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會養育出一個怎樣的孩子?

1792082321202人參果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會養育出一個怎樣的孩子?

孩子如果經常被父母打,在以後會更容易出現言語攻擊和行為攻擊。

下面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長可以參考。

父母要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有愛心、自信、有責任心的男人嗎?每個母親在撫養孩子時都會問自己做得怎麼樣。但如果你遵循下面的建議,你的兒子很有可能會變成你想讓他成為的那種人,成為一個成功的男人。



斯坦福大學教授,分享了6個方法,可以幫助父母養育出一個成功的男孩。

1、幫助他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大銀幕上,強壯、沉默的男人和有男子氣概的硬漢可能很有吸引力,但在現實生活中,好男人卻是那些知道如何正確處理感情的人。我們刻板印象中認為‘男子漢’的一些品質實際上是壓抑的——堅忍而有控制力,而不是表現出你的感受。如果你的兒子心情不好,而你對他說,‘振作起來,沒那麼糟糕’,他就會學著隱藏自己的情緒。

事實上,研究表明,父母問女兒感覺如何的次數比問兒子的次數多,當女孩受到傷害時,父母更能安慰她們。結果呢?許多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恥,成為了一個不能很好地溝通的人,變得封閉,這使得他們很難與他人相處。

2、培養同理心

當男孩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時,他們現在會成為更好的朋友,將來會成為更好的丈夫和父親。同理心是一種很有價值的社交技能,它能幫助你同情他人,並阻止你做傷害他人的事情,這是你能給你兒子最好的教育之一。

研究表明,如今的大學生比20年前少了40%的同情心。研究人員說,兩個可能的原因是暴力電子遊戲使孩子對他人的痛苦麻木,以及充滿虛擬“朋友”的社交網絡讓孩子無法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瞭解他人。

鼓勵他讀小說。讀小說多過非小說類書籍的人在同理心測試中得分更高。我們用來理解虛構人物感受的大腦部位,與我們用來理解真實人物感受的部位是相同的。我們使用大腦的這些部分越多,我們的能力就越強。



3、增強他的自我意識

想想你崇拜的人。他們很可能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健康的自尊心。當一個男人自我感覺良好時,並不意味著他是任性的。這意味著他感到自信、能幹、有價值——這正是你想要的。

所以,不要給你的男孩貼上標籤。永遠不要說“男孩就是男孩”,也不要用其他把你兒子的行為歸咎於他的性別或暗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的表達。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的信息在他們自尊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當你的兒子聽到攻擊他的話語時,他的自我價值就會受到負面影響。他會開始相信那些話所暗示的:男孩是麻煩製造者。

4、灌輸對他人的尊重

《男孩的目的》一書的作者邁克爾•古裡安表示:“一個從小聽權威人士說話、遵守規則、以關愛的方式與人交往的男孩,學會了尊重他人的底線。”當他長大成人時,那種尊敬的態度將成為他的第二天性。

制定規則並執行。如果你的兒子違反了規則——無論是說髒話、遲到還是其他違規行為,他都要承擔後果。如果你溺愛你的兒子,不讓他們去承擔後果,久而久之,他就會變得沒有動力,最終會被寵壞,變得漠不關心。



5、表達父母的愛

你兒子小時候喜歡你的擁抱和親吻。一旦他到了青春期,就沒那麼嚴重了。這個年齡的男孩開始與母親分離以建立獨立是很正常的。但是請記住,那些無私付出愛的人是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愛的,所以要想辦法把愛表達給你的兒子,即使他表現得不希望你這麼做。

把握好時機。如果你的兒子抗拒,仔細選擇你的時機。如果你試圖在他的朋友面前擁抱他,他可能會感到尷尬,但是當他上床睡覺的時候,或者當他情緒低落的時候,一個短暫的擁抱,都能讓他知道你在乎他。男孩也想要母親給予他們的關愛,即使他們並不總是表現出來。

6、父親的影響

在撫養男孩方面,爸爸比媽媽有一個明顯的優勢:他知道你兒子來自哪裡,因為他的性別。一個母親當然可以幫助她的兒子成為一個好男人,但是如果是父親向他們展示什麼是好男人,這其中的意義更大。對一個兒子來說,有一個和他一起度過很多時光的父親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男孩們得到的信息是:爸爸愛我,喜歡我的陪伴,如果我需要他,他會在我身邊——這給了他們安全感,也證明了好爸爸的作用。



