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突然去世其長子已34歲,為何由不滿6週歲的順治繼位?

感動一句話


皇太極去世時,其長子豪格已經34歲,論年齡、資歷、軍功都是繼承皇位的最適合人選,最後為什麼會是年僅6歲的順治繼承大統,當了皇帝呢?

有書君認為有以下三點:

1、皇太極離世突然並未留下遺詔。

史書上記載,皇太極於清崇德八年9月21日晚上十點左右猝死,享年52歲。

白天,皇太極還在處理政務,夜裡就突然離世。

死之前,他身體健康,精神狀況良好,沒有出現任何萎靡不適的症狀,諸皇子貝勒、王爺大臣從沒想過皇太極會突然離世,在思想上也沒有做好擁立新君的準備。

尤為重要的是皇太極對新皇人選並未立下遺詔,這給每個人都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儘管豪格手握兵權,但事出突然,兵馬、糧草均不能給予戰事支持,這為6歲順治繼位創造了有利的“天時”條件。

2、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皇位爭奪戰中,有兩位王爺是繼承皇位的重要人選,其中一位是和碩肅親王豪格,另一位是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兩人年齡相當,且都戰功赫赫,滿洲八旗支持者均在半數之眾。這種互不相讓、誰都不服誰的狀況讓朝中大臣坐臥不安,憂心忡忡。

為了打破僵局,使國家避免內鬥,皇太極的侄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建議了一個折中方案:讓既不是豪格也不是多爾袞的皇子來繼承皇位。

雙方在權衡利弊後,均作出妥協。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在權力爭奪的平行四邊形中,兩個不同方向的力量鬥爭的結果是產生出了鬥角線的力量。

就如這場皇位爭奪戰,其他皇子就是那個最終產生的“鬥角線”,6歲順治也在其中,這為下一步順治繼位打開了一個豁口。

3、多爾袞反轉擁護順治。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睿親王多爾袞聰慧多智,謀略過人,頗有心計。

對於折衷方案,多爾袞迅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利害關係,轉而開始擁立皇子中年齡最小的順治繼承皇位,並提出讓鄭親王和睿親王共同輔政,這個主意不僅給了鄭親王一個天大好處,更為他“先輔政後奪權”的心思埋下種子。

形勢急轉而下,本來實力相當的兩方,突然出現了倒向第三方的局勢。

多爾袞的分量加上鄭親王鑲藍旗的支持,諸王會議上最終通過了6歲順治繼承皇位的決定。

豪格縱有千般不願,也只能與皇位失之交臂,終究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順治與其說是繼承皇位,不如說是皇位砸到了他的頭上,不得不做。能得到如此至尊之位,他也算是人之大幸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向敬之

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他像太祖一樣,沒有指定接班人。

皇長子、肅親王豪格已三十四歲,軍功卓著,同時統攝戶部,按中國傳統的立嫡立長即位制,他是最有資格入承大統的。

他除了所率的正藍旗勢力,還得到了皇太極生前親率的兩黃旗大臣的支持,另外,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也是支持他的。

然而,他遇到了比他小三歲的強勁對手多爾袞。多爾袞為皇太極的十四弟,和碩睿親王,正白旗旗主,也是戰功卓著,而且受皇太極優待,富有理政經驗。

多爾袞雖有鑲白旗旗主、和碩豫親王多鐸的支持,但多鐸也有覬覦之念。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代善召集議政王會議,共同議立嗣君。多鐸先是支持多爾袞,多爾袞謙讓,於是多鐸便以自己命列太祖遺詔中,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多爾袞說豪格也是名在其中,拒絕支持胞弟多鐸。

多鐸提出:如果不立他,就論年紀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說: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否則,豪格是皇帝的長子,當承大統。至於我,年老體衰,難得勝任。

老狐狸代善兩不相幫,也是左右逢源。

如此,豪格擁有了競爭的絕對優勢。

本來,這次會議的保衛工作已由兩黃旗掌控,索尼、鰲拜等兩黃旗大臣誓死力挺豪格,但是豪格聽了代善的表態,本是勝券在握,於是來了一句“福少德薄,非堪當任”,再謙讓一回。哪知被多爾袞抓住了機會,提出一個折中方案,順應推出孝端文皇后潛在支持的皇太極第九子、六齡童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他自己輔政。

豪格的失敗,自身的優柔寡斷是一個主要原因,另外他不能掌控全局、缺乏戰略思想也是致命傷。


以禮觀書


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突然駕崩於瀋陽清寧宮,因為生前沒有立嗣,到底要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皇長子豪格(時年34歲),和皇十四弟多爾袞(時年31歲)各有擁躉,互不相讓,但最後卻由皇九子福臨(6歲)繼位,為什麼作為長子的豪格反倒會與皇位失之交臂呢?

