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否就是三星堆?

夢枕留香


三星堆是不是夏朝?

對於這個問題,人們之所以會將三星堆與夏朝相聯繫,恐怕是因為二者都太過神秘吧!對於三星堆是不是夏朝,我認為存在可能性,但可能性不大,原因如下:

首先,個人認為三星堆文明與中原文明之間並沒有太多的相似度,與中原文明沒有繼承關係,至少在商朝之前,二者間其本質上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平行發展的互不隸屬的文明體系。


只是到了後來,商朝中後期,蜀中文明才與中原文明交往開始增多,並在幫助武王伐紂之後,受封成為諸侯,最終融入華夏文明!

其次,我認為夏朝的主體,是從今天甘肅隴東一帶的天水等地向東遷徙的伏羲部落,這從天水的大地灣遺址等史前文明考古發現可以得到一些線索,伏羲部落一路從大地灣出發,向東遷徙,尋找適合生存的土地。


而黃土高原上鬆散的土質很適合骨制農具的生產使用,因此,伏羲部落最終會遷徙到黃河中下游,而不是長江流域的黏土地區。

再有,之前的考古發現,在二里頭出去了一些青銅器,專家鑑定為商朝之前器物,與商文明有繼承關係,那麼可以相信那是夏朝的遺存。

綜上,個人愚見,三星堆有可能是夏朝,但可能性不大,我還是更相信夏朝是存在於古黃河流域的。

個人愚見,有不同觀點或有不正之處,還望指正見諒,如果覺得我在手機上打這麼多字也挺不容易,就賞個贊吧,十分感謝。


Ko蜀北一


三星堆炒作的太過了,主要原因就是在於一個流傳太久的歷史謠言,那就是大禹是四川人——在已經回答的人裡面,不管反對或贊成三星堆和夏朝關係的,居然都相信大禹就是四川人。

答主我前不久還去過汶川,那裡的人,無論官員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對此堅信不移。

不過,這也不怪他們,因為這是一個流佈了十分久遠的歷史謠言——隨手百度一下大禹出生地,就可以看到,百分之八九十的信息都是這樣的:

1、《孟子》:禹生石紐,西夷之人。

2、《史記》:大禹生石紐,西羌之人也。

然而,很遺憾,“西夷、西羌”是有的,但“禹生石紐”,是沒有的。原文如下:

《史記·六國年表》:禹興於西羌。

《後漢書·載良傳》:大禹出西羌。

《新語·術事》:大禹出於西羌。

最重要的:《孟子》,完全無載。

孟子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大禹是哪的人。

在大禹還是人們普遍信仰的夏商周秦漢時代,從來沒有人說過大禹是四川人,更別提汶川。

那麼,“大禹生石紐”,到底是出自哪裡呢?

答:源自一本非正史之書。

“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其地名痢兒畔。”——《蜀王本紀》

這本書的作者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認為是西漢著名學者揚雄,但經考證,實為三國譙周。

這本書可以算作史書,也可以不算作史書,為什麼了?

首先,它是一部《地方誌》,不是通史。

其次,研究古巴蜀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另一部重要書籍《華陽國志》(同樣也是地方地理志)的作者——晉人常璩有話說:

“《蜀紀》言:“雀墒乘祗車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紂,蜀亦從行。《史記》:周貞王之十八年,秦厲公城南鄭。此穀道之通久矣。而說者以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本紀》既以炳明,而世俗間橫有為蜀傳者,言蜀王蠶叢之間週迴三千歲。又云荊人鱉靈死,屍化西上,後為蜀帝;周萇弘之血變成碧珠;杜宇之魄化為子鵑。又言蜀椎髻左衽,未知書,文翁始知書學”——《卷十二·志序》


常璩的意思說的很清楚,《蜀本紀》裡說,蜀人認為穿越秦川的「褒斜道」(即秦棧道)是他們的古蜀王蠶叢、魚鳧等人用牛車開鑿的,但是《史記》卻清楚的記載是秦歷公開鑿的,戰國史籍也可以互相印證。

