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党的两大特务机构,中统和军统有什么区别?

liwei2004


蒋介石对“特务”一直情有独钟。他觉得有两个宝贝可以镇守江山:首先是军队,其次是特务。

“中统”、“军统”都是为蒋介石统治地位保驾护航的。

中统和军统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隶属部门和主要领导人不同。

1、中统,隶属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要领导人是陈果夫、陈立夫。主要负责人是徐恩曾。

2、军统,隶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全称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要领导人依次是戴笠、毛人凤。

二、 前身不同。

1、中统前身。

1928年2月,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设立党务调查科。陈立夫任科长。设立调查科的目的有两个:一,针对党内斗争搜集情报;二,反共。

1932年扩充为特工总部,1935年改组为军事调查处,负责人均为徐恩曾。

2、军统前身。

1932年3月组建复兴社,复兴社是一个以黄埔军官为核心的带有情报组织性质的军事团体。蒋介石任社长。

1932年4月1曰,复兴社特务处成立,戴笠任处长,受蒋介石的直接领导。

3、 合并。

1937年4月,中组部调查处、复兴社特务处合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陈立夫。

下设一处、二处。原中组部调查处为一处,负责党务,处长徐恩曾。原复兴社特务处为二处,负责情报,处长戴笠。

三、组织机构不同。

1938年,蒋介石将“调查统计局”拆分重组成两个调查统计局。

1、一个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中统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建立。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各省市国民党党部均设有调查统计室,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大学院校、重点中学、文化团体内,建立了党员调查网。

2、另一个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

军统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为基础建立。

军统分内勤组织和外勤组织。内勤组织由八处、六室、一所构成。外勤组织在各大城市设“区”,各省设“站”,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特别班”。

四、主要职能不同。

1、中统主要职能是处理党务,对内及清除党内异己,打击党外敌对势力,负责监控社会舆论、思想言论。

2、军统主要职能是对外,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从事监视,监听,绑架,暗杀等活动。

五、组成成员不同。

1、中统主要头目来自于CC系成员、共产党叛徒、大学生、黑帮流氓、特务培训班培养出来的特务、私人介绍与中统沾亲带故的。

2、军统成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军统在各地设立的各种名目的警察培训班、电讯训练班等等,军统以培训班招收、选拔学员的形式,招募特工;

二是各重要机关、部队,看中了谁,就策动谁加入军统。

国民党战败逃亡台湾后,中统在大陆的潜伏特务全部被严厉镇压,50年代中期,军统在大陆大致隶清。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中统: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为“中统(局)”)是国民党CC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中统”是国民党的控制的特务机构,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47年4月,中统改为“党员通讯社”1949年3月,又改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行政院内政部。

军统: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是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名义上隶属于行政院情报机关。在1937年底,力行社特务处和特工总部(1927年成立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其局长为戴笠,在戴笠在位地方时候,军统高于中统。戴笠死后。在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军统局是国民党最大的情报组织。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的组织架构。在地方设有区、站的情报办事处。

从介绍上可以看出,中统属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军统隶属于军事委员会,二者互不隶属,相互制衡。统一归蒋介石领导。在这里充分体现了蒋介石的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水平。二者最大的不同是。中统的工作重心是对内,打击异己。也就是党内反对派。监控和打压国民党党内反对派和内部情况;分化和瓦解打民主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军统属于军事委员会,主要责任是任务是收集军事情报、对敌人和异己进行暗杀和逮捕,对军队进行监察和整饬监视整治,对他国进行情报刺探。二者的工作领域不同,中统的是党内也就是对内,军统的是军中基本对外。职责范围应该非常明确的,收集到对方的情报和线索,如果是对方的职权范围的必须移交给对方接收。但现实确是他们相互拆塔和敌视。这很大程度上是蒋介石造成的。

