家是扫天下的好不?

一听说革命成功了,一是怀疑他们能不能站住脚,尚须观察;二是,即使能站住脚,也不如先跟外国搞好交涉,叫他们承认我的革命老大地位,赞助俺点革命经费啥的,再胡汉山我回来了不迟。没想到,致函美国国务卿求见,被拒。要求访日,也遭拒。日本内阁有人表示,假如你用个假名,也许还可以考虑。但对于孙中山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个时候要的就是大名问鼎好不?孙中山拐向英国,英国表示,要钱没有,要我们中立可以(真是哄二傻子哩,本来就是中立),但是我们希望袁世凯做总统(这个就不中立了)。这让孙中山很没劲儿,转向法国。法国方面倒是很热情,但还是跟英国一个意思:中立可以有,但钱是真没有。孙中山转了一大圈,一无所获,只好空着两手回国,面对着眼巴巴地迎接他的人说,兄弟我一分钱没有带回来,只带回来一个革命精神。一句话,我只有口炮的干活。

口炮也有口炮的妙处。南京临时政府这会儿正扯皮呢,就是黄兴与黎元洪谁做真老大的问题。这个就相当于猫给两个老鼠分蛋糕,你们两个不是分不清嘛,好说,我来分,我一口全吃了,你俩就不用争了。结果,老孙就做了临时大总统。做之前,老孙要求,非常时期,我绝对不能做法式内阁制下的那种总统,要做就做美式的大总统,杠杠的那种。宋教仁遂不再好意思坚持自己的法式内阁制,大家都依了老孙。没想到他一上任就问大家,这个临时大总统中的“临时”俩字,能不能给我去掉?这次大家有准备了,异口同声地说:不能!

那这临时大总统能不能多当几天哩?

居然——也不能!

可恶的袁世凯,可恶的,众望所归袁世凯。俺明面上比不过你,但是,暗地里给你使绊子总可以吧。于是老孙在转让临时大总统职位的时候,给袁世凯提了三个附加条件:

第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为各省代表所议定,不能更改;

第二,辞职后,俟参议院举定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始行解职;

第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律章程,非经参议院改订,仍继续有效。

前两条可以合并为一条,咱先说第三条,临时约法问题。这是老孙给袁世凯挖出的最大的坑。临时约法将来是啥样,袁世凯没想到,但孙中山心里有数。他做总统,用美式总统制,人家老袁做,特意给人改成法式内阁制,而且这法式内阁,也给弄成畸形的,就是国会一权独大,国会可以不分大小事务都弹劾、否决总统,但总统不能否决、解散国会。你看我们的教材,动不动大骂袁非法解散国会。靠,解散国会本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制衡的应有之义,你国会对行政总统动不动有弹劾权,人家行政总统那边至少要有个解散国会权,才是对等的嘛。总之,他们给袁世凯弄的临时约法,毛都没有。这个大坑可是把袁世凯坑死了。

相形之下,定都南京,只是个小坑。老孙只考虑,南京不是袁世凯的地盘了,就没考虑北京皇位刚退,局势仍极端不稳中,更兼外交使馆都在北京。所以定都南京,实践上根本不可能。

就是理论上,也不可能。孙山中早在辛亥革命十年前,就与章太炎讨论过未来革命成功后定都的选择问题。详见章太炎的《訄书·相宅》。章太炎开首说了一大串这里哪里的,最后落脚点是:“非江南之武昌,则无居也”。结果老孙一串一串的,摆出了龙门阵:武汉虽然比洪秀全建都的南京强,但只能掌控中原地区,无力掌控西域蒙古等地。若想掌控中原地区,甚至西域蒙古,那还得建都关中。现在的关中虽然落后了,不及唐汉时期繁荣发达了,但只要咱铁路一开,这些都不是问题……章太炎人称章疯子,知道他为嘛能跟老孙尿一裤子里吧,就是他发现,居然还有比自己更疯的。老孙给他说的这些,震的他精子都脱落了,没想到,这还没完,老孙大手又是一挥,说,定都关中所掌控的也不过是中国的九州大地,我们中国要做亚洲的共主,就必须建都伊犁!总之,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亚洲雄风则伊犁。可怜的老章,从此吓得精虫上脑,九十岁才太太不扶,就扶老孙了。人才哪!

20世纪中国革命最需要的是啥?

满嘴跑火车的口炮!

