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那蜀汉会逆袭吗?

黑白老男孩


夷陵之战,实质上是刘备在荆州,汉中两路出兵的战略破灭后,寻求的另一种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不妨先来分析一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很多人受到明朝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为了给爱将关羽报仇。这个说法实在牵强,因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已经距离关羽被杀过去了一年时间,任何基于情感的冲动在一年的时间内都会被理智所取代;另一方面,刘备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一个政治家,不会感情用事。


的确,关羽被杀,的确是刘备出兵的一个诱因,但刘备愤怒的是关羽被杀的同时,他在荆州等我势力也随之丧失。这就意味着,诸葛亮《隆中对》中,两路出兵的方案彻底落空,刘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北伐,只能走岐山一条路,这也给曹操的防御减少了不少麻烦,因为曹操只要重兵在岐山一带设防,刘备就很难突破。

因此,刘备急需找到另一个出兵点,于是乎,他将矛头对准了孙吴。只要打下江东,那么刘备的出兵路线就会灵活很多,而且在刘备看来,攻下孙吴的难度在现阶段比北伐要低不少。这一点也可以从刘备在攻占东吴城池之后的举措看出:他攻下一座城池,便立即将蜀地的行政体系运用到新占领地,安抚民众,应用蜀地法律,这一切,都表明刘备的目的,是占领东吴。


然而,就实际来看,刘备即使占领东吴,也未必能与北方抗衡。因为当时显性资源比如人口等,蜀吴两地相加才勉强超过北方的一半,至于人才厚度,粮食产量等,即使蜀吴相加,也不及北方。更重要的是,北方的社会局势异常稳定,毫无破绽。

所以,刘备无论如何,也没有可能一统天下。实际上,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也是在赌,他有很小的几率灭掉东吴;灭掉东吴之后,他才有更小的几率整合南方资源,击败曹操。换言之,发动夷陵之战,刘备才有一线可能成功的机会,但不发动夷陵之战,刘备集团注定被困死在蜀中。

然而,一切都随着夷陵之战的战败,画上了句号。


庭州行者


关羽发动襄樊大战时,蜀汉只占据了荆州三个郡,不是完整的荆襄九郡。荆州扼控东吴,是四战之地,东吴更是志在必得,所以荆州矛盾尖锐,迟早引发大战。

蜀汉最强的时候就是刘备汉中大战后、关羽襄樊大战前,而曹丕继位篡汉确实是曹魏最危险的时候,吴蜀进行夷陵之战,让曹魏顺利完成了权力交接。如果没有夷陵之战,一是刘备师出有名,不会违背自己“诛杀曹贼、中兴汉室”的政治宣言,则天下士族人心向汉,政治上主动;二是蜀汉集团内部团结一致,不会因为没有完成内部整合而贸然发动对外战争;最后就是刘备不会死,对蜀汉集团来说就是最大的福音啊。

如果全力北伐,刘备存在拿下关中的可能,如果能够拿下关中,则刘备的战略回旋余地则会很大,但依然是三分天下,灭魏、灭吴都不现实,除非后世有更厉害的明君出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可能就是这样的三分天下)


笑傲江湖149553812


自高奋勇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蜀汉的命运会不会逆袭,我想从蜀汉政权的形成入手,通过政权的基础来判断如果不发动夷陵之战,蜀汉命运会不会改变。

首先,三国刘备这一方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他是汉室宗亲,“刘皇叔”嘛,所以三国里面最有正统的政治号召力的一个集团。只有他可以打出“兴复汉室”的口号。

但是刘皇叔的这个优势我们仔细缕一缕

刘备本来是织席贩履的,社会地位很低。但是通过两个事件改变了身份。

  • 第一件事:帮曹操消灭吕布之后,跟曹操一起去许昌见到了汉献帝,获得了正式的官位和爵位--“汉左将军”和“宜城亭侯”。汉献帝当时非常的孤立,好不容易见到一个刘姓本家,赶紧给了官方身份。

  • 第二件事:“衣带诏”。这个事情很难找到当时的真相了,但是在刘备这里的说法就是:汉献帝被曹操欺负的不行,写了一封密诏,要诛杀曹操,这封密诏是藏在衣带里的,所以叫“衣带诏”。所有参与这个事情的人都被曹操给杀了,只剩刘备,并号称手里有皇帝的衣带诏,要奉旨讨伐曹操。
这就让刘备有了政治制高点,成为了刘备的核心号召力。

