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引以為傲的刺刀術遇到美軍就不好使了,這是為什麼?

thfghfg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步兵制式裝備,實際上並不先進,裝備有6.5毫米38式栓動步槍和7.7毫米99式步槍,大正十一年式6.5毫米即歪把子輕機槍和7.7毫米99式輕機槍,7.7毫米92式重機槍,89式50毫米擲彈筒,92式70毫米步兵炮等。

對付東南亞地區農業國裝備破爛的軍隊或游擊隊,日本陸軍作戰模式,就是先92式步兵炮來一波轟炸,92式重機槍壓陣射擊,端著歪把子或99式輕機槍的射手開道,步兵則挺著上30式軍刺的38式或99式步槍,口喊萬歲板載衝鋒,基本上一、兩次配合作戰,集群凌厲衝鋒後,憑藉高超的拼刺刀技術,都能將對手壓跨。

但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在殘酷的逐島爭奪戰中,拼刺刀技戰術高超的日本陸軍步兵,卻遭遇了來自發達工業國家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沉重打擊,其步兵手中裝備的槍械,作戰性能要遠超日軍的裝備。

美軍步兵最基本的配置就是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採用8發漏匣供彈;還有自帶兩腳架,採用20發彈匣供彈,當輕機槍使用的勃朗寧自動步槍。

此外,還有15發彈匣供彈,半自動發射的M-1卡賓槍;20/30發直彈匣供彈的M-1湯姆森衝鋒槍;30發直彈匣供彈的M-3衝鋒槍等。


日軍的5發栓動38式和99式步槍,由於輸出火力弱,在太平洋戰場上,吃足了美軍半自動和自動槍械的苦頭,所以日軍的戰損人數要遠遠超過美軍。

原因就是日軍器不如人,美軍財大氣粗,打仗那是炮火洗地,炮彈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日軍只得躲進山洞或地洞,避免遭滅頂之災,最基本的步兵槍械與美軍又存在技術代差,確實打不過老美。

但日軍還是想方設法採取夜間偷襲等作戰方式,給美軍前沿官造成了極大損失,為了避免與日軍陷入殘酷的白刃格鬥,美軍給步兵都配發了M-1911A1式7發彈匣供彈的11.43毫米大口徑手槍,是一款非常適合近戰的武器,當日軍挺著刺刀槍,突破美軍陣地衝來時,美軍就用手槍近距離射擊,打擊效果非常好。

美軍憑藉手中的半自動和自動槍械的強大火力,基本上都能壓制住日軍的進攻,即使日軍突破陣地,在近距離作戰時,美軍又有M-1911A1式手槍的神助攻,讓衝鋒的日軍損失慘重。

所以吃了大虧的日軍,就再也不敢對美軍貿然發起自殺性的衝鋒,與美軍拼刺刀的現象,在太平洋戰場上少之又少。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二戰時日本士兵的刺殺水平的確很高,可以說按照正常的白刃戰美軍士兵不是對手,儘管日軍在個頭上不敵美軍,但是三八大蓋再加上刺刀的長度可是無槍能敵,這也無形之中成為了白刃戰的優勢。但是遇到美軍,擅長白刃戰的日軍士兵就徹底處於劣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軍“不配合”。

客觀來講(只從軍事角度),二戰初期日軍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還是很強的,單兵的綜合素質和美軍相比絕對不處於劣勢。

日本軍隊對於士兵在訓練中拼殺技能是非常重視的,而且整個日本法西斯模式下的極端思想和日本人所推崇的所謂“武士道“精神也支撐著日軍士兵有些偏好拼刺刀,這在亞洲很多的戰場上也確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擅長拼刺刀的日本士兵遇到美軍之所以會非常明顯的處在劣勢,最主要還是因為以下因素。