同時,蜀人又稱自己有3000年的歷史。

對於這些,常璩都認為是“橫傳”——也就是傳言,並未證實公認。

✔常璩自己本身就是四川人(崇州),這說明他的評價是客觀的。

毫無疑問,《蜀王本紀》的內容,除卻那些地理信息外,大多數是採用當地的一些口口相傳而非文獻記載的故事輯錄而成,尤其是人物典故,整本書充盈著神話色彩。

對照中原史籍,《蜀本紀》可以稱為「半信史」,但不能稱為完全的信史。

那麼,《蜀王本紀》為何這樣寫了?

自然是有原因的,其實,《蜀本紀》並不是第一個稱“大禹生石紐”的書,在它之前還有一本,那就是東漢照曄的《吳越春秋》:

“高密(禹)家於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

和《蜀王本紀》不一樣,《吳越春秋》可以算作一本信史,但是,和《國語》《春秋》《史記》等比起來,它依然有它的不足徵信之處,歷代就有人指出過一些問題。如伍子胥託夢等,故謂之“類小說家之言”。


就研究吳越史而言,它不如《越絕書》權威和嚴謹,所以你更加可想而知關於大禹的記載的真實性。

毫無疑問,趙曄雖為浙江人,但是曾辭官去四川(資中)拜經學大師杜撫為師,學習“韓詩”。一去就是20年。因此,其所作《吳越春秋》裡的“石紐在蜀西川也”,當然也是他這20年間在當地聽回來的。

也就還是常璩說的“橫說”——就是相傳而已。

從最早的青銅器銘文到《竹書紀年》,再到春秋戰國諸典冊,及至秦漢,從來沒有大禹生四川的說法,由此可見。

大禹的父親「鯀」的封國——《春秋》雲:“有崇伯鯀,在秦晉之間”。

《國語·周語下》記載:

“昔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

「秦晉之間」與「有虞」都是在中原西部地區,「羽山」則在江蘇,從來無異說,要是大禹生在四川。

那他父親跟四川一點都扯不上關係又作何解?

✔所以,對“禹生石紐”保持懷疑,是應該的。

至於皇甫謐作《帝王世紀》稱“孟子云‘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則不僅是一句完完全全的孤證,有託古之嫌。甚至,他說的根本就不是「石紐」。而是:

「石坳」


✔就是山溝裡出生的意思,別無他指。

後來南朝的劉宋裴駰在給《史記》註解的時候,把「坳」誤訓作「紐」,由此造成了後世的訛傳。

但是,無論如何,由於《吳越春秋》早於《帝王世紀》,因此,可以推論皇甫謐也很可能是受了《吳越春秋》的影響。

那麼皇甫謐為何不直接沿襲趙曄的說法用「石紐」,而用「石坳」?

答案當然是他看出了「坳」與「紐」實容易混淆,同時,作為一名博覽群書的學者,他大概知道不管是坳,還是紐的來源。

揭曉答案:

“禹生於石;契生於卵,史皇產而能書;羿左臂修而善射。若此九賢者,千歲而一出,猶繼踵而生”——《淮南子·修務篇》。

「禹生於石,契生於卵」——100%就是神話。


✔這很正常,上古時代的人物都有「神性」,這是因為他們既是帝王,又是宗教領袖。

▲又西漢讖緯書《循甲開山圖》雲:“古有大禹,女媧十九代孫,堯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墊溺,大禹念之,乃「化生於石紐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鯀理水”。

✔這是「石紐」的第一個出處。

這裡面的「石紐」根本沒有任何地理位置之所指,就是指錯綜複雜的石縫。

▲西漢後期,與整個東漢,儒家從進取的「公羊派」逐漸轉向偏保守的「穀梁派」,且由於漢光武帝的欽定,與帶有巫術色彩的方士之學「讖學」合流,產生「讖緯學」。

此種學問在巫風盛行的四川及整個西南地區自然是得天獨厚——趙曄都得跑四川去找四川人(眉山彭縣)杜撫為師,可想而知,四川的文人當必有人看過《淮南子》《遁甲開山圖》。

★★★謎底解開:

由於汶川有個地方叫「石紐」,所以可能是大禹後人的西羌把「禹生於石」附會在石紐。

為什麼西羌要把大禹附會到汶川石紐了?

