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上記錄的東西可信度高不高?

千趣百惠


《竹書紀年》是偽書。論證之前。先說一個歷史事件:公元前318年,燕王噲效法聖王堯舜,將燕君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

《竹書紀年》在晉代被盜墓者發現。它在戰國後期被埋葬於魏安釐王的墓裡,得以僥倖避過秦火。

《竹書紀年·五帝紀》記載:胤甲居於河西,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天上出十個太陽,此事顯然不可信。

《殷紀》記載: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伊尹放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但根據考古出土的甲骨文顯示,直至商朝末年,商王朝仍然堅持對伊尹的祭祀。《竹書紀年》對此事的記載亦不可信。

《竹書紀年》記載堯被舜囚。說明在公元前318年之前。這部偽書還沒產生。否則燕王噲斷不會效法堯舜禪讓。

另外,作者當為法家學者。法家宣揚“人臣太貴,必易主位”,君主必須獨攬大權的思想十分匹配。君主若不能駕馭群臣,即使聖明的堯舜,亦會被逆臣囚禁。

中國歷史上,可信度最高的史書是儒家經典《左傳》——可信度有100%。然後是《史記》——可信度有99.9%【史記中唯一不可信的歷史事件,是趙氏孤兒】。‘史書’中的大忽悠《戰國策》可信度有60—80%。偽書《竹書紀年》的可信度遠遠低於《戰國策》。


楊朱學派


《竹書紀年》其實就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史書,秦始皇一統中國後,把六國史書都給燒了,魏國史書也就消失了。所幸的是,在數百年後,公元281年一起盜墓事件竟然讓這本史書得以重見天日。

據《晉書》所記,這是魏襄王或魏安釐王的墓,墓穴中藏有數十車的竹簡,其中便包括這本非常珍貴的魏國史書。由於這本書是刻在竹簡上,故而稱為《竹書紀年》,也稱為《汲冢紀年》,因為是在汲郡的墓穴中發現的。

《竹書紀年》的珍貴之處在哪裡呢?它不僅僅記載魏國的歷史,而是從五帝開始,一路記錄下來,包含非常多珍貴的史料。作為魏國史書,為什麼《竹書紀年》裡記載了從五帝開始的歷代歷史呢?魏國的前身是晉國,晉在春秋時代,長期霸佔霸主的地位,是諸侯之長,周王室完全是在其保護下才得以生存。晉國曾經出兵平定周王室的內亂,很可能把周王室所藏的歷代史書,重新整理了一份留在晉國。到了戰國時,晉國一分為三,魏國最強大,繼承晉國的衣缽,故而這些史料轉移到了魏國。

應該說,《竹書紀年》裡的東西,可信度是相當高的。當然,由於現存的《竹書紀年》殘缺不全,原本已經丟失,只是零星片斷被重新整理成書。即便如此,它的可靠性仍然很高。我舉個例子:

比如誰是商代的“中宗”。商代諡法制度剛剛興起,但並不是每個帝王都有諡號,只有少數極其出色的帝王才有諡號。除了被尊為“太宗”的太甲之外,還有一位帝王被尊為“中宗”。中宗究是誰呢?

依《史記》的說法,中宗是第九任商王太戊,而《竹書紀年》則明確地記錄第十四任商王祖乙才是中宗。究竟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誰也沒法證明誰是誰非,直到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才徹底解開謎團。在一片刻有文字的龜甲上,寫有“中宗祖乙牛吉”六字,在商代古文物前,真相浮出水面,祖乙才是真正的中宗!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是錯的,《竹書紀年》的記載是正確的。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竹書紀年》在古史研究中具有其他書籍所不可取代的價值。


君山話史


《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這部史書是西晉時期有人盜墓發現的。裡面的記載和甲骨文、青銅銘文、秦簡裡面的記載大多數都是類似的。而且裡面的內容都是春秋戰國的史官記載的,那時候的史官對歷史的態度很嚴謹,記載的東西可信度很高。

但是這部書在宋時歷經了佚散後又重新收集整理的過程,可信度會一定的下降。

裡面記載的內容無疑給歷史一場大地震,顛覆了很多常識。比如:舜囚禁堯,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共伯和幹王位。總體來說裡面的內容還是很具有參考意義的,給人不同的思路。


種花家社會人


竹書上的東西主要是東漢以前記載的。(蔡倫發明造紙術前)《史記》《左傳》《論語》《道德經》…都是竹書記錄可信度還是很高。史記是司馬遷實地考察訪問遊歷再結合當時記載所寫的,不是官方或自己的一言堂。還存一些珍貴的竹書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家.典籍)被秦始皇封殺(焚書坑儒)。春秋五霸有兩種記載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昭王,吳王,勾踐。一說齊桓公秦穆公楚昭王夫差勾踐焦點就里居於西陲一角.與世無爭而逐漸強盛的秦。不管“五強″有沒有秦,五霸一事的確存在五個,同時讓我們後人以側面反映了安定是繁榮之基。竹書的記錄是歷史的一把鑰匙。沒有實物作為依據有與正史相悖之處很正常,因為無論哪一種記錄都是人在.完成.,工作繁複,或多或少存在人為因素。讓我們正視歷史尊重歷史不盲從。


