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醬是怎麼做的?

龍之夢143360515山西


做大醬就是黃豆、鹽、水,比例是:10斤豆、2-2.3斤鹽,水我沒量過,大概是發酵好的豆子的1倍吧.做大醬很多時候靠的是經驗。

首先是選豆,把壞的或是黴豆挑出,然後量出要下的豆的分量,我下了5斤的豆子。

把選好的豆子泡24小時,再用一個大鍋呼豆子。5斤豆子我分兩鍋呼完的。把泡好的豆子放鍋裡,添水,水要沒過豆子2-3CM,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再用最小火,慢慢呼,呼到豆子軟爛,顏色加深,水也沒了,關火燜幾個小時。

這個過程一定要有耐心,不能離人,不然很容易糊鍋。

呼好的豆子,找一個乾淨透氣的袋子裝上,儘量壓實,底下騰空,放在20多度的地方發酵。

過去的經驗是農曆2月初一泡豆子,初二呼豆子,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下醬,我覺得時間有點長,豆子發酵的太過了,可能過去屋裡的溫度比現在低吧,我覺得現在有一個月足夠了。

我是四月十八下的醬,四月初八北方的室外溫度還有點低,發酵好的醬豆下到缸裡前,要在太陽底下暴曬一天,還要把發酵大勁的黴豆用水刷一下,放水和鹽後儘量放溫度高的地方,並且儘量讓陽光多曬,使它再一次發酵。這期間每天早晚用醬耙打耙,撇去浮沫。直到打不出浮沫為止。一個月以後就可以吃了。不過剛開始醬會比較稀,經過一夏天的暴曬,入冬的時候醬就會很乾了,要稀釋以後或用油炸了再吃了。


最家煮廚


無論怎麼說,大醬都屬於不上檔次的東西。然而,大醬在吉林,就像辣椒在四川一樣,是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每個東北人對酸菜和大醬,都會一種獨特的做法,都有一種獨特的味道和情感。

就如童謠唱的那樣“烀黃豆,摔成方,缸裡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調菜湯,撈上一匙油汪汪。”

東北大醬味道霸氣!鹹鹹的、臭臭的。一到下醬的時節,風中瀰漫著鋪天蓋地的清香。

生吃蔬菜,是東北人的專利。 吃東北菜,無論多高級的宴會,都少不了一盤蘸醬菜。東北人的家,特別是農村,過去家家門前或小院裡都有一個大醬缸,醬缸都是附近瓦窯燒製的,醬缸口用白布或者豆腐布蓋著,邊角繫上紅布條和螺絲帽,最後用葦子編制“醬缸帽子”蓋上。

日子好了,吃遍山珍海味後,就稀罕蘸醬菜那股味,東北大醬在東北人心中地位很高,春夏秋冬都少不了它,每頓少了大醬,就好像缺點啥,而且春夏秋冬各有各的吃法。

大醬發揮作用的範圍是很廣泛的。比如說做魚,在關內,在南方,那裡的人從不用大醬做魚。但在東北的“大醬烀魚”,幾乎成了尋常百姓家的一道絕妙的風味菜。

做蛤蟆也是如此。南方人烹製田雞與牛蛙,雅俗兩界,斷乎不會用大醬來做,但在東北,做蛤蟆,做林蛙(當然是人工飼養的那種),惟有用大醬燉才會消其腥味,味道才十分的鮮美。

首先,吃蘸醬菜要有好醬。蘸醬菜的醬是東北大醬。這大醬,有講究。

第一要有好黃豆。第二要有細工夫。

下醬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從開始到竣工得幾個月時間,這還不包括做完後每天一次的打耙。必須嚴格按照傳統程序製作,否則做出一缸臭大醬是常有的事。

首先烀豆,根據家裡人口多少量出挑得乾乾淨淨的黃豆。把豆子用水泡滂,撈出來放入大鍋,添水大火燒開鍋後小火不斷,直到豆子烀面面的為止。接下來用手動小磨把一大鍋烀好的豆子拉成粉,之後趁熱摔醬塊子。

摔好的醬塊子每個兩三斤重,擺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蓋上報紙以免落塵土,做醬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溫度一般保持在18到20度之間,進行發酵。

期間醬塊子上會長白毛,這是因為發酵的原因,如果沒長那就是醬塊子沒發酵,是做不成大醬的;

下醬一般在五月,溫度漸升之時。下醬前將醬坯洗淨,切成碎塊,按二斤豆,一斤鹽的比例,將豆放入醬缸,再將鹽用水化開,注入缸中。

和勻,將醬缸放在陽光照射之處,矇住缸口。每天用醬耙子打耙,一直打到醬發為止,整個過程,需要幾個月的功夫。醬好,主要是豆要好。做東北大醬,必須用東北大豆。

在這期間一定要每天都用醬杵子(木頭的自制的)自下往上的搗幾遍,剛開始會有小塊,慢慢地就全部化掉了,名曰:打醬。發酵中的醬開始變臭,小時候,捏著鼻子打醬,堅持不了幾下就放棄了……

一個月以後醬就做好了,剛做好的醬是稀糊狀的,無論是生醬蘸青菜還是炸醬濃度剛好。

做雞蛋悶子(青辣椒、雞蛋和大醬)

◀拌麵

細膩光滑而又彈性十足的面配以鮮爽酸甜適中的大醬一起食用,口感香嫩,味道香濃爽口;

◀醬雞蛋

軟糯的雞蛋,油爆的蔥花加上醇香的大醬,讓人食慾大增,米飯都能多吃一碗!