然而这个核心号召力在曹丕废了汉献帝,自己当皇帝以后发生了变化

这下刘备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现在汉室没了,你这么复兴呢?为了巩固自己的正统地位,只能也强行称帝,为什么是强行呢?因为汉献帝没有死,而刘备是制造了汉献帝已死的传闻,公开发丧,走完流程称帝。至此天下也就没有汉室的存在了,刘备也不再是“兴复汉室”了而是为了蜀汉政权,也就失去了原先的战略基础。

所以不管刘备的夷陵之战打不打,核心竞争力已缺失,改变不了结局。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历史爱好者,喜欢可以关注我一起探讨历史


唐不三不四藏


综合回答,记忆不好,请看错指正。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在关羽死后一年才打的,

1关羽死后,张飞死亡,头被割送孙权,刘备要打吴国孙权,诸葛亮赵云一批人劝阻没打,

2关兴张苞日夜嚎哭在皇宫找刘备,最终促成刘备伐吴,

3刘备军事能力真一般,有人称呼长败将军,摆阵联营700里,被火烧连营,失败,基本全军覆灭。

如果刘备不打夷陵之战,那么这批军队就能保存下来,

实际上刘备就有点太自以为是,好高骛远,

如果刘备能听劝,不打夷陵之战吴国,后面多听人话,至少自保没问题,三国鼎立会长期延续,

如果能完全听诸葛亮的,以待天时,魏武有变出乱,可以有机会打天下,

关键在一点,就是诸葛亮看清蜀国最弱,

所以以待天时,没说雄霸天下。只是找机会。


张永吉5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这个事情和其他任何时代都不同,因为这个时期,虽然战乱不断,遍地烽火,但是这个事情的文化也是非常璀璨的,同时,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涌现出了很多英雄人物!

天下三分,英雄辈出。

文臣武将,各领风骚!


蜀汉命运转折点——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可以说是蜀汉发展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因为这一战,蜀汉集团的创始人全部捐躯,而随着这场战役流失的,还有很多很多,可谓是不计其数!蜀汉经此一战,元气大伤!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关羽被东吴政权杀害!

夷陵之战蜀国先后损失的名将!

第一位:张飞!

张飞在得知二哥关羽去世的消息,愤怒悲伤异常,多次写书信要求刘备为关羽报仇,刘备同意,筹划出兵东吴,张飞在此过程中,由于二哥身亡的刺激太大,情绪波动很厉害,最终被小人谋杀!

张飞真乃忠义之士,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异性兄弟结拜,虽是异性,却胜过血源亲生!

第二位:黄忠!

黄忠在西蜀大军讨伐东吴的过程中,因为和小辈置气,遇战奋力出战,一日,遇到使用关羽青龙偃月刀的东吴大将潘璋,一时间为关羽报仇心切,中了敌人埋伏,被马良一剪射中肩窝,因为年事已高,流血过多而亡!

可叹黄忠,方年关羽因为年迈黄忠位列五虎上将而不满,但是黄忠却只记得和关羽曾经初识的忘年之交!

夷陵之战蜀汉武将损失!

大将张南,冯习,沙摩柯战死沙场!

傅肜在保护刘备后撤的途中,战死沙场!

杜路,刘宁战之最后,孤立无援,最终被俘虏,之后投降东吴!

夷陵之战谋士损失!

军师马良,军师程畿战死沙场!

江北守将黄权,被陆逊断了后路,归降曹魏!

此战役,蜀汉损失八万余人(小说是70万,历史上蜀汉这个时期的人口是100万左右),武将损失惨重,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蜀汉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集团创始人刘备,张飞两位精神领袖与世长辞!


通过分析,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是关羽的阵亡,假如没有关羽阵亡事件,也就不会有夷陵之战!

因此,假设没有关羽阵亡之战,那么,蜀汉和东吴就没有战争,以蜀汉的实力,是可以逆袭的,因为文有诸葛亮,法正等等,武将当年也是冠绝三国的,同时西蜀地区统治稳定,万民归心!