应该说蒋介石完全了控制军统,而中统实际上控制在CC系陈立夫,陈果夫兄弟手里。其中最关键在于陈氏兄弟掌控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用最简单的话来说,除军、宪、警。特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工作都归中统管。而军、宪、警。特统统都归军统管。两个机构即便不合作,也不至于相互敌视,相互拆台,二者之所以如此就是蒋介石造成的,让二者相互敌视,彼此监视。蒋介石好从中渔利,制衡,这是最低级的权利掌控的手段,老蒋权谋之数还是封建帝王那一套。军统和中统的“敌视”是从国民党从南京迁到了重庆开始扩大的。军统受蒋介石的命令局也担负了行政院和其他要害部门的监视。严重地侵害了中统的利益。(也是老蒋对CC系的不满)这就埋下了和中统局矛盾冲突。就是利益和权利的冲突。

至此,一旦遇到矛盾,尤其是利益方面。责任方面。两个部门的人就会冲突起来,有利益自然争取,有责任自然推诿,小事情由双方领导协商调节摆平,但闹大了双方就看谁的面子大,有实力。在军统事情,戴笠自然深受蒋介石的信任,所以,军统的势力就远远高于中统。而蒋介石之所以能控制住军统,因为那是自己人。戴笠是蒋的亲信。

蒋介石之所以在大陆始终掌控大权,就是在于军权和特务权力一直掌控在手,但中统蒋介石一直没有完全掌握、国民党大陆时代素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蒋介石对党务和财政方面是其控制是比较低和不大重视地方,在党务方面,陈果夫陈立夫常期把持中央党部,占据国民党中组部长核心高位,控制了全国国民党的组织人事。蒋介石多次意图夺党的控制权,但陈氏兄弟控制的党务系统则进行抵制,蒋介石愿望落空。

中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一直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具体负责的主要是徐恩曾,叶秀峰,军统是戴笠,后来主要就是毛人凤了。后来老蒋将这两个特务机构重新整合。中统改为中国国民党党员通讯局,军统改为国防部保密局。但随着蒋介石的失败也随风消散。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看过《风筝》这部电视剧,大家可以看出,战争时期,中统在国民党中的位置是不如戴老板的军统。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说一下中统和军统的区别:(觉得好的可以点个赞,关注我)

1、名称和机构的区别

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处,后期发展成为军委会统计调查局、国防部保密局,因其属于军队序列,所以一般称其为军统。

中统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统计调查处,中央党部调查委员会,国民政府统计调查局。因其始终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掌控,故称其为中统。

2、管理者的区别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

而中统主要为国民党CC系的大老陈立夫、陈果夫叔侄所掌握,在人事上蒋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渐失去了蒋的扶持。到了国民党退台后,中统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全部组织系统。而军统的组织系统到是得以保存和发展。

军统头子戴笠对蒋有知遇之恩和师生之情,对蒋言听计从。

3、抗战时期地位的区别:

抗战以后,由于国民党的情报工作对象有所改变,从以对付中国共产党向对付日本侵略转变,因此中统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军统的地位不为提升。同时,由于大片国土沦陷,中统的组织系统严重破坏,而其又不能及时的联络这些基层组织。逐渐为军统所取代。

由于中统与军统在争夺秘密工作的主导权上,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双方的合作非常有限。国民党逃台后,蒋介石对两个特务组织进行了改组,成立了国家安全局和军事情报局。这实际上就是中统与军统的延伸。

4、工作区域的区别:

对双方的工作范围也进行了区分,明确了国安局以对内安全为主,重点是侦查岛内的中共组织。军统以对大陆为主,重点是对大陆侦察、派遣、破坏和武装袭扰。但到蒋经国后期,特别是“江南事件”以后,蒋经国开始改组台湾情报特务组织的系统与任务范围。

国安局逐渐取代军事情报局,成为岛内最大的情报机关,并开始掌握对大陆的特务与情报活动的主导权。而军情局反而变成了单纯的军事情报机构了,主要负责对大陆军事系统的情报工作。




简单说历史


首先,军统中统规模差距很大。军统成立要比中统迟,但发展很快

军统局长戴笠能够直接面见蒋介石,受到蒋介石的器重。巅峰时期军统的人数超过10万,足迹遍及全中国,在各个阶层均有卧底,内线。这一点,中统无与匹及。

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 但自抗战开始,中统地位便急剧下降,人员规模显然不如以往。

军统一直以来都是一支特务组织,中统后来转变为内政部调查局。

当然,这两支特务组织领导者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派系的争斗。所以衰败的中统还作为军统的遏制对象存在。