✔大禹是西羌,是歷來無疑問的,羌人在先秦時代與漢代都是一頂一的大族,從甘肅到西南地區都有,其中有大禹的後人並不奇怪。而羌人自殷商時候起就和中央王朝敵對,特別是東漢,持續打了一百年的仗。



期間,大量羌人南下逃入西南地區。

這裡面,有可能有大禹的後人。

✔《後漢書》:

“自爰劍後,子孫支分凡百五十種。其九種在賜支河首以西,及在蜀、漢徼北,前史不載口數。唯參狼在武都,勝兵數千人。”

大禹與四川的關係,就說到這。

下面來看看,夏朝和四川有什麼關係?

《古本竹書紀年·帝啟》篇雲:

“八年,帝使孟塗如巴蒞訟”。

這裡的「巴」,不少人解作「巴蜀」之巴,但是觀甲骨文裡的「巴」是否就是春秋戰國的「巴國」,這還有個很大的疑問,目前比較公認的是晉陝或湖北地區。

就邏輯上而言,夏朝要是有那麼強的實力,連“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四川地區都能控制。

那他又怎麼可能會那麼快就被東夷兩次奪國了?(注:一次是太康時代的后羿,另一次是帝「相」時代的寒浞)。

顯然,夏王啟派遣的這個司法官員孟塗去的「巴」國,就不可能是古巴蜀國。

夏王帝桀,他也不可能如三星堆的粉絲幻想的那樣,被商湯流放在「南巢」後,還能夠組織起浩浩蕩蕩的大逃亡,然後逃到四川建了起一個不遜色於商的「三星堆古王國」。

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主要集中在兩個祭祀大坑,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這些青銅器是原產的。

✔第二,最著名的那棵「青銅樹」,專家研究過,無論如何都無法站立起來——它是祭祀的時候作臨時用的。

至於說夏朝就是三星堆,純粹腦子有病。


無風即風


我有一個很奇怪的想法。關於夏朝和三星堆!眾所周知,三星堆時期從新石器時代到商朝末期。延續了了近兩千年。而夏朝是從神話時代到有史以來的一個標誌性王朝。兩者可以說存在於同一個時代。

並且,兩個文明或者說國家,都沒有任何文字流傳,這個巧合加上巧合的事情,就不那麼巧合了!

第三,有一個關鍵人物大禹。大禹出生地在北川,而金沙,三星堆遺址,僅僅相隔一百五十公里。

我很奇怪,突然生出一個想法,三星堆遺址是否就是夏朝呢?

先從出土文物看,三星堆發掘出了不少的青銅器,其中有不少青銅尊。其外形和規制看起來和商朝極似,是否為一脈相承呢?

再看青銅樹,古代漢族傳說,有扶桑樹,上有十日,九日居下枝,一日上枝。化為十隻金烏。而青銅神樹上正好九烏而頂端空虛,也許曾經也有一隻金烏。


再看金沙遺址國寶,太陽金烏金箔。

中原傳說卻在這裡得到印證。也是巧合?

再說關鍵人物大禹。如果夏朝不是在三星,金沙,而是在河南二里頭。大禹會從北川捨近求遠去河南?不去一百多公里的地方,而去一千多兩千公里的地方?說不通!

再說大禹治水,四川從來水系發達。而大禹出生在川西北,黑河,白河,岷江,黃河,金沙江,大渡河,等等都流經這片流域。如果四千年前,天氣突然變暖,導致青藏高原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此地極有可能發發洪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也有可能只在川陝片區。

說到大禹,咱們再看一圖。

這是大禹像。

然後再看一圖。


這是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大立人手中是否拿的就是大禹治水的工具呢!

