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不跑,举全国之力和八国联军强硬对抗的话,结果会如何?

焱林焱


这是一个很滑稽的想法。



首先慈禧必须跑,如果她不跑,她就会被八国联军抓住,然后作为祸首被惩办。1900年的八国联军已经不再是曾经对清廷好说好道的列强了,而京津门户也已洞开,再无多余兵力去抵抗企图攻入北京城的侵略军。这是人命关天的事,焉能不跑?



第二,即便慈禧不跑,或是跑到一个地方之后继续抵抗列强,坚决不去议和,但问题是,在1900年,还有谁愿意听从慈禧的号令去抵抗侵略呢?慈禧向11国宣战后,先后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与列强约定了东南互保。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虽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但是也支持东南互保。除此之外,就连坐镇北京的直隶总督荣禄也同样表态说,对于北京的谕旨不必予以重视。清廷的半壁江山已经实际脱离中央了,慈禧还拿什么跟列强硬碰硬呢?



所以,逃跑并乞求列强原谅,然后签署议和条约,恢复和平,这不仅是慈禧的最优选项,更是中华民族的最优选项。否则,中国极有可能在这场浩劫中被列强瓜分殆尽,甚至惨遭亡国灭种。


达摩说


有网友问:如果慈禧不跑,举全国之力和八国联军强硬对抗的话,结果会如何? 其实在八国联军战争当中,清朝已经是举国之力了。

在平津参战的武卫军已经是整个清王朝当时最精锐的部队,武卫军唯一没有参战的就是袁世凯的7000人,其他的5万人都已经在战场上。清军在北京训练的八旗洋枪队,虎神营也已经参战。

清军在东北训练的八旗和地方洋枪队4万人,也都已经参战了。可以说清朝最精锐的十万多陆军,有90%都已经参战。另外还动员了数十万义和团参战,这已经是1900年,清朝可以动员的最强力量。

在东北的4万精锐力量,在17万俄军的打击下,经过4个月激战,已经全军覆没。在平津地区的武卫军和虎神营,在杀伤2600多联军以后,也全部失败。到慈禧开始逃跑的时候,清军还保留的有作战能力的部队,不过2万-3万人。就是抽调上来,也不是5万八国联军的对手。

在抗战时期的华北战役,日军侵占华北,日军参战1个师团又3个旅团,实际兵力不到4万人。

第29军在平津的部队包括,第37师,下辖4个旅,第38师下辖4个旅,第132师下辖4个旅。第143师下辖3个旅。另外还有1个骑兵师,2个独立步兵旅,1个特务旅和2个独立骑兵旅,十万大军。

从7月25日,日军正式发动进攻,到7月31日,平津就失守了。整个战役,日军阵亡127人,负伤384人。

1900年的平津战场,清军洋枪部队6万对战5万八国联军,从5月28日一直激战到9月初,杀死对手2600多人。在东北,清军4万洋枪部队也与17万俄军对战,坚持了4个月。


深度军事


结果会被八国联军轮奸致死。



鲍中伍


不是慈禧想跑,而是当时的局势已经是箭走弦上,不得不跑,八国联军之所以侵华,就是因为慈禧太后觉得这西方列强要将她用光绪帝取而代之,慈禧太后一紧张一害怕就做出了利用义和团打压西方列强气焰的决定。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但是跟西方列强交手多少次了,慈禧太后也算是个西方通,她对于西方列强的了解,恐怕并不比甲午战争之后出使欧美诸国的李鸿章。打肯定打不过,训练有素的八旗劲旅都不是敌手,而武力值正值巅峰的淮军系列,则连出战的勇气都没有。

汉族地方督抚代表张之洞、刘坤一这些人对于慈禧太后是战是和的决定,也都是莫衷一是,离心倾向明显,明显是把慈禧太后放到火堆上烤,明哲保身。调不动地方督抚前来护驾,又对义和团的散兵游勇,靠吹牛打击敌人,什么刀枪不入,铜筋铁骨,不都是扯的嘛!


