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平原為什麼是溼潤區?

堵慊ZatS4627


方便起見,一般我們會從降水量指標來衡量乾溼地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多為“溼潤區”,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的地區多為“半溼潤區”,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地區多為“半乾旱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多為“乾旱區”。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四個乾溼地區在我國都有分佈,從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地區,從溼潤區逐步變化到乾旱區。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於溼潤區,但是在我國的東北地區也分佈有一片溼潤區。

為什麼秦嶺淮河以北的華北地區是半溼潤區,而緯度更高的東北地區卻有溼潤地區呢?從年降水量分佈圖來看,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年降水量總體是相當的,多在400至800毫米之間,不過東北的東南部長白山地區,地處東南季風的迎風坡,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東北地區降水最為豐富的地區,除此之外,東北地區的總體降水量沒有比華北地區多。

那麼,東北之所以有存在溼潤地區的關鍵因素應該是“蒸發量”了,我國東北地區的緯度比華北地區高,屬於中溫帶至寒溫帶地區,所以年蒸發量較弱,從而留在地表的水分就較多。東北地區少有乾旱發生,從而也就存在部分溼潤地區。反觀,華北地區屬於暖溫帶地區,年蒸發量較大,使得水分蒸發較為強烈,每年在春季時經常發生“春旱”,在乾溼地區上也就屬於半溼潤地區了。東北農業分佈圖


地理沙龍


這個問題並不準確。

作為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夾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之間的東北平原是我國真正的風水寶地。加上作為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東北平原也是我國最肥沃的地區。

但這樣一塊風水寶地,卻並全是溼潤區。我國的乾溼程度劃分一般以降水量為標準,年平均降水量多於800㎜的地區稱之為溼潤地區,降水量在400-800㎜的地區為半溼潤地區,降水量在200-400㎜的地區為半乾旱地區,而年平均降水量小於200㎜的地區則為乾旱地區。

而東北平原西部地區由於年平均降水量小於800㎜,在乾溼程度上屬於半溼潤地區,所以東北不全是溼潤地區。

但相比於華北平原等其他半溼潤地區,東北平原卻是能擠出水的存在,而這種情況的出現,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首先,雖然緯度較高且大部分不沿海,但東北平原距離太平洋距離並不遙遠,也受溫帶季風影響。每年的夏季風將大量水汽帶到東北平原形成降水,使得東北和其他地區一樣降水量相對較多;

2、其次,緯度較高意味著平均氣溫低,因為太陽高度角小,東北平原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熱量總體較少,這決定了蒸發量相對較少。當蒸發量遠遠小於降水量時,東北平原的溼潤也就合情合理了;

3、最後,東北平原自古以來人口密度小,即便到了今天,東三省的人口密度也遠不及華北等地,且因為經濟的長期不景氣導致人口大量外流,所以這決定了東北平原地下水水位較高,加上季節性凍土的存在,導致地表徑流多且水量較大,使東北平原氣候更加溼潤。

所以,東北平原的溼潤絕非偶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根據降水量而定的

1、我國東北地區東部地處山地迎風坡,長白山地東側面迎夏季風,一些地方年降水量超過800毫米,形成溼潤區;


2、我國東北地區東部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微弱,土壤中水分較多,形成溼潤地區;

3、我國東北地區東部地下有凍土層,春季冰雪融化後,由於凍土層的阻隔,地表水不能滲入地下,地表水豐富,形成溼潤地區。


東北三江平原(溼地)的形成原因:

(1)位置:

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在三江盆地的西南部,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鄰小興安嶺、東至烏蘇里江,行政區域包括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臺河市和雞西市等所屬的21個縣(市)和哈爾濱市所屬的依蘭縣,境內有52個國家農墾系統農場。總面積約10.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62.5萬人,人口密度約為79人/㎞²。

介於北緯45°01′~48°27′56″,東經130°13′~135°05′26″。位於中國東北角,西起小興安嶺東南端,東至烏蘇里江,北自黑龍江畔,南抵興凱湖,總面積5.13萬平方公里。

(2)氣候:

三江平原屬溫帶溼潤、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2400~2500小時,1月均溫-21~-18℃,7月均溫21~22℃,無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動積溫2 300~2 500℃。凍結期長達7~8個月,最大凍深1.5~2.1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這裡雖然緯度較高,年均氣溫1℃-4℃,但夏季溫暖,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雨熱同季,適於農業(尤其是優質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長。

(3)地貌:

三江平原廣闊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溼氣侯,徑流緩慢,洪峰突發的河流,以及季節性凍融的粘重土質,促使地表長期過溼,積水過多,形成大面積沼澤水體和沼澤化植被、土壤,構成了獨特的沼澤景觀。沼澤與沼澤化土地面積約240萬公頃,是中國最大的沼澤分佈區。溼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葉章、沼柳、苔草和蘆葦等。其中以苔草沼澤分佈最廣,佔沼澤總面積的85%左右 ,其次是蘆葦沼澤。

土壤類型主要有黑土、白漿土、草甸土、沼澤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澤土分佈最廣。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稱,在50年代大規模開墾前,草甸、沼澤茫茫無際,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動物繁多。開墾後建有許多大型國營農場,“北大荒”已變成了“北大倉”,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4)地質:

三江平原是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二隆起帶北端的一個拗陷帶,在大地構造上屬同江內陸斷陷。它是在前古生代變質岩、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積岩組成的基底上,經第三紀拗陷(斷陷)而形成的盆地。三江平原地勢低平,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50-60米,撫遠三角洲的黑瞎子島最低,海拔34米。地面總坡降1/10000。在平原上零星分佈殘山和殘丘,如臥虎力山、別拉音山、街津山、大頂子山等,它們的高度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古生代、中生代頁岩,中酸性火山岩和花崗岩所構成。


微笑二二


中原遠古時代也是溼潤地區,但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材為主,歷朝歷代的砍伐,使中原地區植被破壞,氣候乾旱,土地貧瘠,環境破壞的惡果一直持續到現代,這點和東北生態良好地區形成鮮明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