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用自己的真名的人是什麼心理?

人之本初


沒有什麼心理,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微信,坦坦蕩蕩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用自己的真實姓名,沒毛病。我們又不準備在網絡上罵人,我談笑風生,大大方方,恭恭敬敬的在網絡上心安理得的上網,看頭條,發微信,更顯我的人格魅力。我們有時看不慣別人,是因為自身修養不夠。

古人云: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譭譽從來不可聽,

是非終久自分明。

一時輕信人言語,

自有明人話不平。

然而不論我們想讓自己的世界變得簡單透徹,那些複雜的麻煩的事還是會發生的。噴子就是網絡一大問題。不是說不用真名字就一定是噴子。如果你沒有能力把一件事說清楚,那麼,至少不要把一件事越說越離譜,越說越糊塗。

通常只有內心強大,自信的人才會用真名。自己的名字,父母給起早貪黑起的。何況,實名制越來越迫在眉睫,今日頭條不是用實名制了?郭德綱在他的相聲裡說,如果用實名制,網上肯定沒有一個噴子。當然,文人墨客們喜歡給自己起個花花綠綠,光彩奪目的化名,那是你的自由,但故弄玄虛就不好了。

有一種智慧叫做選擇,我選擇真善美。如果,我們能學會用一顆善良的心來體會人生,那麼在塵世中,你就會慢慢地修煉成一朵蓮花,人生就變得豐富多彩,自然愉悅,充滿無限生機。我國正朝著文化強國邁進,而文化強國還有一個基礎性指標,既國民素質的提高

君子如水,小人似油。看那一鍋沸油之中,倘若滴入幾滴清水,油便 嗶嗶啪啪吵嚷不休,猶似小人冷言冷語,欺負君子恢弘方正。換一鍋沸水,任憑多少油脂,那水也只是默默地容納便是。

莫說他人短與長

說來說去自遭殃

若能閉口深藏舌

便是安身第一方


王海兒111


微信用真名,可以有好多種心理作用在影響。

第一,這個人很真誠,很實在,喜歡或者習慣顯示真實自己。

第二,性格灑脫,不拘小節。追求自由自在。用真名和不用真名,對他而言無所謂。乾脆,用真名好了,懶得費腦子。

第三,是真懶的想。單純,直率。

總之,用真名,是大部分人喜歡的!



呃...我在使用微信開始就是用的真名。

因為我有選擇困難症,更沒有起名字的天賦。

也是遺傳,我爸說我要是個姑娘就叫我蘆花...嗯可喜可賀逃過一劫...

就像悟空問答裡這個暱稱----初晰,清晨第一束光的意思。

千人千面千心,微信用不用真名並不能算一種心理學行為。

因為只有兩種選擇--用真名或用暱稱。

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人很容易做出相同的決定。

可以通過他/她的聊天記錄,個性簽名,以及他/她發的朋友圈來判斷。

至於怎麼判斷...呃...我就不忽悠大家了。

梁宏達在他的四大名著情商課裡有一節就是討論微信朋友圈與人的心理。

有興趣可以去聽一下,百度一搜就有。老梁的情商課乾貨還是相當多的。

其實用真名當微信名字挺好,用習慣了之後新加的人不備註名字根本不知道是誰

告辭


初晰十戒


我認為微信用真名的大概有這麼兩種情況:

1. 微信朋友聯繫人中有大量工作需要的聯繫人和客戶的。一次會議中工作關係留下聯繫微信,時間長了怕對方沒有印象了。

2. 突然間在一段時間內找到了自我定位,心智成熟度有很大飛躍,自我意識強烈的時期,自我價值實現意願同樣強烈的時期。


可塔朵


真實經歷:剛用微信時用的實名,開通了手機號搜索微信。忽然有一天晚上一個外省陌生人電話打到我手機,說是我的多年的老朋友,稱呼我全名,在我家樓下等我。我猶豫一下,還是沒出家門。以後再也不用實名了。


雪地裡足跡


做人坦蕩,行事磊落,為何不能用真實面目對人呢?


佛祖心中有愛


逆向思維:

用假名是什麼心理呢?

不安全感。真實姓名會洩露個人信息;

個性化需求。特別意義或表達的情感;

不必要。非銷售工作,不需要專門營銷自己。

用真名的心理最多的就是工作需要,方便溝通和營銷。


空心流白


生命與姓名都是父母給已的,生不改姓,死不改名,感恩於父母。做人要誠實而不需要那些花裡花俏的假名,用真名挺好的。


劉楚雲817


很真誠,很真實,生活當中很自信


夏天天的爸爸


沒什麼心理。我微信,QQ,微博等一切社交媒體都是實名。大丈夫行得直坐的正,沒什麼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