第一、美軍彈藥充足。

拼刺刀在有些時候是因為彈藥不足之下求生或者獲取勝利的無奈之舉,但是日軍士兵卻很推崇,相比之下美軍彈藥充足,壓制日軍的進攻速度,同時一旦近戰美軍用的是子彈,而日軍卻是未上膛的步槍和刺刀。



第二、美軍單兵武器更勝一籌。

美軍士兵基本裝備的是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手槍也大量的出現在一般的作戰部隊中,這為近戰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支持;而日軍單兵基本都是三八大蓋這種單發步槍,一旦近戰裝彈根本沒有時間,由於穿透力強,又為避免擊殺自己人白刃戰時一般都是退出子彈。


第三、身體原因。

美軍士兵在強大的後勤保障下,食品營養豐富,這確保了美軍士兵的強壯💪程度和耐力超過日軍。換句話說在白刃戰時美軍打的是子彈,日軍拼的是“精神”。


冰雹藍天


問題的關鍵就是美軍正面火力實在是猛。

二戰時期,美國陸軍一個12人步兵班的基本火力配置如下:

正、副班長一人一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和M1911手槍;

八名士兵一人一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一名狙擊手一支M1903春田狙擊步槍和M1911手槍;

一名機槍手一挺勃朗寧機槍。

到了二戰中後期,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基層步兵班火力進一步加強,由12人變成了13人:

正、副班長一人一支湯姆遜衝鋒槍/M-3衝鋒槍和M1911手槍;

八名士兵一人一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卡賓槍;

一名狙擊手一支M1903春田狙擊步槍和M1911手槍;

一名機槍手一挺勃朗寧機槍;

(增加)一名火焰噴射器手,專門配置一副火焰噴射器清繳日軍坑道。

也就說日軍面對的美軍士兵,幾乎都是自動輕武器,射速都要遠遠高於日軍手中的那杆三八大蓋。

所以,拼刺刀尤其是正面拼刺刀,很難接近美軍士兵,即使拼刺刀,美國佬人高馬大,體力上並不吃虧,當然也有例外情況,那就是超級人海戰。

這種發狂版的刺刀衝鋒,其實根本無法扭轉戰局,只不過拖延一下時間而已。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獲取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


多圖警告,歡聲笑語學知識

在日軍眼中,美軍是這樣的:

日軍就可以這樣板載了:

然後

卻被現實無情的打臉

而在硫磺島之後


好了,搞笑時間結束,咱們來講真實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前期美國超過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在二戰爆發之後靠著租借法案獲得了不少的利益,同時也鍛鍊了國內的工業實力。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夕,美國陸軍已經將武器裝備更新進步到一定的水平了(可惜太平洋戰場的主力四等人海軍陸戰隊並沒有更換)。

在瓜島戰役之前,海軍陸戰隊的主力依舊是春田1903步槍加M1919水冷機槍,火力與日本幾乎持平。因此瓜島美軍打的那叫一個慘啊,要不是有巴斯隆這種猛男,美軍還真的就不一定扛得住。

在太平洋戰爭開始直到瓜島戰役結束,四等人才換上了陸軍姥爺玩剩下的M1加蘭德等自動火力,這才擁有了碾壓日本的火力。

而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美海軍陸戰隊大規模的裝備了M2A1型噴火器,主要就是用來對付日軍密佈的坑道設施和大規模的萬歲衝鋒。

在瓜島戰役之前,美軍還是很怕日軍的萬歲衝鋒和刺刀術的。在瓜島之後嘛。。。。。。對不起,後勤好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利刃軍事


日軍的刺刀戰術,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豬突衝鋒”,別名"板載衝鋒"或是“萬歲衝鋒”。這種戰術起源於在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在1904年2月,日軍將領乃木希典率領日本陸軍第3軍,向沙俄在旅順港建造在遼東的港口要塞(旅順203高地)發動了進攻;並在不久後成功將駐紮在此地的5萬俄軍包圍。但是,日軍在戰術上非常死板: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死完炮兵又轟,然後再上一波步兵繼續往前衝。雖然日軍的參戰兵力從最初的48000人,在半年的時間內增加到將近20萬人之多;但日軍不僅沒能殲滅這五萬俄軍,還損失了將近2萬的兵力(相比之下俄軍才死了6000人)。