一是豪格年少時即追隨皇太極東征西討,屢立戰功,但皇太極沒有表露出讓他繼承大統的意思。他的母親不是皇太極最寵愛的妃子,位份不高,沒有子以母貴的可能。豪格是以軍功出眾,但優柔寡斷,缺少一國之君應該具備的豪氣與勇氣。缺少比肩多爾袞的雄才大略,沒有統帥全局的眼光。

二是他的競爭對手多爾袞實力強勁。爭位時豪格手中的兵力是117牛錄,多爾袞三兄弟掌握98牛錄,是以前努爾哈赤掌握的兩黃旗,實力最強;代善和濟爾哈朗傾向豪格,但態度並不堅決。豪格沒有實力壓制住多爾袞,不想起內訌削弱清軍力量的話,必須有個折衷方案。

三是皇太極的後宮多為是蒙古族,並不屬意豪格。

各方博弈的結果就是孝莊所生的皇九子福臨繼位,既安撫了忠於皇太極的大臣和將軍們,封為攝政王的多爾袞也得到平衡。

只是豪格最後以悲情收場,入關5年後被多爾袞構陷、削爵,死於獄中。順治親政後為豪格昭雪,追諡為肅武親王。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道理很簡單啊!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雖然是個小漁翁!

記得一段相聲說過抖過一個包袱:單位裡選出國考察的人選,一個名額。人們都要投票,每人選兩個人為備選,最後誰票多誰出國!所有人都先選了自己,然後又都選了傳達室的大爺為第二個人選。結果看門大爺全票通過出國去了!

皇太極有很多的兄弟和孩子!

他死後八旗的各個旗主都選擇了有利於自己的隊列排隊。

肅親王豪格是皇長子,他擁有正藍旗、正黃旗、鑲黃旗、鑲藍旗四個勢力的維護!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親弟弟,他擁有兩白旗的勢力!加之他戰功卓著!

還有一批牆頭草隨風倒的動搖派!

在兩派勢力爭鋒的時候清廷決定召開常委會,來決定誰繼承大統!

傻二百五豪格在候選人多鐸、和代善因為勢力不夠退出後,居然還玩謙虛,理應該“當仁不讓”的圓滿成功繼承皇位的大好時機被浪費了!“福少德薄,非堪當任”這話被多爾袞抓住了把柄,既然你不當那就再找一個吧!

皇太極的老婆哲哲這時候也很願意這樣做,六歲的順治登基了!

其實選一個六歲的孩子當皇帝,是兩個勢力集團都在給自己一個緩衝期,在順治正式登基前還有10年時間可以消耗和消滅對手,這是一個雙方都認可的“權宜之計”!

結果出了個大玉兒孝莊,她利用這段緩衝期降服了多爾袞這個小叔子!又辦了豪格!

把順治的江山鞏固了!

最後的勝利者是孤兒寡母!

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杜陵閒人


皇太極在出征途中突然去世後,排行第九且不滿6歲的順治帝之所以能繼位,是政治鬥爭的結果。

皇太極在位時,其十四弟多爾袞立下汗馬功勞,南征北戰,戰績蜚然,威望極高,被封為掌正白旗的和碩睿親王,是皇太極頗為倚重的"肱股之臣"。


而皇太極眾多兒中,其長子豪格也是一位牛人。他母親是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因烏氏受寵,擁有長子身份的豪格也同樣受寵。豪格初封為貝勒,後晉封為和碩貝勒,再晉封為和碩肅親王。他從小跟隨皇太極及多爾袞南征北戰,同時樣也是勇猛彪悍,戰功赫赫。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豪格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皇太極英明之世,卻糊塗一時,一直沒有立儲,可能他認為再等等也好,誰知卻突然病逝。死後豪格按理說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但勞苦功高、權高位重的多爾袞卻不幹了,他也想當皇帝。