当八国联军试图进入北京城时,其实留给慈禧太后的选择并不多,打已经分出来胜负了,讲条件也不可能让人把刀放在脖子上讲,也不能再往热河跑,不吉利,第二次鸦片战争慈禧太后的老公咸丰帝跑到哪儿,死了。

慈禧太后还不想死,那就往陕西跑,何况清廷已经无兵可用,像样的兵马都没有与西方列强的洋枪火炮一决雌雄的能力,以西方列强的战力,当时出现的新式武器,马克沁机枪在南非战场上,曾创造了50人打败5000人的战争奇迹,光射杀的人数就在三千上下,简直就是大屠杀。


慈禧太后暂避兵锋并没有什么不妥,八国联军开始的目标就是活捉慈禧太后,甚至说杀死慈禧太后,只是冷静下来之后觉得还是慈禧太后能掌控大局,别人都不行,慈禧太后死了就没人替他们“看家护院”了,这算是留了下来。

硬刚就一句话,肯定会输,会身死明灭,当时并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


历史三日谈


慈禧太后不跑,跟八国联军死磕???

这能叫个问题吗?死磕的结果,就是磕死呗!

实际上,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根本做不到“举全国之力”,她顶多也就是“举半国之力”,因为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地方大员们,纷纷让慈禧玩蛋去!



当北京的那封所谓的“宣战诏书”传达给南方各省的总督们的时候,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李鸿章立刻意识到——大难即将临头!他马上命令自己的学生,上海的铁路大臣,邮电部尚书盛宣怀:按住诏书,严格保密,不要下发!

李鸿章随即与南方各省的总督巡抚们联系,得到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的支持。李鸿章的态度是:“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认为这次贸然的宣战行为,很有可能导致列强联手进攻,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各省督抚们对比表示认同,于是以李鸿章为首,南方的封疆大吏们纷纷向北京表示:“我们认为您的这道命令是在义和团的劫持下发出的,因此我们不敢遵从”(此逆诏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等人联手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表示绝不遵从北京命令与列强开战,同时也要求列强军队不得进入东南互保各省。这个条约使得中国大半尤其是上海免受战火,功劳尤甚。

当时中国的军队虽然总数将近有百万之多,但是大部分都掌握在这些地方实力派手里,他们不动,慈禧谈何“举国之力”啊?

何况慈禧就算能调动举国之力也没用,她手里能用的上的兵,也就是那几万“武卫军”而已:


(武卫军历史照片)

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太后深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决心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组建了“武卫军”,用来巩固京师。袁世凯也被纳入武卫军体系。包括聂士成、董福祥等人的地方军队也被纳入武卫军。装备远好于普通八旗绿营等,单兵武器就是著名的98K毛瑟步枪,重武器还有马克沁重机枪,步兵炮等等。

但是除了他们以外,清朝基本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武装力量了。全国的八旗兵绿营兵,已经腐败的连老百姓都打不过了,更不要提上战场打仗。

旧有的湘军、淮军,在慈禧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已经崩溃。湘军早就被拆分,淮军在甲午战争中基本被日军消灭,清朝除了四五万武卫军以外,可以说没有任何战斗力。

从照片上都能看出来所谓的“精锐”武卫军的精神面貌,也只不过是比普通的八旗兵好一些而已。相比于在殖民地战场上久经战阵的八国联军来说,依然不堪一击。

而且清朝内部并不团结。武卫军的首领聂士成一直很鄙视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拳匪”,因此双方过节很深。在于八国联军交战时,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居然要前面抵抗八国联军。后面还要抵抗义和团!因此腹背受敌,很快败下阵来,聂士成本人牺牲,残部溃散后后来成为了北洋张勋的班底。

聂士成部是清朝武卫军的主力,他一死,其他的部队更是完全溃散。主要是清军一直以来都是兵无斗志,完全靠将领的强制命令行事,将领一死自然全部溃散。无纪律与严重的腐败注定了清军必然失败,与装备无关。实际上当时的清军装备与八国联军并无差距,一些精锐清军的装备甚至比八国联军还好。

如果慈禧坚持留在北京,无非就是下一个崇祯——君王死社稷。可惜她哪里有崇祯的气节,估计投降的可能性很大,至于联军杀不杀她,哪就不好说了。

另外,八国联军战争还导致另一个意料不到的后果,就是武卫军中的大部分部队都被消灭,只有山东的袁世凯独善其身。导致在之后的十几年里袁世凯的北洋军成为了清军的唯一精锐,为他后来逼迫清帝退位奠定了基础。


小约翰


答:结果就是军阀割据会提前到来。

把时间拨回到1900年,你会发现慈禧当时真想举全国之力一劳永逸解决和列强的恩怨情仇,这也是她与列强宣战的原因。

那么,慈禧为啥有这个野心呢?

