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杨家将里面的穆桂英,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老当益壮41242492900



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人物原型为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之妻“慕容氏”。穆桂英之“穆”本出自鲜卑姓氏“慕容”,戏剧小说中虚构的杨延昭之子杨宗保攻打穆柯寨,临阵招亲的故事,其故事原型的另一个来源,很可能来自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在镇守播州时,攻打当地仫佬族的"老鹰寨”。

虽然早在南宋初期,杨家将故事就以话本形式开始流传,但直到明代中期,穆桂英这一人物才正式出现,在万历三十四年出版刊行的《杨家府忠勇通俗世代演义》中,是这样交待穆桂英身世的“木阁寨主,号定天王,名木羽,有一女名木金花,又名木桂英,曾遇神女授神箭飞刀,百发百中。”

山西省东北繁峙县,迄今有遗迹“穆桂英山”,西南有村名“木阁村”,这种长期以来在当地民间流传的关于慕容氏,穆桂英尚武传统的传说,相信应该是杨家将中穆桂英事迹的最初蓝本。

根据宋史“党项传”记载,杨家出于麟州,自五代以来这里就是汉族与党项混居之地,通婚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杨业之妻,杨家将传说中大家熟悉的佘太君就是府州党项大族首领折德扆之女,后被称为折太君,在民间流传中逐渐演变为“佘太君”。同样,杨家也与融入党项的鲜卑族慕容氏通婚,根据欧阳修撰写的墓志,杨业之侄孙杨琪,就娶妻慕容氏,同样,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也娶妻慕容氏,根据《保德州志》记载“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娶妻慕容氏,善战”,北宋早期,慕容氏也归顺宋朝,参与宋代对西夏的战事,立下了许多战功,这些史实加上民间想象与传说,构成了穆桂英的基本身份。

党项妇女骁勇善战,不让须眉的特点,也被移植到了穆桂英身上。西夏国主梁太后曾经亲自率军入侵北宋边境“元祐十七年,梁氏自将寇环洲”。另外,党项族首领也喜欢自称“天王”,这一点也在杨家将传说演义中有体现,比如称穆桂英之父为“定天王”。在党项聚居的环洲,有地名“木波镇”,可能就是演义中“穆柯寨”的由来,当地由有党项族修建的武装碉堡,名“木瓜堡”,后来地名变为人名,变成了杨家将演义中穆桂英麾下的家将穆瓜。

另外,杨家将演义中,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辽军阵中也有西夏女将“黄琼女”,其名也可能出自《宋史.党项传》中党项一支名为“黄女族”的部落。


晴天有时下猪


近些年来在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中发现,在杨六郎延朗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的名字;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中,记载更明确,其间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可见杨氏家谱中有穆桂英和杨宗保的。

因此,有些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穆桂英虽记载于正史之中,但并非历史上就无此人。另据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辽兵将均畏之”(《保德州志》)。慕与穆读音贴近,后人可能改了其姓氏,并且还给她起了民间通用的‘桂英’这一名字,以取其流传的方便。(刘子钦《话说“杨家将”》,山西《文史研究》1988年第1 期)。


社会我亮哥


首先我们说古代演义或者是历史类小说其设定的角色一般都存在于历史中,当然有的角色属于人物照搬剧情原创,有的人物就是人物原创剧情照搬了。那么威风八面的穆桂英就属于后者,历史上或许有叫穆桂英的女子,但他的表现并不一定比小说里的出彩,而小说里的她在历史上却是有疑似的原型人物存在。

杨家在宋朝也算是颇有影响力的家族了而小说中杨宗保的剧情大多选取自杨文广以及被被杨延昭收养的杨琪,其妻穆桂英的原型自然也能从杨文广身上找到线索。据《宋史》记载,杨文广曾和狄青一起在范仲淹帐下做事,而杨文广又让自己的妻子军事家范氏改革过军政:

杨文广佐范氏改革军政,范氏以行“将兵法”闻名,文广与有力焉,升受供备库副使。

所以这位英勇又有谋略的范氏可以算作穆桂英众多原型之一。

而杨琪的妻子姓“慕容”,由于发音这就很容易让人把“穆”和“慕容”联系起来,这位慕容氏也是颇为勇武,浑身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所以衍生的小说中用“穆”姓来称呼之倒也说得过去。但作者为穆桂英设计的戏份如果只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未免也太单调,于是以行“将兵法”闻名的范氏自然也成为了原型之一,也正是这样,穆桂英也有了大破天门阵的可能。

最后说下天门阵,书中的阵法由于有法术的参与多少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阵把它简单理解为队形也没错。而穆桂英虽然不见于历史,但她身上的那种英勇无比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秀鸾刀破天门阵,桃花马踏西夏川~


逻辑文史游


我是作家、历史研究者煮酒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苗圃在电视剧《穆桂英挂帅》里给我们演绎了一个泼辣的巾帼英雄,这些年以穆桂英故事为基础而来的电视剧实在不计其数。在京剧中,更是有不少穆桂英精忠报国的篇目。

但是,穆桂英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不存在的。

穆桂英最早出现在明代熊大木之小说《北宋志传》中,该书有时也被称为《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也有穆桂英的“记载”,由此可见,穆桂英其形象在小说中的出现,实是有“史”可依,当然,此“史”非正史。

穆桂英,乃穆柯寨穆羽之女。穆羽对这个女儿极溺爱,不若常人对女儿的教育之法,将一身本领倾囊相授,穆桂英在他的教育下,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身武艺超群,更兼机智果敢。甚至有的评书里,说她得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

穆桂英与杨宗保交战,宗保为其生擒,后得穆桂英倾心相许,入列杨家将。穆桂英同杨家将征战卫国,奇功屡建,甚至在佘太君的带领下,“十二寡妇西征”。小说里,穆桂英五十三岁犹为先锋,身先士卒,是中国通俗演义中典型的巾帼英雄形象。

虽然穆桂英的事迹多是虚构,甚至连其人形象亦为人们虚构出来,但这不妨碍她作为一个巾帼流传下去。

有宋一朝,重文抑武,独重文臣,对武将却不太上心,这才搞得在中国历史上经济建设首屈一指的皇朝竟然有了个“弱宋”之称,而外敌的入侵,对中原百姓而言实是难忍。北宋尚能偷安,南宋已经只是半壁江山,面对外敌的无力,人们对岳飞、杨家将等抗击外敌的著名将领抱有极大的好感,渐渐学生出些评书、故事。

南宋灭亡后,新朝建立,乃是元朝,可元朝统治者实为蒙古贵族,简直是“让压迫进行到底”的节奏,在蒙元这近百年的统治之下,人们对抗击外虏的期望几乎达到顶点,各种民族英雄故事广为流传。明朝建立后,对这种现象,应也是持着鼓励态度,毕竟人们倾慕于“忠君爱国”于统治而言,好处多多。

如此,杨家将的故事逐步发酵,渐渐形成系统的小说流传于世。穆桂英的原型,大约是明朝末年的秦良玉。

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的魅力所在,穆桂英这个形象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

看完朋友,记得关注随手煮酒君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煮酒君


穆桂英,小说《杨家将演义》中的女杰,穆桂英这个名字,曾一度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巾帼英雄代名词。

在杨家将中她是一个英姿飒爽,貌美如花,武艺超群的元帅霸王花。她刚柔并进,温柔贤淑,深得人们的爱戴,穆桂英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被世人熟知。


那么历史真的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查无此人,根本就没有穆桂英这个人。在正史《宋史·杨业传》里面收录的只有杨业和他的七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并没有提到女眷,更没有穆桂英这个女人。而在《宋史·烈女传》中收录的宋朝40多名巾帼英雄里,也没有看到穆桂英这个名字。

因此说在《杨家将演义》中出现的穆桂英这个巾帼英雄人物形象,确实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女人。

关于穆桂英这个大名,人们都是通过《杨家将演义》,《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小说故事,才熟知的穆桂英这个敢爱敢恨的巾帼美女英雄。

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凭空捏造一个这样的霸王花穆桂英呢?