假设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并且没有损失主要大将,那么最后,肯定就是西蜀和北魏的对决了,参考西蜀联手东吴可以制衡甚至战胜北魏,那么,假如西蜀吞并东吴,融为一体,上下一心,那么,完全是有实力大败北魏的!


这只是假设,世事万物,变化万千,我辈后人,对于历史,也不过是茶余饭后以后的闲谈,大家不可太计较!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谢谢大家!

喜欢的转发鼓励一下!


深圳小哥带你看深圳


公元221年7月,刘备以替二弟关羽报仇为名,统领蜀国近半数兵力攻打孙权,结果中了陆逊诱敌深入之计,被火烧连营几百里,这场惨败使蜀军精锐尽失,刘备也因此战郁郁而终。

虽然如今我们知道刘备这步棋是个错误的选择,但是对于刘备而言蜀军不能不动,荆州已失,天下13州,曹操占9个,孙权占3个,刘备就一个益州,还怎样玩三足鼎立?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说的很清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荆州之军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淤秦川”。刘备对于诸葛亮制定的战略如茅塞顿开,坚决执行这一战略,可以说《隆中对》是非常高瞻远瞩的,关羽的水淹七军围攻樊城的时候,已经把曹操主力都吸引过淮水一线来,逼得曹操都想要迁都。如果此时刘备从汉中出兵那曹操肯定是应接不暇的,何况当时马超还在,以马孟起加上刘皇叔之名,相信雍凉二州不难夺取。

但是由于关羽丢失荆州之后,诸葛亮的《隆中对》已经变成废纸一张,无法规划完成,现在只有一个机会摆在刘备眼前,那就是北伐。如果刘备把悲伤留给自己不发动夷陵之战,而是忍气吞声继续结交孙权,再北上夺曹魏的关陇地区雍凉二州,再据守以巩固关陇,再东挺长安和潼关。成功的机率肯定比诸葛亮北伐大多了。

可惜刘备没有学到曹操那种很少意气用事的作风,想想曹操包容张绣的反叛,就知道顾大局意识刘备比曹操差太多,大怒下选择倾全国之兵,把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顷刻之间毁于一旦。


Sylar弈


首先夷陵之战他是为了给兄弟报仇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刘备不听大臣们的劝阻,才使得损失如此严重 最严重的是黄权竟然向曹魏投降了。

就是内有夷陵之战也会灭亡。人心向背:前期人心思汉,曹操挟天子,刘备“兴复汉室”;后期,曹丕篡汉,人民也对汉没了归宿感,蜀汉失去政治。

蜀汉主要领地益州地处相对闭塞落后的西南偏远地区,无论从人口、文化、资源、军力、人才等等方面,都比不上中原的曹魏和江南的孙吴。

初期蜀汉政权建国时候的人才到后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现了严重缺乏人才的局面蜀汉后期在政治上已经趋于腐败了,尤其是在后期的贤臣蒋琬、董允和费祎先后去世之后,姜维又长期带兵在外主持北伐曹魏的事宜,朝廷中已经没有贤臣辅助。

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矛盾已经非常激烈了,尤其是益州土著势力和外来势力之间的历史矛盾一直就很深。

诸葛亮去世,北伐失败,之后姜维再北伐,又失败,损耗了蜀汉有限的国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

姜维在汉中地区的战术布置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汉中地区是益州北方最重要门户,自古就有“无汉中就无益州”的说法。

战略错误,吴蜀交恶,各怀鬼胎;最后关头,吴隔岸观火,甚至还想分一杯羹,最终自取灭亡。

所以说没有夷陵之战想逆袭也是不可以能的


西风说历史


不会哦!

发动夷陵之战是有其必然性的。导火索是关羽之死,但实际也是荆州作为三家必争之地的一个矛盾点。

诸葛亮的茅庐定计就画好了荆州、汉中必有其一,否则蜀汉只能守成无法开创;二是刘皇叔以仁义为本,关羽一死他不得不发动一次战争来表明态度;三是刘备自知命不久已,也想再博一把。

而不发动战争,一是丢失荆州,肯定只能困守一地,出川不易;二是虽然不会因火烧连营元气大伤,但本就是三国中资源最贫弱的,不会有根本改变;

战争的胜败也不是一时而论,丢了荆州就是蜀汉败亡的起点,因魏晋前期始终能保持优势,故而逆袭只是天方夜谭


sses



糖醋来一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