總結:

通常我們認為在養育男孩的過程中,父母也許會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管教孩子,因為男孩子比女孩子調皮的多,但是男孩子的養育方法也有自己的獨特性,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養育出一個成功的男孩。


J媽學堂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會養育出人格不健全,性格不好的孩子。

一,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自卑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無疑是一個自卑的孩子,在他的心裡完全沒有安全感可言,自己感覺到沒有任何自尊,在別人面前就會非常的自卑。

二,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叛逆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極可能是一個叛逆的孩子,他們體會不到溫暖和愛,體會到的只有仇恨,所以,這些孩子往往是叛逆的。


三,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膽小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非常擔心,做什麼事情都謹小慎微,生怕出錯以後會受處罰。所以,這些孩子往往沒有創造力和創新意識。

四,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仇恨社會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仇恨社會,他們會覺得社會上沒有好人,所以人都跟他們過不去,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打罵孩子是最不提倡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極有可能敏感自卑,膽小怕事,還叛逆,仇恨社會。所以,有這種行為的家長一定要檢討自己的行為。

睿爸:大學本科雙學位畢業,專注幼兒教育,育有兩個兒子,孩子學業優異,以親身經歷分享育兒經驗!喜歡睿爸的回答就關注睿爸吧!


睿爸快樂育兒


我還真見過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這種現象,在我小時候的農村並不少見。

我是個女孩,捱過的耳光不計其數。

說來慚愧,我可能是小時候太不聽話了,經常捱打,我爸經常大耳光呼過來,我都五六年級了還捱打呢。有時候媽媽也打我,我至今還記得我媽媽拿著掃炕的掃帚追著我打,只是忘了因為什麼了。

其實捱打的原因都沒什麼大事,雞毛蒜皮的,好多都忘了。記得有一次捱打是因為我摘了一個小黃瓜。

小時候家裡太窮了,院子裡種的黃瓜西紅柿都是美味的零食,西紅柿還沒紅,黃瓜還沒等長大,全家人就開始盼著吃了。有一次我偷偷摘了一個特別小的黃瓜吃了,我怕它長大了被別人吃掉。結果就被我爸扇了一個大耳光,而我橫著脖子看著她,根本不覺得我錯了。

有個男孩很淘氣,媽媽打他總是往死裡打。

我家附近有個比我小兩三歲的男孩,也經常捱打,他媽媽每次打他,用現在的標準衡量絕對算得上虐待了。

他捱打的原因我不是很清楚,估計也是些雞毛蒜皮的事,男孩子畢竟淘氣,比女孩子更容易捱揍。但是我知道他捱打的時候從來不服軟,大一些了會跟媽媽叫板:“你有本事就打死我!”

捱打的孩子們怎麼樣了?

長大後,其實我理解了父親打我。因為家裡太窮了,他過得一直不順心,很容易把不滿發洩在孩子身上,加上我是家裡第二個女孩,就是最不受待見的那個,脾氣又有些倔強,首當其衝地成了他的發洩筒。


我沒有怨恨他,但是我擁有了像他一樣的壞脾氣。

我沒有怨恨父母,自認為待他們還不錯,但是我擁有了像父親一樣的壞脾氣,這種壞脾氣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我有時候也會像父親一樣,無緣無故地衝別人撒氣,我老公,我孩子,都成為過出氣筒。好在我自己有意識要改掉,也一直在努力,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也是漫長的,而且經常反覆,到現在也會偶爾發作。

我家附近的那個男孩,現在還住在原來的地方,我經常從媽媽的口中聽到一些老鄰居的消息。他長大了,經常打老婆,有一次還把他媽媽給打了。

我不知道基因裡有沒有壞脾氣,但是我始終認為,被打的孩子通常會痛恨壞脾氣,卻不由自主地繼承了壞脾氣。

所以,為了孩子將來能有一個平和的性格,擁有健全的人格,擁有和睦的家庭,停止打罵孩子吧!


童書育兒


在中國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並不在少數,我講一個故事吧!