总而言之,都是特务组织,没什么区别。

要论区别,就在于规模和任务性质的不同


冷面楚子航


中统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作为蒋介石维系统治的两大特务机构,从名称里已经看出至少三个方面的不同。

一,主管上级单位不同。

蒋介石并非一直担任国民党政府的党政一把手,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主席是林森,但有一个职务始终由蒋介石担任,就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换言之,蒋是以控制军权来控制党务和政府,直到解放战争开始后才出任“国民党总裁”和“中华民国总统”。

所以,军统直接隶属于军事委员会,是军队编制,工作人员为现役军人,有军装有军衔;而中统由国民党中央党部管理,是党务机构,没有军衔,常见的制服是中山装。



二,职责和分工不同。

军统是蒋介石用来监视、控制军队的部门,抗日战争爆发后兼有谍战、反特和敌后武装等工作范畴;中统仅限于党务调查、舆论控制和党政机关的思想监控,不能插手军事任务和军队事务,这是蒋介石划的红线,避免中统权力过大。

戴笠至死不加入国民党,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不想因为党员身份接受中央党部的领导,那样对军统与中统的斗争非常不利。

三,领导人的派系不同。

以抗日战争期间为准,中统局局长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朱家骅、副局长徐恩曾,都是二陈的cc系要员;军统局长是国民政府办公厅主任贺耀祖中将、副局长戴笠少将,再加主任秘书郑介民等人,实际上是黄埔系,自然蒋介石更信任和偏爱军统一些。




四,组织成员成份不同。

中统从其前身“党务调查科”开始,人员骨干一直是文化程度较高的,象徐恩曾就是清华大学毕业,物以类聚,选用的工作人员也是知识分子较多,所以通常中统的逻辑能力、分化劝降能力和潜入我方能力较强;军统则一般招纳黄埔毕业生和军队中表现优秀的军士,军事素质和行动能力较强。

五 ,组织经费来源不同。

中统局的开支由中央党部负责,国民党基层党组织建设非常差,党费是没有多少的,基本就靠陈立夫和陈果夫利用手中任免官吏的权力四处化缘,蒋介石和财政部给的不多,造成中统局囊中羞涩,徐恩曾就因为搞钱被戴笠抓住把柄黑掉的,所以中统特务手里的家伙也一般,大多手枪驳壳枪之类的。

戴笠不仅可以按编制每月从军委会领到薪饷,蒋介石每年还给一大笔“特别费”,另外军统掌握着各种缉私和水陆检查权,油水丰足。戴笠后来建立“中美技术合作所”后,也获得相当数量的美式装备,从枪械到通讯器材到军用物资,所以军统“财大气粗”得多。



六,控制的势力范围不同。

中统在各省各大城市的政府、党部和警察局中,具有最大化的控制力,蒋介石也有意不许军统染指,以免戴笠失控;而军统在野战部队、各地警备司令部和军事机构中有绝对优势,这些也是中统禁区。

不过有一样 ,就是两个特务机构在“清剿异党”这一领域上,工作任务是相同的,在蒋介石统一领导下进行,每隔一段时间,老蒋都要组织“甲种汇报会”的联席会议。


度度狼gg


国民党有两大特务和情报机构,分别是中统和军统,班底不同,背后势力不同,但职能其实类似。

国民党最早的特工组织形成于1927年,直到1938年整合各个情报部门,正式建立了军统和中统,服务于抗战期间的谍报特务和秘密工作需求。当然,深谙中国传统制衡谋略之道的蒋介石,为了防止尾大不掉,采取了双管齐下、分而治之的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以便于直接管控,不至于游离于自身控制之外。

在国民党派系之中,CC系支持中统,蒋介石亲自扶持、复兴社十三太保支持军统,清一色的黄埔系班底。由于都要邀功、执行蒋介石事务,职能交叉,不免演变为死对头。

这种历史渊源影响很远,导致了后来国民党“中统”与“军统”特务组织的分别出现,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内外矛盾冲突,演绎了这两个特工组织彼此之间斗争与合作的历史。