就這樣,豪格和多爾袞劍抜弩張,僵持不下,血光之災即將上演。正在這時,一個女人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她就是孝莊文皇后。孝莊文皇后是皇太極的側福晉,為皇太極生了第九子福臨。她不是普通女人,她頗有政治智慧,眼看豪格和多爾袞為皇位而僵持不下,她主動找到多爾袞,提出立自己兒子福臨為皇帝,讓他當攝政王的想法。福臨才6歲,他當攝政王實權在握,聰明的多爾袞沒有不答應之理。

朝中大臣眼看沒有觸犯自己的利益,都同意,豪格孤掌難嗚,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弟弟登基。福臨便是順治皇帝。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這其中涉及到的問題比較複雜,也絕不是某位答主所說的只是因為豪格的一句謙讓之詞“福少德薄,非堪當任”而造成最後由福臨漁翁得利的。

政治從來都是各方勢力進行鬥爭之後相互妥協的結果,而順治皇帝之所以能夠不滿6週歲繼位,也是因為皇太極死後,各方爭奪皇位的勢力進行鬥爭之後,最後相互妥協,才形成的這種局面。


滿清政權的封建化不完整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本質上只是一個奴隸制政權,文化相對還比較落後,當時也不算真正的家天下, 因為部落的首領不是父子相傳,而是要各方推舉。等到皇太極掌權之後,他就對後金政權慢慢的開始了封建化。

皇太極在位時期,把後金改為大清,而且官制也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基本上完成了滿清政權的封建化進程。但是在皇位繼承這件事情上,他還沒有進行改革就掛了,所以此時的滿清,可以繼承皇位的人選就不單單只是皇太極的子嗣了,只要是愛新覺羅氏都有權繼承,只是看誰更有能力一些。


兩方主要勢力相互爭鬥

而在皇太極死後,有哪些勢力想要競爭皇位呢?最大的兩股勢力,那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集團和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集團。這兩大集團都掌握著八旗軍隊裡面的精銳,是八旗軍隊裡面最具戰鬥力的存在。

豪格掌握著兩黃旗,而多爾袞掌握著兩白旗,其中還有一個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屬於中間勢力,雖然表面上站在豪格一旁,但也不是非常忠誠和堅定。豪格集團和多爾袞集團為了爭奪皇位劍拔弩張,勢同水火,各不相讓。


大玉兒出身蒙古血統高貴

那麼,就算豪格集團和多爾袞集團勢同水火,各不相讓,皇位不會在他們兩個人身上,會在第三個人身上,但是為什麼這第三個人會是福臨而不是其他人呢?在這個問題上,福臨的老媽大玉兒的出身佔據了很大的優勢。

皇太極時期,提成滿蒙一家親,對蒙古族特別的看重,所以他也娶了好幾位蒙古的老婆。而其中的大玉兒,正是這些蒙古老婆裡面最出色的一位。正好大玉兒也給皇太極生了一個兒子福臨,如果讓福臨當皇帝,可以有效的團結蒙古族,一起謀略中原。

豪格集團和多爾袞集團爭鬥不休,為了避免大清帝國剛剛建國就陷入內亂和分裂,皇位勢必不會在他們倆人中間產生。而福臨背後有蒙古族的支持,所以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最後建議由福臨繼位,他和多爾袞一起輔政,這個方案是三方都能夠接受的。


我的結語

政治從來都是各方勢力進行鬥爭之後相互妥協的結果,而電視劇中多爾袞為了孝莊放棄皇位的說法只是一種藝術加工而已,時局如此,多爾袞也是頗感無奈的。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這其實是一個權力博弈中各方妥協的結果。當時還存在著八王議政制度,八王議政最大的好處就是權力平衡,其中多爾袞的影響力是最大的,但是皇太極有那麼多兒子,他想繼承大統,終歸名不正言不順,難以服眾。