當時指揮日軍的乃木希典大將非常苦惱:為何將近20萬的日軍無法打敗只有5萬人的俄軍?他覺得可能是日軍的戰術出現了問題,所以才導致日軍沒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乃木希典覺得,日軍之所以會失敗,原因就在於向前衝鋒的步兵太少了;與其一波一波的向前衝鋒,倒不如大家一次性一起上。乃木希典給這種戰術起名為“豬突衝鋒”,並將他的想法闡述給了他屬下的軍官和在他的軍隊中服役的兩個兒子。之後,乃木希典將參戰的部分日軍分別劃分為6000人的敢死隊,向俄軍發動無休止的大規模衝鋒。最終,俄軍由於承受不住如此大規模的進攻而投降;日軍也以死傷11萬人的慘痛代價,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

之後,“豬突衝鋒”這個無腦戰術被傳承了下來(What the hell?),並被編入了日本陸軍作戰條例《步兵操典》當中,其中寫道:“決定戰鬥最終勝負的方式,是刺刀突擊”。並且為了迎合這一戰術思想,日軍在整個二戰中生產了大約680萬把步槍刺刀,其總產量遠遠高於其他的主要參戰國。由此可見日軍對這一戰術思想的迷戀程度。

不過,日軍的這一戰術思想是建立在敵方火力高於日方的情況下所制定的(俄軍的火力在當時就要高於日軍)應對措施。即通過人海衝鋒戰術快速推進到敵方陣地,將陣地戰轉變為相互廝殺的白刃戰以抵消敵方的火力優勢。而在敵方火力低於日方的情況下,日軍反而會將自己的火力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這一點在中國戰場上就能體現出來。日軍在調動飛機大炮對中國陣地進行“火力覆蓋”(暫且這樣叫)的同時,使用多臺重機槍對陣地進行射擊以形成火力網,並通過日軍高超的精確射擊技術射殺被壓制的喘不過氣的中國士兵。等到中國陣地的兵力都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日軍才出動步兵向前進攻。有時為了能夠更快的奪取陣地,日軍甚至不惜對中國士兵使用毒氣來代替飛機大炮和重機槍的位置,通過這種惡毒的手段來達成短時間內造成大量中國士兵傷亡的效果。
而為了抵消日軍的火力優勢,許多中國士兵便通過快速衝到敵方陣地,與日方進行白刃戰。畢竟,與其坐在戰壕裡等死,倒不如衝上去與之一搏。這樣不僅抵消了日本鬼子的火力優勢,還避免了更多無謂的犧牲。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這種情況則完全顛倒了過來:美軍將火力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日本卻只能搞豬突衝鋒來抵消美軍的火力優勢,不過這種現象在二戰中後期才出現。在太平洋戰爭剛剛爆發時,身為四等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主要裝備只有春田M903步槍和勃朗寧M1917重機槍(當時半自動武器還是三等人陸軍的專利),並且當時日美兩軍在爭奪空優方面還處於膠著狀態;這時候的日軍和美軍在各個方面都總體持平,兩邊打的是難辨雌雄。

但在瓜島戰役後,美國開始逐漸掌控太平洋戰場上的制空權,這使日軍不得不開始躲避來自頭頂的威脅,但這只是噩夢的開始;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不久後便將老式的春田M1903和勃朗寧M917更換成了什麼M1加蘭德、湯普森衝鋒槍、勃朗寧BAR等一水的半自動/自動武器。可日軍在這時候卻還是清一色的99式和38式步槍,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歪把子)和極少量裝備的百式衝鋒槍。因此,日軍不得不再次使用當年對付俄國人的豬突衝鋒,衝上去與美軍進行衝鋒來抵消自動武器的優勢;並且為了更好的發揮豬突衝鋒的效果,日軍還將該戰術與中國士兵用來對付他們的方法結合起來。這樣一來,美軍不僅無法發揮自動武器的作用,也無法使用來自火炮和空中的火力支援。有時候,日軍還會成規模的躲在草地和叢林裡(有時候也會裝屍體),配合豬突衝鋒來對美軍進行突然襲擊。