慈禧可不是冲动之举,她是有根据的。

第一,民心可用。

清朝与列强的多次战争中,大清的子民是以吃瓜群众的身份出现的。在历次战争中,战区百姓在遭受流离失所之苦的同时,有时候也能苦中作乐,到战场边看洋人痛击清军。出现这一幕是非常可悲的,但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对平民的剥削和压迫,让老百姓变得冷漠。而洋人把曾经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们打的屁滚尿流,无疑等于帮助老百姓出了口恶气。就这样,才出现了清军被击退时,当地老百姓连连欢呼的奇葩事件。有时候搞的洋人们都一阵阵懵逼。

1900年的这次战争却不一样。

当时由于洋人和老百姓的冲突不断,让老百姓们决定和清军联合起来共同完成这场方队帝国主义的战争。就这样,华北地区的老百姓组成义和团与清军并肩作战,破天荒的站到了大清一方,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改变。假如4万万百姓同心协力保大清,洋人就不足为惧了。

第二,清军的纸面战斗力还不错

自从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意识到必须编练新式军队才能抵御列强的入侵,所以命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到1900年,小站新军已达数万。这支军队借鉴了德军的军事制度,装备了大量火炮、机枪,工资也高,在袁世凯的努力下还杜绝了腐败现象,其战斗力还是不错的,不输于当时的列强远征军。

除了袁世凯编练的新军,京师的精锐也装备了大批先进武器,虽然战斗力如何不知道,最起码表面看上去还不错。

另外,战争爆发后各省也能派出数十万大军勤王。这些军队加到一起,对付几万八国联军还是没问题的。

以上两点,让慈禧有了打败列强的信心。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战争打响后满清实力最强的东南各省不予出兵,竟然玩起了东南互保。而袁世凯的数万新军也没有开赴京城,反而躲得远远的。

(东南互保及慈禧逃走路线)

结果战争变成了京津地区与八国联军的战争,列强虽然劳师远征,可大清也无兵可调。而京津地区的驻军战斗力堪忧,在面对列强攻击的时候,大多望风而逃,很少有敢于正面阻击的。

至于义和团,既没有洋枪洋炮,又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虽然勇敢却难以抵消战术上的不足。

于是,慈禧只好逃走了。。。。

假如按照题主所说,在这种不利情形下慈禧还要调动东南各省出兵,这样的命令照样会被无视。慈禧还能强硬到哪去,如果以抗旨不遵之罪惩罚各省大员,那大家就撕破脸了,将会提前进入军阀割据。

就是这样!


历史风暴


【晚清毁于战争】

1841年,道光对英国宣战;1860年,咸丰对英法宣战;1894年,光绪对日本宣战;1900年,慈禧对13国宣战。一次比一次败得惨,一次比一次损失大。一次比一次割地赔款的规模要大。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决斗中死去”。这句话60年后,晚清覆没。 ​​​- - - - - -

【历史上的今天】

1898年9月28日,慈禧太后在未经刑部审讯的情况下,下令将参与戊戌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押到北京菜市口问斩。

而就在此时,大量当地百姓拿着馒头在焦急的围观,他们在等,在等着刀斧手一刀落下碧血冲天的那一刻。据说他们经中医大师指点,认为沾了新鲜人血的馒头可以治愈肺痨病。

120年过去了,有多少变化呢?似乎没变,群众还在拿着馒头等血……


长江一口


刨开历史的祖坟,我们会发现埋葬慈禧的更多是冤枉!在当时慈禧本人还是有抵抗决心的,否则她便不可能挑起与八国联军的战争,但是最后的选择权缺却不在她这里。

在八国联军进攻时整个清国唯一在抵抗的人就是慈禧,整个大清军队仍然在抵抗的是八旗军。而往慈禧身上扣屎盆子的人这个时候正帮着八国联军挑送军粮军械物资,甚至帮着爬楼梯攻城的八国联军部队扶梯子。当时参与攻城的八国联军总数大约在7000人,而辅助八国联军攻城的皇协军竟然有五万多人。偌大北京城被五个小时攻破,拉泡屎都比这个时间长,不得不说这是整个民族的耻辱!虽然我也讨厌满清,但是自己给自己拽裤裆扯蛋不应该这么一个扯法,满汉之争到底是国内的矛盾,大敌当前就应该一致对外。