小明的爸爸剛剛開完家長回到家就開始數落起小名,“我早就跟你說過一定要好好學習,在學校要遵守紀律,你為什麼總是不聽話,為什麼每次都害的我在家長會上出醜,我出醜了你是不是心裡就舒服了”。小明委屈的說“我又不是故意的,老師講的課我總是聽不懂,而且班裡調皮的同學總是干擾我”。還沒等小明說完話,爸爸就打斷他說“唉,我怎麼就生了你這麼一個沒用的孩子呢?學習學習不好,態度態度不好,還很懶惰,讓你做的事情沒有一件事讓我滿意的,這些就算了,你怎麼總是惹禍呢?為了你我被老師批評了多少次”。



聽著爸爸的話,小明本來想張嘴說些什麼的,但還是忍下來了,因為不管他說什麼爸爸就只會反駁他,並且繼續批評他。

由於長時間被爸爸數落,小妹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甚至真的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慢慢地小明也放棄了努力改變的想法,並且破罐子破摔。



像這種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忽視孩子優點的教育方式,不僅對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沒有任何幫助,還會影響孩子今後的人生。比如:毀掉孩子的自信,澆滅孩子的熱情,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糟糕。



等等充滿愛


講兩個故事

  • 第一個故事:被毆打的一家人

1. 背景

其一,有個村上的幹部,退伍軍人,長得高大挺拔,那個年代頗受女生歡迎。因為是幹部,他家的經濟條件不錯。結婚以後,他和妻子育有兩女一子。

這個人部隊回來,很狂傲,脾氣暴躁,嗜酒、好煙且愛賭,因為自己的惡習,讓自己的工作也是搖搖欲墜,所有的煩躁全部給了家人。

【你知道孩子心裡,陰影有多大嗎?】

2. 發展

他剛開始打妻子,後來打兩個女兒,再後來,連兒子也打。女兒小的時候,經常是周身淤青,放學了躲在菜地裡,不敢進家門。兒子曾經被他用繩子吊起來打,青筋暴露。一家人活在恐怖的陰影下,惶惶不可終日。可他妻子,卻沒有離婚的勇氣……

要知道,那個年代,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沒有,“離婚”也是丟臉的事情……

真正結束這個日子,是大女兒初中時放棄學業,去了外面打工,然後鼓勵母親和自己的生父離了婚。在此後的很多年歲月裡,她們再也不聯繫那個人,直到他死去,孩子們再沒喊過他一聲父親。

3. 影響

因為過度缺乏父愛,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大自己十幾歲的離異男人;這樣的男人懂得謙讓,而且性格都很溫和。可是,父親的暴躁並沒遠離,女兒繼承了父親的暴躁因子,脾氣上來的時候,能把家裡的東西都摔了,甚至還會毆打老公……

兒子走散了很多年,直到他20歲左右被找回來,卻在一家看守所裡。因為他參與了一些社會青年的暴力活動,而且也染上了賭博的惡習……


  • 第二個故事:沒有打罵的一家人

1. 背景

純農民家庭,因為窮,男人到27歲才結婚(那時候妻子20歲),男人高小,妻子初小,婚後育有一兒一女。因為貧窮,兩個人在非常拮据的條件下,艱難地過著日子。

妻子有個暴躁的母親,那時候裹著小腳,做事麻利,可就是脾氣混蛋。遇到情緒上來時,可以不分青紅皂白,不分時候,不分人,大罵出口,甚至動手打人。妻子

厭惡極了自己的母親,才選擇了老實巴交的丈夫,希望過得平靜、安寧。

【不經意的很多溫柔,都會成為孩子的力量】

2. 發展

男人酷愛讀書,深信“讀書改變命運”,他很老實、懦弱,基本不發脾氣。而妻子是一個能幹的女人,持家有道,家庭教育基本都是妻子在做

這個家庭最好的一點,就是父母極少發脾氣。父親懦弱本分,對孩子寵溺有加。而母親生性堅強,對孩子多以身教和言教從不破口大罵,舉起的木條也從沒落下過。

沒有打罵,沒有暴脾氣,只有循循善誘,以身作則。

儘管有貧窮的壓力,孩子們身體素質不好,吃穿都很貧瘠,但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們很爭氣,一兒一女先後考上重點大學,自己貸款解決了學費,家庭很快走上正軌。

3. 影響

這家的兩個孩子,禮貌周全,遇事不慌亂。從小到大,一直和父母保持良好的互動。大學畢業後,一個成為高校老師,一個成為人民教師,父母從此揚眉吐氣。

全村的人,都羨慕這雙父母,吃盡人間苦,終成幸福人。


評價

打罵根本就不是教育,無論家長能找出多少藉口。

惡言傷人,或者出手打人,都是一個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的很極端的一面。如果蘋果有問題,大家都會去土壤和蘋果樹上找問題,一個孩子出了問題,也是環境和大人的問題,有什麼想不通的嗎?