我们以《杨家将演义》为例,这个小说主要讲述的以老令公杨业为首的杨家一门忠烈,祖孙三代忠勇报国,最终战死沙场的故事。杨家父子的英雄事迹已经深入人心,可歌可颂的地方已经基本透明,所以为了更好的吸引读者眼球。进一步塑造杨家将的英雄壮举,只能在女人身上做文章,把杨门女将也塑造成巾帼英雄的形象,这样才最完美的。



因此,就有了杨门女将的出现,杨家七子的遗孀成了杨门女将的代表人物。而穆桂英作为杨家第三代媳妇脱颖而出,成了名震天下的穆元帅女中豪杰。

所以说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穆桂英这个人,穆桂英的事迹也纯属虚构,她的出现只是让杨家将的故事更加精彩。


任驰赢天下


根据明代熊大木的小说《杨家将演义》,介绍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战功卓著。民间传说更是不胜枚举。

穆柯寨在山东肥城,而在山西离石崖底村还有穆桂英墓。

山西原平《杨氏宗谱》就记有延朗名下有杨宗保、杨宗政、杨宗勉三子。

湖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更加明确地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

早在南宋遗民徐大焯编著的《烬余录》,也有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使,世称杨家将。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英雄的身影定格在刀光剑影的疆场,英雄的故事演绎成保家卫国的传奇。穆桂英与杨家将给人们留下美好印象,也是人民拥护的精神力量。

宋得天下于孤儿寡母,建国初,杜太后曾告诫赵匡胤,"吾闻为君难,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则求为匹夫而不可得!”

赵匡胤、赵光义制定的祖宗之法,虽避免了封建割据势力,抑制了宦官、外戚专权,然而重文轻武,也使许多英雄人物被篡改和抹杀。

忘战必危,就在国难当头,宋朝皇帝还是对忠臣良将猜忌防范,压制贬谪,不肯委以重任,对将帅提出的战守防御之策也是漠视冷淡。也使宋朝的几颗将星化成流星,不是冤死害死,就是气死屈死。象杨业(绝食而死),狄青(忧抑而死),宗泽(气死),岳飞(冤杀),刘锜(吐血而亡),种师道(气死),余玠(含愤自杀)。

对奸佞之臣,皇帝不仅宠信还重用,象蔡倞,秦桧,史弥远,贾似道,不仅为非作歹,陷害忠良,还把国史删消篡改,作伪灭真,诬古欺今,劝善不足,害人有余。

岳霖、岳珂父子根据岳飞生前史料事迹编辑的《鄂国金陀粹编》,《鄂国金陀续编》至今还在争论?

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想信仰,没有英雄崇尚,没有道德良知,没有正义认同,也就没有了社会荣辱观,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担当。

到南宋恭宗,蒙古大举侵宋,各知州大臣,不是望风而逃,就是主动请降,临安朝堂,逃得仓皇,空无一人,递个降表还是临时任命文天祥。

南宋失天下亦孤儿寡母,蒙元灭南宋,朝堂之上,满朝文武逃得空无一人。谢太后无奈张榜"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叛,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

道是四个宫女,宁死不屈,留下悲怆凄楚之诗"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死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读史可以辨是非,明善恶,知兴替,懂荣辱。英雄是榜样,兴国是理想,胸中有大义,心里有良知,肩头有担当,脚下有力量。


德厚致远


这是中华民族塑造的哙炙人口似故事!与历实有什么关系哪?现在,有些人脑子有病?总拿考史来纠正中华文化!这是存心不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被他们批的千疮百孔?才心干!文化来于生活,高于生活!怎么以原型比较。他们费尽心思恶心中华文化!其恶毒之心,天地不容!


高小411


传说应该有,三峡瞿塘峡夔门岩石上有一个洞,叫箭洞,传说是穆桂英射的。山上有穆寡寨,峡谷有孟良梯,大溪镇有金沙滩,传说杨令公战死于金沙滩。



川渝在线


我老家陕北府谷木瓜镇传说就是当年穆桂英之弟穆瓜率兵镇守边关之地。府谷是佘太君家乡,其真实姓应是“折”,府谷至今还有很多折姓子孙。府谷七星庙就是当年佘太君与杨业结亲之地,现今当地每年最大的庙会也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