这个口炮,建都设想中,根本没有南京一根儿毛。现在,你却非得让人家跑来南京。于公于私,于国于世,都是缺德带冒烟馊得不能再馊的主意。

更缺德的是,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根本不是各省代表的意见,而是他一个人的意思,当然,还有他的革命小伙伴,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同志。当时,南京临时参议院本以多数票通过临时政府建都北京的。但孙、黄闻讯震怒。按总统制,总统不同意国会决议可提请复议,但黄兴说:“政府决不为此委屈之手续,议院自动翻案,尽于今日;否则吾将派宪兵入院,缚所有同盟会员去。”一句话,叫俺们自己复议,想得美,你们识相话,今天就给我翻,而且是自己翻。最后,大总统倒是走程序了,向参议院咨交复议,但“陆军总长黄兴以兵临议院,警卫森严”,甚至有同盟会议员掂着手枪指着自己的脑门给议员们下药,说定都南京的议案不通过,自己将身殉会场。吓死宝宝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民主,自由吧?最后,19票对7票,改定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


端木赐香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结合时代背景及历史背景。1:金陵自古乃多朝首都,有建都历史继承,对于新政府来说可安民心。2:孙最早提出的是驱逐胡虏 恢复中华,而他学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正是定都的南京进而北伐成功。3:彼时南方革命虽然一片向好,然而北方仍有强大的清王朝北洋新军,南方革命军根本不是对手,新政府需要维持庞大的战争开支,财政拮据,靠近江浙财阀,可以争取支持。4:因为只有南方可选,几个目标城市对比,武昌虽然首义然而地处长江以北无险可守。而广州不利于新政府进取北伐,南京地处长江以南有天堑之险。

故而必须定都南京,当然,如果孙能北伐成功不一定选择南京。


牛牛的事儿


首都是一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选择在哪里建都其实必须综合考虑:地理、人口、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其实关于建都何处的问题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就有过详细考虑,不过当时的首选不是南京,而是武汉:早在1887年他就曾提出过“一都四京”的主张——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后来有一次和章太炎聊天,还特别强调:“金陵犹不可宅”。后来也曾说过:“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可见最早时孙中山是很中意武汉的。

孙中山强调“金陵犹不可宅”是有历史依据的:举凡定都南京的王朝除明朝外,无一不是割据一方的小朝廷而且寿命极短,唯一统一天下的长寿王朝明朝后来迁都北京了,所以南京自古以风水不好著称。风水之说虽虚妄,但其实也暗藏着一些合理因素——南京位居长江入海口的冲击平原,除北面的长江天堑外几乎无险可守。日后的抗日战争中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并攻破上海后南京实际上已是门户洞开,又一次验证了定都南京在国防安全上的薄弱性。

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武昌起义,按理说革命家最先拿下的大城市就是武汉,这不正符合孙中山建都武汉的初衷吗?可计划没有变化快:武昌起义很快受到清政府的反扑,不久汉阳失守,武昌吃紧,眼看起义即将功亏一篑。就在这时江浙联军于12月2日攻克了南京,这一消息令各省代表为之一振,于是共同开会决定将临时中央政府设在南京,同时各省代表会议也迁往南京召开。于是南京就成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个首都。12 月25 日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首都设在南京已成定局。在这种背景之下孙中山不再坚持将首都设在武昌,转而支持以南京为都。

严格意义上这是一种无奈之举:各省的革命军是分头起事,革命在各地推进的情况不一,在很多地方都遭到清军的反扑,事实上当时革命军真正控制最得力的大城市其实就是南京,尤其是此地靠近上海这个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会,必要时可以利用外国租界的力量进行调停,事实上后来革命军和袁世凯的北洋系势力进行南北和谈就是在上海租界进行。

本来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似乎已成定局,偏偏风波再起:袁世凯逼迫宣统皇帝退位,作为交换孙中山让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的职位给袁世凯,但孙中山坚持中华民国的首都必须定在南京,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就职。袁世凯自然不愿意离开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北京,毕竟北洋系的势力扎根在北京,如果去南京就职自己将身处革命党的包围之中,很难随心所欲贯彻自己的独裁统治。孙中山恰恰也是看穿了袁世凯的小心思,所以始终坚持定都南京。

袁世凯在定都一事上充分展现了两面派手段: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迫切希望南下就职,与此同时大造舆论要求定都北京,甚至暗中鼓励流氓混混扰乱北京治安,然后以维持治安的名义正大光明留在北京。在这种情况下南方革命党中也有部分人主张和袁世凯妥协,外国列强也开始附和袁世凯,最终孙中山不得已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同意民国首都迁往北京。此后整个北洋军阀时代中华民国的首都都定于北京,直到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后才又重新定都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