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流泗熱線訊:老話說:“世上活路三行苦,撐船打鐵磨豆腐。”一語道出了打鐵這個行當的艱辛。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打鐵這門古老的手藝,已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鐵匠鋪更是難覓蹤跡,叮叮噹噹的打鐵聲越來越遙遠,慢慢地成了鄉村的一種記憶。在流泗鎮大橋壩旁邊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鐵匠,他叫周愛喜,今年69歲,他14歲時就從大壠鄉老家來到流泗手工業社學徒,從事打鐵這門傳統老手藝,他用手中的鐵錘和爐中的炭火演繹著打鐵這一傳統手藝。

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在那時,打鐵的生意十分興旺,鋤頭、鐵鍬、斧頭、刀具、鐮刀等農具、生產生活用品樣樣打。

後來,流泗手工業社倒閉,他就在流泗老街大橋壩旁邊的一間破房子開了個鐵匠店,一直堅守著打鐵這個又苦又累又髒的活兒,55年從沒改行,經他手打的鐵器不計其數。周愛喜稱,每打造一個農具,需要經過燒火、捶打、育彎、培刃、成型、淬火和打磨等十多道工序,才能製作完成。打鐵不僅是力氣活兒,也是技術活,打鐵時鐵器燒的程度、敲打的力度、節奏以及淬火的時間都有技巧,否則就達不到理想中的效果。

周愛喜說:“近幾年打的農具很少了,主要是為村民修復一些農具,只是打了一輩子鐵,我不願丟掉這個傳統老手藝,平時有活就幹,沒有活的時候就和幾個老友喝茶聊天”。

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湖口流泗七旬鐵匠 守護傳統打鐵手藝55年

在這個破舊的鐵匠鋪裡,年近七旬的老鐵匠周愛喜正在火爐旁用鉗子撥弄著爐子裡的炭火,待鐵塊燒得通紅,他便迅速夾出放在鐵砧上,拿著鐵錘敲打,伴著有節奏的敲打聲,鐵花四濺。敲打到一定程度,周老又將鐵塊重新放入火爐中,隨後取出來再次敲打。就這樣來來回回數個回合,一把純手工打造的鋤頭初現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