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軍隊為何被稱為“鐵軍”?

用戶3708573253


鄭成功麾下有一支裝備特別好的精銳部隊,被稱為鐵人軍。這支軍隊實際上是當時的特殊環境,所催生出來的應急之策。這支軍隊的實際戰果和發揮,都不能說非常出色。但他們的外表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並且,這些人的登場也就意味著情況到了危急關頭。

鄭成功的這支鐵人軍,實際上就是明末清初戰爭催生的產物。由於明朝的軍備水平長期非常抱歉,所以大部分明軍的盔甲等裝備都質量堪憂。結果,在朝代後期的戰爭中,屢屢被裝備更好的清軍擊破。但因為龐大的軍政體系,已經來不及做出調整,所以就只有鄭成功的軍隊有了相應的改進。


因為是私家班底組成的部隊,鄭成功的軍隊在軍餉只配和武器供應上比大部分明軍要好不少。但鄭家有限的資金,還是需要在水師規模維持和進口西洋火器方面花費更多。普通的陸軍士兵,不可能得到太多的資金傾斜。一直到與清軍的大規模陸戰需要出現,鄭氏集團才發現自己的武備有點不能應付。

雖然是在火器已經大行其道的17世紀中期,東亞地區的軍事科技水平卻不足以讓當時的軍隊以火器為主要作戰手段。所以,舊式的重甲在弓弩依然橫行的戰區,就有足夠的生存空間。何況在近距離的肉搏戰中,裝備重甲的部隊往往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鄭成功的私家軍,就是17世紀東亞軍隊的標註體現。先進的西洋武器已經出具規模,但不足以作為大面積換裝。普通的士兵依然以土質火器和弓箭為主要遠程殺傷手段。


鄭成功從小生活的多變環境,也讓他能夠見識到日本、西洋、明朝和清朝四個風格的武裝水平。除了明朝,其他三方都在一定程度上還保留了部分重甲配置。尤其是被日本人稱為南蠻甲的歐式板甲,在當時的東亞可謂是鶴立雞群。日本人只能進口少量,搭配傳統的日式大鎧,給有身份的領主使用。

鄭成功的部隊顯然沒有如此好運。尤其是在面對不斷南下的清軍時,原本屬於明軍體系的他們,經常會顯得裝備過輕。滿洲的八旗軍,從起家開始就不斷加強自己的軍備水平。他們當中的重甲步兵,也是在東亞首屈一指的存在。在中遠距離上,對於明軍的土質火器和弓箭,都有不錯的防護效果。鄭家軍要與之對抗,就必須有自己成規模的重甲力量。


所以,鄭氏就仿照清軍的樣式,組建了著名的鐵人軍。根據荷蘭人不靠的形象描繪,這些人全身的防護面積,比大部分清軍的比例還要更高一些。但從鎧甲的樣式來說,卻有兩種可能性。

首先是比較少見的鐵片甲。這種樣式在古代的草原地區是屢有出現,但並不是東亞和中亞世界的鎧甲樣式主流。相比普通的鱗片甲來說,其甲片的面積更大一些,但彼此沒有呈現交錯排列布置。


敢於使用這種盔甲,往往說明使用者對於自身的冶鐵工藝有很大的自信。雖然無力打造更大面積的整塊鐵甲,但這種鐵片甲還是可以在保證一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避免重複交錯排列所出現的多餘重量疊加。所有的甲片會依次排列在內層的布衣上,看上去特別顯眼。

另一種可能,則就是和清軍或者明軍以前使用的扎甲。因為按照舊時的軍工體系,大部分東亞工匠只會打造扎甲,少量人會製作鎖子甲。而清軍所忠愛的布面甲,其實就是一種甲片內置式的扎甲。這也是東亞自古以來的扎甲獨大傳統。並不需要太高的冶鐵鍛造水平,還可以製造大量面積不大的甲片,用以替換。


當然,更有可能是鄭成功的部隊在匆忙組件中,同時使用了以上兩種樣式。所以,在留下的各種記載和形象中,鐵人軍的樣子也不完全統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類似的裝備只有他們這一小批人使用。大部分鄭成功的士兵依然是缺乏防護裝備的。而隨著鄭氏地盤的日益萎縮,這些重甲部隊的裝備維護也變得困難起來。所以在後期,已經不再見到鐵人軍隊相關記載了。


米南德王問道


因為鄭成功麾下有一支鐵人軍啊。

1653年,鄭成功著手組建一支戰鬥力超強的鐵人軍。這是受到清軍的啟發,在清軍中有一支作戰十分剽悍的部隊,由阿格商指揮,全副鐵衣,戰鬥力極強。在護國嶺之戰中,阿格商兵團被鄭成功全殲,但這支鐵軍給鄭成功留下很深的印象。

鄭成功就組建鐵人軍詢問諸將的意見。王秀奇持反對態度,他認為清軍戰馬充裕,無論進退,清軍的鐵兵均可以憑藉馬匹的馱載,然而鄭軍卻是以步兵為主,穿上一身鎧甲,進退的速度及機動性都大大受到影響。