中统和军统架构的双头体制,形成了中统系和军统系,并形成许多掣肘和利益冲突,徐恩曾与戴笠之间,互相打报告,攻击对方,在抗战期间表现非常明显。中统组织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作调查科、调查处、特工总部、中央调查统计局、中央党员通讯局及内政部调查局几个阶段。

到1931年7月,该科人数已达50余人,成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中人员最多的一个部门。可以说,中统在抗战之前势力大于军统。

抗战情报的需要使得军统急剧扩张,到了抗战末期,军统的效能与执行力远远大于中统,具有很强的御用特征。

表面上看,中统是党务机关,军统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下设机关,似乎互相独立,实际上不过是一套人马、两张招牌而已。1945年之后,中统和加军统由于组织庞大,耗费很多,且秘密特征较为浓厚,蒋介石逐步开始瓦解分化。徐恩曾被免职不用,戴笠摔死后兔死狗烹,军统被纳入国民政府国防部序列,改为保密局。

中统开始纳入内政部序列,改为调查局。两个情报机构都走向了正常化、编制化和缩小化,都失去了曾经的光辉。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中统和军统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人物,分别是徐恩曾和戴笠,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在中统和军统中都不是地位最高的人物,但却又掌握着真正的权柄,手中执掌着利斧与枪炮,座下无数特工蚁蚹云集,向当时整个民国宣泄着自己的凶名。

军统和中统的区别

中统和军统之间有一个最好的判断方法,那就是他们所针对的方向,中统的主要应对方向是国民党的党务问题和民国各机关单位中的宣传以及监控,最大的对手是地下党,代表着政治。

而军统的主要应对方向却是各大军阀和国民党内部的各种军事部门监控,最大的对手是抗日战争中的汉奸,代表着军事。

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中统的直接掌控人是蒋介石手下的陈立夫、陈果夫兄弟,而不是蒋介石,中统部门中很多不是非常重大问题,是可以不上奏蒋介石,直接让陈立夫兄弟等人裁决的,因为这个原因,在蒋介石的心目中中统自然是不受他宠爱以及信任的。

蒋介石为了在自己的手下扶植另一个势力与军统抗衡,所以他选择了戴笠,他给了戴笠很多中统所没有的职权,并最终在戴笠的强大能力下,军统的势力以及范围在后来慢慢侵吞了中统的地盘,死死地压住了中统。

陈立夫其人和中统为蒋介石讨伐异己

说到这里,有必要简单的说一下陈立夫这个人,因为只有将他了解清楚了,才能更好的了解中统这个部门,陈立夫是陈果夫的弟弟,是蒋介石恩师的侄子,是为蒋介石掌管着手下党务问题的重要人物。



他与他的哥哥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在蒋介石手下延伸、培育出了一个强大的国民党派系,这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CC系。

CC系中的成员大多是国民政府内部的实权大人物以及各省的地方大员,CC系是一个大人物汇集的国民党派系,而我们所说的中统则就是CC系名下的一个执行部门,如果说CC系是两手不沾阳春水的世外高人的话,那中统就是为这些事外高人们做各种脏活累活的小喽喽。

在最开始的时候,国民党还不是蒋介石独揽大权的一人堂,当时蒋介石的政敌有汪精卫、胡汉民等人,他们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最激烈的时候势同水火,双方之间各成立一个政府相互讨伐。



在这个时候陈立夫所掌控的中统就派出了大用场,他们控制了国内的舆论声势,通过各种方法向这些蒋介石的政敌身上泼脏水,给他们编造了各种各样的桃色谣言以及丑闻,为的就是打击他们的声势,而壮大蒋介石在全国舆论中的地位。

为陈立夫讨伐异己的中统

在蒋介石掌控的国民党内部,陈立夫的中统几乎是与所有不是CC系的成员为敌的。

因为机构性质的问题,陈立夫总想在国民党的所有部门中安插自己的势力,但是其他大员们怎么可能允许他这样做?