從大立人的服飾拓片上可以看出,立人穿的是三件衣服,最外的到膝蓋,中間的到小腿,然後是內衣。這簡直和大禹圖神似了!!!難道這是夏朝後裔對祖先的祭祀崇拜?


夢枕留香


夏朝在哪裡?這是目前中國歷史學的一個高端問題,涉及的學術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歷史,而是具體的微觀歷史的一門學科了。例如人類學、漢字學、美術學、地域學、姓氏學、青銅學等等各種學術交叉跨界的可能性極大。

當代的考古學也在做各種各樣的努力。

那麼,三星堆文化是不是夏朝?從現在對三星堆文化大致的考證年代來看,基本在“夏朝”的平行時代。

由於“夏朝”的文物比較少,而三星堆的文物有很豐富,不好下結論。

由於我們的美術學和漢字學還處於一個不是很高的學術階段,所以,現在的研究,有些空談。

【我是千千千里馬,關注的文章,就是關注你喜愛的文化藝術,歡迎你提意見】


千千千里馬


個人認為,三星堆不可能是夏朝。夏商周是一脈相承的中原文明,可以從“陶寺遺址”——“二里頭”——“二里崗”——“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的出土文物上看到清晰的傳承關係。而三星堆是典型的巴人文明,文化類型截然不同。

首先,必須正確認識三星堆文明,它並不是傳說中的外星文明,也沒有超越中原文明。它雖然47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但直到公元前21世紀才進入文化階段,這時候的陶寺遺址已經有了青銅器和300萬平方米的城市。三星堆出現青銅器是公元前18世紀,這時候二里頭已經有精美的青銅禮器和生活用具了,而且三星堆的青銅技術很大可能從中原傳來,因為有中原文化的影子。三星堆青銅器最發達的時候是商末周初,青銅神樹、銅立人都是這時期的,但商朝技術明顯更高,四羊方尊就是代表。

三星堆之所以被傳的神乎其神,是因為奇葩的青銅器造型,並不是技術,它之所以巨大,是因為靠近銅礦產地。其實在國際上看來,商朝青銅器造型和三星堆一樣神奇,只是我們自己不習慣罷了。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三星堆存在了1千多年,始終都沒有發明文字,其文化也沒有外擴現象,直至被別的文明吞併。你還覺得它先進嗎?

最後再回答一下您所提的大禹出生於北川,這還是有爭議的。現在考古學的最新觀點,夏朝活動核心區域在山西南部。別忘了大禹父親鯀就是治水被殺的,他也是北川人?父子倆千里迢迢跑到山西治水?因此,還是等待考古成果吧。


文史琅琊閣


居然還有這麼多人認為夏朝就是三星堆,真是反智啊。最可能是夏朝的無疑是二里頭文化,我們來簡單比較二里頭文化和三星堆文化。

第一,從時間上下限說,二里頭文化大概是前1900年—前1600年左右,三星堆文化是前2500年—前1000年左右。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夏朝是前2070年—前1600年。那麼最接近夏朝的無疑是二里頭文化,而不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橫跨了文獻中的夏商兩朝,如果真是夏朝,何來商滅夏呢?

第二,從空間位置來看。文獻中的夏朝地名,方位主要分佈在山東西部、河南、山西南部。《逸周書·度邑篇》說洛陽一帶是“有夏之居”,夏朝的核心區域可以說是中原一帶。三星堆文化有什麼證據表明是夏人活動的地方呢?有人說大禹是北川人,但這只是漢人揚雄《蜀王本紀》的說法。更早的《孟子》說禹是“西夷人”,《史記》說“禹興於西羌”,都沒有指明是四川。而上古的河南西部才是羌人勢力大本營。

