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特别大优势的满清入关后却能迅速定鼎中原

当年满清十万铁骑入关,几乎已经是举国之兵,但是仅李自成的农民军就号称百万大军,即便是除去随军家眷这个数字也是非常可观的,再看南明,根据《明史》记载仅盘踞在武昌的左良玉一部就“兵八十万,号百万”。而且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虽然以上数字都有夸大的嫌疑,但从兵力来看,在三方和满清的较量中满清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可是最后却是满清入主中原,而不是形成割据或者是其他政权的统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站在各方立场逐一分析。

对于南明统治者来说,拥立福王后如何制定对外政策是非常关键的,面对农民军和满清,明朝显然没有实力并击,在史可法与马士英的建议下南明选择了“联虏平寇”的策咯,清军和南明保持了短时间的和平。

并没有特别大优势的满清入关后却能迅速定鼎中原


这种情况下大顺军的日子就变得十分艰难,清军进了北京之后,多尔衮令清廷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同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部,共3万余骑,由大同经蒙古迂回入陕,进攻大顺军。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多铎在潼关击败大顺军,李自成率主力连夜撤回西安。潼关为清军所占,入陕门户洞开。阿济格部清军进入陕北后,以一部分兵力围攻据守榆林、延安的李过、高一功部大顺军,自己领兵南下西安。自此,李过、高一功部被切断了往西安的退路,被迫放弃陕北,取道汉中,由四川入鄂。在清军两路重兵合击下,李自成放弃西安,转入湖广襄阳。同年十月,李自成为扭转大顺在山西、河南的颓势,开始反攻河南怀庆(今河南沁阳),连克济源、孟县,在柏香镇大败清军,阵斩清提督金玉和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等,乘胜进攻沁阳,清卫辉总兵祖可法率部增援。多尔衮闻报,急令豫亲王多铎转兵西向,先解怀庆之围,然后由河南渡黄河,与英亲王阿济格形成南北夹攻之势,进攻大顺。李自成亲率大将刘宗敏、刘芳亮等精锐部队北上,准备与阿济格部清军决战于陕北。十二月十五日,多铎部进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在灵宝县境击败大顺驻军后西趋潼关。占领西安后,清廷命多铎部东进南京,摧毁弘光政权,命阿济格部继续追击大顺军。此时,50万大顺军已是军心涣散、纪律松懈、指挥混乱,在清军追击下,在襄阳、九江等地连败十三仗,丧失了全部辖地。五月,李自成率兵一部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遭当地地主武装袭击,不幸牺牲,大顺政权遂而瓦解。

并没有特别大优势的满清入关后却能迅速定鼎中原


李自成

其实打不过清军并不是说李自成的军队腐化了,入京一个月,根本来不及腐化,原因还是战斗力不在一条线上,毕竟这些农民军打的是大明关内的兵油子,而不是跟骁勇善战的清兵磨练出来的。就李自成而言,山海关失败后,居然放弃战略地位重要的山西,失去居高临下威胁北京的机会。随后,在几次与满清作战失败后,最后的幻想是顺江而下夺取南明的地盘。更不要说张献忠,夺了四川之后,就打算与李自成争天下。所以满清的运气在于遇到了这么几个近视眼对手,从而从容集中主力各个击破,先李自成再南明。

李自成虽然战略短视,不过好歹李自成是跟清军正面打废的,但南明就不同了。

南明政权丧失了无数次反败为胜的机会,内斗始终充斥在南明政权内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四帝一监国,内耗几乎从未停止过,有时候甚至为了争夺正统不惜自相残杀兵戎相见,如果读过南明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南明的灭亡丝毫不值得同情。

并没有特别大优势的满清入关后却能迅速定鼎中原


左良玉

从建立政权开始,南明就一直在搞内讧。福王即位,左良玉跟马士英斗,江北四镇不团结,马士英跟史可法斗。结果清军一来,江北四镇直接投降,南京不出兵救史可法,左良玉直扑马士英,然后多铎就跟扫地一样,轻松扫荡了弘光政权。随后的隆武政权,隆武皇帝和黄道周跟郑芝龙斗,隆武政权跟鲁王政权斗,斗到最后,郑芝龙降清,黄道周战死,郑成功跑到厦门,鲁王在舟山群岛上不了陆地。然后就是桂王的永历政权,瞿式肆和何腾蛟斗,孙可望和李定国斗,李成栋和郑成功斗,从建立到灭亡,一天也没有消停过。而不断投降清军的明军和农民军越来越多,清军自然也就有力量控制住中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