所以各方之间就发生了冲突,在陈立夫的指使下,中统会用起以往的手段,特务们会将各种脏水再度泼向这些国民党的大员们,但是中统虽然有着很多强力的特工干将,但是他们绝对是不敢向这些大员直接暗下杀手的,所以只能通过这种阴暗的手段迫使他们向自己低头。

军统的前身以及和中统之间的斗争

中统的人员几乎遍及了国民党内部以及各省的重要机关中,当戴笠刚成立特务处手下只有几号人的时候,中统的势力就已经大到了无边。

但是戴笠此人不愧号称为特工之王,在得到蒋介石的支持下,他带领特务处展开了大逆袭,在全国各地以及各大部门中跟中统抢夺起了地盘,将中统人员慢慢排出了重要部门中,而安插入自己的手下。


最后面陈立夫和徐恩曾都有些招架不住了,所以想出了一个方法,他们通过上报蒋介石,将戴笠的特务处以及中统的前身融合成了一个部门,名字就叫做中统,徐恩曾是第一处的处长,管国民党的党政问题,戴笠是第二处的处长,管国民党的军务问题,而中统的局长则由陈立夫担任,他想由此限制军统的发展。

但最后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军统的逐渐膨胀,所以军统慢慢独立成了一个强大的部门,狠狠的压制起了中统。


军统部门的势力以及规模

相对于中统,军统的势力是最大的,军统人员在抗日战争后期势力大得无边无际。

包括军统的正牌特工人员以及各大不记录在册的武装人员,还有数量庞大名单只掌握在戴笠等少数人手中的各地线人,军统手下的人员一度达到了30多万人。


(军统武装部队苏浙别动队)

远在日本本土和东南亚战场上都有着不少军统线人,情报方面就连珍珠港事件的信息也没有逃过军统的法眼,提前为他们获知,在刺杀方面他们更是用铁血的手段铲除了抗日战争中的诸多汉奸,为抗日战争的获胜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当然除了这些正面的任务之外,军统在戴笠的手下也没少干各种见不得人的脏事,所以军统在立下威名的同时,身上的恶名也连绵不断,受到了当时不少人的厌恶。


所以说这就是中统和军统之间的差别,它们两个部门完全是朝两个极端方向发展的,一个为蒋介石主之以政,一个为蒋介石操之以军,他们的靠山和作为也都是不一样的,中统的靠山是陈立夫,而军统的靠山则是蒋介石,在我看来军统的身上起码还是两极化的,军统作恶为人们所弃,但是抗日上是有功的。而中统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方向的不同,所以导致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并未帮国家作出多大的贡献,在中统身上我只看到了恶。


孤客生


国民党的两大特务机构,分别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他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一,领导不同。

在解放战争前,国民党政府主席是林森,中统就是由他直接管理,是党务机构。由于多数工作人员出自文职,所以没有军衔,他们的制服是当时的中山装。

蒋介石一直担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控制军权。他是在解放战争后才中华民国总统的,所以,军统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工作人员为现役军人,有军装有军衔。

二,派系不同。

中统局局长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朱家骅、副局长徐恩曾。都是陈果夫和陈立夫派系的。

军统局长是国民政府办公厅主任贺耀祖中将、副局长戴笠少将,主任秘书郑介民,出自黄埔,属于蒋介石派系的。

三,能力不同。

中统出自“党务调查科”,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知识分子比较多,逻辑分析能力较强。

军统则一般招收黄埔毕业生和军队中表现优秀的将士,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较强。

四,分工不同。

中统的职责是党务调查、舆论控制,监控党政机关人员的动向,做的一般是文职工作。

军统的职责是监视、控制军队。谍战、反特和敌后武装等工作。

五,地盘不同。

像《潜伏》剧中样,中统控制着在各省大城市的政府、党部和警察局。而军统的权利在各种军队、警备司令部和军事机构中。


故事里面的小黄花


我是余雯雯,一个爱你的女生,对民国时期,比较熟知一点,我来讲一讲吧,不足不正确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那什么是中统和军统呢?中统局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中统局负责军,宪,警等军事部门的情报安全工作,实际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维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因为军统局也不允许他干涉越权。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督控控制。


1947年中统于改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改名为内政部调查局,内部调查局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事实上,仍然属于蒋介石直接控制,伴随着国民政府的全面败退,中统局后来在也迅速的在大陆解散了,所以另外扶植了军统系统作为牵制。