朱海濤竹


《竹書紀年》目前仍是正史之外的參考,特別關於商周之前歷史目前考古、文獻考證等各方面證實《竹書》錯誤率遠高於《史記》等正史,司馬遷作為我國最嚴謹的史學家寫出的《史記》可信度遠高於野史或地方史或諸侯國史。當然,再嚴謹的史學家也受文獻資料和歷史條件等因素影響,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我們現代考古就是要不斷去偽存真、重新刻畫補充我們民族歷史上曾經被忽略、或被時光湮滅的文明片段。


淘氣爹


史書無絕對!只有相對。

對於歷史事件,對其下一個定論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

1,古籍記載

2,出土挖掘等物證

3,專業推論

只有這三個要素完備,才能對歷史事件有一個大致上相對準確的判斷。

《竹書紀年》內容上,有其優點,也有其劣勢。

首先,《竹書紀年》幸運的躲過了秦朝的焚書,秦始皇出於對自己的利弊,而選擇性的銷燬和改造了一批書籍,所以很多書籍中所涉及的歷史真相可能就是偽造的。

而竹書紀年逃過焚書,其內容也避免了被修改,所以說對於考古來說是件好事,因為可以有另一個版本作為參考了。

《竹書紀年》中,最為人熟知的內容,應該就是關於堯舜禪讓的歷史事件。其中記載堯年老時,舜囚禁,後來又流放了他,奪了王位,並且軟禁了當時極有可能是王位繼承人的丹朱,為自己獨霸權利掃清了一切障礙。

這一點就和其他歌頌舜德行的史書完全相悖了。咱們可以推理一下,堯舜之時,階級,私人財產,等級,等等早已經出現,所以說人們對於權位應當是相當看重的。所以發生爭權奪勢的可能性或許比起大公無私的禪讓,更有可能發生。

因為《竹書紀年》成書春秋戰國時期,雖為先秦,但距離傳說中的堯舜禹,以及夏朝,畢竟年代久遠,況且以古人的理解和認知能力,再結合他們相對於今天來說狹窄的世界觀,所以其內容也不能盡信。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專門負責記錄真實歷史的史官,他們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是無權阻止他們書寫歷史的,所以說史書的可信程度還是很高的。

但話又說回來,君王改史書的事似乎也不少,秦始皇,李世民,宋太宗等等皇帝,似乎都有過改史書的傳聞,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清王朝,篡改明朝歷史,尤其是對明朝皇帝的貶低,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所以說,歷史記錄者雖然盡力保持客觀公正中立的態度來記錄,但他們畢竟是人,有自己潛意識裡的喜好,不自覺會下一個自以為是的判斷,再加上統治者的壓力,所以史書絕不可能保證絕對的客觀。

尤其是古人因為科學相對於今天要差很多,所以造成他們對於事物的理解和認知都會和今天有極大偏差,最終又造成定論上的偏差。

所以說任何史書,都只是可以拿來作為某些歷史事件的佐證,畢竟相對於各種坊間傳說,小道消息來說,史書是能作為證據的東西。再結合上出土實物,以及專業人員的大膽假設小心論證,還原歷史事件還是必須遵循史書的。


རྟ་པ།སྐྱ་མི


任何事情都要通過自己的判斷 不要人云亦云 不要相信權威 任何事情

必須經過自己的思考即使最終結果是錯誤的 也比一味的道聽途說強的

多的多

竹書都是古人對人和事的記載 都是一些文人寫的 既然是人 就一點有

錯誤的 所以見仁見智 切勿一概而論 我是鬼工老師一個有溫度又騷的人


影視後期


《竹書紀年》又叫《汲冢書》,是晉代盜墓賊從魏安釐王墓中挖掘出的。這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官修正史,按理說可信度是較高的。問題在於《竹書紀年》已經軼散失傳了,現在版本的《竹書紀年》是根據前人看過《竹書紀年》的人的筆記、摘錄、引用匯編而成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會有很多人自己的意見在裡面混雜,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這也是主流史學界不釆信《竹書紀年》的主要原因。


揮劍決浮雲6


史書的可信度都是相對的,而且像《竹書紀年》這樣的通史,又有一個明顯特徵,即是越往後世越真實。所以《竹書紀年》最可信的部分應該是戰國,楊寬先生《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以此校正了《史記》一些年份的混亂。但是《竹書紀年》春秋部分未必如記錄春秋歷史最翔實的《左傳》可靠。至於上古三代史,因為年代太久遠,《竹書紀年》也不是實錄,而往往帶著法家的學術色彩。


菠菜3507


原《竹書紀年》,是按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官傳承原則寫成,儒家孔子之後,是思想政治書,按需要寫成,司馬遷崇尚儒家思想,不加辨別,這就是原本的客觀事實。西晉出土的整理中,按西晉時的字義解釋,並修改,這就存在客觀的誤解現象,或亂解現象。其中,有不合春秋筆法的,就屬於此類,儘管是個別,但也要自己琢磨修正。就保持原史官記史原則的,完全是可信的。當然,現今怎麼解釋,需要正確的客觀歷史原貌分析,才能得到客觀相對真實的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