不過,以悍勇著稱的甘輝卻不同意,他以岳家軍、戚家軍負重練兵為例,認為只要揀練得法,完全可以訓練出一支鐵軍。

鄭成功便找來一個身強力強的勇士,讓他穿上繳獲來三十餘斤重的鐵甲,手執武器,操練步法。這位勇士名叫王大雄,只見他步法不亂,大踏步進退自如。鄭成功大喜道:“似此可縱橫天下矣。”於是命令工官馮澄世督造鐵披甲鐵面具,並且讓各位提督以及各鎮的將領,挑選勇武健壯者,選入鐵人軍。

鄭成功建立兩支鐵甲兵團,分別稱為左虎衛鎮、右虎衛鎮,指揮官分別為陳魁與陳鵬。兩鎮在士兵的挑選上是百裡挑一,整個選拔就像一場淘汰賽,首先根據士兵的身份素質與軍事水平,分為上等、中等、下等,上等者優先入選下一輪,中等者要經過反覆對比後,方才可以入選,下等者只能被淘汰出局。

被選中的士兵並不一定就能成為虎衛鎮的一員,最後一關由鄭成功親自考核。由於士兵要穿戴三十餘斤的鐵甲,氣力不夠的絕對無法入選。鄭成功在演武亭前設一大石,重三百斤,入選者要手提大石,繞行操場三圈,如果半途提不動了,將被無情淘汰出局。

虎衛鎮的裝備要比清軍阿格商的鐵軍裝備還要好,除了身上的鐵甲之外,頭上還有鐵盔,手臂上有鐵臂,腰圍鐵裙,腳穿鐵鞋,臉上還有鐵面罩,只露出眼耳口鼻,在鐵面具上還畫著五彩花紋。鐵甲的質量上乘,一般的刀槍砍刺不破,箭矢不入。每名戰士身上配備兩把鋒銳無比的雲南斬馬刀,兩面鐵牌,並配備弓箭。

在後來鄭成功的北伐之戰、保衛廈門島之戰以及解放臺灣島之戰,鐵人軍作為殺手鐧,多次在戰鬥中立下奇勳,不愧為鄭成功的王牌軍。


君山話史


“鐵軍”除了鄭家軍治軍甚嚴,更擁有名副其實的“鐵人軍”。

“鐵人軍”為鄭成功的特種部隊,屬於重裝步兵。

一,人員素質極高。先從各軍種挑選壯勇者,再挑選能舉起五百觔石力,遍遊教場者五千人。

二,全身鎧甲裝備。堅厚鐵盔、鐵鎧及兩臂、裙圍、鐵鞋等項,箭穿不入者。又制鐵面,只露眼耳口鼻,妝畫五彩如鬼形,手執斬馬大刀。後為適合福建臨海作戰和登陸戰,去除鐵鞋和護腿。

除了斬馬刀外,還配有弓箭和藤甲,即為“每人以二兵各執器械副之,專砍馬腳,臨陣有進無退。”

從“臨陣有進無退”可知,鐵人軍屬於部隊前衛,以藤甲防敵人箭雨,用斬馬刀砍敵人馬腿。


五味社


鄭成功在臺灣抵抗荷蘭軍的時候,為了打敗敵人他組建了一萬人的敢死隊,他讓士兵戴上鐵面具,身上穿26公斤的鐵盔甲天天刻苦訓練,敵人見此聞風而逃,不敢上山前。從此被稱“鐵輪”。


吹雪無痕1224


鄭成功年代的"鐵軍"和現代化的"鐵軍"的含義是不同的。

鄭成功年代,鐵軍是有鐵桶般的武器裝備,如鐵甲重達23公斤,非一般人可以承受,經過訓練以後,不僅僅是戰鬥力超強了,單單設備本身就讓人生畏了,往往就不戰而退了,可見此時的鐵軍是以鐵甲兵的面目示人,先進的設備戰勝敵人。

而在現在的鐵軍不僅僅指武器裝備精良,還包含鐵的紀律,鐵的意志,在關鍵時刻發揮鐵的作用,四鐵合一才是鐵軍。


閒時看點歷史


是一支令外敵聞風喪膽的軍隊!打敗了所有入侵者,收復了失地。

謝謝!


手機用戶68063485589


鄭成功因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而名垂

青史。

清軍入關,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了清軍。清庭讓鄭芝龍寫信給在福建的鄭成功,要他投降。鄭成功堅辭拒絕。爾後,他率部與清軍作戰,戰至最後,知無法擊敗清軍,便東渡海峽,趕跑了荷蘭人,佔鋸了臺灣。

鄭成功的軍隊作戰勇猛又兼之身穿鐵甲,因此被人們稱為"鐵人軍"或"鐵軍"。

歡迎點評。


WM曉奇


因為在鄭成功收復寶島臺灣的時候,荷蘭駐軍穿著鎖子甲。被稱為鐵軍,鄭成功一舉收復寶島臺灣,擊潰荷蘭侵略者。故此稱呼鄭成功軍隊為鐵軍!

回答完畢,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