那麼如果由豪格繼位,多爾袞絕對無法接受。因為豪格正當壯年,且有軍功在身,也有獨立的勢力,如果他繼位,自己根本無法掌控局面。再說多爾袞與豪格原本不和,豪格上臺,自己的命運都難以預料。



多爾袞雖然無法直接繼位,但是他可以通過扶持一個自己容易掌握的人來做皇帝,然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最重要的還是權力控制。所以他選擇了六歲的福臨繼承大統。


而且福臨是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所生,也就是跟多爾袞私情糾纏不清的那個後來的孝莊太后。這樣的政治安排既確保了自己掌握權柄,更可以在日後削弱政治對手,還可以獲得美人芳心嘉許。

可以說是一石三鳥之計,由於多爾袞長年征戰,在軍中、政界的影響力極大,他這個安排也沒有能夠挑戰的絕對勢力,最後就如其所願成為定案了。


謝金澎


皇太極駕崩之後,滿清政權首先擺在檯面上的大事就是誰來繼承皇位?很明顯從當時清廷的權利格局來看,有希望繼承皇位的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以及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按道理來說,父死子繼這是傳統,可是一切都是講究實力的,特別是在政權發展壯大的時期,因此他們二人都有機會繼承大統。

豪格是一員猛將,為滿清的開疆拓土衝鋒在前,立下了赫赫功勳,再加上又是皇太極的兒子,因此他得到了兩黃旗的鼎立支持;而多爾袞,更是具有大氣魄和能力的梟雄,他在軍隊中威望甚大,具有著戰略眼觀,也是屢歷戰功,再加上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也是皇室的直系成員,再加上他南征北戰中籠絡的勢力和人心的歸附,所以他也有權利角逐最終的皇位誰屬。

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可是代善的兒子和孫子聲援其兵變奪位而被處死,多爾袞被捲入其中,雖然沒有受到懲罰,卻也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多爾袞不能繼承,自然對對手豪格多方阻擾,在強大的干擾下,豪格自然也就與皇位無緣,轉而支持自己的弟弟福臨繼位,所以福臨能夠在6歲之時登基,也是因為皇權平衡下的產物,年幼能夠被掌控,因此雙方達成一致,順治就這樣成為了兩方的角逐下傀儡,順利的登上了皇位。


歷史風雲天下


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時,清初傑出政治家—清太宗皇太極突然崩猝於瀋陽故宮,皇太極突然去世,不滿6歲的順治帝繼位。

順治之所以能上位是各方爭奪皇位的勢力進行鬥爭之後,最後相互妥協的產物。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實質是個奴隸制政權,部落的首領不是父子相傳,而是要各方推舉。所以皇太極病逝時的滿清,只要是有能力的愛新覺羅氏都有權繼承而並非是皇子。


在皇太極死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集團和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集團是競爭皇位最大的兩股勢力。

皇長子、肅親王豪格已三十四歲,他母親是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因烏氏受寵,擁有長子身份的豪格也同樣受寵。豪格初封為貝勒,後晉封為和碩貝勒,再晉封為和碩肅親王。他從小跟隨皇太極及多爾袞南征北戰,同時樣也是勇猛彪悍,戰功赫赫。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豪格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豪格除親率的正藍旗勢力,還得到了皇太極生前親率的兩黃旗大臣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的支持。

多爾袞為皇太極的十四弟,隨皇太級南征北戰,戰績蜚然,富有理政經驗,威望極高,被封為掌正白旗的和碩睿親王,是皇太極頗為倚重的"肱股之臣"。


豪格集團和多爾袞集團為了爭奪皇位劍拔弩張,勢同水火,各不相讓。


以代善為首的權臣為了避免大清帝國剛剛建國就陷入內亂和分裂,決定兩派都不立,而從皇太極的兒子當中另選一個皇子作為繼承者。最終經過代善、范文程、皇后哲哲等人的提議,通盤考慮當時各方權利格局、背後勢力等因素,決定由皇太極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繼承大位。


同時決定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為兩大輔政大臣,不久多爾袞很快踢走濟爾哈朗,自己晉為攝政王,實際代行皇權。

愚蠢不久就因多爾袞的報復而家破人亡,正藍旗被吞併,連老婆都被多爾袞收房。


順治之所以被選中的最大原因是他是大玉兒的兒子,大玉兒出身蒙古科爾沁部。科爾沁部即可幫助滿清守衛西部防線,還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選擇順治就是選擇了科爾沁部一起謀略中原。