那么什么是军统呢?军统局全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军统的成立基础是中华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1日蒋介石命令待命组建该处,并任戴笠为处长,军统局从中统局差不多,由军事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贺耀祖担任局长,副局长戴笠负责实际责任,军统局是按军队编制的中央机关是八处6室一所。军统局负责军宪警部门以及对外的情报安全工作,但是由于军统局成立不久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形势严峻,军统必须担负了一些诸如对行政机关,交通,金融等要害部门的监控,这样后来就引起了与总统的权限冲突。



那么为什么中统和军统总是对着干呢?中统和军统的雏形都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晚期,那个时候,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位置,并非人们想象中那么牢固,因此建立起特务组织,为自己服务就行,成了当务之急。后来,蒋介石越来越希望能够借鉴纳粹盖世太保的经验,特务机关的功能,在抗日战争先后有了很大的提升,不过深谙中国政治历史的蒋介石非常明白,一旦某个特务组织尾大不掉将会造成对上层领袖的权力的威胁,于是中统与军统之间就必须同时存在相互牵制,这样才能让蒋介石坐钓鱼台。

实际上想不让中统和军统之间闹矛盾都很难,因为他们之间很多业务都有交叉,局面之复杂,远不止影视剧里介绍的那么简单,有时候,这种相互牵制,反倒会让他们因为相互竞争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两大特务组织之间的所谓的结仇,在蒋的立场上看来并非坏事。

这也相当于我们看《天下第一》这部电视剧,里面的护龙山庄神猴朱铁胆和东厂曹正淳之间的存在一样,他们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就是皇帝的政治手段,所以中统和军统一样,都是蒋介石的政治手段。

我是余雯雯,一个爱历史的女生,以上就是我的见解,这里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雯雯聊热剧


军统是老蒋的,中统是国民党的,都属于老蒋,但是军统更近一点。中统与军统基本工作内容的相同与工作范围的重合,在客观上造成了他们产生矛盾和争斗的根源;而两大组织负责人徐恩曾与戴笠个性的异同,则是他们矛盾发展的另一原由。在对付反蒋的各类势力方面,中统与军统都是通过各种特务手段来获取情报和进行破坏、逮捕、绑架、暗杀等活动,极易在工作中为邀功夺利而产生冲突。

如双方同时或先后发现了同一目标,一方想放长线钓大鱼,并不急于收网,而另一方唯恐花落别家.便抢先下手,抓人报功,在客观上破坏了整个行动,结果造成双边的激烈纠纷;又如在对待劂顺章、张国焘等“有价值”的中共叛徒时,两统也互相挖墙脚,都欲将他们控制在手中为己所用,而不要被对方利用;更有甚者,双方出于经济利益的争夺,不惜撕破脸皮大打出手,直至公然杀害对方人员,还互相收集对方头面人物的“黑材料”,向蒋介石告发,欲置对手于死地,结果闹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在双方头目的个性上,徐恩曾与戴笠的脾气极不相同。徐表面比较内敛儒雅,戴笠则为人霸道,趾高气扬,但两人又都有决不相让的习惯和压倒对方的性格。中统和军统在他们两人的领导下,钩心斗角、明争暗斗的事层出不穷,最后直至闹得互相残杀对方人员,势同水火。特别是在徐恩曾被集中攻击告发而下台的过程中,戴笠的军统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徐恩曾与戴笠之间并非一贯交恶.他们也一度有过合作。在戴笠的特务组织初创阶段,徐恩曾的“特工总部”曾给予其技术支援;1935年,他们在陈立夫任局长的包括徐恩曾“特工总部”和戴笠“特务处”在内的第一个“军统局”内合作过。即使在两统分立后的1940年,双方还曾合组过“国家总动员会议经济检察大队”;1942年,还在重庆望龙门成立过两统情报交换处。

但这种合作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并不能掩盖徐对戴这个“后起之秀”的不服、妒忌和戴对徐蔑视、敌对的真相。徐恩曾与戴笠的矛盾是随着他们的合作开始而逐步产生的: 蒋介石对中统和军统的工作范围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凡属于军队、军事院校、兵工厂以及直接属于后勤方面的军需用品工厂,一律属于军统局的工作范围,中统局在上列机构中的内线、线索一概要移交军统局接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