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馬克思曾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諸侯爭霸之時的戰爭,也往往與經濟資源的爭奪有關,而且往往也依賴於特定戰略資源提供經濟保障。

古代海權論的先驅,雅典將軍地米斯托克利嘗言:“誰是大海的主人,遲早也能成為帝國的主宰。”這是因為,雅典以及同時代的希臘諸城邦,多半地域狹窄,在本土缺少大片的糧食產區(希臘本土多半以種植葡萄、橄欖一類經濟作物為主),糧食供應仰仗於海外殖民點或商業船隊的供應。而東方的兵家司馬懿則強調:“以滅賊之要,在於積穀。”畢竟,東方世界有大片大片的平原及河谷地區,適於產糧,所以必須要讓軍隊自行攜帶大量補給,如果不方便補給,就要以戰養戰,當然不可避免的要讓軍隊成為一個大號劫匪團隊,如《孫子兵法》所言,“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而且,在古典時代,無論希臘世界還是華夏世界的爭霸,最後的勝利者都是可以據險自守而且還有一定農業資源的政權(希臘世界的斯巴達與馬其頓,華夏世界的西周與秦俱是如此)。但儘管如此,其他經濟來源所能產出的資金,或者是對於一個政權而言十分重要的戰略資源,也往往會成為促成戰爭的重要因素或戰爭補給的資金來源。在古代社會,特別是在物資商品化供給不及地中海世界的古代東方華夏世界,情況更是如此。以下我就對古典華夏世界的一些重要資源的爭奪戰分而述之。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1 鹽業資源

人類與其他動物在食性上的一大不同,就是人類會通過專門獲得鹽類結晶產物的形式攝取鹽分。然而,豐沛的鹽業資源,在廣袤的大陸上並非隨處可見,需要依賴於沿海地區煮鹽,或內陸地區鹽礦、鹽湖及鹽井的供給。由於鹽業資源在內陸地區稀缺,也促成了後來令地方“賢良文學”與中央“大夫”的“鹽鐵官營之爭”。雖然這一論爭以中央官營派的獲勝告終,但中央對於民間人士控制重要戰略資源的警惕性,也可見一斑。

有關鹽的戰爭,我首先要論述的,並非是東方靠近海濱的燕、齊、越諸國,而是地處內陸的巴蜀地區。蜀人的先君蠶叢,有“縱目”之特徵,三星堆出土的古代蜀人面具,也有對“縱目”這一相貌的誇張描述,所謂“縱目”,即是由於飲食缺碘所造成的一種眼部向外突出的甲亢症狀。這疾病背後的原因是,當時的蜀人政權尚處在岷山山區當中,此地雖有岩鹽資源,但是古人煮鹽,往往只是用當地的岩石和土壤熬製而成,這樣熬製出的鹽,自然不會像湖鹽、海鹽一般具有足夠的碘成分,所以甲亢也就成了當時蜀地的一種流行病。也許,對於外來資源(包括鹽)的渴求,也是蜀人與其他西土政權(如早期西周)結盟或對外戰爭的一大因素吧。譬如,在秦國哀公-孝公這段內部不穩定的時期,蜀人就先後與秦人爭奪褒斜道與陳倉道的交匯要點南鄭(今陝西漢中市),並且在最後還佔了上風,直到最後,才被秦人利用了苴國封君與蜀國中央的矛盾,同時新開了由關中中部直達漢中的金牛道,一舉奪回了南鄭並且更進一步,消滅了巴蜀二國。在此之前,巴國還曾經一度成為了蜀國的盟友,所以蜀人可以仰仗巫溪一帶質量更高的鹽井補給鹽業,在巴蜀聯合的時代,甚至蜀人還途徑巴地,沿著長江一舉深入楚國內部的茲方劫掠一番,害得楚國人在長江邊上築了一座捍關以抵禦巴蜀聯盟。而最後巴蜀的滅亡,也與二國後來走向敵對,被秦國加以利用有關。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圖:蜀人之“縱目”面具

此外,起初巴人所獲得的巫溪一帶鹽井,也是在與秦、楚瓜分庸國以後得到的。在此之前,巴人(此時的姬姓巴國與楚國同在襄陽-鄧州一帶地區,並未西遷)也與楚人在襄陽附近地區展開過一系列爭奪戰。可能也是為了爭奪巫山地區鹽業資源的對外輸出通道吧,畢竟在那時,華夏世界的諸侯邦國,還都是一片片居民點的集合,遠沒有形成領土國家。

鹽業資源也為齊國、燕國乃至內陸擁有鹽湖的晉國走向了強國道路,管仲提出了“官山海”的國家控制戰略產業策略,使得齊國收入頗豐。燕國自秦開東征(公元前300年前後)以後,也獲得了獲利頗豐的遼東濱海鹽場(在今遼寧蓋州一帶)。這也為後來燕國能在五國伐齊戰爭中橫掃齊國提供了有力保障。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圖:瀋陽市燕國名將秦開雕像