太玉兒就是孝莊文皇后。孝莊文皇后是皇太極的側福晉,為皇太極生了第九子福臨。

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私情糾纏不清。這樣安排對多爾袞可說是一石三鳥,一確保自己掌握權柄,二日後消滅對手,三還獲得美人芳心嘉許。


作出讓6歲福臨繼承皇位的正確決定,避免了一場血腥奪位之爭。有序保持了帝國的穩定,福臨也成了大清入關第一帝,並是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開國之君。


美麗青春您真痘


崇德八年(1643年),年僅52歲的皇太極在盛京宮中無疾而終。

一代帝王就此撒手人寰,將他滿腔抱負留予後世子孫。那麼,誰能幫他實現取代明朝、問鼎中原的宏圖大業呢?

他的死,在當時曾引起朝野震動,臣子們既為他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更為他的皇位繼承人而焦慮。

因為,皇太極居然沒有立下皇位繼承的遺囑。

皇太極戎馬一生,大多時候都在南征北戰,他也許確實沒有一點閒暇考慮身後事,這可給大清留下一道難題。

該誰繼承皇位呢?當時最有資格的是豪格和多爾袞。

豪格,皇太極嫡長子。早年受努爾哈赤賞識,隨皇太極征討蒙古各部,頗有威名。23歲時被祖父努爾哈赤封為貝勒,27歲被皇太極封為親王。

豪格戰場上勇猛無敵,立下赫赫戰功,且時值壯年(皇太極駕崩時豪格34歲)。在朝廷重臣和諸位皇子中擁有很高的威望。他直接掌管正藍旗,同時受鑲藍旗將士擁戴,加上手握兩紅旗的威望最高的代善(皇太極長兄)的支持,繼承皇位可謂實至名歸。

(豪格劇照)

多爾袞也不弱。14歲封貝勒,17歲掌管正白旗,25歲封親王。

皇太極去世時,他年齡甚至比豪格還小三歲。在金戈鐵馬的歲月裡,多爾袞早已是皇太極的左膀右臂,勇武善戰更是首屈一指。乾隆帝后來評價他說:“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同時在皇位的繼承上又得到自己的兄弟、正白旗旗主多鐸的鼎力相助,其實力和豪格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最後繼承皇位的,卻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與清朝初期的皇位繼承製有關。

大清剛入關時,皇位繼承採取的是推選制。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政權交接就是這種制度下完成的。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在眾貝勒的推舉下繼承了汗位;同樣,在福臨(順治皇帝)去世後,康熙也是在幾位貴族的推選下繼位的。

而“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封建宗法制,直到康熙年間。才開始被大清王朝偶爾使用。因為在大清王朝的十幾位皇帝中,嫡長子所佔比例很少。這種皇位推選制也是皇太極生前沒有立嗣的原因之一。所以,即使豪格是嫡長子,他也並非是皇帝的唯一人選。

原因之二,權力相互制衡的結果。

(多爾袞劇照)

在爭奪皇位的角力過程中,豪格和多爾袞可謂旗鼓相當,難分伯仲,在短時間內必定難見分曉。如果放任這種局面長期僵持,勢必會嚴重危害到剛入關不久的大清王朝,導致大清江山分崩離析。甚至禍起蕭牆,引發骨肉相爭,手足相殘。

因此,為了不讓對方目的得逞,雙方都各自退讓了一步,接受了多爾袞提出的折中方案:擁立福臨。

這樣,既不會讓對方成功繼位,也保存了自己的實力,從而起到相互制衡的效果。

原因之三,代善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代善威望很高,他位居努爾哈赤時期四大貝勒之首,曾擁立皇太極登位,是多爾袞的兄長,豪格的叔叔。其時年事已高,自知無力參與皇位爭奪,於是出面斡旋,苦口婆心的勸說雙方止戈罷戰。

豪格和多爾袞在權衡利弊之後,終於決定以大局為重,平息內鬥。

(順治皇帝福臨畫像)

於是,六歲的福臨就這樣被推上了帝位,成為最終真正的勝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