而美軍為了對付日軍的這一戰術,便給每個士兵都配備了一把M1911手槍來進行近距離作戰;美軍還給每個步兵班都派發了“戰壕槍”(就是霰彈槍)來進一步增強美軍的近距離作戰能力。為了對付喜歡玩偷襲的日軍士兵,美軍還配備了火焰噴射器來“清理草地和戰壕”(有時候也會拿來對付衝上來豬突衝鋒的日軍士兵,在與美軍進行近距離作戰前就活活把他們燒成烤肉)。

但儘管如此,日軍在戰爭後期依舊採用豬突衝鋒來對付美軍,這也導致美日兩軍在戰爭後期的戰損比例基本上都是1:10左右,甚至在菲律賓戰役中,美日兩軍的戰損比達到了1:36之高!但實施豬突衝鋒戰術,在日軍看來也實屬無奈之舉。畢竟面對火力輸出變態的美軍,玩豬突衝鋒至少還能殺幾個美軍;但要是躲在陣地裡與美軍交火,那就純屬是作死。如果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不玩豬突衝鋒的話,那麼美日兩國的戰損比例可就不僅僅是1:10或是1:36了(1:100還是有可能的嘛)。

因此,豬突衝鋒對日軍來說恰恰是對付美軍的最好方法。所以本題目所說的“對美軍不好使”,也純屬無稽之談了(當然是相對而言的)。


二戰吐槽君


日本之所以在亞洲一度稱王稱霸,就是因為他是亞洲第一個走上資本主義的國家,所以經濟發展,工業基礎都要比其他亞洲國家好得多,加上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洗腦,讓他們對外侵略擴張的念頭更加嚴重,當年豐臣秀吉沒有完成統一亞洲的夢想,但是這個思想卻深深地影響了日本人,在種種因素的推動下,日本選擇發動了戰爭。



事實上,日本的武器裝備並不好,連他的槍支設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都要設計成子彈通用型的,因為日本製造子彈需要壓縮成本和資源,如果機槍和步槍的子彈不同,就會增加成本,降低效率,所以日本武器在它的同盟國德國和意大利麵前,比較遜色,連它最著名的零式戰鬥機,也因為過分追求輕盈,而在二戰後期被擊中後墜毀率大幅度增高,在面對美軍的武器時,由於雙方武器的差異,日本士兵打的很艱難。



我國因為國情原因,自己生產的武器不好,一戰後也被武器禁運,二戰爆發後日本又封鎖了中國所有的對外港口,只有從緬甸用飛機運進來,所以裝備普遍不行,因此無奈之下才選擇和日軍肉搏,這是雙方唯一可以縮短武器差距的戰鬥方式,而且我們用的大刀,事實上並沒有三八帶蓋兒的刺刀好用,正規軍幾乎不用,多是地方武裝卻武器才用的。



而日本士兵向來信奉武士道精神,因此,他們認為自己如果為天皇戰死,將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到後來彈盡糧絕時,就會不顧一切的端著刺刀衝鋒,可是美國人不吃這一套,直接用衝鋒槍隔著老遠就突突了,或者直接噴火,日本人根本無法近身,刺刀術當然就不好使了。


琅琊利劍


拼刺戰術在二戰時期已經被日本人證明是完全無用的,而今天居然還有人吐槽九五式步槍加裝刺刀太短不利於拼刺。在抗戰當中,日本人的拼刺戰術除了對窮得叮噹響的中國軍隊以外根本沒有用。
衝鋒槍還加刺刀,
看來它們真的像玩拼刺

