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那蜀漢會逆襲嗎?

黑白老男孩


夷陵之戰,實質上是劉備在荊州,漢中兩路出兵的戰略破滅後,尋求的另一種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不妨先來分析一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很多人受到明朝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為了給愛將關羽報仇。這個說法實在牽強,因為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已經距離關羽被殺過去了一年時間,任何基於情感的衝動在一年的時間內都會被理智所取代;另一方面,劉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一個政治家,不會感情用事。


的確,關羽被殺,的確是劉備出兵的一個誘因,但劉備憤怒的是關羽被殺的同時,他在荊州等我勢力也隨之喪失。這就意味著,諸葛亮《隆中對》中,兩路出兵的方案徹底落空,劉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北伐,只能走岐山一條路,這也給曹操的防禦減少了不少麻煩,因為曹操只要重兵在岐山一帶設防,劉備就很難突破。

因此,劉備急需找到另一個出兵點,於是乎,他將矛頭對準了孫吳。只要打下江東,那麼劉備的出兵路線就會靈活很多,而且在劉備看來,攻下孫吳的難度在現階段比北伐要低不少。這一點也可以從劉備在攻佔東吳城池之後的舉措看出:他攻下一座城池,便立即將蜀地的行政體系運用到新佔領地,安撫民眾,應用蜀地法律,這一切,都表明劉備的目的,是佔領東吳。


然而,就實際來看,劉備即使佔領東吳,也未必能與北方抗衡。因為當時顯性資源比如人口等,蜀吳兩地相加才勉強超過北方的一半,至於人才厚度,糧食產量等,即使蜀吳相加,也不及北方。更重要的是,北方的社會局勢異常穩定,毫無破綻。

所以,劉備無論如何,也沒有可能一統天下。實際上,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也是在賭,他有很小的幾率滅掉東吳;滅掉東吳之後,他才有更小的幾率整合南方資源,擊敗曹操。換言之,發動夷陵之戰,劉備才有一線可能成功的機會,但不發動夷陵之戰,劉備集團註定被困死在蜀中。

然而,一切都隨著夷陵之戰的戰敗,畫上了句號。


庭州行者


關羽發動襄樊大戰時,蜀漢只佔據了荊州三個郡,不是完整的荊襄九郡。荊州扼控東吳,是四戰之地,東吳更是志在必得,所以荊州矛盾尖銳,遲早引發大戰。

蜀漢最強的時候就是劉備漢中大戰後、關羽襄樊大戰前,而曹丕繼位篡漢確實是曹魏最危險的時候,吳蜀進行夷陵之戰,讓曹魏順利完成了權力交接。如果沒有夷陵之戰,一是劉備師出有名,不會違背自己“誅殺曹賊、中興漢室”的政治宣言,則天下士族人心向漢,政治上主動;二是蜀漢集團內部團結一致,不會因為沒有完成內部整合而貿然發動對外戰爭;最後就是劉備不會死,對蜀漢集團來說就是最大的福音啊。

如果全力北伐,劉備存在拿下關中的可能,如果能夠拿下關中,則劉備的戰略迴旋餘地則會很大,但依然是三分天下,滅魏、滅吳都不現實,除非後世有更厲害的明君出現。

(圖片來源於網絡,有可能就是這樣的三分天下)


笑傲江湖149553812


自高奮勇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蜀漢的命運會不會逆襲,我想從蜀漢政權的形成入手,通過政權的基礎來判斷如果不發動夷陵之戰,蜀漢命運會不會改變。

首先,三國劉備這一方的獨特優勢是什麼?

他是漢室宗親,“劉皇叔”嘛,所以三國裡面最有正統的政治號召力的一個集團。只有他可以打出“興復漢室”的口號。

但是劉皇叔的這個優勢我們仔細縷一縷

劉備本來是織蓆販履的,社會地位很低。但是通過兩個事件改變了身份。

  • 第一件事:幫曹操消滅呂布之後,跟曹操一起去許昌見到了漢獻帝,獲得了正式的官位和爵位--“漢左將軍”和“宜城亭侯”。漢獻帝當時非常的孤立,好不容易見到一個劉姓本家,趕緊給了官方身份。

  • 第二件事:“衣帶詔”。這個事情很難找到當時的真相了,但是在劉備這裡的說法就是:漢獻帝被曹操欺負的不行,寫了一封密詔,要誅殺曹操,這封密詔是藏在衣帶裡的,所以叫“衣帶詔”。所有參與這個事情的人都被曹操給殺了,只剩劉備,並號稱手裡有皇帝的衣帶詔,要奉旨討伐曹操。
這就讓劉備有了政治制高點,成為了劉備的核心號召力。