對鹽業資源利用的政治性,在春秋時期還曾經引發過一次爭議,即晉景公時期有關遷都的爭議,一代霸主晉國在那時候準備遷都,畢竟那時晉國都城絳城附近發生了山崩,此乃大凶之兆,而且趙氏等舊貴族勢力在絳城附近地區盤根錯節,讓公室十分為難。於是一批人便主張遷到運城鹽湖附近的郇瑕氏之地,認為此地“沃饒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但韓厥強烈反對,認為郇瑕氏之地土薄水淺,很容易讓人生病,心情鬱郁不快,不如新田(今山西侯馬一帶),“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足見衛生條件的重要性還要勝過對鹽業資源的仰賴。此外,韓厥還認為:“國饒,則民驕佚,近寶,公室乃貧,不可謂樂。”足見豐厚的財源也會損耗人的意志,致使驕傲情緒難制,這也不利於國家的發展。最後晉國人還是採納了韓厥的意見,並且在新田建立了新都“新絳”,晉國也在都於新絳的悼公-平公時代,走向了霸業的巔峰。而事實上,在獻公時代“假途伐虢”,也是一是為了奪取關中通往中原的要道(伐虢),二也是為了保護鹽湖側翼的安全(滅虞)。後來三家分晉以後,晉國霸業的主要繼承者魏國,卻把都城定在了鹽湖附近的安邑,這一是為了獲得財源,二也是為了文侯時代的西進關中戰略。但同時為了維持魏國的啞鈴形版圖,魏國文侯、武侯兩代君主還往往往來於安邑、鄴城之間,魏國啞鈴的中軸,卻是太行八陘當中最為險峻,有“羊腸坂”之稱的白陘,不知魏文侯坐在馬車裡顛簸于山路中時,也是否感到了自家霸業不如原來三晉一統時的霸業穩固?也正是出於地緣政治原因,魏武侯一死,韓趙兩國甚至一度動了瓜分魏國的念頭。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總而言之,鹽這種戰略產業,能為霸業奠定財政根基,但若把控不好,也會使得事業難得萬全。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2 銅、錫資源

青銅這種銅-錫合金在先秦時代被廣泛應用,這也自然使得銅、錫兩種金屬礦產成為了重要戰略資源。畢竟,《左傳》當中,劉康公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兩件事務,也都要仰仗於青銅所鑄造的禮器與兵器。在楚成王三十年(前642年),楚成王曾賜給鄭國鄭文公一批銅料,但是,客人走了以後,楚成王卻連忙派使者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希望鄭文公拿到這些銅器以後,不要用來造兵器,而是要用來造別的東西。後來鄭文公回國以後,也真的拿這些銅料鑄了一口銅鐘。可見那個年代人們對戰略性資源應用的警惕性。此外,西周時代的南國也屢屢遭到周王室征伐,周天子所求,也是湖北的銅礦資源,為此周厲王還不惜下令,對“銅路”上不服周天子的鄂國“勿遺壽幼”,製造了一起大屠殺,在那個時候一度稱王的楚君熊渠,還被這一暴行嚇得去除了自己的王號。西周時所設置的“漢陽諸姬”這一系列諸侯,也是為了防止楚人跨過漢水,奪取銅綠山的銅業資源。楚國自文王以後,在南方主要用兵也是分兩個方向,西側擊巴國,東側擊隨、唐、厲這類周天子用來監視楚國的“漢陽諸姬”,保護了銅路側翼的安全。可以說,楚國的崛起,與控制鹽路和銅路都大有干係。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青銅既然是銅-錫合金,那麼控制錫的資源,自然也萬分重要,我國江西省是錫的主要產區,但江西在整個先秦時代都沒有湧出過什麼有名頭的邦國,少數的記載也是有關於楚、越二國對此地的爭奪。大約也是因為當地土著居民一貫和氣生財,誰來都做買賣,所以錫礦資源才沒引起太多爭端吧。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3 鐵礦資源

