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怪現狀”:頭部私募產品普遍虧損

今年以來,私募行業可謂憂多喜少,多數機構產品收益不佳,募資遭遇冰點;尤其是純股票類私募,普遍未能取得正收益。

日前,《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多家類別私募機構發現,行業發展似乎出現了一個“怪圈”,管理規模偏高的私募基金,其產品收益並不佳,而一些管理規模偏小的私募基金,反而獲得了較好的收益。例如在1億元以下的期貨類私募,其產品收益最高。

與此同時,私募機構在今年以來的發展舉步維艱,主要體現在:一是產品收益不佳;二是募資遭遇低點,規模未有提升;三是銀行提高“白名單”門檻,中小型私募止步於資金端金融機構。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今年私募行業發展面臨尷尬,例如管理規模偏高的私募未有較好的業績,而中小型私募卻出現部分“黑馬”產品,但這種“怪圈”卻是看怪不怪;從整體情況來看,行業發展正處於優勝劣汰階段,市場馬太效應正在逐步顯現。

百億級私募逆勢增多

A股市場維持低迷運行,偏股類私募產品收益也同樣表現不佳,雖然百億級私募規模尚未有所提升,但百億級機構數量卻逆勢增多。《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統計,截至10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有232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0億元到100億元之間的有278家,管理基金規模在20億元到50億元之間的有670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0億元到20億元之間的有798家,管理基金規模在5億元到10億元之間的有1143家,管理基金規模在1億元到5億元之間的有4304家,管理基金規模在0.5億元到1億元之間的有2302家。

“從最新的私募月報數據來看,業績排名靠前的私募共同點就是產品規模都不大,以中小規模的私募產品為主。”私募排排網研究部研究員劉有華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其次產品成立時間都比較短,成立時間基本都在一年至兩年之間,大多是成立於2016年10月份之後。

劉有華表示,今年以來,百億級以上規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有了明顯的上升,增加了45家,從增幅來看,相比去年年底增加了超過20%。但中小私募的數量整體變化不大。從整體的規模增加趨勢來看已有所減緩,而且證券類私募基金備案規模是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在資管新規之後,疊加市場行情出現極端走勢,私募面臨業績壓力和融資難的問題,新發私募產品的數量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共同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證券日報》記者通過梳理相關數據發現,在今年清盤的私募基金產品中,淨值大於1元的有1575只,淨值大於1.5元的有94只,淨值不足1元的有486只,淨值不足0.5元的有8只。在業內人士看來,股票策略基金經理選擇提前清盤,表明不太看好後市。過去半年多來的市場表現表明,上述清盤基金看對了市場走勢。過去幾個月來,影響市場的內外部因素增多。即使有短期熱點,但持續性較差,很難賺到錢,部分基金因此選擇了清盤。

量磁資產董事長王兵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目前二級市場投資風險較大是基金集體清盤最主要原因,市場難以把握,能維持不虧損就不錯,股票主觀策略投資收益非常難做。今年市場爆雷也比較多,投資人受傷普遍比較嚴重,風險偏好較往年降低明顯,股市成交量及活躍度低迷,增加了相關策略獲取收益的難度。CTA市場相比權益類投資標的仍屬小眾,策略容量有限。

偏股類私募“最受傷”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發現,今年以來,管理規模在1億元以下的私募中,收益取得較好成績的期貨類私募,最高收益率為164%,而股票類的私募取得正收益的佔比不高,最高收益率為125%;但管理規模在1億元至10億元的私募,取得正收益的佔比較多,最高收益率為98%,期貨類居次,最高收益率為45%。

與此同時,管理規模在10億元至20億元的私募中,排名靠前的為宏觀策略產品,最高收益率為31%,股票類次之,最高收益率為29%,期貨類最高收益率不足15%。管理規模在20億元至50億元的私募中,股票類私募仍然排名靠前,但最高收益率卻為12%,其次是宏觀對沖產品,最高收益率為11%,期貨類私募最高收益率則降至7%。管理規模在50億元以上的私募中,取得正收益的產品中,股票類佔比較高,但最高收益率則降至6.5%,複合策略類產品次之,今年以來的最高收益率降至6.3%,固收類產品平均收益率不足4%。

劉有華分析認為,截至10月底,根據融智八大策略指數表現來看,業績取得最好成績的是管理期貨策略指數,以3.22%的收益率排名第一,主要原因在於:在股票市場賺錢效應較差的情況下,資金在期貨市場有所作為,兩個市場存在一點的蹺蹺板效應。表現最差的策略是事件驅動策略,事件驅動策略指數今年以來跌幅是20.77%,主要原因是中小創大幅殺跌,導致定增產品出現大量破發,而事件驅動策略大部分定增項目是中小創,而且定增產品的流動性非常差,無法進行主動減倉控制風險。

“從商品策略的絕對收益看,主觀趨勢策略分化明顯,抓住今年幾個明星品種趨勢的私募收益頗豐,但同時也面臨了較大的產品淨值的波動。”王兵說,例如CTA量化策略收益及夏普表現優於2017年,原因在於今年商品行情交易機會活躍,同時優秀私募自身策略的延展迭代和IT升級。總體來說,在A股持續低迷情況下,今年以來量化投資類私募產品的業績表現好於往年。

據朝陽永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所有類型私募產品整體回報率為-7.83%,最大回撤值達到15.38%,但管理期貨CTA、股票市場中性、套利策略等量化私募產品同期回報率分別達到6.05%、1.88%、1.32%,領跑整個私募基金產品業績榜單,且最大回撤值不到7%,遠遠低於行業平均水準。

募資難成痛點

今年以來,募資難成為了諸多私募的難點,特別是在資管新規之後,中小私募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生存狀態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對初創型私募來說尤為困難。與之相對應的是,大型私募基金在管理能力和行業資源方面,都積累了天然的優勢,導致行業資源有所偏斜。

有業內人士表示,大型私募所積累的優勢與中小型私募募資難形成的對比,說明私募行業的發展正在進入良性階段,不再是過去的野蠻生長,只有真正業績做的好、產品管理能力突出的私募,才能脫穎而出,從而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

巨澤資本董事長馬澄表示,受今年A股市場持續下跌影響,私募行業生存狀況堪憂。具體表現在:一是新備案的管理人數量同比大幅下滑,二是證券私募產品備案數量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三是私募業績虧損嚴重。

乾明資產合規風控朱莉表示,目前中基協對管理人重大事項變更、產品備案審核、產品結構限制等越來越嚴格,這些都是行業進入良性發展的表現。同時,市場上很多機構對中小型私募管理人的選擇稍微缺乏包容,比如對投顧資格制度的實施,這導致了有能力勝任的管理人團隊,因不一定符合“3+3”的資質,而被拒之門外,這也讓中小型私募募資難上加難。希望市場能夠多支持中小私募發展,能夠公平競爭。

“目前二級市場投資風險較大,難以把握,股票主觀策略投資收益非常難做。”王兵說,市場資金面緊張,無論實業或金融,資金都較匱乏,尤其在銀行銀根收緊、持續去槓桿背景下,融資渠道幾乎被全面打擊。此外,實業獲取資金較難,並無多餘資金選擇。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以來,雖說行業普遍募資難,但仍然有很多頭部私募機構完成了超大額基金的募集,這其實是行業本身優勝劣汰的過程,業績好的機構自然募資容易,業績不好的機構會被逐漸淘汰。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