第三,從文化傳承來看。三星堆文化是獨立發展的,和中原文化沒有形成序列。而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墟文化——周文化則可以形成完整的文明傳承關係。這也是符合文獻中夏商周禮制大同小異的說法。比如孔子就說過“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為什麼目前還不能認定二里頭文化是夏朝?其實就只是缺乏文字證據而已。但從其他旁證來看,二里頭文化無疑是最符合文獻中的夏朝,而不可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三星堆文化。


林屋公子


要用動態和發展的眼光,抽絲剝繭的手法,前後相續的邏輯來看待和驗證歷史。中午的太陽和早餐的太陽哪個更近,這種問題就是偽命題。為什麼是偽命題,因為考慮問題的角度就錯了,而三星堆文明與華夏的關係同樣如此。

時間和歷史的關係就像一團面和壓面機,本來不同的文化文明經過時間的擠壓,成了一絲絲麵條,但是最開始柔和在一起的幾個麵糰已經分不清楚了。要從一根麵條去尋找最開始的幾個麵糰,談何容易。

一般情況下歷史是後一個朝代寫前一個朝代,往往會抹除一些前朝的痕跡。但是也有例外的時候,一些邏輯上時間上文字上互相矛盾的地方,就是被掩蓋的真相。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時代混亂來源各異,但是帝夋無疑是比較主要的一位。而皇帝部族和炎帝部族的糾紛處理方式是融合而不是滅絕,於是很多外族的傳說也加入到了這個體系中間來。

都說夏朝沒有文字,其實應該是我們的思想誤區,之所以缺乏考古證據,一方面是我們對於挖掘的指導思想有誤造成的。

黃帝文明屬於遊牧文明是南下的,而夏朝的文明是北上的,或者說禹是北上的。黃帝文明之後是中斷過的,堯禪讓給舜就開始變了,舜再禪讓給禹這個血統就更遠了。只不過由於炎帝和黃帝的融合,等於從遠古時代承認了黃帝的正統地位,而當時同時存在的蚩尤文明則是被鍋的。蚩尤部族善於冶煉,能征善戰,但是卻是直爽豪氣之人。蚩尤早先曾追隨黃帝征戰四方,只不過傳授了冶煉技術後,到了卸磨殺驢的時候,才被黃帝設計殺死。但是黃帝顯然是一個比蚩尤更適合治理國家的人。一位上位者永遠不可能是一個單純的直爽漢子。

黃帝在滅了蚩尤之後,也滅了炎帝。炎帝的下屬夸父刑天兩大部族向西遷移,向西方傳播了文明,這兩大部族在古蜀國留下後裔。三星堆裡的太陽圖騰是夸父部族的象徵。三星堆大量出土文物器型複雜做工精美,體現了高度發達的文明特徵。而之後商代文物都沒有此文明發展的程度高。實際上看起來好像歷史倒退了。

歷史倒退了嗎?某種程度上是的。但又不是。上古三大類文明燧人伏羲神農已經在炎帝時代融合,炎帝達成的妥協是宗廟問題,黃帝接受了來自炎帝的文明,編寫歷史的時候將自己的譜系加入到了這個系統之中。雖然炎帝文明蚩尤文明都比黃帝文明發達,但是戰爭的話,還真是野蠻人比文明人厲害。勝利的往往是落後的文明。

話說回來,再說商,商其實並不是黃帝譜系裡的,因為圖騰是玄鳥,並不是龍。這絕對不是同類部族。看看契的降生,簡狄吞下了玄鳥蛋,這是給帝嚳帶綠帽啊。帝嚳是誰呢?是救贖帝啊,也是帝夋的原型。救贖帝有點耳熟吧,帝嚳倒過來唸也就是嚳帝(god),也就是上帝。上帝這個詞原先就是拿來說帝夋的。

這個問題說明商人也在把自己出身納入到這個華夏正統之中去。這個正統的爭論才是文明的表現,從黃帝炎帝達成協議那一天起,才有了真正各部族統一的正統觀念。華夏文明就是各部族不斷融合形成的。