無論是我們的孩子,還是我們的家人、父母,沒人應該承受我們的暴脾氣,不要覺得不和你計較,就是理解你了,很多傷口,一輩子都難癒合。



素秋慈


父母經常用打罵來管教孩子,證明父母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唯有用暴力來懲罰孩子。而一旦父母開啟了暴力教育模式,那麼孩子就會經常性的因為犯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不聽父母的話等各種理由被打。

我小時候也是在媽媽的棍子中成長起來的,那麼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會教育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

首先,孩子越發叛逆,不服管教

父母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而打罵孩子,只是在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父母小時候肯定也是這麼成長起來的。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時就很容易情緒失控,而打罵孩子不能帶來任何益處,孩子只是當時屈服了,可是事後將會更加叛逆,更不服父母的管教。

其次,孩子也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經常遭受暴力的孩子,因為內心的不滿得不到有效的宣洩,那麼,在外面遇到問題時就會想著用暴力解決問題,也容易去欺負一些比自己更柔弱的孩子,成為校園暴力分子。


再次,因為父母的不接納變得很自卑

父母經常用打罵來管教孩子,就是對孩子的各種現狀不滿,不能完全接納孩子的現在。父母的長期否定和打罵,會讓孩子變得越發自卑,在學校也很容易成為暴力實施者的下手對象。

最後,親子關係衝突不斷

在家庭教育中,只有親子關係融洽,孩子才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教導。如果親子關係不好,孩子會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更本不會聽從父母的教導,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父母越來越難以忍受孩子的各種問題,親子關係不斷的惡化升級。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與父母關係不好,長大後只想儘快逃離父母的掌控。


青青寶貝


孩子經常被打罵的話,很容易養出兩種性格。一種孩子被打罵慣了,畏畏縮縮,很害怕衝突,甚至很害怕高聲。帶著太多的恐懼,壓抑自己,常常沒有精力去發展自己,所以可能會被視為窩囊、沒出息的孩子;另一種孩子恰恰相反,在面對打罵呵斥時極度恐懼,也許他反而用“向攻擊者認同”來克服自己的恐懼,也就是學習到父母的攻擊行為,在外面去打罵更小的孩子,鄙視弱者,相信“勝者為王”和拳頭才是硬道理。希特勒就是在一個嚴苛的環境下長大的,從小一犯錯就被父親用皮帶抽,讀書以後成績優異也無任何不良嗜好的他,其實把極度扭曲的內心掩藏得很深。直到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德國民眾,當上首相之後,他才有機會對這個世界展開瘋狂的報復。而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個別富二代因為一些小事就殺人,有的其實是因為小時候一犯錯就捱打,父母沒有給他足夠情感滋潤。


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一個技能是“共情”,即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當一個孩子能夠有共情能力,他就是善良的;當他從小被父母打罵,他就失去了“共情”的能力。因為小孩子在面對身形巨大面目猙獰的父母打罵的時候,他是毫無還手之力的。他的那份恐懼太強大,所以常常需要去壓抑自己的感覺,用“解離”的方式,好像身體不是自己的,他才能感覺不到痛苦。當他常常這麼做的時候,他就習慣也把別人看成是物體而不是一個人。這樣他就可能做出缺乏人性的、很殘忍的事情。像連環殺手這種反社會型人格的犯罪分子都常常出自這樣的家庭。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我們“青音約”的頭條號,閱讀並收聽更多情感心理困惑解答


青音約


看到這個提問,我想抱抱這對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因為作為父母他們的童年沒有被溫柔相待,以至於長大以後自己有了孩子也如此教育。

有句話說“長大以後我成了你,那些曾經我討厭的你的樣子 ,也學得入木三分。”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他們多半也是在打罵中度過童年,長大為人父母后,也沒有走出原生態家庭的陰影,所以以父輩的教育方法再次複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經常打罵對孩子造成的危害是:

1.孩子會學著和父母一樣用打罵來處理問題

經常在打罵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遇到問題或者是無法解決的情況時會同樣用打罵來解決。在學校 孩子會以同樣的方式解決和同學之間的矛盾,我家裡有弟妹 ,則會以同樣的方式來教育他的弟弟妹妹。