然而這個核心號召力在曹丕廢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以後發生了變化

這下劉備的處境就比較尷尬了,現在漢室沒了,你這麼復興呢?為了鞏固自己的正統地位,只能也強行稱帝,為什麼是強行呢?因為漢獻帝沒有死,而劉備是製造了漢獻帝已死的傳聞,公開發喪,走完流程稱帝。至此天下也就沒有漢室的存在了,劉備也不再是“興復漢室”了而是為了蜀漢政權,也就失去了原先的戰略基礎。

所以不管劉備的夷陵之戰打不打,核心競爭力已缺失,改變不了結局。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歷史愛好者,喜歡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歷史


唐不三不四藏


綜合回答,記憶不好,請看錯指正。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在關羽死後一年才打的,

1關羽死後,張飛死亡,頭被割送孫權,劉備要打吳國孫權,諸葛亮趙雲一批人勸阻沒打,

2關興張苞日夜嚎哭在皇宮找劉備,最終促成劉備伐吳,

3劉備軍事能力真一般,有人稱呼長敗將軍,擺陣聯營700裡,被火燒連營,失敗,基本全軍覆滅。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那麼這批軍隊就能保存下來,

實際上劉備就有點太自以為是,好高騖遠,

如果劉備能聽勸,不打夷陵之戰吳國,後面多聽人話,至少自保沒問題,三國鼎立會長期延續,

如果能完全聽諸葛亮的,以待天時,魏武有變出亂,可以有機會打天下,

關鍵在一點,就是諸葛亮看清蜀國最弱,

所以以待天時,沒說雄霸天下。只是找機會。


張永吉5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這個事情和其他任何時代都不同,因為這個時期,雖然戰亂不斷,遍地烽火,但是這個事情的文化也是非常璀璨的,同時,所謂時勢造英雄,這個時代,湧現出了很多英雄人物!

天下三分,英雄輩出。

文臣武將,各領風騷!


蜀漢命運轉折點——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蜀漢發展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因為這一戰,蜀漢集團的創始人全部捐軀,而隨著這場戰役流失的,還有很多很多,可謂是不計其數!蜀漢經此一戰,元氣大傷!

夷陵之戰的起因,是關羽被東吳政權殺害!

夷陵之戰蜀國先後損失的名將!

第一位:張飛!

張飛在得知二哥關羽去世的消息,憤怒悲傷異常,多次寫書信要求劉備為關羽報仇,劉備同意,籌劃出兵東吳,張飛在此過程中,由於二哥身亡的刺激太大,情緒波動很厲害,最終被小人謀殺!

張飛真乃忠義之士,劉備,關羽,張飛三位異性兄弟結拜,雖是異性,卻勝過血源親生!

第二位:黃忠!

黃忠在西蜀大軍討伐東吳的過程中,因為和小輩置氣,遇戰奮力出戰,一日,遇到使用關羽青龍偃月刀的東吳大將潘璋,一時間為關羽報仇心切,中了敵人埋伏,被馬良一剪射中肩窩,因為年事已高,流血過多而亡!

可嘆黃忠,方年關羽因為年邁黃忠位列五虎上將而不滿,但是黃忠卻只記得和關羽曾經初識的忘年之交!

夷陵之戰蜀漢武將損失!

大將張南,馮習,沙摩柯戰死沙場!

傅肜在保護劉備後撤的途中,戰死沙場!

杜路,劉寧戰之最後,孤立無援,最終被俘虜,之後投降東吳!

夷陵之戰謀士損失!

軍師馬良,軍師程畿戰死沙場!

江北守將黃權,被陸遜斷了後路,歸降曹魏!

此戰役,蜀漢損失八萬餘人(小說是70萬,歷史上蜀漢這個時期的人口是100萬左右),武將損失慘重,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蜀漢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集團創始人劉備,張飛兩位精神領袖與世長辭!


通過分析,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夷陵之戰的導火索是關羽的陣亡,假如沒有關羽陣亡事件,也就不會有夷陵之戰!

因此,假設沒有關羽陣亡之戰,那麼,蜀漢和東吳就沒有戰爭,以蜀漢的實力,是可以逆襲的,因為文有諸葛亮,法正等等,武將當年也是冠絕三國的,同時西蜀地區統治穩定,萬民歸心!

假設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並且沒有損失主要大將,那麼最後,肯定就是西蜀和北魏的對決了,參考西蜀聯手東吳可以制衡甚至戰勝北魏,那麼,假如西蜀吞併東吳,融為一體,上下一心,那麼,完全是有實力大敗北魏的!