而大禹的出生則是鰥在南方治水的時候死後三年刨腹產生的,這說明什麼問題大禹和鰥的關係很可疑,大禹治水的方法和鰥完全不同,鰥靠的是用息壤堵,而大禹則是靠山河地圖洩。這麼看問題來了,大禹的治水哪來的地圖呢?蚩尤後人。夏朝其實已經不是黃帝血脈了,不過倒還是華夏一族,因為九黎在蚩尤死後融入了社會,於是有了黎民百姓。

再說回來商,野種祖先哪來的?所謂"玄鳥",本是生殖器的象徵,"鳥"到今天仍是男性生殖器的別名、"卵"則是睪丸的別名。看看帝夋兩個兒子的封地,一個封大夏一個封商,也就形成了夏商正統爭奪之根源。

所謂的改朝換代,不過是披著外衣的自我慾望。他們沒有黃帝那種心胸,所以在滅殺前朝之後害怕自己被後來的人篡掉,於是就掩蓋歷史毀屍滅跡。主觀上來說是不道義的,但是客觀上卻更加促進了文明的融合。

周朝打商朝,商朝跑到了印度,也就是(殷都),而遠在北美洲南美洲的華夏後裔也自有淵源,這裡就不再討論了。只是說明一下,古代氏族的流動性很大,也會在各地開枝散葉,所以以現代人的地域觀點來審視古代人的遷徙是不合理的,解釋不通的。所以要放下地域觀點觀察文化傳承的想通性。就說這麼多吧,有機會可以看看在下在頭條發佈的小說。





沒有雨的秋天


剛好我解讀了七個文字,發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吧。

非常感謝李興隆老師的解讀,我認為還可以大膽一點,女性,指的是泛指還是特指?男性也一樣的問題?是派男性出海開疆擴土還是被迫流亡?我提出一個想法,供大家探討。這個女性是特指,男性也是特指,女性就是大禹,男性就是舜帝,他們被迫流亡海上,最後收復自己的政權,在三星堆建立世界文明。先談大禹為什麼是女的,古書有記載,說是大禹在山上遇到一群正在洗澡的女人,大禹與她們裸身相見,還向她們請教治國方略,如果大禹是男的,那時也沒開放到那個地步吧?記住這個結論就行,要考證這個問題,要寫十萬字。舜帝其實就是大禹的父親,他們是父女關係。為什麼是流亡呢?大禹治水十年,三顧家門而不入。按照正常邏輯,作為治水的高級工程師,連家人都沒時間見?就她一個人治水?下面沒有班組長或者施工員?而且,那場洪水並沒有持續十年。應該是治海,在海上探航線,家,應該指的是祖國,也就是他們父女的政權。舜帝是在海上把政權交給大禹的。為什麼流亡?為什麼要偷偷摸摸移交政權,因為大禹的身份不被國內政權認可嘛,因為大禹是女人嘛,在那個時代會容許一個女人當政?那麼,國內是誰的政權?是蚩尤的,蚩尤篡取的政權。其實大禹就是我們的軒轅皇帝,當然,要把這些說清楚,這點字數是不夠的。所以,我認為上述的符號解讀應該是:大禹(軒轅皇帝,女)在自己父親(舜帝)的教導及帶領下,流亡海外多年,歷經艱難險阻,最終收復自己的政權,並在三星堆建立本屬於自己的政權。以上,謝謝探討!

創建於2018.1.7謝謝大家對我研究的認可,但是我的研究還有很多瑕疵,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從哪個方向去研究,迷茫!有太多的猜測,誰都不服誰,山海經,黃帝內經,易經,我真不知道我的研究方向,但是謝謝大家!