我國曆史上的冶鐵技術,大約是通過河西道從中亞傳來的,最早的人工冶鐵產品(依靠鐵礦石而不依賴隕鐵)產生於西周後期,在最早的時候,貴族們甚至覺得這種金屬這麼鋒利,這顯然是比青銅還金貴啊。不過隨著冶鐵技術的進一步東傳,當技術碰到豐厚的鐵礦資源,情形就大有不同了。管仲曾對齊桓公說:“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組(鋤)、夷、斤 (大斧頭),試諸壤土。”管仲所言的“惡金”,便是鑄鐵,可見齊國人已經把那個年代質量不高的鑄鐵應用於製造農具這一方面了(齊國都城臨淄附近本身就有大鐵礦)。而且,鐵製農具普及以後,平民們就可以去先前“野人”佔據或者荒無人煙的地方去開闢新田地了。過去人們拿著石器,對付各路飛禽走獸都應接不暇,需要躲在城裡才能安全,現在有了更多更便宜的鐵製工具,區區鳥獸又算得了什麼,過去用石鋤開墾荒地都有壓力,一定要貴族找人花大力氣占卜一番,找個吉日,然後再集合一大波人,才敢燒開樹林,趕跑野獸,挖坑埋種子,現在隨便誰扛著鐵斧頭鐵鋤頭進山,大半天就可以開墾出一大塊地。這樣也造成了私田的大幅度增加,致使“井田制”這種氏族公社制度遺存走向了瓦解,漸漸培養出了一個自耕農階級,也讓華夏世界諸邦國從居民點大集合漸漸演化為了領土國家。同時也讓貴族老爺們動了從窮小子們手裡抽稅的念頭。最早這麼幹的,就是東方的魯國(前594年“初稅畝”),“貧鐵國”秦國則直到前408年才“初祖禾”。可見技術路徑對政策路徑的影響。《孫子·吳問》還記載了晉國六卿對屬下農民收稅的標準,晉國的六大領主,趙、魏、韓、智、中行、範,他們各自收的稅都不同,大體是50%(這大約也是因為晉國坐擁大量鐵礦資源,加上幾代國君開疆闢土,故而私田極多吧),趙氏收得最輕,只有44%左右。所以趙氏治下領主和家臣都很勤儉而人民殷富,所以孫子認為晉國最後會為趙國所有。雖然在後來的史實中,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而且三分後魏國最強,但趙國仍然是三晉中最長壽的一個。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但是,當時的鑄鐵含碳量過高,韌度還不及青銅,故而還無法取代青銅的兵器之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鑄鋼技術出現,同時工匠們還開始知道利用淬火技術增強鐵器的剛度與耐磨性,所以鐵器也進入了兵器領域。譬如戰國初年的韓國,雖然戰略縱深淺薄,但是仗著擁有宜陽附近的鐵山,能打造出極好的弓弩和寶劍,還是贏得了“勁韓”之美譽。燕國在秦開東征將東胡、箕子朝鮮的勢力逐出遼河平原後,不僅獲得了農業資源與鹽業資源,也獲得了今天本溪-鞍山-蓋州一帶的鐵礦礦脈,為燕國的擴張也奠定了基礎。據本人在遼陽市博物館所見,雖然燕國在襄平所鑄青銅貨幣成色遠不及其餘地區,但是冶鐵設備倒是有很多。“貧鐵國”秦國雖然到了戰國後期已經能壓得關東六國向秦國稱臣,但也深深認識到自身鐵器冶煉技術低下和從業人員不足的問題,所以在王翦攻破邯鄲以後,不僅擄走了趙王遷,還把趙國著名的鋼鐵企業,卓氏家族的產業,連人帶設備一股腦遷到了蜀地,這次戰略產業轉移,也成就了後來西漢時“蜀卓氏”這一富戶的名聲,以及大小姐卓文君和鳳凰男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鐵的產業興起雖晚,但是對於軍事擴張的動機性和為軍事擴張提供資源的方面,這一產業也不亞於青銅。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4 馬業資源

馬這種資源雖然不像礦產一樣依賴於地下供給,但也需要一定的地理環境才能發展起來。而且這種資源,在汽車走向流行以前,一直重要性很大。不要忘記周人能帶領西土諸侯一舉克商,不僅依靠於敵方在征服東夷的過程中實力大損,也依靠於周人與各路“戎狄”做買賣,進口了大量馬匹,所以能裝備得起駟馬戰車,遠勝於商人的二馬戰車。秦國王室雖然最終一統天下,但他們在西周初年的先人,卻是一夥因為附和武庚叛亂,而被周人發配到西方負責養馬並負責抵禦西戎的東夷人,直到周孝王時,秦人領袖非子因為其父大駱與西土大族申氏(就是周幽王之申後的母國)聯姻,加上養馬有功,才擺脫了勞改犯身份成為周人之附庸。吳國得以從一片蠻夷當中脫穎而出,最初也是依靠晉國人派出巫臣傳授給吳人中原的車馬技術。此外,晉平公曾向大夫司馬侯炫耀晉國的優勢,有言:“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的確如此,在養馬的方面,晉國的確是兩週時代的一大土豪,早在西周時代,晉獻侯就能一口氣埋下105匹馬為自己殉葬,後來晉獻公準備借道攻打虢國的時候,也用了屈(今山西吉縣,介於呂梁山與黃河之間)所產的寶馬去打點虞公。不過在晉平公的時候,司馬侯見到了國君的驕縱之氣,也回覆國君:“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他也是看到了晉平公“不修政德”的荒怠之行,事實上,晉國卿家逐漸壓倒公室,也在平公時代就隱約埋下了種子。所以馬政與地利雖然大利於晉國,但也不是晉國霸業的全部基礎。

諸侯爭霸為何是七雄崛起?戰略資源決定一切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的君子們一再強調“修德”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沒有什麼重要資源,國人難以自衛,也肯定會像山東半島上的杞人一樣,成天擔心天塌下來,更難以建立撼動天下的霸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