世界上根本没有后悔药!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后开始烧杀抢掠,典型的洋鬼子进城。受伤的对象就是那些之前还帮着挑粮食扶梯子的老百姓;辛丑条约更是把所有人推向了地狱的深渊。


优己


那个年代信息交通都很落后,洋鬼子的凶名已经扎根在淳朴的中国人心中,洋人还没到,中国兵就想着跑了,即使抵抗也是一触即溃。即使是几十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日本兵把枪竖在村口土墙上,然后进村抢劫强奸,没人敢反抗。

为什么会这样,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是不是?再说说前20几年的事,那时候农村还没有手机,除了村部农户也没电话,那时候出外打工见过世面的也很少。两辆解放车开进村子,几十个歹徒拿着棍子往村口一站,挨家挨户搬粮食,没人敢反抗,一个村一个村的搬,跟鬼子进村没啥区别,那已经是90年代了。搞得各个县人心惶惶,每个村都组织了联防队,每晚十个青年拿着棍子在村里巡逻,我记忆犹新,我家里几个堂哥轮班巡逻。

现在为什么不会发生那样的事了?根本原因是国力弱,清朝和民国的时候国力太弱,谁想欺负你都没啥压力,你还无力反抗,国家保护不了大部分人,普通群众受地主的压迫还要承受侵略者的凌辱,不革命没有出路。90年代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猖獗的盗匪?还是国力问题,国家经济发展不好,闲散人员太多,或者叫事业人口太多,吱声打架斗殴,搞黑社会泛滥,但是国家机器运转良好,很快就能遏制住。


一路无话118


这个问题……慈禧皇太后表示:全国太重,她真的举不起来。

1900年是20世纪的开局之年,对于全世界而言也是一个迈向新纪元的一年。然而对于清朝而言,1900年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在这一年,大清最高统治者慈禧皇太后一反常态,强硬地向11国列强宣战,并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八国联军侵占天津,气势汹汹地扑向北京之时,慈禧皇太后却带着光绪西逃西安,俨然没有了宣战时期的强硬做派。

而更有意思的是,当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打开清军的军械库时,却发现军械库中存放的武器比八国联军的部分武器都先进。要是清军拼死抵抗,可能八国联军不会如此轻易地取得胜利。

那么为何慈禧皇太后要选择西逃而不是坚守?如果慈禧皇太后固守北京,抵抗八国联军入侵,历史会如何改写呢?静夜史认为如果慈禧皇太后不选择西逃,那么她的结局只能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清朝当时面临的内外环境,根本就不允许发动全国的力量来抵抗外来入侵。当时慈禧太后面临的内外因素决定了她只能选择走为上策:

1、汉族官僚势力的壮大

汉族官僚势力的发迹,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

由于太平天国席卷南方半壁,清朝在南方的统治基础被扫荡一空,为了维护统治,清朝不得不打破传统满汉官员任命的禁锢,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系列汉族官僚。

这些汉族官僚在得到清朝的知遇之恩后,前赴后继,最终消灭太平天国,稳固了清朝的统治。

但是,汉族官僚始终无法和清朝做到推心置腹。

一方面,起用汉族官僚本来就是清朝在内忧外患之下无奈的权宜之计,在稳固了清朝统治后,满族统治者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想方设法削弱汉族官僚,重新巩固满族官僚的地位,这种努力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另一方面,汉族官僚相比于满族官僚而言,素质更高且更具有长远意识,他们的洋务运动风生水起,为清朝带来了近代化的曙光。在技术革新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开始逐步苏醒,这使得他们和民众对于满族统治者开始越发不满。

在这样的情况下,崛起的汉族官僚和传统的满族势力矛盾愈发激烈,这种斗争到1900年终于“开花结果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逵,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先后与列强达成协议。在列强和清政府发动战争时保持中立,史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可以看成是汉族官僚对清朝长期以来压制汉族官僚政策的一次有力反击。

