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的簡介

野雞的簡介

雉雞又名環頸雉、野雞,共有31個亞種。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雄鳥羽色華麗,分佈在中國東部的幾個亞種,頸部都有白色頸圈,與金屬綠色的頸部,形成顯著的對比;尾羽長而有橫斑。雌鳥的羽色暗淡,大都為褐和棕黃色,而雜以黑斑;尾羽也較短。棲息於低山丘陵、農田、地邊、沼澤草地,以及林緣灌叢和公路兩邊的灌叢與草地中,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分佈於歐洲東南部、小亞細亞、中亞、中國、蒙古、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緬甸東北部。

雄鳥前額和上嘴基部黑色,富有藍綠色光澤。頭頂棕褐色,眉紋白色,眼先和眼周裸出皮膚緋紅色。在眼後裸皮上方,白色眉紋下還有一小塊藍黑色短羽,在相對應的眼下亦有一塊更大些的藍黑色短羽。耳羽叢亦為藍黑色。頸部有一黑色橫帶,一直延伸到頸側與喉部的黑色相連,且具綠色金屬光澤。在此黑環下有一比黑環更窄些的白色環帶,一直延伸到前頸,形成一完整的白色頸環,其中前頸比後頸白帶更為寬闊。上背羽毛基部紫褐色,具白色羽幹紋,端部羽幹紋黑色,兩側為金黃色。背和肩慄紅色。下背和腰兩側藍灰色,中部灰綠色,且具黃黑相間排列的波浪形橫斑;尾上覆羽黃綠色,部分末梢沾有土紅色。小覆羽、中覆羽灰色,大覆羽灰褐色,具栗色羽緣。飛羽褐色,初級飛羽具鋸齒形白色橫斑,次級飛羽外翈具白色蟲蠢斑和橫斑。三級飛羽棕褐色,具波浪形白色橫斑,外翈羽緣栗色,內翈羽緣棕紅色。尾羽黃灰色,除最外側兩對外,均具一系列交錯排列的黑色橫斑;黑色橫斑兩端又連結栗色橫斑。頦、喉黑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胸部呈帶紫的銅紅色,亦具金屬光澤,羽端具有倒置的錨狀黑斑或羽幹紋。兩脅淡黃色,近腹部慄紅色,羽端具一大形黑斑。腹黑色。尾下腹羽棕栗色。

野雞的簡介

雌鳥較雄鳥為小,羽色亦不如雄鳥豔麗,頭頂和後頸棕白色,具黑色橫斑。肩和背栗色,雜有粗著的黑紋和寬的淡紅白色羽緣;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羽色逐漸變淡,呈棕紅色和淡棕色,且具黑色中央紋和窄的灰白色羽緣,尾亦較雄鳥為短,呈灰棕褐色。頦、喉棕白色,下體餘部沙黃色,胸和兩脅具黑色沾棕的斑紋。

棲息於低山丘陵、農田、地邊、沼澤草地,以及林緣灌叢和公路兩邊的灌叢與草地中,分佈高度多在海拔1200米以下,但在秦嶺和中國四川,有時亦見上到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

野雞的簡介

雉雞腳強健,善於奔跑,特別是在灌叢中奔走極快,也善於藏匿。見人後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進入附近叢林或灌叢,有時奔跑一陣還停下來看看再走。在迫不得已時才起飛,邊飛邊發出“咯咯咯”的叫聲和兩翅“撲撲撲……”的鼓動聲。飛行速度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飛行不持久,飛行距離不大,常成拋物線式的飛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後又急速在灌叢和草叢中奔跑竄行和藏匿,輕易不再起飛,有時人走至眼前才又突然飛起。秋季常集成幾隻至10多隻的小群進到農田、林緣和村莊附近活動和覓食。

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秋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果實、種子、植物葉、芽、草籽和部分昆蟲為食,冬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莖、果實、種子和穀物為食,夏季主要以各種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以及部分植物的嫩芽、漿果和草子為食,春季則啄食剛發芽的嫩草莖和草葉,也常到耕地扒食種下的谷籽與禾苗。

野雞的簡介

雉雞以其外貌美觀、雞肉堅實而細嫩、味道鮮美而營養豐富以及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等優點而備受人們的歡迎。雉雞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一帶的飼養規模迅速擴大,在珍禽業中佔有相當的比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