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看A股未來之變

鈕文新:看A股未來之變

還有一個月,2018年就過去了。回看這一年來的中國股市真可謂感慨萬千。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上證綜指整整用時兩年,好不容易從“熔斷底2743”爬到3587點,結果在2018年一頭跌至10月19日的2449點。將近三年時間,上證綜指總體不僅沒漲反而下跌294點,跌幅達10.7%。與此同時,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最大漲幅73.8%;英國富時100指數最大漲幅34%,法國CAC40指數最大漲幅45%,德國DAX30最大漲幅56%,日經225指數最大漲幅64%。

但我們必須看到,上述情況已經是過去時,股票投資者必須向前看,看未來,未來如何演變才是決定我們財富的關鍵。那未來股市會漲嗎?會有長期牛市嗎?現在就是底嗎?是否敢於買進嗎?

別急,先看看基本面大勢如何吧?2018年中國股市的慘淡關鍵是一個重大不確定因素:美國針對中國突然挑起貿易摩擦。去翻看上證指數走勢圖,你會看到每一個深幅快速下跌的點,幾乎都與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相關。尤其是過程中,原本談得不錯,市場以為戰事趨緩,但突然美國變臉,這對A股市場投資者的預期構成嚴重威脅,於是市場大跌。難怪高層指出:貿易摩擦對中國的心理影響遠大過實際影響。實際上,心理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市。

鈕文新:看A股未來之變

不能怪投資者,畢竟誰都沒見過這種陣勢,如此規模的貿易摩擦會對中國經濟未來產生多大影響,無從評估。所以,貿易摩擦變成了2018年中國股市最大的麻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美國政府一招接一招地抓狂肆虐,也漸漸讓我們看清了一個問題:還能咋樣?實際上,貿易摩擦過程中,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也同樣擺在了美國政府面前,還真不是簡單經濟得失那麼簡單,而是美國的貿易行徑驚嚇全球,讓世界各國不得不想如何擺脫美元控制,而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正因如此,投資者需要淡然,已經對股市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還能咋樣?

如果我們確信貿易摩擦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已經達到邊際,那我們是不是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到國內?當然。經濟有一定的下行壓力,這個判斷是對的。但總體而言,積極因素大於消極因素。核心是導致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是因素:金融短期化趨勢使得實體經濟與金融之間惡性循環的問題正在逐步解決。應當看到,央行“收短放長”的操作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金融期限結構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更加有利於中國金融市場的資本形成。

最近,M2和社融增速出現了一定幅度地回落,有人據此認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我們說,此一時彼一時,歷史經驗是否可以解釋今天?也許還有一定的解釋力,但至少需要打個折扣。因為,貨幣“收短放長”會導致一個必然結果:長期資金增加1元錢,短期資金需求至少減少2元;在央行沒有過多投放基礎貨幣的情況下,市場短期資金需求的大幅減少,必然導致M2和社融增長乏力。所以我們需要明白:因“收短放長”而導致金融數據增長放緩,並不影響GDP增長,反而會使經濟增長更加堅實。

鈕文新:看A股未來之變

我們曾經反對“積極財政政策不能與緊縮貨幣政策配合”,這樣會導致政府投資項目會吸乾金融資源而使民營經濟融資難、融資貴更加無解。現在看,這個問題正隨著加大民營經濟扶持力度而得以解決。應當預見到,當央行以定向投放基礎貨幣的方式支持民營經濟持續一段之後,中國經濟主動性或內生性增長動力會逐步得到恢復,這是否可以為中國股市提供了一個良性預期?

更重要的是:中國股市所處的政策環境之好,前所未有。這當然體現於幾乎所有與金融相關的最高領導全部站出來力挺股市,頻頻放出積極信號,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但可能有人會說,作用不大呀?市場不是依然疲弱嗎?別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那融化三尺之冰也非一朝一夕。與以往不同的是,曾經的“國N條”屬於集中釋放,而這次則是成熟一個推出一個。也就是說,各式各樣的激發股市活力的政策會不斷湧現,而漸漸形成合力。

當然,中國股市的投資價值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就目前而言,上證綜指平均PE已到11-12倍,而標普500和道指PE都超過20倍,其他發達國家平均PE也都在15以上。所以我們一直在說:中國股市不是股票沒價值,而是市場流動性不足以去表達股票的價值。錢、錢、錢,中國股市最大的問題是沒錢,學術一點說叫:可以投資到股市的長期資本稀缺。這是問題的核心,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這方面的情況也在不斷改善。比如,保險資金開始加大持股力度,各路機構開始通過ETF逐步進場,各種養老型基金開始增加發行,FOF規模開始不斷擴大。但畢竟時間還短,需要過程。

鈕文新:看A股未來之變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股市資金結實多了。難忘2014年7月啟動的一輪“牛市”不到一年就結束了。很多人認為那是因為配資監管,股市去槓桿所致,但我看,那是因為股市資金太虛造成的。什麼是太虛?其實就是股票投資所用的資金期限過短,根本經不起風吹草動,一遇突發情況必須快跑,否則爆倉,根本沒有迴旋餘地。但現在,資金穿透式監管已成常態,股市資金的期限拉長,槓桿率減低,抵禦風險的能力隨之提高。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變化。

真是“萬事俱備只欠資金”了?說實話,我一直期盼著另兩種情況的發生:第一,放棄上證綜合指數,建立“系統重要性成分指數”,重新構築中國股市的指標體系。第二,A股市場出現大量殭屍股。這是兩個十分技術性的問題,但卻十分現實。股市不可能無限大,資本不可能無限多。所以,淘汰機制就顯得極其重要,而淘汰未必一定要退市,還有一種方式是“殭屍股”。比如港股,日成交量少則1000億港元左右,多也不過2000億港元上下,很穩定且並不感覺港股不活躍。為什麼?關鍵是港股恆生指數只有50只成分股,它們佔了一半市值和4成交易額,頭部10%的股票佔總市值75%,佔總交易額74%。其他90%的股票交易量極低,其中800餘隻股票基本沒有成交。當然,美國不同,殭屍股過去幾年不斷減少,這當然得益股市連年大漲,還有就是美股平均每年有近300只遭退市,沒交易量的股票自然退市。

現在回答為什麼要關注上述兩個問題?大家都看到了2015年上證綜合指數大漲過程中的情況,每日交易量需要8000到1萬億元,這簡直是開國際玩笑了,不是槓槓那會有如此龐大的資本?所以,如果沒有上述兩大措施匹配,上證綜指整體上漲需要過多資本,否則根本漲不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