在日蘇諾門坎戰役的早期,蘇聯和蒙古軍隊的確吃過日本人戰術的大虧,無論是近戰還是遠距離早期的蘇蒙聯軍都被日本人的戰術打敗。而在後期蘇聯人乾脆不和你近戰,人家乾脆用大炮主義和坦克和你對戰。要知道一個諾門坎戰役的彈藥消耗差不多是半個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彈藥基數。日本人60%以上的傷害是被地面炮火和空中火力所造成。其中有趣的是日本根本不敢和蘇聯進行炮戰。甚至步兵還在祈求炮兵不要還擊,因為日本炮火炮射程不夠遠、數量不夠多、彈藥數量少,根本沒法和蘇聯人比。


面對蘇聯坦克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日本和中國人一樣使用最原始的火攻對付坦克

而到了太平洋初期美國人也吃過日本人萬歲衝鋒拼刺以及俘虜詐降的虧,後面海軍陸戰隊基本不要俘虜,看見人就弄死。而美國人也聰明,自己擁有著大量的自動火器,在日本人衝鋒時用步槍、機槍、迫擊炮、手榴彈構建遠程殺傷火力,你要是還敢往前衝想要拼刺時,手槍、衝鋒槍斥候,想要一對一武士道拼刺,想得美。所以後面日本人也不怎麼敢玩萬歲衝鋒了,因為他們也發現美國人壓根就不想和你拼刺。


還有火焰噴射器喲……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這就要提一提美軍和日軍的初次近戰了。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每次刺刀衝鋒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為了防止刺刀衝鋒,美軍期初也開始練習刺刀使用,但是還是稍遜於日軍,在衝鋒中死傷較大。

在這種情況下,美軍決定突破固有思維,採用新方式應對近戰。那就是每個士兵都配發一把手槍,同時在隊伍中發放噴火器。

從此在太平洋戰場上,我們就看到了這種場景,每次日軍開始近戰的時候美國人會先用噴火器殺傷對方一波,再靠近一些時則直接掏出方便的手槍射擊。由於噴火器+手槍的配置非常奏效,日軍被大量殺傷,衝鋒的頻率直線下降。

而美軍之所以可以近戰打敗日軍,是因為其超高的生產力,換做當時的其他國家都玩不起這樣的配置。


食字街口


呵呵,其實以現在觀點看日本二戰行為其實挺符合現在的日本就行的宅男文化特點的,在我家裡我想咋樣就咋樣,天下老子最大,在我們看來挺傻挺天真的,懟蘇聯,在諾門坎拿幾個罐頭盒非說自己也是重型坦克,結果被蘇聯打的庫存的罐頭盒都差點打沒了,懟中國,說打中國三個月佔領全中國,估計當時日本全民都是兵,不用打就按每平方公里10個人讓你佔領,估計當時人本人口不一定夠!!!懟美國,在以為珍珠港只要打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就能控制太平洋,結果美國反手就一掏,中途島之戰日本海軍底褲都打沒了!!!日軍在缺糧少彈的情況下不板載衝鋒,也只能豬突衝鋒了!😂😂😂😂



琿哥聊車


日本崇尚刺刀的背後是國內資源的匱乏。

由於日本國內資源匱乏,因此陸軍需要節省彈藥,不適合大規模裝備自動武器,比如衝鋒槍和自動步槍。據統計,二戰期間,日本製造衝鋒槍2萬餘把,製造刺刀680萬餘把。

為提高戰鬥力,日本強調進攻精神,主張通過刺刀來取得最後的勝利。也就是物質不足,精神來補。

為此,“銃劍術”,即為日式刺刀拼殺技術,是日本陸軍主要的戰鬥技術。

但是,刺刀拼殺大多使用在中國戰場,在和英美作戰中,日本很少使用刺刀拼殺。其背後是中國自動武器的不足。而英美則可以通過自動武器碾壓日本刺刀,以絕對優勢遏制白刃戰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