這是父母長期對他的打罵 ,耳濡目染 ,讓孩子有樣學樣。

2.孩子會變得膽小、怯弱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沒有被溫柔相待過,父母打罵他們肯定是心情不好。長期下來他們會變得很膽小、 怯弱。

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就會捱打捱罵,長期在這樣的環境裡漸漸的變得畏手畏腳。


3.孩子容易變得暴躁而叛逆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脾氣肯定是不夠好的,孩子在這個環境中 會學著像父母一樣發脾氣,時間長了 孩子的脾氣就會變得很暴躁。

因為孩子不被理解 而是用武力、用父母的權威、專制控制的,等到孩子長大 就會變得非常叛逆。

綜上所述,為人父母是一門學問,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學習,而信心耐心和包容心是最需要的,希望我們都可以認識到自己在育兒過程中的不足, 做一個稱職的父母。


Avivi遨翔雲端


很多人都認為經常打罵孩子為因,孩子長大後也會脾氣暴躁、發展不好為果,為了證明因果關係的正確,也會舉很多身邊的事例,我相信這些事例是真的,但是,就算這些事例是真的,就真的能證明這個因果關係嗎?並不一定。

一個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有內因和外因,有環境和遺傳,有父母的教養方式和老師同學的相處方式等等。

1、 遺傳or環境

這幾年來,我們總是刻意強調因為父母的教養方式導致孩子受到嚴重心理創傷,但我們卻忽視了一點,想一想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見過溫柔和藹的父母嗎?說實話,我沒有見過,那麼我們長大後呢,都成了脾氣暴躁的人了嗎?並沒有。在孩子上學之前的幾年,確實會受到父母非常多的影響,比如脾氣暴躁,但是這個脾氣暴躁有可能是因為模仿父母的行為,也有可能是因為遺傳了父母脾氣暴躁的基因,如果是前者,那麼在孩子進入學齡期後,更多的時間會和同學老師相處,他們在和同學老師相處的過程中,會慢慢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是合適的,而哪些行為是不被大家接受的,那麼,為了更好的融入集體,他們就會做出相應的改變,更多的表現出友好的一面。而如果是因為遺傳了暴躁的基因,那麼改變起來就會比較困難,可能直到長大後仍然會顯得比其他人更具有暴力傾向。

2、經常的頻率

這裡的經常,不知道頻率是多高,是每天有事沒事都打?還是犯了錯誤會打?我想象,作為父母,我們都是愛孩子的,哪怕是打罵,也是為了孩子,很少有人以沒事打罵孩子為樂。

3、打罵的嚴重程度

打一耳光是打,拳打腳踢也是打,對事不對人的罵是罵,不分青紅皂白的罵也是罵,但是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打罵並不是很嚴重,平時的愛也不少,那個人覺得更不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問題,孩子,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脆弱,甚至有些時候,是需要一些打擊才能更好的成長。

最後想說一下,作為父母,我們真的不需要那麼戰戰兢兢,順其自然,相信我們的孩子會長成參天大樹的。


希樸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小孩子觀看一個成年人毆打玩偶的視頻,然後也給他一個玩偶,結果大多數的孩子會模仿視頻中的行為對玩偶進行毆打。班杜拉由此得出孩子能夠通過觀察學習的結論。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權威遠勝於視頻中一個陌生人,當孩子看到父母的打罵行為後,即便受害的對象是他自己,他也會認為這是對的,在與同伴,甚至陌生人的交流中進行重演。更嚴重的情況,孩子會對愛與關懷產生誤解,他會認為暴力是表達愛的方式,導致長大後很難建立親密關係,甚至會演變成不可控的家暴施暴者。

相對而言,通過各種社會輿論、教育的影響,打孩子的危害大多數的父母都很清楚了,但有很多的父母不知道隨口說出的訓斥的謾罵也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危害。可能很多人都聽父母說過“我不要你了!”這種話,看似只是一時的氣話,但孩子很有可能因此惴惴不安許久。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早期與父母等照料者形成“依戀”關係是十分重要的。他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和無條件的接納,才能夠在成長中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但父母隨口的一句威脅就會讓孩子陷入被遺棄的擔憂中,為此他會小心翼翼地維繫與父母的關係。可能很多父母還因此沾沾自喜,自己的孩子終於“聽話”了。但當孩子將他的精力、一切的行為的目的都定在取悅父母上時,孩子是很難發展出自信的,自己也不敢去做什麼決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唯唯諾諾,做事情也畏首畏尾,也會因無法與父母正常分離而難以獨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