這只是假設,世事萬物,變化萬千,我輩後人,對於歷史,也不過是茶餘飯後以後的閒談,大家不可太計較!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

謝謝大家!

喜歡的轉發鼓勵一下!


深圳小哥帶你看深圳


公元221年7月,劉備以替二弟關羽報仇為名,統領蜀國近半數兵力攻打孫權,結果中了陸遜誘敵深入之計,被火燒連營幾百裡,這場慘敗使蜀軍精銳盡失,劉備也因此戰鬱鬱而終。

雖然如今我們知道劉備這步棋是個錯誤的選擇,但是對於劉備而言蜀軍不能不動,荊州已失,天下13州,曹操佔9個,孫權佔3個,劉備就一個益州,還怎樣玩三足鼎立?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說的很清楚“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荊州之軍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淤秦川”。劉備對於諸葛亮制定的戰略如茅塞頓開,堅決執行這一戰略,可以說《隆中對》是非常高瞻遠矚的,關羽的水淹七軍圍攻樊城的時候,已經把曹操主力都吸引過淮水一線來,逼得曹操都想要遷都。如果此時劉備從漢中出兵那曹操肯定是應接不暇的,何況當時馬超還在,以馬孟起加上劉皇叔之名,相信雍涼二州不難奪取。

但是由於關羽丟失荊州之後,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變成廢紙一張,無法規劃完成,現在只有一個機會擺在劉備眼前,那就是北伐。如果劉備把悲傷留給自己不發動夷陵之戰,而是忍氣吞聲繼續結交孫權,再北上奪曹魏的關隴地區雍涼二州,再據守以鞏固關隴,再東挺長安和潼關。成功的機率肯定比諸葛亮北伐大多了。

可惜劉備沒有學到曹操那種很少意氣用事的作風,想想曹操包容張繡的反叛,就知道顧大局意識劉備比曹操差太多,大怒下選擇傾全國之兵,把自己奮鬥一生的事業,頃刻之間毀於一旦。


Sylar弈


首先夷陵之戰他是為了給兄弟報仇當時的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劉備不聽大臣們的勸阻,才使得損失如此嚴重 最嚴重的是黃權竟然向曹魏投降了。

就是內有夷陵之戰也會滅亡。人心向背:前期人心思漢,曹操挾天子,劉備“興復漢室”;後期,曹丕篡漢,人民也對漢沒了歸宿感,蜀漢失去政治。

蜀漢主要領地益州地處相對閉塞落後的西南偏遠地區,無論從人口、文化、資源、軍力、人才等等方面,都比不上中原的曹魏和江南的孫吳。

初期蜀漢政權建國時候的人才到後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現了嚴重缺乏人才的局面蜀漢後期在政治上已經趨於腐敗了,尤其是在後期的賢臣蔣琬、董允和費禕先後去世之後,姜維又長期帶兵在外主持北伐曹魏的事宜,朝廷中已經沒有賢臣輔助。

蜀漢政權內部的政治矛盾已經非常激烈了,尤其是益州土著勢力和外來勢力之間的歷史矛盾一直就很深。

諸葛亮去世,北伐失敗,之後姜維再北伐,又失敗,損耗了蜀漢有限的國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漢的滅亡進程。

姜維在漢中地區的戰術佈置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漢中地區是益州北方最重要門戶,自古就有“無漢中就無益州”的說法。

戰略錯誤,吳蜀交惡,各懷鬼胎;最後關頭,吳隔岸觀火,甚至還想分一杯羹,最終自取滅亡。

所以說沒有夷陵之戰想逆襲也是不可以能的


西風說歷史


不會哦!

發動夷陵之戰是有其必然性的。導火索是關羽之死,但實際也是荊州作為三家必爭之地的一個矛盾點。

諸葛亮的茅廬定計就畫好了荊州、漢中必有其一,否則蜀漢只能守成無法開創;二是劉皇叔以仁義為本,關羽一死他不得不發動一次戰爭來表明態度;三是劉備自知命不久已,也想再博一把。

而不發動戰爭,一是丟失荊州,肯定只能困守一地,出川不易;二是雖然不會因火燒連營元氣大傷,但本就是三國中資源最貧弱的,不會有根本改變;

戰爭的勝敗也不是一時而論,丟了荊州就是蜀漢敗亡的起點,因魏晉前期始終能保持優勢,故而逆襲只是天方夜譚


sses



糖醋來一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