◀大醬燉小魚

燉的時候裡面一定要加土豆條和小紅辣椒,小魚燉到骨頭酥爛,加上同樣燉到軟糯的土豆條,好吃到連舌頭都要一起吞下去了……

◀還有

飯包、幹豆腐卷大蔥蘸大醬、大醬燉豆腐、醬燉茄子、醬炒角瓜片……

醬茄子

肉醬、雞蛋醬(拌麵或配蘸醬菜)

(ss)


新文化報


東北的黃豆大醬,雖說登不了大雅之堂,但也家家必不可少,每年的冬臘月正是做大醬的好時節,每當這時我母親都把黃豆挑乾淨,用水泡一晚上,第二天下鍋烀,烀好後,要在鍋裡燜一宿,第三天一早打開鍋蓋,一顆顆滾圓的黃豆都成了醬紫色,香氣撲鼻會忍不住拿幾粒扔到嘴裡,真的很香,現在都能回憶起那種味道,然後用鉸刀粉碎,以前都是手搖的那種,很累的,現在都是電動的,很方便,趁熱做成醬快,用報紙或布口袋包好,放到高處,等待發酵,等到第二年春季,每年的農曆四月,不知道何年何月傳下的規矩,下醬必須是農曆的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我家每年四月十八下醬,程序是先把醬快掰開,此時醬快以發酵好,上面長滿了白色的菌絲,菌絲要是綠色的那就是有雜菌了,不能要了,用毛刷刷乾淨,放到陽光下曬乾水分,四月十八上午,把要下醬的小缸刷乾淨,用毛巾擦乾,把曬好的醬快放到缸裡,一斤醬豆放八兩大粒鹽,缸內加水,20斤醬快放大約50斤水,缸口蒙上一快新白布,白布的一角還要縫一小塊紅布,可能是辟邪,用鬆緊帶繫好,白天在陽光下曬,晚上怕下雨要用防雨的東西罩上,每天早晚要打耙,用木頭做的,底部是方形的,上面是個木杆,我家那時打醬耙是父親承包了,早飯前和晚飯後,父親都會搬個凳子,坐在缸前,我們兄妹給計數,父親早晚各打500下,現在想想,都是滿滿幸福的回憶,打醬耙是個體力活,要堅持兩個月,每年都要到六一以後,醬就好了,有一種特別的香氣撲鼻,到小菜園薅一把小蔥,用發好的大醬,拌上一塊東北的滷水豆腐,吃上一口,唇齒留香,現在想起來直吧唧嘴,等茄子上市,醬茄子白米飯是絕配,到冬季把各種小菜,黃瓜,芹菜,煮熟的小土豆等等,裝到布口袋裡,放到醬缸裡,做成八寶醬菜,冬季拿出成一碟,是很好的下飯菜,到了東臘月又開始做第二年的醬塊了,週而復始,大醬是東北人家家不可或缺一種食品,美味雖好,但不要多吃,特別是高血壓的朋友更要慎用。希望我的回答能讓大家滿意。


承上啟下8


材料:黃豆、鹽、水。

先把黃豆用鍋煮熟,然後用攪肉機攪碎,也不是特別的碎其中還有好多半顆的豆瓣。

墩成二個立方體,放到陽光下面曬,要把每個面都曬乾成一層殼,其實中間還是軟的當六個面都曬好了,用紙包上放一段時間(裡面基本上也是乾的了),等待自已發酵。

到下醬的日子,以前有特定的日子,你想什麼時候都可以,把曬好的醬塊弄成小塊,你會看到有好多綠色的毛,就是長毛了,放到罈子裡後放水放鹽(嘗一下)。用細紗布蓋上放在陽光下(這樣醬才會發酵)。

最後就還需要每天用醬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訂了一塊板)每天搗(一定要),把沫子盛出來丟掉,每天弄醬會變的很細。

等醬發了就可以吃了。


事情多好嗎


東北大醬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在東北農品幾乎家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食品。現在簡單明瞭把做醬工藝總結為:炒,烀,隔,下,曬幾個部分。炒,每年徵月時候開始做醬,把黃豆炒熟,然後下鍋烀透,做成醬胚子放在陰涼乾燥通風的地方隔。四月份氣溫回升了,陽光充足時下醬。首先把隔好的醬胚子粉碎放到缸裡,醬鹽比例為三比一,把食鹽用開水化開倒入醬缸中,幹稀程度自己定。然後把缸口用布封嚴實,以防蠅子進去生蛆。把醬缸放到陽光底下曬。每天中午打開醬缸,用特製醬爬子攪拌半個小時左右,同時把醬沫子勺出去。如此一個多月後色鮮味美的正宗東北大醬做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