愚子615


夏朝的都城史學界早就定義了的,通過出土勘探就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這和蜀地的三星堆文化根本就撤不上,首先文化象徵就不同,夏文明典型的中原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典型的巴人文化,是被考古界過度神話了,三星堆奇怪的銅人銅像是典型的巴人文化,古時巫術大勢盛行就在巴蜀,乃至到現代道士方士在四川還在廣為流行,如果不是解放後破四舊,現今學這個方術的會更多,二千多年前巫術方士遍佈巴蜀地區,他們靠這個來迷惑大眾,騙財害人,張道陵張天師帶著徒弟來到四川遍地傳道,和巫師巫術相抗爭,後來張天師的道法制勝了巫術,成就了天師名號,道徒遍佈蜀地,以至到現在四川道士方士依然很多,雖然古代巫術被道家戰勝了,很多東西也失傳了,但很多巫術還是被傳承了下來,只是去其了糟粕留下了精華,被道家所傳承了,川劇變臉就有三星堆銅人面相的影子,這是很典型的實證例子,所以說三星堆文化根本就沒有那麼神秘,這只是專家們故弄玄虛,甚至還扯上了外星文明一說,實在是搞笑,三星堆文化說白了就是巴人巫術文化!我們研究古代文化就要循著現代文化的足跡往回走,任何文化文明即使一萬年以後總還會留下印跡,這就是文化傳承。個人見解,不妥之處盡請海涵!



翠鑫石意


三星堆是個熣燦的文化,每當看到三星堆那面目奇特的神像,使人敬畏。然而三星堆歷史悠久,從5000年前至3000年前即由虞舜去到西周,這證明夏朝非三星堆。


然而三星堆與夏朝是有聯繫就不足為奇。或者講夏朝之時,三星堆文化地區是夏王朝的一部分,上古時代的帝國是諸侯國歸附共識一個共主的,那就使王朝帝國之下又有諸侯國的存在。

我們看看,當年顓頊帝的疆土已經是西至流沙,東至蟠木,北到幽凌,南到交趾。這已經涵蓋了蜀地,而唐堯虞舜繼承顓頊的天下,而大禹又繼承虞舜的天下,因此,三星堆地區是夏王朝的一部分,當然這個可以是諸侯國。

而近代出土的偃師二里頭遺址,據碳十四測定是夏晚期至商初期的遺址。也是說其能證明夏的存在,然而有學界認為這就是夏都便有些牽強,因為商朝不僅各大中國正史有記載,甲骨文的考古,發現甲骨文就記載很多商的歷史事件,而歷史上商湯是在亳這個地方從西向東(包括東北方與東南方)對夏展開攻打征討的,亳就是現商丘以北,距現亳州亦不遠,而夏桀則一路向東敗退至安徽然後死去的,從而夏亡商立。

因此,夏都應在亳(商丘)的東方,然而偃師卻在亳的西方,所以偃師二里頭非夏都。

至於題主所說:大禹生於現在綿陽市的北川縣,這個有可能。關於禹的出身,有三個主流說法,其中之一就是北川說,其二是安徽蚌埠說,其三是江蘇羽山說。

北川說根據的是,史記稱大禹姓姒,現在浙江紹興有姓姒的家族有族譜,記載姒姓的祖先(他們認為是大禹)出於北川,由於禹最終去世在紹興會稽山,所以其族就在紹興繁衍下來。

安徽蚌埠說是比較傳統的一種說法,據說蚌埠在2007年挖掘出禹墟,而禹娶塗山氏女為妻,並於塗山大會諸侯,明確自己天下共主的帝位,塗山就在現在蚌埠市西郊。

最後一種就是江蘇羽山說,也是最古老的一種,史記記載,鯀是禹的父親,當年由於治水失利,被流放到羽山生下大禹氏。而且比史記成書更早得多的,中華第一巫書:《山海經》有神話故事說,當年堯帝之時,大洪水濁浪滔天,堯令鯀治水,鯀欲行捷徑,偷天帝息壤(一種神話中自身可以不斷複製生長的土壤),行阻塞之法治水,治理九年還是失敗,堯帝殺鯀於羽山,鯀死後三年剖開其腹,生出一孩子,這個就是大禹了。山海經用神話方式把禹的出生地認為是羽山,這個是與史記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