“东南互保”的出现,意味着慈禧不可能号令全国的力量,特别是东南地区汉族官僚的势力。因为清朝后期汉族官僚成为清朝统治阶级的中流砥柱,没有汉族官僚的支持,清朝的一切抵抗都是徒劳。

2、都城北京根本守不住

慈禧皇太后向11国宣战的底气,并不是来自于叶赫那拉氏骨子里流淌的血性,而是风起云涌的义和团运动。

深受封建迷信毒害的慈禧皇太后,天真地以为依靠刀枪不入的义和团,真的可以抵抗列强的入侵,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但是现实狠狠的打了这位皇太后的脸,义和团运动不仅没有起到抵御列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削弱了清朝的国防力量,例如义和团在聂士成英勇抵抗八国联军入侵时,杀光了聂士成的一家老小。

而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义和团更是作鸟兽散,全然没有了当初疯狂涌入北京的豪迈气概。

所以对于慈禧皇太后而言,义和团是绝对靠不住的。而且无论是依靠哪种势力,清朝都不可能守住北京。

在海洋经济到来之前,北京面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有非常好的防御性。但是当西方殖民者从海上纷至沓来,靠近海洋的北京就变得非常危险。一旦天津失守,则意味着北京旦夕可下。

从这一点上来看,想要守住北京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而清朝面对的问题似乎还不止这些,先不说此时汉族官僚在东南搞了一个令清朝措手不及的“东南互保”,就是在传统的清朝盟友蒙古地区,清朝也基本失去了立足之地。

清朝后期为缓解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清朝在蒙古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由于罔顾蒙古地区的社会现实,这导致蒙古上下更加不满。而此时沙俄势力趁机向蒙古地区渗透,为其罪恶的“黄俄罗斯计划铺路。

在八国联军大举入侵清朝之时,沙俄势力从新疆、蒙古和东北方向大举南下,制造了一系列屠杀惨案,并几乎占据了整个长城以北地区,“黄俄罗斯计划在事实上已经实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不可能和元朝一样北逃到蒙古高原或者东北地区。在当时北方被列强占据,南方又不听号令的情况下,北京几乎成为没有任何纵深的孤城,是绝对不可能守住的。而且由于南北东方向的巨大威胁,慈禧只能选择向西逃跑。

3、清军不可能取得胜利

清朝晚期一系列的战败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武器再先进,如果没有人的操控,说什么都是扯淡。八国联军发现的清军军械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慈禧面临的问题比武器更加尴尬和严重。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时,昔日麻木愚昧的底层民众,毫无意外没有雄起,没有拿起武器对抗侵略者。但是他们也没有闲着,很多人踊跃参加了为八国联军提供后勤补给的运输队。更有甚者,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时,很多人为八国联军充当向导,为八国联军架梯,所谓“扶梯者众。北京就在这样的局面下,轻易地被八国联军攻克。

我们在感叹当时的国人麻木愚昧时,应该看到当时的民众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意识。而造成这种“胳膊肘往外拐的情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长期以来奉行防范和压制汉人的政策。

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因此为了维护其统治,清朝颁布了一系列反动的措施。包括:“八旗+绿营的驻防制度、“八股文+文字狱的思想奴役制度以及“保甲+民族隔离的人身控制制度。

通过清朝的有效治理,广大民众彻底变得愚昧麻木,自私自利。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民众帮助八国联军打清朝,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民众的愚昧麻木,清朝不愚昧麻木的高层同样难以指望,“东南互保”的出现,充分说明清朝末期清朝末期,统治者高层内部的倾轧已经十分严重,而在八国联军侵华前六年,甲午战争也是因为清朝内部的相互倾轧,导致了最后的战败。

从本质上来说,满族统治者一直以来都是不得人心的,这一点他们心知肚明,因此他们才会疯狂的打压汉族官僚,疯狂地推行愚民政策。

应该说这种措施毫无疑问在和平时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旦面临内忧外患,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这样的战争,这种做法就只能导致众叛亲离。


所以慈禧如果固守北京,其下场只能比崇祯更惨,因为八国联军不同李自成,慈禧将成为侵略者的战利品。

而慈禧一旦被列强处死,清朝也就寿终正寝,我国会提前进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届时列强瓜分我国的局面将会再次上演,我国民族危机将会更加严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